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市河口中学 万源 636350)
【内容摘要】 新课标实施以来,诗歌教学作为历来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愈发受到重视,而阅读教学也被新课标赋予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本文提出诗歌阅读教学的概念,并结合新课标,通过总结教学经验和反思课堂教学环节的误区,论述在诗歌阅读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以及从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出发,结合具体课例,对如何创设提问情境、进行提问设计进行进一步探索。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与诗歌阅读教学的概念分析
有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要提高课堂质量,就要调动学生独立思考,而引发思考的前提和契机就是“疑”和“问”。明代学者陈献章也提到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更表明了发疑、提问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且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它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结合,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在新课标普及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能力、启发学生创新、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途径,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也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有效的提问是开拓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诗歌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教学现状
(一)诗歌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提问类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在传统诗歌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课堂提问被赋予更丰富的功能。对于诗歌阅读教学的提问,自然是有它独特之处,而在新课改下,诗歌阅读教学的课堂提问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1.回忆性提问
这种类型的提问是基础性的提问,主要是回忆以前学过的作者生平、相关作品、作品风格等知识,从而引入理解课堂上将要学习课文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进行迅速的记忆搜索,具体准确地回答出问题。常见提问内容有:诗歌作者生平、作品选自何处、作品大致风格对比、诗歌文体知识、诗句用典等,如:回忆有关李白的生平和代表作?《水调歌头》的风格与苏轼词以往风格一致吗?
2.疏导性提问
这类型提问是指在学生思考和回答过程中,思路暂时受阻或是偏离正确方向时,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疏导的提问。以杜牧《赤壁》为例,课件展示问题是“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同学回答:“作者自比周瑜……”这个回答入题点是正确的,但是他误解了一点:作者不是“自比”周瑜,而是“羡慕”周瑜。因此此处教师进一步疏导提问:“作者写到周瑜有东风相助,可是自己却没有‘东风’相助,这种情感用什么词来阐释更合适?”从而点拨学生找到“羡慕”的关键词,回到正确方向上来。
3.运用性提问
这种提问是为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从诗歌中学到的技巧方法、修辞手法、用典思路等,并促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学生消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不同的知识间转化迁移。例如,品味下列表现力丰富的诗句,思考它们在表现方式上有共通点吗?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明确以上四句都采用夸张修辞手法,效果均起引起读者丰富想象和强烈共鸣的作用。
4.综合性提问
综合性学习是诗歌阅读教学的核心。只有从综合把握中心,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到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山坡羊·潼关怀古》为例,常见提问途径有:(1)从内容入手,如结合背景,作者写作对象是什么?(2)从结构入手,如它的行文思路是怎样铺陈的;(3)从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入手,如第一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潼关之险峻,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写作技巧是什么吗?是如何体现了潼关险峻的?
(二)诗歌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问题设置不平衡
很多教师为了丰富提问方式,往往只注重表面,忽略了提问本质。尤其诗歌这类需要逐句教学的问题,为了使自己的提问看起来更加丰富多彩,有些教师问题设计便有些本末倒置,往往会造成问题广度、深度设置不适度,以及问题要求不明确,学生不明所以,“枪枪卡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笔者就曾听过一堂《再别康桥》的诗歌阅读教学课,教师提问:“《再别康桥》没有揭示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没有象征什么深刻的内容,那徐志摩为什么会以康桥为对象写这篇诗歌呢?”学生们面面相觑后,教师进一步问:“大家想想,自己有见过我们城市的其他桥吗?这些桥也没有背景,大家对这些桥也是有情感的吧,能联系到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吗?”教师本想通过自己城市的其他桥引发学生对康桥的类比联想,可惜太注重情境创设等提问方式,问的内容不明所以,学生更是摸不着头脑,忽略了提问的价值源泉,这样就不能得到启发学生有效思考的效果了。
2.问题创新性较弱
目前教学课堂中,教师们都有意识地设置趣味性问题,很多时候忽视了问题的创新性。很多教师喜欢借鉴前人总结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提问,殊不知“一人用新,十人用旧”,所谓的“趣味性问题”其实已经用过很多遍了。特别是诗歌阅读教学,来来去去就是“图片设问”“视频设问”“历史背景设问”。如初二下学期的《诗词曲五首》,每一首都配以历史背景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进行中心思想的提问,看似内容丰富,其实学生早已经腻烦这种提问方式了。
除了以上几种弊端,目前的诗歌阅读教学课堂中还存在提问急于求成、提问文白杂糅、提问过于纠结诗歌引经据典等误区,这些都是目前诗歌阅读教学提问的不科学之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还会引起学生反感,时间一久学生便很难形成配合老师回答问题的习惯了。
三、课堂提问在诗歌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改进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是《学记》中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经验方法。笔者认为,诗歌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方面也应该努力探求妙法,合理设计,使学生在提问中有所收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从提问中学会思考领悟的方法,迸射出创造的火花。
1.启发与难度同步原则
“教师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其‘度’,切记‘满堂问’是滥问,学生疲于弃命,则思维过于‘张’。”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喊出答案,也不能让学生望“问”生畏。课堂提问旨在启发学生思考,应该根据诗歌的重难点进行合理设计,考虑到学生的综合水平和个体差异,设计问题尽量少而精,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大多诗歌的重难点都包括音律、情感、意境等,那么诗歌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就应该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同步开展,要进行精心措词和取舍。如邹向敏的《蒹葭》教学实录里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1)诗人与伊人认识吗?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2)诗人追求伊人成功了吗?猜猜诗人此刻的心情?(3)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4)诗歌三章内容相同,仅换了几个字,你认为是否重复多余,为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就遵循了启发与难度同步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关注作品精华、解决新问题,教师也很容易突破意境中的景生情、情促思、思现景这一教学难点。
2.逻辑与层次性原则
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与学生学习一样,都要“逐级登山,拾阶而上”,不能“一口吃成大胖子”。教师在根据诗歌文本设计问题时,应该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原则,按照诗歌整体思路结构和学生大体认知活动顺序进行,讲究逻辑性和层次性。不能独立成问,要环环相扣、逐步加深,否则就会使学生思路混乱,无法进行有效的逻辑性思考。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问题思路应当根据琵琶女的三次弹奏逐层设置问题,每一次演奏时设置的问题都要比前一次更深更广一些,这样才能使学生从逐层加深的问题中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由表层认识过度到深层认识,学会用逻辑性的思维去思考领悟诗意。
3.趣味性结合创新性原则
很多人在探究课堂提问的时候,总会把趣味和创新分开来谈,但笔者认为,在诗歌阅读教学中,趣味性提问和创新性提问应当结合起来,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作出新发现时感到快乐,肯定是人类心灵所能感受的最鲜明而真实的感情。”由此可见,兴趣是创新的吸引力,而创新又来源于兴趣的有意识培养,因此,诗歌阅读教学中提问的设计,需要在兴趣的基础引导学生创新,又要在创新的范围内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要注意,“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学生和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阅读矛盾。”对于一首诗歌的学习,提问设计要凸显这些矛盾,用新颖有趣的方式促使学生以已获得的知识去探索,通过趣味思考完成对新知识的发现,培养他们的求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尽可能在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间找到平衡临界点。以杜牧《赤壁》为例,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宋人许顗认为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更合适,试对这种说法作一些自己的评论。这种问题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新颖出奇,学生可以赞成任何一种说法,可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哪怕有点偏激都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在最后作适当的评点引导即可。
此外,教师在诗歌阅读教学中还要注意提问态度和蔼,提问时积极“搭桥式”引导,提问后教学方式民主等方面,但这些问题都包含在对大范围普遍的课堂提问改进里,不能很好地凸现诗歌阅读教学的独特之处,因此不作过多论述。
五、小结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句话明确阐述了有效地“问”是多么重要。而对于新课标赋予新理念的诗歌阅读教学,其提问的有效性就更值得我们去探究了。中国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精品,如果说诗歌课堂是一幅幅绚丽的历史画卷,是一首首感人肺腑的飘渺乐曲,那么,有效提问就是描绘画卷的丹青妙笔,就是拨动琴弦的纤纤素手。在诗歌阅读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符合诗歌特点的有效提问、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有效地改进教师课堂提问策略,是提高诗歌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一条值得我们去长期思考,探索的路径。
论文作者:苏怀修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7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3
标签:诗歌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阅读教学论文; 教学中论文; 潼关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7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