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和谐高效的初中数学“生态课堂”论文_赵晓黎

打造和谐高效的初中数学“生态课堂”论文_赵晓黎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赵晓黎

摘 要: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的课堂应该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生态课堂。本文从“生命性”、“生活性”、“生成性”和“生长性”四方面做起,让生态课堂走进中学数学教学,给学生需要的数学教育。

关键词:

生态课堂;初中数学;数学教学;易加互动;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坚持新型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为开展生态课堂教学、更好地理解并落实《新课程标准》奠定基础。但问题的关键不是理念的提出,而在于落实。关键是弄清楚:“还”什么,怎么“还”,以及如何将生机盎然的活力落实到课堂上。谈到“还”什么,可以理解为将学习的时间、空间和主动权这三大不可或缺的元素还给学生,而怎么“还”,以及如何让课堂具有生态性,则关系到课堂生命质量和效益的命脉。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生气勃勃,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乐园呢?我认为可以从“生命性”、“生活性”、“生成性”和“生长性”做起。

一、“生态课堂”应该根植于“生命性”

生态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人的发展为首要任务,是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互动的平台,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自主发展的场所,是学生在教师的有节奏有规律地指引下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思考的园地。

1.生态课堂首先应该是“生本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确保课堂生命性的源动力。因此,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有权享有教师平等的关爱;教师应面向每个学生的发展,注重方式方法,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入手确立教学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生态课堂是有活力的动态平衡的课堂。在课堂这个生态场里,自由作空气,规矩作流水,授课内容视为植物,师生化为生态场中辛勤耕耘的园丁。在空气与流水的作用下,师生虔诚协作,培育出茁壮的植物,收获累累的硕果。学生探求新知需要思想的自由,就像万物对空气的需求一样,然而自由需要规矩来作边界,不然就可能会脱离探求的主题,达不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因此,课堂上自由要有理性的规矩来“引流”,引导学生在心境坦然、精神舒展、情绪愉悦的状态中放飞思维,尽情地在数学王国中自由徜徉。

3.生态课堂是有自身生命韵律的课堂。一味地“快”或“慢”都会使课堂“发育不良”。我们常会听到学生说,“这节课老师讲得太快了,我没听懂”;“这个点不太明白,老师却一带而过了”;“我已经明白了,老师还在讲”等,可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是何等重要。

二、“生态课堂”应该立足于“生活性”

谈到中学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我们常说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我觉得这是不完整的,从生活实际出发只谈到了数学与生活一种联系。实际上,我们中学的数学应该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的。

举个例子,《青蛙不吃水》的童谣大家都很熟悉,“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乒乓乒乓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乒乓乒乓跳下水; 三只青蛙…”这个例子是源于生活实际的,其中的数量也都以生活为脚本,即便是小孩子都知道,因为这是常识。但是我们若把这当中的数量提炼出来,进一步研究,就不单单是生活了,这就体现了数学高于生活。我们发现1,2,3,4,5,6…和1,2,4,6,8,10…以及1,2,4,8,16…这三组数中,存在着某种特殊的数量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是一一对应的。提炼出的规律就是数学教学中的变量和函数,提炼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过程,我们从简单的生活常识出发,经过观察、分析、总结得到了宝贵的数学经验,无形中将生活常识提升到数学高度。进行到这一步,如果仅是研究数与数的关系,不但抽象枯燥,而且鉴于中学生的知识水平,继续研究的难度不小,那么换个角度,再借助生活的“东风”,使得数学知识得以回归生活,应用于生活,就会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用数学的兴趣,课堂也会随之“活起来”。

三、“生态课堂”应该着眼于“生成性”

在备课时,每一位数学教师都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先设定“三维目标”、重点和难点,对教学过程预先都有假设。可见,预设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教学中,数学课堂就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学过程都按预设进行,教师从不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这种课堂虽然周密而严谨,具有很强的计划性但是缺少变通,学生仿佛被禁锢在课堂,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富有活力的生态课堂还应着眼于生成。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但是教师的指导只是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外因,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自身能力发展的内因。只有内因起作用,课堂效果才是最好的,为此,教师需要不断地洞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并不断地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个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认知潜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真、合理、科学地对待学生,随时调整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及进程,不断地提高预设质量,最终达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四、“生态课堂”应该归根于“生长性”

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经验的“生长”,是衡量一节课是否具有生态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生态课堂的落脚点便是“生长”,这其中包含学生与教师两个方面。

在学生的角度上,从单个认识到系统认识的增强,从直观认识到几何抽象的发展是知识的“生长”;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加深、完善活化,对现有知识的理解掌握、灵活应用,对潜在知识的采用适当的方法自主学习是数学学习习惯的“生长”;在获得、加工、保持数学信息方面,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动态平衡是数学能力的“生长”。

课堂是属于教师和学生的,一堂课若只有学生的生长而没有教师的成长,便是有所缺失的,“教学相长”是生态课堂不可或缺的一环。常言道:“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体会到自己学问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提高才能胜任教育工作。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伙伴,通过教学相互启发,共同提高,这是对生态课堂很好地诠释。

[参考文献]

[1]李学书.生态课堂建构的理性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1(3).

[2]杜亚丽.关于生态与生态课堂的解读[J]现代教育科学,2009(2).

论文作者:赵晓黎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7月总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1

标签:;  ;  ;  ;  ;  ;  ;  ;  

打造和谐高效的初中数学“生态课堂”论文_赵晓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