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否决欧盟修约与英欧关系的新动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欧盟论文,新动向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是欧洲多事之秋。除了军事干预利比亚,欧盟还面临应对欧债危机的最艰难一役。经过成员国间持续一年多的争论与讨价还价,12月的欧盟峰会最终就欧盟修约问题达成了妥协性解决方案。由于英国对欧盟修约投下了否决票,其他26个成员国决定在欧盟条约框架之外另立新的政府间条约。英国此举在英国国内、欧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在欧债危机深重、欧元亟待拯救的关键时刻,英国为何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其深层原因何在?此举又将对英国与欧盟关系(包括英法德关系)的前景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意在抛砖引玉。①
一、欧盟修约对英国的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启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其目标是通过超国家合作以实现欧洲和平与发展。由于欧洲一体化涉及英国主权与政治经济问题,它在英国备受争议,英国也屡屡面对战略选择的压力。起初英国采取超然乃至抵制的态度,客观上却使自己落后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随着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英国影响欧陆事务的能力大大下降,于是它不得不调整对欧政策,并在历经挫折后最终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然而入盟之后,主权问题及与欧陆国家之间在一些领域的利益差异一直影响着英国对欧政策及英欧关系,英国始终在全面融入欧盟和与欧盟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之间徘徊,虽然一直努力想找到一个平衡点,但事实上却不是那么容易找到。英国在欧盟内长期被视为一个“半心半意的成员”和“难以对付的伙伴”,英国与欧盟的关系亦不时出现危机。②
英国否决欧盟修约是当前欧债危机背景下英国对欧政策的新发展,也是对欧盟修约挑战的回应。欧盟修约问题是伴随着欧债危机的发展而产生的。自2009年10月希腊陷入主权债务危机以来,欧盟先是从“治标”入手,通过建立临时性的“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FSF)向希腊“输血”,同时要求希腊大幅削减财政预算和公共开支实现“止血”。但希腊的形势尚未好转,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又相继被下调,市场信心严重受挫。此后欧盟逐步转换思路,从采取“治标”措施转向解决欧元区货币统一但各成员国财政独立等深层次矛盾,以期通过实现财政一体化从根本上解决危机。德法等国主张修改欧盟条约以便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危机应对机制,但英国却表示反对,由此埋下了英欧关系新危机的种子。
2010年10月的布鲁塞尔欧盟峰会,见证了英国与德法及欧盟围绕修约问题展开的首轮博弈。2011年欧盟预算和欧盟修约是此次峰会的两项主要议题。峰会召开前,英国保守党内的疑欧派向卡梅伦施压,要求他坚持削减或冻结2011年欧盟预算规模的立场。前保守党主席特比特(Tebbit)勋爵警告卡梅伦,除非拒绝接受增加欧盟预算,否则他将冒“维希氏”投降的危险。③疑欧派同时要求卡梅伦抵制欧盟修约。为了安抚这些势力,同时又要避免联合政府内部出现分裂,卡梅伦不得不采取防守姿态。抵达布鲁塞尔后,他先同法国总统萨科齐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三方会谈,并提出了冻结2011年欧盟预算规模(1070亿英镑)的主张,但是未获得法德两国的支持。卡梅伦只得退而求其次,他在峰会谈判中坚持2011年欧盟预算增长不能超过2.91%,④今后欧盟的预算增长应与成员国政府紧缩财政的努力相一致。这一主张获得其他成员国领导人赞同,卡梅伦称这是英国的一大胜利,他说:“由于英国的干预,焦点转向了控制欧盟预算的过度增长。我们阻止了欧盟预算6%的疯狂增长,并获得了一个期待已久的新的重要原则。”⑤根据这一原则,从2012年起,欧盟年度预算的增长将同成员国国家预算挂钩。但欧盟官员并不认同英国胜利的说法,因为峰会的结论文件中同时也强调加强财政纪律,正是这一点使英国面临欧盟修约的潜在挑战。默克尔在峰会上提议修改欧盟条约,以便加强欧盟财政纪律,同时为建立欧元区新的救助机制提供法律基础。默克尔担心若救助不能够成为欧盟法律,德国对希腊等国的救助将会受到德国宪法法院的挑战。⑥默克尔最初主张对欧盟条约做全面修改,以便引入针对违约国家的严厉惩罚措施(包括取消其投票权),但未获得广泛支持。⑦在围绕欧盟制宪和《里斯本条约》长达8年之久的艰难谈判之后,大多数成员国领导人不愿在《里斯本条约》生效不足一年的当口再行修约。萨科齐起初也对修约反应谨慎,但他在峰会前举行的法德首脑会晤中同意了默克尔的主张,条件是后者同意不对违反《稳定与增长公约》的成员国自动施加制裁(而改由部长理事会酌情实施制裁)。最终在德法两国的推动下,欧盟峰会就“对《里斯本条约》作有限的修改”达成了一致。根据安排,拟议中的欧元区危机应对机制将在2013年启用。卡梅伦打心里反对修约,但却无可奈何。他对默克尔说他可以接受修约,只要英国作为非欧元区成员的“例外权”得到尊重。⑧然而这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须知其他成员国只是在卡梅伦放弃冻结欧盟2011年预算的要求之后才反对默克尔全面修约的主张,由此可见欧债危机背景下英国在欧盟内处境的被动与尴尬。
随着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并蔓延,形势逼迫欧盟领导人迅速决策。2011年11月中旬,默克尔呼吁欧盟各国结成更强大的政治联盟,通过推进一体化来解决当前的经济困局。12月的欧盟峰会前夕,标准普尔将法、德和奥地利等15个欧元区国家列入负面观察名单,威胁调降其信用评级,接着又将矛头指向“欧洲金融稳定工具”和整个欧盟。面对这一形势,德法决定采取更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并加快欧盟修约进程。12月2日默克尔在德国联邦议院发表演说,重申订立一个新的欧盟条约的重要性,并主张新条约赋予欧盟在控制重债成员国财政支出方面以更大的权力。默克尔称:“我们需要建立财政纪律及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为此需要修改条约或者创立新的条约”。⑨她还说,修约需要27个成员国或者17个欧元区成员国签署,其他国家可以自愿加入。按照德国的设想,修约之后欧盟内的救助决定将采用特定多数表决程序,而不再施行全体一致同意程序。此前一天,即12月1日,萨科齐在法国土伦也发表了一篇演说。虽然两篇演说中暴露出德法之间在如何改革欧元区问题上存在一些分歧(后文对此有进一步的分析),但重要的是双方都主张对欧盟条约进行修改以实现各自的设想和目标。换言之,欧盟修约是德法两国利益最大“公约数”。两国都认为欧元区和欧盟面临最严峻的危机,而12月8日-9日的欧盟峰会被看成是拯救欧元“最后的机会”。为了提前协调立场,默克尔在峰会前夕出访巴黎与萨科齐会晤,双方决定提出加强欧盟财政纪律的共同修约方案,明确要求对财政赤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3%的国家实施自动处罚措施,并建议将欧元区永久性救助机制提前一年于2012年启动。萨科齐在会晤后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德法的立场是完全一致的,两国希望修改欧盟条约,条约的修改可以局限于17个欧元区国家。
德法修约方案令卡梅伦大为紧张,英国与德法围绕欧盟修约进行的新一轮博弈随之展开。⑩卡梅伦对峰会大泼冷水,并威胁抵制对《里斯本条约》的修改。由此峰会的焦点锁定“修约”还是“立新约”;若是另立新约,究竟是在“17国”还是在“27国”。卡梅伦要求欧盟拟定特别保护英国金融机构的条款,但遭到拒绝,萨科齐称英国的要求“不可接受”。继而卡梅伦以“保护英国国家利益”为由决定否决修改欧盟条约。这样,就只有另立新约的选择了。欧元区17国以及欧盟其他9个成员国经过谈判就“财政契约”达成一致,同意签署新的政府间条约。英国成为欧盟中唯一“唱反调”、不接受新财政条约的国家。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说:“虽然我们失去了一次通过修改条约实现欧盟27个成员国共同强化财政纪律的机会,但现在的结果仍是最好的。”(11)萨科齐则在记者会上宣布:“法德两国的目标全部实现。”(12)“财政契约”是峰会所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其内容将包括对无节制预算赤字进行强制性惩罚,亦即“结构性”预算赤字将被限制在GDP的0.5%以下,凡违反此条款者都将受到惩罚。新条约草案在前言中还提出,要另外订立一个关于建立永久性欧元区救助资金(欧洲稳定机制,ESM)的条约。建立ESM是德国与其他成员国讨价还价和妥协的结果,即德国同意对陷入债务危机的其他成员国进行救助,而作为交换,这些国家必须接受更大的预算限制。(13)ESM条约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可以不经全体一致同意就能生效,但前提是它必须获得占出资额90%的成员国的批准;紧急情况下ESM的决策也可经由占出资额85%的国家多数同意作出。这一规定意味着,爱尔兰单独将不能够否决新的政府间条约,而资金雄厚的德国则单独就可以阻止ESM条约,并能阻止向任何国家提供援助的决定。
欧盟“财政契约”的出台使英国陷入被动与尴尬的处境。正如分析指出,英德两国在峰会上都出错了牌:卡梅伦将英国从欧洲孤立了出来,默克尔则让欧元区完全脱离了现实。如果卡梅伦手中有一份经济发展议程,那他就能够在会上争取到某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因此也不会缺少盟友,但事实却是他全盘接受了默克尔的经济紧缩议程,并为保护伦敦金融城而选择不加入一个新的欧洲条约。此举虽取悦了英国保守党内的疑欧派,但却对德国“铁娘子”开出的致命药方无所作为。(14)卡梅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他却以错误的方式试图得到它。卡梅伦原想联合欧盟内一些立场不坚定的国家一起阻挠欧盟修约,但由于事先未同这些国家的中右领导人搞好协调,致使在峰会上判断失误(卡梅伦对其他所有非欧元区国家同意加入新条约感到吃惊),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数十年来,指引英国对欧外交的都是在谈判桌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决心,而实践中英国也没有在任何重大的金融服务业立法上成为失败的一方。但此次则不然,否决欧盟修约之举可能会获得其后座议员的赞扬,但如果卡梅伦的目标是保护伦敦城及单一市场的话,那么他显然是失败了。(15)尽管卡梅伦不承认其峰会外交失败,但在局外人看来,其应对欧盟修约挑战的努力却并不成功。
二、英国否决欧盟修约的原因
英国否决欧盟修约并非是偶然和意外,而是和英国与欧盟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为了维护英国的金融利益与单一市场的利益,这是直接原因。金融市场在英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英国拥有欧洲最大的金融服务业,其在部分领域的金融业务占到了欧洲市场的90%。因此,英国不希望欧盟建立过度严格的管理规则,因为这对其金融业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2010—2011年,欧盟在法德等国的推动下搞出了许多监管的建议草案,包括实行金融交易税,这些都会对英国的金融业形成挑战。尤其是金融交易税一旦在英国施行,伦敦每年将多支付260亿英镑,这对英国的利益而言显然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卡梅伦在欧盟峰会上要求拟定特别保护英国金融机构的条款,并在其要求遭拒后断然否决欧盟修约。英国不加入“财政契约”,是因为担心加入进去后“被套”:虽然峰会通过的财政监管协议不会对英国经济立即产生影响,但随之其将不得不接受一系列后续条款,这自然是英国不愿意看到的。
与金融利益密切相关的是英国在欧盟内所追求的单一市场利益。英国在贸易上高度依赖欧洲,其同欧盟国家的贸易额占其贸易总量的一半以上。英国坚持实行经济自由主义,维护单一市场,这是英国在欧洲一体化方面一贯坚持的立场和基本方向。与法德等国寻求通过建立新的欧洲结构以实行更多管制的追求不同,英国似乎只对欧盟单一市场感兴趣。卡梅伦担心欧盟加强金融监管会影响单一市场的运行和英国的利益,因此他发誓捍卫单一市场。峰会后他在英国下院就其否决决定进行解释时称,“在现有欧盟条约框架内创立一个新的欧元区条约但是却缺乏防护措施将会深刻地改变欧盟,这不仅意味着形成一套新的官僚体系、规则,还可能改变欧盟的性质:欧元区虽得以加强但是却缺乏保护单一市场的平衡措施;我们不想看到这种不平衡被强制写进条约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求拟定防护措施的原因。”(16)卡梅伦说他当时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同意一项没有保护措施的新协议,要么索性否决它。“我去布鲁塞尔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保护英国的利益,我做到了。”(17)
其次,主权问题,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欧盟体制的看法与德法等国不同,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德法等国传统上更倾向于欧盟向联邦制方向发展,认为当前欧洲金融危机突出表明欧洲一体化程度还不够,其解决办法就是实现财政一体化,因此它们主张建立高度管制的财政政策,并借此推动欧盟向联邦方向迈出一大步。而英国则一向强调主权并反对搞超国家的一体化,其入盟后一直试图抑制欧盟朝联邦制的方向发展。卡梅伦否决欧盟修约,将英国与德法之间的分歧进一步暴露出来。卡梅伦认为,如果同意欧盟修约,英国的某些预算权力将交给欧盟,英国的主权将受到影响。英国驻华使馆政务参赞岳德伟(Davis Ellis)称,英国需要的是一个多元化的松散的欧盟,不支持一个统一的联邦政治体制,认为这种体制既不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也不符合欧洲人民的利益;此次欧盟修约的基本动向是加强统一的财政体制,但英国对这一体制是不是一个持续的自由体制持怀疑态度。(18)对于其他26国拟签署的“财政契约”,英国除了批评其治理结构不健全,更忧虑统一财政政策将会推动欧盟进一步朝联邦制的方向发展。正如有分析指出,一旦欧盟新条约(财政契约)正式实施,不仅有助于应对欧元危机,更是已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从这个角度讲,卡梅伦否决欧盟修约,符合英国反对欧盟朝联邦制方向发展的一贯原则和立场。
再者,英国否决欧盟修约,也因对欧元在欧债危机冲击下能否生存下去没有信心。欧债危机给欧元带来的危险已经到了需要立即解决的境地,2011年12月欧盟峰会上与会领导人通宵达旦进行磋商和谈判,就能反映各国对拯救欧元的重视程度。然而英国作为非欧元区国家,其对欧元危机的感受相对不那么强烈。在英国看来,目前欧洲的危机只是刚刚开始,德法等国提出的应对方案能否解决欧债问题也未可知,因此欧元及欧元区今后的发展趋势很难预测;面对如此不明朗的前景,英国需要保护本国利益。岳德伟也认为欧元处境维艰。从信用评级来看,3A国家有一半以上是不参与欧元的国家,因此,参与欧元对英国经济并不一定有益处。(19)卡梅伦本人也对欧元持怀疑态度,2011年10月他在曼彻斯特保守党年会上明确表示:“只要我当首相,英国就绝不会加入欧元。”(20)英国政府内部(包括亲欧的自由民主党人)也都不认为卡梅伦担任首相期间英国会加入欧元。虽然卡梅伦认为短期内为拯救欧元有必要深化欧元区一体化,但他宣称英国并不打算参与这种一体化,更不会为此买单。正是因为担心欧元崩溃,英国拒绝对拟议中新的欧元区救助基金提供帮助,也拒绝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更多资金来帮助欧元区。这看起来像是在“赌博”,即英国不愿意将鸡蛋放在像是要散架的篮子里。且不论英国对欧元可能崩溃的担心是否真有道理,值得讨论的是英国不参与稳定欧元的集体努力似乎与其捍卫单一市场的诉求相悖。因为欧元的稳定有这样一种内在逻辑,就是稳定单一货币,以使单一市场这样一种机制的作用能够得到发挥。对英国来说,若想继续从欧盟单一市场获得利益,就需要保持欧元的稳定。然而英国不太看好欧元,也不准备在救助欧元方面采取更大措施,这有可能不利于单一市场稳定,从而不利于英国。
最后,还有国内政治的原因。英国保守党内部长期在欧洲问题上存在分歧,但现在似乎都成了疑欧派,他们将一个强大的欧盟视为对英国全球影响力的威胁。保守党对拒绝欧盟修约持支持态度,且在内部给卡梅伦施加了很大压力。“宁为欧洲斗牛犬,不做欧洲狮子狗”,是英国疑欧派声援卡梅伦喊出的最新口号,而卡梅伦也被公认为疑欧派的“最新主唱”。(21)英国国内多数民众也对欧盟持怀疑态度。卡梅伦否决欧盟修约后,据《每日邮报》在线调查,约1万受访者中有62%支持卡梅伦的决定(并且还有近半数受访者认为英国应该退出欧盟),只有19%受访者认为他做错了。这一数据说明当前英国民众对欧盟的观点和看法大体与保守党一致。此外,大多数英国报纸同样对欧盟持敌视态度。在这些疑欧反欧力量的强大压力之下,卡梅伦对欧盟修约立场变得更加谨慎和保守。
总之,英国否决欧盟修约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从英国传统对欧立场和英欧关系长期矛盾复杂的历史角度观之,这些或许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后果来看,却使本已纠结的英欧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在拒绝欧盟修约之后,英国与欧盟的关系已变得更加微妙。正如分析指出,英国今后将在政治上更趋保守,外交上更显孤立,自身利益很可能因此受损。(22)随着其他非欧元区国家都有意挤进欧元区峰会,英国面临处于“非常边缘位置”的危险。(23)欧债危机背景下的欧盟正在以不确定的方式演变,而英国与欧盟的关系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未知的区域。
三、英国否决欧盟修约折射英法德权力之争
卡梅伦否决欧盟修约,也是英法德三国在欧盟内政治较量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英法德围绕欧盟修约展开的博弈是一场“三国演义”式的权力政治游戏。2011年的英法德关系呈现出一幅奇特的图景:一面是英法两国联手军事干预利比亚,却又在欧盟修约与欧元区改革问题上“反目成仇”;一面是法德两国携手推动欧盟修约以深化欧元区一体化,却又在利比亚问题上发生争吵;至于英德关系则是在利比亚和欧元区问题上皆属不睦。卡扎菲倒台有助于弥合英法与德国之间在利比亚问题上的分歧,而欧债危机的深化却在加剧英国与法德之间的对立。
先谈英法关系。英法两国拥有大致相等的人口、经济实力、外交影响力以及还算体面的军队和全球作战的历史,这是双方保持基本稳定的外交与防务关系的基础。2003年两国在伊拉克问题上争吵的不愉快的一页早已翻了过去。2010年秋两国签署了一项正式防务条约,宣布将在航空母舰乃至核武器研究等领域开展合作;目前两国之间的合作处于“二战结束以来”最好时期。(24)设在伦敦的欧洲改革中心的主任查尔斯·格兰特称,英法可能构成一系列军事联盟的核心。(25)尤值一提的是两国在利比亚问题上的密切合作,使萨科齐和卡梅伦成为“战友”;此外,在伊朗学生冲击英国驻德黑兰大使馆的问题上萨科齐也给予英国强力支持,法国甚至建议对伊实施最严厉的制裁(包括对伊石油出口进行制裁)。外交和防务领域的良好合作,使卡梅伦和萨科齐认为两国彼此间谁都离不开谁。(26)然而与这种良好关系形成极大反差的是,英法两国在欧盟事务领域特别是在应对当前欧元区危机问题上的立场截然对立,在较量与竞争中彼此都无更多回旋余地。
法国长期将一个强大的欧盟作为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的杠杆,但冷战后欧盟的持续扩大和德国的统一稀释了其在欧盟内的影响力。为扭转这一不利局面,萨科齐政府欲利用欧债危机推进欧元区一体化,借此加强法国在欧盟内的地位。2011年,法国推动欧元区17国加紧筹划实施更深的政经一体化来拯救欧元,谋求在欧盟内建立一个由欧元区国家组成的核心集团。萨科齐在土伦演说中谈及“欧元区政府”事宜。(27)英国则一贯对欧元持怀疑态度,卡梅伦上台后沿袭了这一立场,并对欧盟修约和拯救欧元的努力大唱反调。卡梅伦的这一态度令萨科齐极为失望和反感,并促使他采取将英国边缘化的行动。其实法国在这方面早有谋划。200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欧元区首次峰会,是法国谋求在欧盟内组建欧元区核心集团的一个重要步骤,此次峰会被称作紧急会议,时任英国首相布朗被例外邀请出席。第二、三次欧元区峰会被冠以应对市场混乱的临时性会议,法国试图以此安抚那些未被邀请与会的非欧元区国家的领导人,至此,欧元区峰会俨然已成惯例。随着中东欧及北欧的非欧元区国家领导人都想方设法挤进峰会,英国在欧盟内的处境愈显被动和尴尬。而欧债危机进一步深化,欧盟内的权力从27国大家庭转向欧元区核心集团的趋势则更加明显。
2011年3月11日,见证了欧盟历史上首次双峰会(two-tier summit),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当日上午举行27国欧盟峰会,午餐后包括卡梅伦在内的10个非欧元区国家领导人离会返国;17个欧元区国家领导人则留下来单独举行第四次欧元区峰会,讨论进一步加强协调以稳定欧元事宜。这一事态显然满足了法国的意愿,萨科齐希望通过欧元区这个小集团在欧盟内更便利地做出更多决定,借此将鼓吹市场自由主义的英国及几个北欧和东欧国家排挤出去。由此也就不难理解英国阻挠欧盟修约何以引起法国如此强烈的不满,并使萨科齐和卡梅伦这对曾经的“战友”顷刻间反目成仇。萨科齐在2011年10月的欧盟峰会上怒斥卡梅伦对欧元指手画脚,连“闭嘴”、“厌恶”等脏话都用上了。接下来是两国之间更激烈的“口水战”:同年11月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指责法国企图管制伦敦城的计划“居心叵测”,并称法国主权债务评级面临下调的危险;被激怒的法国反戈一击,公开煽动市场和评级公司将目标指向英国,称不诚实的英国比法国更应该被降级。(28)
再论法德关系。法德伙伴关系是欧洲一体化的核心和欧盟稳定的基石,尽管这种关系时而也会出现不和谐的情况,包括2011年两国在利比亚问题上的争吵。即使在欧债危机与欧元区改革问题上两国之间也存在一些分歧。萨科齐认为当前欧洲的危机是由外部力量(即不受监管的贸易与金融的全球化)造成的,法国是这种全球化的受害者。默克尔则强调国家的责任,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一些国家破坏了财政规则而又没人对这些国家的赤字和债务强制性地施加限制。关于如何应对危机,萨科齐认为欧盟应尽快采取变革措施,否则历史就会在没有欧洲参与的情况下重写;默克尔则认为解决欧债危机需要经历一个持续数年的过程,不可能获得一个迅速的解决方案。(29)两位领导人对市场“信心危机”的解释也不相同。默克尔认为市场对于欧洲《稳定与增长公约》能否得到维持失去了信心,主张加强财政纪律并在欧盟层面引入干预性的监管;萨科齐则认为信心危机源于市场担心后续的违约和债务重组以及对欧元能否生存下去产生了怀疑,强调欧元区成员国应加强“团结”以确保不出现违约或债务重组。归结到欧盟修约问题上,两国虽都主张修约但意图却并不统一。对德国来说,修约实际是为了完成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并建立“财政联盟”;对法国而言,修约则意味着“必须重新思考欧洲和重建欧洲”。(30)这种差异进一步反映出两国对改革后欧盟性质的分歧,比如应由谁来监管欧盟的预算和经济政策以及由谁来实施制裁。默克尔强调维护欧洲央行和欧洲法院等欧盟机构的独立性,称欧洲央行的任务不同于美联储和英格兰银行,其使命是确保货币稳定。萨科齐口头上支持欧洲央行的独立性,实则希望并敦促其采取干预行动,声称面对欧洲的通货膨胀风险谁都不应怀疑欧洲央行将承担起责任来。萨科齐还主张欧洲的重大决定必须由领导人做出,称一个缺乏政治领导、盲目实施竞争与自由贸易的自动飞行的欧洲不能够勇敢地面对危机……一个更民主的欧洲应当听从负责任的政治家的决定,危机使国家领导人担负起了越来越多的责任,因为最终只有他们在做出决定方面拥有民主合法性。(31)要之,萨科齐希望通过领导人的行动推动欧洲实现进一步的一体化,这明显带有将法国的总统制推广至欧盟并赋予其行政部门大量自由裁量权的意味。默克尔对此不以为然,她更倾向于在欧盟内复制德国的联邦结构(以使政治家的权能受到限制),强调维护和发挥欧盟委员会和欧洲法院等独立机构的作用。但必须指出的是,对法德两国之间的分歧既不应感到惊讶更不能夸大其影响。正如这样一句话所说:“法德发动机”不是为和谐与合作而造,而是为了管理和遏制巴黎和柏林之间的诸多分歧。(32)更主要是因为法德两国在欧盟事务领域的共同点远大于分歧,且双方总能通过有效的协调找到弥合分歧或者求大同存小异的解决方案。在欧债危机背景下,法德两国在携手稳定欧元与欧盟方面存在一致的根本利益,去年媒体一度热炒的“默克齐”(33)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点;而英国在欧元区问题上同法国较力居于下风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后者能够获得德国的支持。2011年12月欧盟峰会前夕,德法两国领导人先举行双边会晤以协调立场,萨科齐特意强调了法德携手合作的重要性,称“法德团结就意味着整个欧洲的团结”。他还说:“在经历了许多磨难以后,法国和德国已经决定将命运联系在一起,共同面向未来。”(34)在峰会上,两国联手抵御了英国对欧盟修约的阻挠,并促成了“财政契约”的出台。
最后讨论英德关系。在欧债危机背景下,英法德三角关系中的英德关系较为微妙。岳德伟这样分析英法德三国对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的理念差异,他认为法国式的欧洲是一个保护主义的欧洲,而英国则坚持自由贸易。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英国主张推动全球化,而法国则反对全球化,德国在这方面的理念模糊不清。(35)从其分析中可见在欧洲一体化事务领域,英法理念对立要甚于英德差异,这或许能够说明英法德三角关系中的英德关系确实存在一定的微妙空间。事实上,法德两国在欧元区改革问题上的分歧,客观上为英德接近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如前所述,萨科齐谋求在欧盟内组建一个欧元区核心集团,为此他主张欧元区17国单独订立一个新条约,这样一方面可确保其政府间的性质,同时也可将主张市场自由主义的英国、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和东欧国家排除在外。默克尔最初对该方案并不热衷,认为这只是“第二最佳”方案,她主张尽可能争取27国都同意修约,“以避免欧元区成员国和非欧元成员国之间出现分裂”,(36)同时确保欧盟委员会和欧洲法院能参与随后的工作。默克尔尤其希望英国参与欧元区的讨论,以使德国能在市场自由主义和中央集权(statist)的争论中投下决定性的一票,(37)从而加强德国在欧盟内的权力基础。可见在欧元区改革问题上确实存在英德合作的潜能,然而合作能否实现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国将如何与德国互动。对英国来说,在欧盟修约和欧元区改革之大局于己不利的形势下,若能巧妙运用外交争得德国更多的同情和支持,或能求得一个相对更好一些的结果,至少不至于陷入过于被动与孤立的窘境。但事实表明英国未能把握和利用好这一机会,卡梅伦上台后不久就对默克尔说英国将对深化欧元区一体化采取超然立场。卡梅伦的这一立场迎合了对内需要,但对外后果则是重新将德国推向了法国,使得欧盟从近年来的“三驾马车”转回“法德联姻”。(38)失望之下默克尔再对萨科齐做出让步,同意举行更多的欧元区峰会以深化欧元区一体化,而英国则愈益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从英法德三国就欧元区改革进行博弈的初步结果来看,法德两国各有收获。萨科齐基本上实现了其欧元区改革方案,得到了其鼓吹的欧洲“团结”。默克尔的收获似乎更大,因为她强调的“财政纪律”被写入了“财政契约”。根据“财政契约”中的自动惩罚规定,欧盟最高司法机构欧洲法院将有权对结构性赤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0.5%的国家进行处罚,最高金额不超过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1%。此外,签约国需向欧盟委员会汇报财政预算,而后者也有权要求对预算进行修改。这些规定更多地反映了德国的观点和主张,从中不难窥见德国在欧盟内权力和地位的上升。即便是法国也不得不迁就德国,虽然两国共同主张欧盟修约表面上是欧洲回到法德主导,但实际上真正的导演是德国。默克尔行事处处与萨科齐协调,在外表上保持法德联姻的传统形象,关键时则用实力说话。在欧盟制定旨在支撑欧元的金融稳定机制的相关条款时,几乎是默克尔一个人说了算。法国已拿定主意,与欧元消亡相比,它更愿意接受由德国做主的欧元。(39)岳德伟指出,德国的主导地位使得法国面临的挑战比英国更大,因为法国没有别的选择。(40)
与法德两国相比,英国收获的更多是尴尬和无奈。英国的被动处境在根本上是欧债危机背景下欧盟内权力转移所导致的结果,但同时也与英国外交不力有关。考虑到法国在欧元区改革问题上有意排挤英国,因此英国在与法国互动中难有回旋余地或许可以理解,但问题是英国没有把握住英德合作的潜在机遇,非但未能将已出现裂痕的“法德婚姻”转变为英法德“三角恋爱”,反而陷自己于更加被动和孤立的处境。英国既不能阻止德国拟在欧盟内推行的“瘦身”计划,同时又落入了法国在欧盟内筹划建立欧元区核心集团及将英国边缘化的圈套。从目前来看,法德已经基本形成“联盟”,至少在欧洲以外的人看来,英国事实上已经退出了核心,退出了欧盟的决策圈子。(41)
四、未来英欧关系走向何方
英国否决欧盟修约,加重了欧债危机背景下欧洲的不确定性,导致各方政策博弈更加困难,同时也使英欧关系面临更大的考验。英欧关系下一步的走向,既受欧债危机与欧盟形势的影响,更取决于卡梅伦政府的对欧政策与行动。
卡梅伦政府对欧政策的下一步走向仍将受到国内因素的影响。卡梅伦否决欧盟修约在英国国内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一方面,疑欧派大声叫好,他们称赞卡梅伦将英国从即将崩溃的欧元(甚至欧盟)中拉了回来。另一方面,反对党和亲欧派也嘘声一片,工党党魁米利班德称,否决欧盟新条约是一场“外交灾难”,不仅没有保护英国的利益,反而使英国失去了发言权。执政联盟伙伴、亲欧盟的自民党人也对卡梅伦的决定表示强烈不满,自民党党魁、副首相克莱格表示对峰会结果感到“极其失望”,称卡梅伦否决欧盟新条约“对英国不利”,将使英国在欧盟内被边缘化和孤立化。(42)克莱格缺席卡梅伦在英国下院举行的答问会,被视为保守党、自民党联合执政以来两党首次在重大问题上出现分歧,其影响甚为深刻。(43)不过,这种分歧尚不至于导致联合政府解体。自民党目前在国内的支持率约为10%(仅微弱领先于英国独立党),一旦与保守党决裂并导致联合政府垮台,其在重新举行的选举中有可能失败,因此在2015年大选之前继续维系与保守党的执政联盟仍是其最大利益所在。诚然,自民党也可脱离执政联盟,改与工党组建一个新的联合政府,但这种做法恐怕不会被英国公众所接受,何况对欧态度模糊的工党也不见得能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来。还需指出的是,卡梅伦虽然面临不少压力,但仍是一位强势首相。在上世纪90年代,卡梅伦作为政府顾问见证了梅杰首相的权威如何被保守党内部(在欧洲问题上)的分歧所削弱,因此他上台后力图避免重蹈覆辙。虽然自否决欧盟修约后这种希望就开始变得暗淡起来,(44)但保守党人仍相信卡梅伦作为一个强力与果敢的领导人能够抗住国内在对欧政策上的分歧。当年梅杰因政府内部的这种分歧而蒙羞,被批评为“在位却无权”,而如今卡梅伦既在位又有权。(45)卡梅伦仍是一位强势的首相,而联合政府也将维持下去,直至完成5年的任期。(46)尽管如此,国内纷争仍将对卡梅伦政府的对欧政策构成制约。保守党内的疑欧派将会继续保持对卡梅伦的压力,敦促他采取措施阻止“财政契约”签署国利用欧盟机构(欧盟委员会和欧洲法院等)为深化欧元区一体化服务,同时继续抵制来自布鲁塞尔的金融监管。而亲欧的自民党人则会要求卡梅伦同“财政契约”成员国实现和解,并寻求加入该约的途径。两面夹击之下,卡梅伦要同时取悦两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决定了今后一个时期英国对欧政策的某种不确定性。
从欧洲形势来看,欧债危机虽依然深重,但欧盟应对危机的决心不容置疑。进入2012年,除英国外的欧盟其他成员国致力于推进和落实“财政契约”的相关安排。今年年初曾有舆论(包括英国舆论)对新条约能否顺利出台表示怀疑,理由是新条约很容易被市场阻击或被个别欧元区国家否决。这方面确实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爱尔兰政府表示将就新条约举行全民公决;斯洛伐克(欧元区成员国)和捷克(未加入欧元)表现得犹豫不决;甚至法国反对党总统候选人也宣称将就有关事宜进行重新谈判,以谋求创立欧洲债券和促使欧洲央行发挥更加主动的作用;更有许多国家对德国强加的苛刻的财政纪律啧有烦言。然而形势比人强,捍卫欧元的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终能战胜彼此间的分歧。几经谈判与修改,2012年1月30日的欧盟峰会通过了旨在加强财政纪律的《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稳定、协调与治理公约》,又称“财政契约”(通过该契约草案的有25个欧盟成员国,除了英国外,捷克也没有签署)。“财政契约”的核心内容是成员国政府间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经济货币联盟条约,强化财政纪律,加强经济稳定、协调和治理。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说:“这部条约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更好的监管。”(47)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表示,“财政契约”是通向欧洲财政联盟的第一步,将有助于增强市场对欧元区的信心。(48)峰会上欧洲各国的领导人还达成共识,总额为5000亿欧元的欧洲稳定机制(ESM)最早将于2012年7月份正式生效。(49)2012年3月初举行的最近一次欧盟峰会上,除英国、捷克之外的其他25个欧盟成员国正式签署了上述“财政契约”。该契约短期内有助于重塑市场对欧盟的信心,长远来看则有利于加强欧元区财政一体化与经济治理。默克尔则称,这是向一个稳定的政治联盟迈出了一大步。根据规定,“财政契约”经签署后随即启动各国立法机构的批准程序,只要欧元区12个成员国批准这项条约便可付诸实施。至2012年3月初,已有12个签约国批准了上述条约,因此新条约在这12个国家将立即生效。未签署该约的捷克表示未来有可能签约。如此看来,英国确有在欧盟内沦为“孤家寡人”之可能。
来自国内和欧盟的两股压力交织在一起,使卡梅伦政府在对欧政策上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既不能出台反欧元的立法,又面临国内疑欧派要求就英国的欧盟成员资格举行全民公决的压力。回过头来看,近年来在欧债危机背景下发生的欧盟内权力结构的变化及其对英欧关系的深刻影响,很大程度上被英国忽视了。由于对欧盟修约投下否决票,今后欧元生存与否英国都将难逃干系,英国与欧盟的关系从此变得难解难分。(50)“财政契约”的正式签署使英国面临较2011年更加严峻的挑战,尽管契约的签署并非表明实施是“板上钉钉”,(51)但毕竟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其后续进展值得期待。尤对英国不利的是,今年3月欧盟春季峰会就欧元区峰会制度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欧元区国家每年至少举行两次领导人峰会,而非欧元区的签约国每年“至少将被邀请参加一次”这样的峰会。峰会上范龙佩再次当选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并被任命为欧元区峰会主席,他表示,“欧元和欧盟都是不可逆转的”,携手推进欧洲一体化建设是欧盟各国的共同责任和政治决心。(52)在欧洲,国家领导人峰会具有极大的政治影响力,远超任何其他制衡机制。如果欧盟内出现一个由欧元区国家领导人组成的核心集团并就单一市场或金融服务达成交易,那么英国将会陷入无可奈何的沮丧之中。(53)
在国内及欧盟复杂形势的影响下,卡梅伦政府在处理对欧关系上确实面临艰难的选择。关于英欧关系的下一步走向,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或者说存在两种可能性。较悲观的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卡梅伦否决欧盟修约以及不加入欧盟新约(加上国内有近半数受访者表示支持退出欧盟),长期对其欧盟成员资格既爱又恨的英国已更加接近于退出欧盟,尽管这多是因为意外而非有意的设计。(54)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英国保守党内的疑欧派和亲欧的自民党人在对欧政策上的分歧不可调和,从最坏处着眼这可能是英国退出欧盟的进程的开始,而英欧关系的持续恶化将使英国在欧盟内更加孤立和被边缘化,从而促使英国加快退出欧盟的步伐。但这种观点及其依据并不可靠,事实上英国退出欧盟几无可能,这根本上是由英国在欧盟内的利益所决定的。克莱格指出:“欧洲怀疑论者需要非常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要求,因为如果他们的要求达成了,就会将英国推至退出欧盟的境地。我们应该明确地认识到,这有损于英国的家庭、企业和工作。”(55)岳德伟认为,英国加入欧盟对英国本身无论是从就业市场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是有利可言的。(56)英国驻华使馆的高远(Ewan Smith)博士也不赞同媒体热炒的关于英国退出欧盟的观点,他认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没有任何依据。(57)要之,在英国,无论是“疑欧派”保守党还是“亲欧派”自民党或者是工党都一致认识到,欧盟对于英国一直是有利益而言的,因此英国不会退出欧盟,英欧关系也不大可能发生根本改变。然而,不发生根本改变并不是说英国在欧盟内的地位不受到任何影响;高远认为否决欧盟修约的事件,既不会削弱英国在欧洲的地位也不会改变英国与欧盟的关系,(58)这一看法似乎过于乐观。在欧盟上下全力应对严重债务危机的关键时刻,英国否决欧盟修约之举或多或少会改变英国在欧盟的地位以及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关系。尽管尚无法下结论说英国在欧盟内将系统性地被孤立,但英国的处境无疑将较以往变得更加艰难。另一种看法相对乐观一些,即英欧之间会抛开因卡梅伦否决欧盟修约形成的积怨而走向和解。依照英国外交中的“现实主义”(59)逻辑,在目前尴尬境地之下英国必定不会放弃自己在欧盟中的发言权,另一方面也会尽力地在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同时达到舒缓英欧紧张关系的效果。自否决欧盟修约后,英欧关系中确实也出现了一些和解迹象。范龙佩邀请英国作为“观察员”参加起草新条约的会议。英国表示决定接受范龙佩的邀请,重回欧盟谈判桌,就“技术性”细节同17个欧元区国家和另外9个欧盟国家进行讨论。卡梅伦称,英国将以开放的心态建设性地对待提出的任何建议。(60)但鉴于英国执政联盟内部在对欧政策上的争执,卡梅伦政府下一步处理与欧盟关系时将会持更加谨慎的态度,以实现一个两党都较易接受且对国家主体有利的局面。
当前英欧关系依然处于僵持状态。在欧洲的危机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条件下,英欧关系的前景将主要取决于欧洲紧急事态下英国的应对。若欧债危机出人预料地急剧恶化,将可能导致出现两种结果:一是欧元崩溃或者“财政契约”实施失败,如此,英国或许能幸免大难,但鉴于英国同欧盟国家紧密的经济联系,它不可能独善其身。另一种可能的结果是,欧盟排除包括英国在内的一切干扰采取极端应对措施,包括加速深化欧元区一体化和实行财政一体化,并赋予欧元区集团在做出重大决定方面以更大的权力和灵活性。而这无疑将对英国构成极大的挑战,如若英国被排斥在财政联盟之外,“三速欧洲”将出现,也就是在双速欧洲之外,还有一个泊靠在紧急停车带的英国。今后即便英国能够通过与法国的防务关系保持与欧洲的关系,甚或像某些保守党议员提议的那样,英国只将其与欧洲的关系限定于贸易关系,那么就很难避免英国与欧盟“渐行渐远”。英国在欧盟中的发言权很可能逐渐弱化,甚至今后欧洲范围内出台重大经济决策的时候,英国也将被“边缘化”。正如《金融时报》副主编兼资深专栏作家菲利普·斯蒂芬(Philip Stephens)指出,卡梅伦的选择,已经让英国处于一种“双输”境地。如果欧元区最终无法拯救欧元,那么欧元崩溃,欧元区将会解体,整个欧洲的经济势必会遭受灾难性冲击,而身为欧洲一员的英国也难免会陷入经济困境;如果欧元最终因财政联盟的产生而获救,那么英国就会发现自己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显然,无论是哪种结果,对于维护伦敦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都是没有好处的。(61)对英国来说,采取积极措施以防范上述不利后果至关重要。如果卡梅伦政府能够对欧债危机与欧元区事务采取建设性参与的立场,并灵活开展双边和多边外交行动,将有助于促进英欧关系逐渐走向和解或者至少维持大致稳定的格局。尤为重要的是英国与德国展开良性互动,以争取后者在一些问题上对英国的支持(德国曾极力争取使英国参与欧元区峰会)。高远认为,目前的英德关系仍然良好,仍然是欧盟内的合作伙伴。(62)卡梅伦已表示英国将会加大对欧双边外交活动,尤其是加强同德国的外交沟通。如果英国能够通过有效的外交运作以某种方式挤进欧元区峰会并占有一席之地,则有可能避免陷入在欧盟内被系统性孤立的尴尬处境。但现实地看,对英国下一步的对欧行动不应做过高估计。鉴于现有对欧立场及国内制约因素,卡梅伦政府对欧政策出现较大调整的可能性并不大。正如有分析指出,问题不是卡梅伦能否回归谈判桌,而是他是否做好了回归谈判桌前的准备。(63)
五、关于英国对欧政策的一点思考
从历史进程上看,英国与欧盟的关系具有特别的复杂性和可变性,英国极不平凡和艰难的入盟历程可以为证。欧共体最初成立时英国被挡在门外,而当英国终于“入伙”时已经廿年过去,欧洲座次已然排定,加上此时英国国力下降,经济上落后于西德、法国,而“入伙”所要承担的义务却并不比德法两国少,因此,这个“入伙”自然变得纠结起来。曾多次担任首相幕僚、主管英国欧洲政策的史蒂芬·沃尔(Stephen Wall)一语道破天机:“英国加入得太晚。”(64)正是因为加入晚而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英欧之间数十年来的关系也因此常有龃龉。在强硬的撒切尔夫人主政时期,英欧关系极为紧张。态度较为软化的梅杰对欧洲事务表现出积极参与的意愿,但他毕竟与撒切尔一样同是保守党政治家,不可能摆脱保守党“谨慎对待欧洲”的政治传统。今天的卡梅伦同属保守党,他也时常发出一些不友善的言论来“刺激”欧洲,不看好欧元甚至也不看好欧盟的前景。卡梅伦向媒体抛出“我们祝他们好运”这句酸溜溜的话,也可以说是保守党政治思维的一个体现。“新工党”首相布莱尔对欧盟“青睐有加”,宣称“希望英国成为欧洲的主导国家”,从欧洲谋求利益。但即便如此,其实际政策也是欧美“两手抓”,而且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沃尔在回忆录中评价布莱尔当年的对欧政策时称,首相先生始终在美国和欧洲之间摇摆不定,而每临抉择关头,往往舍欧洲而就美国。(65)总之,从过去几十年英国与欧盟若即若离的互动中可以看出,英国对于欧洲的态度始终可以用“基于经验上的渐进式合作”(66)来形容。英国一方面在各个层面不断靠近欧盟,另一方面又从理论到实践坚决保持距离。若即,若离;且亲,且疏。在世界看来,英国属于欧洲;但在英国人的头脑里,不列颠群岛与欧洲大陆之间总是隔着一道英吉利海峡。(67)不管执政者是撒切尔、梅杰、布莱尔还是卡梅伦,英欧之间这样的关系都很难发生改变。
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界定英国的国家利益,理解英欧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对英国国家利益的影响。英国从其长远的经济政治乃至安全利益出发寻求加入欧盟,并希望加入后能够影响欧洲一体化和欧盟的发展方向,但实践中却又难以逾越国家主权及外交传统(尤其是与美国之间的“特殊关系”),加上在欧盟内其利益诉求与其他成员国存在很大的鸿沟,因而始终难以与欧盟展开积极的互动。世人看到,英国在与欧盟的互动中始终处于劣势。诚然,英国也从欧盟中获益,尤其从单一市场中获益不少,但却又不得不面对程度越来越深的欧盟经济与政治一体化。在这一过程中英国虽也曾进行抵制,包括不参加申根协定和欧元,但却难以根本遏制欧盟一体化不断深化的步伐和趋势。英国同欧盟的互动似乎陷入一连串的“怪圈”:不“入伙”则无异于坐视利益与影响力受损,甚至冒成为欧洲“弃儿”的危险;“入伙”则需付出代价与成本,并承受不可预知的更大后果;对欧盟事务卷入得越深,则利益纠结越多;欧盟愈是一体化,英国的主权忧虑就越大;英国愈加抵制(如不参加欧元),其在欧盟内的处境就愈艰难,并愈来愈远离欧盟的决策圈。从英国外交史的角度看,此次英国否决欧盟修约可称作21世纪英国对欧外交的又一次“光荣孤立”,体现了二战后英国对欧政策的延续性。但现在的形势与19世纪不同,当时的英国对欧政策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这次则是一种被动、不得已的“孤立”,(68)是当前英国对欧政策愈加被动、英欧关系愈益艰难的反映。尤其在当前欧债危机深重、拯救欧元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英国仍一如既往选择“光荣孤立”,其在欧盟内引发的震动以及对英欧关系的影响超过了以往。英国的否决并未能阻止欧元区一体化的深化,反而将自己排除在更紧密的欧盟核心集团之外,并使自身在欧盟内的形象和声誉严重受损。这一切或许是英国事先未全部预料到的。反思战后英国对欧政策与英欧关系,令人不禁感慨:当初英国先是决定不加入后来又决定加入,两相权衡究竟孰对孰错?利弊得失又该如何评判?或许,英国对欧外交需要根本性反思,现在正当其时。
注释:
①2011年12月20日,中国欧洲学会英国分会就英国为什么拒绝修改欧盟条约问题举行了研讨会,笔者应邀参加。会上英国驻华使馆官员和与会中国学者围绕议题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引发了笔者更多的思考,遂写成此文,文中也多次引证此次会议的观点。
②关于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及英国与欧盟的关系,参阅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
③“David Cameron Claims Victory after EU Budget Decision”,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10/oct/29/david-cameron-victory-eu-budget.
④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都主张,欧盟2011年的预算总额应在2010年基础上增加5.9%。卡梅伦在峰会上向其他欧盟领导人散发了一份呼吁信,反对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的主张。连同卡梅伦在内,至少11个欧盟成员国的领导人(包括默克尔和萨科齐)在这封信上签了名,以示支持。
⑤“David Cameron Claims Victory after EU Budget Decision”.
⑥“Angela Merkel Faces Uphill Battle to Revise EU's Rules on Bailouts”,http://www.guardiml.co.uk/world/2010/oct/28/merkel-struggles-with-greek-bailout.
⑦欧洲《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成员国年度赤字不得超过GDP的3%,债务不得超过GDP的60%。默克尔的主张遭到包括萨科齐在内的许多成员国领导人的反对。爱尔兰总理布赖恩·考恩说,如果条约剥夺爱尔兰的投票权,那新条约绝不可能在全民公决中获得通过。在爱尔兰,根据其1937年宪法,达成新条约通常需要举行全民公决。
⑧“Partial Victory for Angela Merkel as EU Leaders Agree to Revise Rulebook”,http://www.guardian.co.uk/ world/2010/oct/29/angela-merkel-eu-leaders-revise-rulebook.
⑨“What Is Germany's Vision for Europe?” http://www.bbc.co.uk/news/business-46030374.
⑩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在会前向各国领导人发出的邀请信中提出推进财政一体化的大方向,尽管与德法所提方案在细节上存有分歧,但在修约“治本”这一点上可谓“殊途同归”。
(11)《范龙佩说欧盟峰会结果令人欣慰》,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91738219/1.html。
(12)《欧盟“财政契约”出台始末》,http://news.163.com/11/1212/02/7L1PBQRM00014AEE.html。
(13)“财政契约”被认为是默克尔为本国救助欧元区重债国而索要的“通行证”。其他成员国希望该条约有助于鼓励德国以及欧洲央行未来为重债国提供更多流动性,以解决短期融资难的问题,另外也可说服默克尔提高欧洲稳定机制的借贷规模。
(14)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陷于萎缩地带的欧元》,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 zp111219.shtml。
(15)“The European Union in Disarray”, http://www.ecocn.org/forum.php? mod=viewthread&tid=62140&archiver=1.
(16)“The Euro:Not the Titanic,but Chernoby”,http://www.economist.com/blogs/bagehot/2011/12/britainand-eu-3.
(17)《英国该跌跌撞撞地走出欧洲了吗?》,http://finance,qq.com/a/20111213/002777.htm。
(18)《会议综述:英国拒绝修改欧盟条约的原因及其影响》,http://ies.cass.cn/Article/xshd/lfxz/201112/4507.asp。
(19)《会议综述:英国拒绝修改欧盟条约的原因及其影响》。
(20)“Euro Crisis:A Torrent of Words,but no Clarity”,http://www.bbc.co.uk/news/world-europe-15198469? postId=110474851.
(21)卡梅伦不否认自己也是一个疑欧派,尽管他宣称自己是注重实际、明智和通情达理的疑欧派。“David Cameron Claims Victory after EU Budget Deeision”.
(22)《欧盟“财政契约”出台始末》。
(23)“Britain and the EU:The Government's Unnoticed Europe Crisis”,http://www.economist.com/blogs/bagehot/2011/03/britain_and_eu.
(24)“Britain and France:The Impossible,Indispensable Relationship”,http://www.economist.com/blogs/bagehot/2011/12/britain-and-france.
(25)《奇特的英法德三角关系》,http://bbs.bztdxxl.com/read-htm-tid-150219.html。
(26)“Britain and France:The Impossible,Indispensable Relationship”.
(27)“One Problem,Two Visions(part Ⅰ)”,http://www.economist.com/blogs/charlemagne/2011/12/euro-crisis.
(28)其实法英两国的债务水平相似,但英国的预算赤字相对较高一些,并且正在经受较高的通货膨胀。但不同的是英格兰银行拥有终极手段可以向主权国家借贷,所以投资者对丧失债券表面价值的担心要小一些(欧洲央行则无此权利)。
(29)“What Is Germany's Vision for Europe?”
(30)“One Problem,Two Visions(part Ⅰ)”.
(31)Ibid.
(32)Ibid.
(33)为了凸显法德两国的团结以及共同拯救欧元的决心,德国一家报纸2011年12月1日刊登了一张萨科齐和默克尔的“合体照”,并将两人的名字结合为“默克齐”。
(34)《法德拟共提新欧盟条约萨科齐与默克尔被恶搞“合体”》,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2011-12/03/content_14205505_2.htm。
(35)《会议综述:英国拒绝修改欧盟条约的原因及其影响》。
(36)“One Problem.Two Visions(part Ⅰ)”.
(37)“Britain and the EU:The Government's Unnoticed Europe Crisis”.
(38)于时语:《英国成“欧洲剩女”和法德的“鱼兔婚姻”》,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zp111215.shtml。
(39)《奇特的英法德三角关系》。
(40)《会议综述:英国拒绝修改欧盟条约的原因及其影响》。
(41)《深度讨论:英国为什么拒绝修改欧盟条约》,http://ies.cass.cn/Article/sdtl/201201/4523.asp。
(42)《英国该跌跌撞撞地走出欧洲了吗?》。
(43)联合政府成立后,两党在全民保健计划、学费和选举制度改革等内政问题上曾多次出现分歧,但这些分歧持续的时间都不长,并且在经历了相关程序后趋于消失。但两党对欧政策上的分歧解决起来要难得多。
(44)“The Coalition after the Veto:State of the Union”,http://www.economist.com/node/21541852.
(45)Ibid.
(46)“Coalition Tensions over Europe:The Coming War of Attrition”,http://www.economist.com/blogs/blighty/2011/12/coalition-tensions-over-europe.
(47)《欧盟签署“财政契约”指日可待》,http://zqb.cyol.com/html/2012-02/01/nw.D110000zgqnn_20120201_4-04.htm。
(48)《欧盟通过“财政契约”草案》,http://roll.sohu.com/20120201/n333390621.shtml。
(49)2012年3月30日,欧元区财长会议就欧元区金融“防火墙”扩容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将欧洲救助基金规模(ESM和EFSF合并后)扩大至8000亿欧元。
(50)“Britain and the EU:How Britain could Leave the EU”,http://www.economist.com/blogs/bagehot/2011/12/britain-and-eu-4.
(51)一些欧元区国家担心向欧盟让渡财政主权或将伤及本国经济发展。另有部分非欧元区国家提出,加入“财政契约”但若不能参加欧元区国家领导人峰会将是“不公平的”。
(52)《欧盟峰会聚焦增长签署“财政契约”》,http://world.people.com.cn/GB/17281036.html。
(53)“Britain and the EU:How Britain Could Leare the EU”.
(54)“The European Union in Disarray:A Comedy of Euros”.
(55)《副首相克莱格“声援”卡梅伦称英不可能退出欧盟》,http://news.xhby.net/system/2011/10/26/011946335.shtml。
(56)《会议综述:英国拒绝修改欧盟条约的原因及其影响》。
(57)同上。
(58)同上。
(59)关于英国外交中的“现实主义”与英欧关系,我国已故著名学者陈乐民先生曾有过专门论述,参阅陈乐民主编:《战后英国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
(60)“The Euro:Not the Titanic,but Chernoby”.
(61)《英国该跌跌撞撞地走出欧洲了吗?》。
(62)《会议综述:英国拒绝修改欧盟条约的原因及其影响》。
(63)“The European Union in Disarray”.
(64)孙骁骥:《欧洲人为何不待见英国》,http://view.163.com/12/0307/09/7S009JPC00014MOA.html? from=index。
(65)同上。
(66)同上。
(67)《英国:徘徊在疑欧与亲欧之间》,http://news.xinhuanet.com/worid/2011-12/15/c_111245134.htm。
(68)《会议综述:英国拒绝修改欧盟条约的原因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