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质疑心理和创新心理在大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论文,作用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是培养有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有较高创新能力人才的摇篮。要使大学生具有较为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需要各方面的条件,而利用和培养大学生的质疑心理和创新心理,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本文旨在说明这两种心理活动和心理素质在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质疑心理在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的重要作用
1.质疑心理在求知中的重要作用
“为什么”是以为解决特定疑问的形式推动人们追求知识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素质。这种心理活动和心理素质在人们求知活动中的重大作用,早已被古今中外的学者和教育家普遍肯定。例如,我国清代文学家刘开曾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正好学者也。”英国哲学家弗·培根曾说:“多问的人将多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为什么”这种质疑心理何以会对人们形成广博知识有如此重大作用呢?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质疑心理是推动人们追求知识的内在的直接动力。诚然从最终根源上说,认识源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实践对认识的需要总是通过人的具体的认识活动来解决的,而从人认识活动的机制上看,实践对认识的需要只有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并在人的头脑中形成具体的问题,即具体的“为什么”时,这种追寻问题答案的心态才直接推动人们展开有确定目标的求知活动,从而才能获得有关知识。如果实践对认识的需要没能在人的头脑中得到反映,没有形成具体的“为什么”,人们就没有求知的心态和确定的认识目标,也就没有认识活动,知识就无从获取。可见“为什么”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认识活动,主动追求知识的内在直接动力。
其次,人们质疑心理强度不同,是在相同条件下造成人们知识上重大差别的根本原因。人们这种心理强度越大就越表现为对事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这种心态无疑强有力地推动人们广泛获取知识并使之不断纵深发展。反之,人们这种心理强度越小,就越表现为事事无疑问,对各种知识都漠然处之,对各门知识的学习都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心态无疑限制着人们获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人们在大体相同的实践和学习条件下,所获知识本应大体相同,但事实上却往往出现较大的差别,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再次,质疑心理是人们接受知识的内在接应点和融通点。这就是说当人们头脑中出现了“为什么”时,也就在心理上产生了对某一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这种心态又把人们接受和理解知识所需的各种主观能动的因素都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对知识的良好接应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就能将知识主动而顺利地吸收到头脑中来。同时“为什么”所引起的对某一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又往往驱使人们在学习某一知识之前,就对有关事物进行过观察和思考,事先就在头脑中积累了理解某一知识的必要的感性材料,因而一旦学习了这一知识就能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达到理论和经验的融汇贯通。反之,对知识的学习只靠死记硬背,这不仅背时困难忘得快,而且背来的知识也不是真知识。我国北宋哲学家和教育家程颐就说过:“大凡学问,闻之知之皆不为得,得者须默识心通。”
2.质疑心理在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的重要作用
“为什么”这种质疑心理在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大学具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专家学者居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些能为大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提供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大学还为他们提供了在知识上自由发展的空间。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反应能力强。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学生们能否获取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就取决于他们自身学习能动性的发挥。而“为什么”这种心理活动和心理素质又是制约他们学习能动性发挥的重要因素,是否具备这种心理活动和心理素质会造成他们在学习上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由于“为什么”是人们求知的内在动力,是人们主动追寻问题答案的心态。因此,学生们在没有“为什么”这种心态下的学习,是没有内在动力和没有内在需要的学习。这种学习就必然是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学什么,老师考什么他们就背什么,他们学习的知识就不能超出课堂教学范围。即使由某些原因而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会因“为什么”这种心理强度小,在求知上易于满足,而因没有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的热情不能持久,这样学习的知识既没有系统性也不可能宽厚。
反之,只有在“为什么”这种心理活动推动下的学习,才是主动追求知识的学习,才是有确定目标的学习。只有这样学习才能扩大知识范围,才能使知识有序地在横向上不断扩展,在纵向上不断加深。同时学生的质疑心理强度越大,他们学习知识的紧迫感就越强,追寻的问题就越多。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们才能充分利用大学优越的学习条件,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最大限度地集中到学习知识上来。
3.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质疑心理的培养
“为什么”这种质疑心理在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的作用如此重要,教师就应重视对学生这种心理的培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在授课之前,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为什么”的疑问,并指导他们围绕问题查寻有关资料和组织必要的专题讨论。在学生较为充分自学或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教材要求作必要的讲解。这样,不仅使学生有学习的内在动力,进行积极思考,在良好的接应状态下接受知识,而且也能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这一心理素质形成的外在环境。同时课外,教师对学生这一心理素质的形成还要进行专门指导。教师要使学生在明确培养这一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的前提下,进一步根据认识发展的规律,按照辩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还要布置这一方面的作业练习,并对这方面的练习进行考评。这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在学习知识中能自觉提出“为什么”的质疑,也就学会了自学。现代教学观认为,教会学生自学比教会他们一些知识更重要。
创新心理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质疑心理推动大学生获取知识,而创新心理推动大学生运用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1.创新心理在人们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将怎样”是指人们在已掌握的知识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测和探求已知的各种规律在这样或那样的条件下将形成怎样的联系?将发生怎样的作用?并运用这各种推测来构想新知识和新实践方式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素质。应该指出,由于“将怎样”所作的各种推测和设想其结果怎样,最初是无法断定的,并且它的提出就是对已有知识和实践方式的完善程度的质疑,因此它也采取了质疑的形式。但决不能因此就把它归入一般的质疑心理,因为从实质内容上看,它所推测和设想的是尚未有的新知识和新实践方式,因此它本质上属于创新心理。
“将怎样”这种创新心理对人们的创新活动有巨大推动作用。例如,富尔顿在船还都是靠人力或风力航行时,在蒸汽机发明以后,他所产生的“如果用蒸汽机作动力来带动船桨将怎样呢?”的这一心理活动,不仅是他创造轮船的最初起因,而且推动了他创造轮船的反复设计、反复实验的整个创造过程。再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我同光速一样也作同样的高速运动,那我见到的情况将怎样呢?”的这一心理活动,才引起并推动了他的相对论的创立。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况说:“知而好问,然后才能。”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这都是强调“将怎样”这种心理活动在人们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将怎样”对人们的创新活动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将怎样”是推动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直接动力。这是因为“将怎样”与“为什么”不同,“为什么”总是人们在对有关事物无知的情况下提出的,因此它所推动的是由未知到已知的活动。而“将怎样”总是从已有知识和实践方式出发,来进一步推测和设想尚未有的新知识和新实践方式。其出发点是已知,其推测和设想的是新的未知,因此它所推动的是由已知到新的未知的活动,亦即在已有知识和实践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新知识和新实践方式的创新活动。并且由于“将怎样”总是运用具体知识来作具体的推测和设想,因此它和创造欲、利益需要等其他推动创新活动的精神动力相比,它不仅具有推动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其他精神动力所没有的具体的创新材料、创新方案和创新目标。因此它的产生可以直接推动人们进入具体的创新活动过程,因而在这个意义上说“将怎样”是推动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直接动力。
其次,“将怎样”是克服阻碍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心理障碍的能动力量。当今某种知识和实践方式一旦被誉为是科学的,它就获得了极大的权威性和统一性。这对于这些知识和实践方式的普及来说是有其重要意义的,但这种权威性和统一性反过来又会引起人们对这些知识和实践方式的满足和确信不疑的态度,这是阻碍人们创新活动的心理障碍。因为当人们对某种知识和实践方式持满足和确信不疑的态度时,要人们主动变革它是不可能的。一切科学知识和实践的重大发展,都发生于对已有知识和实践方式的合理质疑中。“将怎样”就是对已有知识和实践方式的完善程度的质疑和不满。正因如此,它才推动人们从已有知识和实践方式中跳出来去追求新的创新。没有“将怎样”这种心理力量的推动,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就会滞留在已有的知识和实践方式之中。
再次,人们“将怎样”这种心理强度不同,是在知识水平和实践经历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人们创新能力重大差别的根本原因。这是因为,人们这种心理强度越大,就越有力地推动人们广泛而深入地探索各种规律在各种条件下将发生怎样的联系,将发生怎样的作用。越是广泛而深入地进行这种探索,才越能发现新知识,同时由于实践方式本质上就是各种规律性作用的有机组合,因此不断进行这种探索必然会使人们创造新实践方式的思路越来越宽,能力越来越强。
2.创新心理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将怎样”这种创新心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创新能力既包括创新构思能力,也包括创新实践能力,而根本的还是创新构思能力。因为任何发明创造都先是从人脑中构思出来的,然后再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变为现实。没有创新构思能力就不会有创新构思,更不会有由创新构思所引起的创新实践活动及其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创新实践能力。
从创新构思能力的构成上看,科学知识和想象力是构成创新构思能力的两大基本要素。而知识与想象只有运用联系的思维方式,才能使二者间发生相互推测、相互联想、相互选择、相互比较和相互磨合等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二者才能结构为创新构思能力,才能从中产生具体的创新构思。例如,富尔顿创造轮船的构思就是运用上述思维方式,使关于蒸汽机的知识和要使船只更换动力的想象通过相互联想、相互磨合而成的。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构思也是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在牛顿力学和光速运动的想象的相互比较中,而发现二者的相异点上萌发的。可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想象的大学生,要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构思能力,就必须具有上述那种思维方式。“将怎样”正是这种使知识和想象联系起来,并使二者发生各种辩证思考关系的思维方式的心理条件。因此大学生有了这种心理素质和心理习惯就能使自己的知识和想象结构成创新构思能力。有了创新构思能力才会有创新构思,将创新构思付诸实践,才会有创新实践,从而形成完整的创新能力。
3.教师应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心理的培养
“将怎样”这种创新心理重在培养,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这一心理素质的培养。为此,教师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向学生深刻阐明“将怎样”这种心理素质在他们创新能力形成中的重要意义,以增强他们这种心理锻炼的高度自觉性。二是要从创新活动的一般规律、一般方法和基本类型上,教会他们如何提出“将怎样”的创新设想。三是要经常给学生布置这方面的作业和练习,并及时进行总结、讲评。也可搞些适当的专题研究,并给他们以具体的指导直至作出成果。例如,大学生毕业前要完成和通过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按要求毕业论文和设计要有新意,这本身就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这项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水平和能力。
“为什么”与“将怎样”这两种心理在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为什么”这种心理所推动的求知活动越是发展,越为“将怎样”这种心理所推动的创新活动提供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创新活动就能越向高水平迈上新台阶。同时“将怎样”这种心理所推动的创新活动越高,就越强化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欲。二者如此相互作用,便构成了推动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形成和不断提高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