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生理想伴侣相对偏好的性别与文化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伴侣论文,性别论文,理想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020(2012)-03-0195-09
1 引言
理想伴侣(ideal partner)一直是亲密关系研究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理想伴侣是个体心目中理想配偶的形象,反映了个体对配偶外在和内在各方面的需求。目前该领域的诸多研究主要着眼于理想伴侣绝对偏好(absolute preference),即在诸多理想伴侣品质中做出抉择以及对诸品质做权重比较。譬如,在短期伴侣选择(short-term mating)时,男女都注重配偶的外在性吸引力(Li,Bailey,Kentick,& Linsenmeier,2002);又比如,在长期伴侣选择(long-term mating)时,人们通常会较看重诚实、专一、体贴、深情、可依靠、聪慧、善良、善解人意、风趣等心理特质(Buss & Barnes,1986)。但这些研究大多独立考察人们对理想伴侣特质的需求,而基于自我特质特征,考察个体心目中的理想伴侣与个体自身在某些特质上的相似或差异程度,即理想伴侣相对偏好(relative preference)的研究较少。针对相对偏好,存在两种关于自我和理想伴侣匹配的著名假设——相似吸引假设与互补吸引假设。相似吸引假设认为,个体容易被那些在重要特质或观念领域和我们相似或持相似观点的人所吸引(Lucas,Wendorf,& Imamoglu,2004),因为相似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会减少日常生活中的冲突(Morry & Gaines,2005)。互补吸引假设则认为,个体更容易被与自己互补的人所吸引,因为两个互补的人在一起可以发挥彼此的长处而弥补各自的不足(De Raad & Doddema-Winsemius,1992)。
目前研究较多支持相似吸引假设,诸如身体特征(White,1980)、依恋风格(Klohnen & Luo,2003)、政治宗教信仰(Luo & Klohnen,2005)、社会经济地位、智力和受教育水平(Bouchard & McGue,1981)等特质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个体倾向于寻找与自己相似的伴侣。
该领域另一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议题是,两性间的理想伴侣绝对偏好是否有所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究竟是由男女两性不同的择偶天性机制导致(Li & Kenrick,2006),还是社会分工的结果(Eagly & Wood,1999)。关于理想伴侣绝对偏好的性别差异可以从两个角度解读,一是进化心理学视角,一是社会文化视角。
进化心理学在解释理想伴侣绝对偏好性别差异时,把生理和遗传因素放在第一位,把社会和文化因素放在第二位(Feingold,1994)。一些进化心理学家将排卵的隐蔽性(concealed ovulation)作为理想伴侣绝对偏好性别差异的产生根源。男性一方面很容易产生“自己是不是孩子亲生父亲”的怀疑,另一方面又热切希望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所以只能通过生更多的孩子来增加自己“成为孩子父亲”的概率,进而在择偶过程中,男性把女性的健康和生育能力放在首要地位(Buss,1987),而相貌和身材则是判断这些能力的外在线索(Amy,2005)。对于女性,由于在怀孕和哺乳期间身体较脆弱,无疑资源丰富的男性会使伴侣受伤害的风险降低(Buss,1995)。所以,女性会倾向于寻找资源丰富的伴侣。Buss等人(2001)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男性在择偶时比女性更加注重外表的吸引力、年轻、生育能力、健康等;而女性更加注重配偶的资源、智力、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理论把理想伴侣绝对偏好的性别差异看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比如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等(Eagly,1987)。也有学者把性别差异看做是自我实现的预言(Jussim,1986)或者是社会对不同性别角色的定义导致的(Feingold,1994)。正因为性别角色的差异,所以男女两性对理想伴侣会表现出不同的角色期待。另一方面,我们心中所构想出来的理想伴侣品质,代表了某种文化背景下的主流社会判断(Steven & Adam,2005)。所以,在社会分工论者眼中,男女的择偶机制固然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受大的文化背景影响,两性也会存在共同追求的特质。例如,早期调查发现,择偶时最被看重的6个特质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Hill,1945);Li,Valentine和Patel(2010)指出,两性对于智力、善良和活力这些品质都比较看重。而且,随着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男女在经济地位上日趋平等,理想伴侣绝对偏好的性别差异也日益减小(Kasser & Sharma,1999)。Buss等人在1977年至1984/1985年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Buss,Shackelford,Kirkpatrick,& Larsen,2001)。
另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想伴侣绝对偏好也会有所区别。乐国安、陈浩和张彦彦(2005)研究表明,中国女性比美国女性更加注重资源以及男性对婚姻的承诺。Li等人(2010)对美国和新加坡的跨文化研究发现,新加坡女性更注重社会地位。Hatfield和Sprecher(1995)对美国、俄罗斯、日本大学生长期伴侣选择的调查发现,在这三个国家中,美国大学生的理想伴侣绝对偏好性别差异最小。乐国安等(2005)关于天津、波士顿两地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也验证了美国人的性别角色模式较中国人更趋向“中性化”。
但是进化心理学家也指出,人类存在“普适人性(universal human nature)”——尤其是在理想伴侣绝对偏好性别差异方面,不认为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心理机制存在质的差异。所谓心理机制的文化差异,不过是人类普遍心理机制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的“选择性激活”,它只是“量”的差别而非“质”的差别。那么,理想伴侣相对偏好以及由此引申出的性别差异以及文化差异,到底是怎样的特征呢?本研究试图通过实证调查方法,分析中美大学生在年龄、身高、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重要外在、内在方面的理想伴侣相对偏好,重点探讨不同性别和文化下理想伴侣相对偏好的特征,同时兼顾一些重要的绝对偏好性别差异特征。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的调查被试选取工作,分别在中国和美国进行。中国被试的选取集中在天津的南开大学,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345份。其中,男性被试160人(最大年龄27岁,最小年龄18岁,M=21.84,SD=2.16),女性被试185人(最大年龄27岁,最小年龄17岁,M=20.96,SD=1.05)。被试中,汉族人居多,共321人,占总人数的93.0%。被试来自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学等15种专业的学生。恋爱状态报告一直单身的占43.8%;恋爱中的占34.2%;曾经恋爱过的占22%。
美国的调查被试选取集中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威灵顿分校,共收到有效问卷319份。其中,男性被试85人(最大年龄35岁,最小年龄17岁,M=20.43,SD=3.54),女性被试232人(最大年龄48岁,最小年龄15岁,M=21.59,SD=5.37)。其中,黑人144人,白人157人。被试报告有基督教信仰的258人,占总人数的80.9%;另有信仰犹太教、伊斯兰教等的被试共48人。被试的恋爱状态报告单身的占总人数的42.6%;非正式约会的占总人数的11.9%;正式约会的占总人数的35.1%;已婚或同居的占总人数的9.7%。
2.2 调查材料
本研究采用自陈式的问卷调查方法。针对中国和美国被试差异,问卷分为中英文两个版本,每个版本均包括两大部分,即对自我特征和心目中理想伴侣特征的描述。描述细分为3个方面:基本客观信息、兴趣爱好和价值观。自我特征和理想伴侣特征题目描述基本相同。
2.2.1 基本信息
中国问卷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民族、所在院系、恋爱状态和恋爱时间。美国问卷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种族、宗教信仰、恋爱状态和恋爱时间。
2.2.2 兴趣爱好
该部分包括参加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健身、听音乐、演奏乐器、绘画、摄影、参加聚会、泡吧、棋类/牌类游戏、俱乐部/社团活动、吸烟、饮酒、电子/网络游戏、宗教活动、看电影、旅行、购物、阅读、美食、上网共20项兴趣爱好。被试根据自己的喜好程度和期望理想伴侣的喜好程度在Likert五点量表上做出判断。
2.2.3 价值观
采用Schwartz价值观简明量表的英文原版和中文修订版(Marjaana & Markku,2005)。量表项目包括权力(权威、地位、财富)、成就(成功、能力、地位、对人和事物的影响力)、享受(满足欲望、享受生活、自我满足)、刺激(冒险、充满变化和挑战的生活、令人兴奋的生活)、自我发展(创造力、自由、好奇心、独立)、安全(国家安全、家庭稳定、社会秩序)、仁爱(助人、诚实、宽恕、忠诚、责任心)、传统(尊重传统、谦逊、奉献)、和顺(孝顺、尊敬父母和老人、自律、礼貌)、全球观(世界和平、生态保护、社会公平、正义)共10条有关人类生存和社会生活的重要价值。被试分别对其重要程度和期望理想伴侣具备这些价值的重要程度在Likert五点量表上进行判断。
3 结果分析
3.1 基本信息
中国大学生对理想伴侣的身高(t=26.63,p=0.00)、体重(t=18.06,p=0.00)和年龄(t=8.23,p=0.00)偏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大学生理想伴侣得分高于男性大学生理想伴侣的得分。美国大学生理想伴侣的体重(t=6.54,p=0.00)和年龄(t=4.14,p=0.00)的性别差异显著,女性理想伴侣显著高于男性理想伴侣;但在身高(t=0.69,p=0.49)方面虽然女性的理想伴侣得分高于男性的理想伴侣,但是差异不显著。
3.2 兴趣爱好
中国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健身、演奏乐器、绘画、摄影、参加社团活动等方面,理想伴侣的得分比自我要高,差异显著。参加聚会、饮酒、电子/网络游戏、美食、购物、上网等方面希望理想伴侣的得分比自我要低,差异显著。希望理想伴侣得分最高的3项依次是旅行、听音乐、美食,得分最低的3项依次是吸烟、宗教活动、饮酒。美国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健身、听音乐、看电影、旅行、阅读、美食等维度上,理想伴侣的得分高于自我。在演奏乐器、绘画、摄影、参加聚会、结交朋友、俱乐部活动、吸烟、饮酒、棋牌活动、宗教活动、购物、远足等维度上理想伴侣的得分低于自我。希望理想伴侣得分最高的3项是旅行、听音乐、美食,得分最低的3项依次是吸烟、棋牌活动、饮酒。另外,美国大学生理想伴侣在宗教活动方面得分都比较高。
中国女大学生的理想伴侣在参加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健身,参加聚会、参加俱乐部、听音乐、摄影、看电影、旅行、美食、棋牌、阅读、吸烟、饮酒、电子/网络游戏方面的得分都高于男性的理想伴侣,而中国男大学生的理想伴侣只有在“绘画”一项上得分高于女性理想伴侣。美国大学生理想伴侣在参加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健身、听音乐、宗教活动、看电影、旅游、美食上都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皆为女性理想伴侣的得分高于男性理想伴侣。其他方面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3.3 价值观
中国大学生在仁爱、传统、和顺维度上,理想伴侣得分高于自我,差异显著。在权力、成就、享受、安全维度上自我得分高于理想伴侣,差异显著。美国大学生在权力、刺激、仁爱、和顺维度上理想伴侣的得分高于自我,差异显著。中国被试对于理想伴侣最看重的价值观依次是和顺、仁爱、自我发展;理想伴侣得分较低的是权力和刺激。美国被试对于理想伴侣看重的是仁爱、成就、自我发展;得分较低的也是权力。
中国女性大学生的理想伴侣在权力、成就、刺激、自我发展、全球观、仁爱、和顺、安全方面都显著高于男性大学生的理想伴侣。美国女性大学生的理想伴侣在权力、成就、自我发展、全球观、仁爱、和顺、安全、传统方面都显著高于男性大学生的理想伴侣。
4 分析讨论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女大学生,都会偏好年龄较大的男性,而男大学生则偏好年龄较小的女性。根据进化心理学的解释,财富和社会地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积累的,年龄较大的男性更可能社会地位较高,经济能力较强,这就为后代的生存提供了物质资源。而年龄较小的女性可能更漂亮、更健康、生育能力更强。女大学生还对理想伴侣的身高和体重要求较高,这种偏好具有生物学与进化论意义,因为男性的身高和体重往往与他的健康状况和社会地位成正相关,更容易满足女性对安全和保护的需求。但是,在这三方面(身高尤其明显),中国比美国被试表现出的性别差异要更加明显。
中美大学生在体育类,如参加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健身上都希望理想伴侣的得分高于自我。因为一个人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强壮、健康相关,这可以解释为男女在择偶时都重视配偶繁衍后代的作用,而好的身体是婚姻幸福美满的基础,也是生育的重要条件。同时这三项中美大学生理想伴侣的性别差异均显著,由此可以看出,女性都希望自己的理想伴侣更重视体育类活动,从而能从理想伴侣得到身体安全方面的保护。另外,中美大学生理想伴侣得分最高的三项完全相同,而得分最低的三项也十分相似,这反映了“普适人性”的存在。
从性别差异的角度来看,中国和美国的女大学生对理想伴侣的要求都较高,希望理想伴侣在各方面的活动中都有比较好的表现,而男性对理想伴侣的期待相对较低。这个结果与进化心理学中女性择偶标准更加苛刻的假设相吻合。同时,本研究也反映出中美大学生理想伴侣在兴趣活动偏好上的社会文化差异性,美国被试的理想伴侣在更多的兴趣活动中未表现出性别差异,比如参加聚会、俱乐部、棋牌、阅读、演奏乐器、绘画、摄影。这可能和中美不同的教育体系、价值取向有关,印证了美国大学生在择偶相对偏好上性别差异越来越小的发展趋势。
仁爱、和顺维度上,中国被试和美国被试都希望理想伴侣的得分高于自我。中美被试都希望理想伴侣重视仁爱、自我发展,而相对不重视权力。在调查中,研究者对仁爱的解释是:助人、诚实、宽恕、忠诚、责任心;自我发展的解释是:创造力、自由、好奇心、独立。这两种价值反映了个体在择偶时重视的两个重要方面,即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和他的发展潜能。不管是助人、诚实还是自由、独立,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价值判断不仅在中国广受推崇和重视,而且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相比之下,中美大学生较不重视的价值是权力,所以本研究结果并不支持当下社会大众舆论中有关国人择偶日趋功利性的说法,起码在大学生身上体现不明显。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女大学生,不仅希望自己的理想伴侣具有“成就”这样的男性自我评价较高的价值观,而且还希望理想伴侣具有女性自我评价得分较高的价值观,比如自我发展、全球观、仁爱、和顺和安全。这再次验证了女性择偶标准更高的进化心理学假设。
但是,在一些价值观相对偏好上,中美大学生也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差异。中国被试希望理想伴侣“权力”的得分低于自我,美国被试希望理想伴侣的得分高于自我。“刺激”维度上,中国被试自我和理想伴侣的得分差异不显著,而美国被试希望理想伴侣的得分高于自我;中国女大学生希望自己的理想伴侣在“刺激”项上的得分较高,而美方理想伴侣在这条价值观上没有明显性别差异。同时,美国被试在这一项目上的评分绝对值要显著高于中国被试。“传统”维度上,中国被试希望理想伴侣的得分高于自我,美国被试自我和理想伴侣的得分差异不显著。而且相对于美国大学生,中国大学生更加看重“和顺”。
中美大学生在价值观上的这些差异可以归因为文化差异。首先,中国文化中的“不争”观念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同时金钱、权力等名词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贬义色彩,从而导致中美被试自我和理想伴侣在“权力”价值上的评分差异。其次,相比美国人,中国人在一些价值观念上(如男女的社会地位)更趋于守旧,这可解释中国和美国被试在“传统”上评分的差异。再次,中国被试受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认为个人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满足他人来实现,强调个体对家庭、对社会作出的贡献,而美国文化个人主义精神更加突出,重视个人利益、个人自由而不喜欢受到外界限制。受这种文化差异的影响,中国人更注重“和顺”,而美国人更追求“刺激”。以上结果和讨论表明,进化心理和文化演进能在不同程度上同时形塑人们的理想伴侣相对偏好。
5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中美大学生理想伴侣相对偏好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中美共性方面:①性别差异:中美女大学生都对理想伴侣的身高、体重、年龄的要求较高;在兴趣爱好、价值观上,中美女大学生在几乎所有的项目上对男性的要求都比较高。这支持了女性择偶更严苛的表述。②自我和理想伴侣的差异:兴趣爱好的体育活动类及价值观的仁爱、和顺等方面,中美被试对理想伴侣的相对偏好表现出较大的共性,都希望理想伴侣的得分高于自我。这反映了个体对理想伴侣较高的期望。
在中美差异方面:①中美对理想伴侣的相对偏好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观领域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美国大学生希望理想伴侣更重视刺激,而中国大学生看重的是具有中国传统意味的“和顺”、“传统”等价值。②从中美大学生在理想伴侣身高、体重、年龄上性别差异的程度,以及兴趣爱好领域内性别差异显著的数量中可以窥探到美国大学生择偶相对偏好的性别差异呈减小趋势。
致谢:感谢美国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Wilmington心理学系罗珊红副教授和美国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心理科学系朝阳瑞雪博士在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