胃手术后行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_李家生,张雷

李家生 张雷

(肥西县人民医院 安徽 合肥 231200)

【摘要】目的:分析胃手术后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中共选取于2016年1月份至2018年3月份在本院接受胃手术的患者共116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置鼻胃管及肠外营养,观察组采用术中置鼻肠管及肠内营养支持。结果: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营养状况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肠内营养治疗方法应用到胃肠手术患者治疗中,有助于帮助胃肠手术患者在术后快速恢复胃肠功能,优化营养状况,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

【关键词】肠内营养治疗;置鼻肠管;胃肠功能;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5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0-0166-02

胃手术作为临床上一项常见的手术,但是在术后短期阶段内会对患者的胃肠动力学造成较大的干扰,分解代谢处于增强状态中,机体长期处于免抑制状态中,患者无法正常的进食。为了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给予患者有效的营养支持具有必要性。肠内营养作为一种可靠、安全的营养支持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胃手术后,有助于提升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及疾病治疗效果。本文将于2016年1月份至2018年3月份在本院进行胃手术的11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胃手术后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共选取于2016年1月份至2018年3月份在本院接受胃手术的患者共116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58例。对照组男患者为29例,女患者为29例,年龄为29~87岁,平均年龄为(58.2±2.4)岁。观察组男患者为28例,女患者为30例,年龄为30~85岁,平均年龄为(57.6±2.6)岁。一般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差异不显著(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的置胃管,在手术结束后,给予患者肠外营养。观察组,在术中手术步骤结束后,将福尔凯营养管头端插入胃管前部的侧孔,手术巡回人员把营养管和胃管一起从患者鼻孔缓慢送入,术者用手在胃肠外指引,并把营养管和胃管头端分开,营养管头端置入到空肠内,如有空肠和空场吻合则置入到吻合口下10cm,把胃管退至残胃,如全胃手术可拔出胃管,将导管丝抽出来,做好营养管及胃管的固定工作。

1.2.2术后使用方法 对照组当确保患者的液体量达到负平衡后,在手术结束后3~5日,使用脂肪乳和氨基酸,在术后7d,将以供进食流质的胃管拔除掉。观察组于术后2d后,为患者拍摄X线片,了解营养管在患者体内有无出现扭曲及回缩等情况,经营养管,将立适康营养制剂[1]滴入进去,滴速保持25ml/h。在滴入的第3d,滴速应保持50ml/h的速度滴入。在滴入的第4d,滴速应保持75ml/h的速度滴入。直至术后7d,当发现患者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的情况下,需要将胃管拔除掉[2],做好营养管的留置,叮嘱患者应多食流质类的食物,当发现患者在进食时,未出现明显的异常情况时,拔管、拆线、出院的时间为术后9~10d[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流质饮食时间、半流质饮食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前1d及术后7d清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状况;观察两组患者的脂肪液化、吻合口痿、切口裂开、腹胀、腹痛、血压下降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得出数据通过SPSS18.0软件统计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数(n)或率(%)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营养状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营养状况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营养状况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3.讨论

当患者手术结束后,会导致患者的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的状态下,患者的消化液及胃肠激素分泌都显著下降,对患者的肠道生态功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增加了胃肠道感染的发生概率,患者的肠功能恢复较为缓慢,不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给予患者肠内营养具有必要性,有助于确保患者肠黏膜结构的正常性,为菌群的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胃肠功能的快速恢复,确保患者肠道黏膜细胞的完整性。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方法能够将营养物质快速的送至肝内,符合患者代谢的生理要求,加速胃肠激素及消化液的分泌,加速胃肠道的蠕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4]。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流质饮食时间、半流质饮食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清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前清蛋白营养状况高于对照组,脂肪液化、吻合口痿、感染、皮肤瘙痒、头痛、血压下降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了将肠内营养应用到胃手术后治疗中具有可行性[5]。

综上所述,将肠内营养治疗方法应用到胃肠手术患者治疗中,有助于帮助胃肠手术患者在术后快速恢复胃肠功能,优化营养状况,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焦广宇,蒋卓勤.临床营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李倩,韩丁,姚俊英,范旻.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时机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6,39(11):1386-1388.

[3]何晓琴,陈志明,程鹏,吴素琴,王双,余颖.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及其耐受性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06):959-961.

[4]龙晓静,孙德强,曾英,文秀玉,江涛.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与全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05):126-129.

[5]徐丽.胃癌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4):3221-3222.

作者简介;李家生(1965-),男,安徽舒城县,本科,目前职称: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肿瘤外科;张雷(1986-),男,安徽舒城县,硕士,目前职称: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普外科,

论文作者:李家生,张雷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7月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8

标签:;  ;  ;  ;  ;  ;  ;  ;  

胃手术后行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_李家生,张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