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心理在现行模式下的演变及对策初探_中学生论文

现行模式中的中学生学习心态演变及对策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对策论文,心态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是以星期为单位,学期为阶段来进行的。在比较漫长的一学期中,我们所教学生的学习心态有什么变化?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变化?这对于我们更好地引导学生走上积极健康的发展道路无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人凭自己十余年任教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感知,谈谈自己的看法,请给予帮助和指正。

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中,教学是以学年划分。每个学年又由二个学期组成,在每个学期中又以期中考试为界点。运转模式如下:

各期学生心态划分及表现概述如下:

第一阶段:(1—3周)。学期初,是学生热情最高的时期。

由于经过寒假或暑假的休整,学生通过假期生活中的自由活动,使学生对其他事物的兴趣削弱。回到学校后,再经过教育,学生的心理较易集中到学习上来。

第一学期开始,学生以高一个年级的身份来学校报到,在心理上有成长感。我们在学生周记及日记中,发现学生在第一学期初这种意识的存在。并由此抒发自己向往成长,希望成熟的趋势,转嫁到学习上有更上一层楼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由于暑假时间上较寒假长(约有两个月),学生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休整,许多学生,特别是中等生在假期生活的其他活动中获得成功,前一学期由于成绩不理想所造成的负面心理影响基本消除。因此学习热情普遍高涨,对学习的信心回复到了最高水平。

第二学期初,学生刚经历的寒假正值我国社会的传统休整期——春节。经过寒假,年长一岁。也能产生成长感和成熟感。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中等生经过寒假的休整之后,在第二学期中有两种发展倾向。一种成绩上升比前一学期快,另一种则走向反面,成绩上升缓慢甚至后退。从这些学生的周记和日记中,我们了解到了假期中父母等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这些变化显著的学生,其家长往往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由于自己的孩子成绩达不到自己的期望,从而对孩子施加了压力。春节期间,走亲访友过程中,孩子的成绩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这些家庭及社会的影响,对于第二学期学生学习心态的调整有很重要的意义。使得学生对学习重视度提高。也有因此而把学习看作是学知识,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更新,结果欲速则不达,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阶段:(4—8周)学生学习分化关键期。

经过三周左右的学习,所学课程已经过单元或章节测验或考试。在成绩面前,学生的心态由原来满怀信心到面对现实。原来学期初制订的计划、设想的目标在成绩、分数面前得到了严峻的考验。另有一些学生,经过几周单调的学习,其注意力开始出现了转移。这些学生在内心深处也认为学习是自己的头等大事,但在现实当中却发现了一些比学习更有兴趣,更来劲的事。注意力就不知不觉地转移到这些事上去了。一些思想特别活跃的同学,很容易走上这条路。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精力所限,对这些不是课业负担的事情着迷之后,成绩将会直线下降。前几年,曾经有一位成绩很优秀的初二学生,由于迷上了武侠小说,后来甚至发展到自己构思来写武侠小说,结果荒废了学业,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甚至考试都不及格。后经老师的引导才“迷途知返”。在这个时期,家庭的关怀是十分的重要。家长应密切注意孩子的思想变化。如有转移苗头,应正确对待,应势利导。现在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不少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学习疏于管理,等到后来就很难对孩子进行把握,出现了不理想,甚至不愉快的结果。

第三阶段:(9—10周)期中前学习回归期。

一般学校在第10周开始进行期中考试。随着期中考日期的临近,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得有关期中考的信息不断加强,一些放任的行为开始收敛。学习负担(作业量,复习题)的增加,内心希望及获得理想成绩的愿望,使学生处于学习的紧张状态。中等学生的表现往往相当突出。这部分人约占班级总数的60%左右。由于人数多,竞争就激烈,而往往他们都是由于成绩波动性大而苦恼,在这段时间艰苦一点,希望在排名上向上移几位。而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倒显得处惊不乱,由于他们对学习已不可能有什么信心产生。因此,要端正学生的考试心态,积极鼓励差生的学习情绪,提出合理的期望。如有可能,可以发展其他的特长,使其不荒废时日,也学有所长。

第四阶段:(11—16周)期中考后的“虚脱期”。

期中考试后,学生从紧张的复习考试中,又回到了平静的知识接受情境当中来了。由于前一阶段的折腾,身心已很疲惫。老师先急于评价学生的成绩,对于学习的指导总是围绕期中考试的情况,显得相当笼统。进步的再接再励,落后的要迎头赶上。具体如何来更上一层楼。只用一句话来概括:抓紧时间,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这显然不符合学生此时的心理状态。教师经过一段时间艰苦的“尽心尽力”的努力,由于效果不明显,也感到疲惫。我们的学生对付家长,则自有一套独特的姿态:“你只知道叫我用功!用功!!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你还要迫着我,想叫我累死啊?”家长于是赶紧闭口,免得我们的“小皇帝”真的闹情绪而罢学了。

第五阶段:(17周—期末考)漫漫不归路。

现行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到16周已基本结束,有些甚至更早。一般17周进入期末复习是很正常的事情。复习,现在有很多教师已遵循的原则是“重复学习”,“熟能生巧”。于是复习成了学生做习题的阶段,学生每天在审题、解题、背题中度过。基本没有新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达不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这样,成绩好的厌烦;成绩中等的勉强应付;成绩一般的则师命难违,舍命陪君子;成绩差的干脆什么都不做,逍遥自在,惹得你老师焦头烂额。

通过上面对一个学期中学生学习心态演变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到现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也不适应教师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教育艺术水平的提高极为不利。为此,提出下面几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应打破应试教育观念,建立素质教育的观念。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弊端产生不是时间划分上产生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考试的影响所致。考试,本来是用来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但是,现在我们却只取了一个考试的分数,而这个分数只用来衡量学生学习是否努力的一种标准。这个观念的偏向,压向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被扭曲的心态。即使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危机感和优越感,心灵也变得相当脆弱。这样的教育已完全背离了我们的教学原则。因此,建立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特别是建立新的评价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体系显得尤其重要。这便是素质教育模式。随着学生的成长,整体素质肯定在进步。以学生整体素质的进步为评价学生能力状态的评价体系。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学习,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能动性,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过程主体的地位。并且这样的评价体系应该向全社会宣传,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实施,特别是在招生考试中体现。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心态才能逐渐从上面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步入积极健康的道路;而教师的教学也会由绕着考试、绕着成绩转而转向绕着学生转,成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体的教育。

第二,加强始业教育,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学习的高涨期得到延续。

每个学期初,是学生学习自信心最高,求知欲最旺,知识巩固率最高的时期。我们作教师的,做家长的应该注重教育艺术,利用多种途径,通过各种方法,催动这种心态的延续,而不是使这样好的状态由于教学方式不对头,产生挫折感而很快地消散。这是我们作为教师的职责,是我们要不断探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学习来说,这种心态是一种资源,我们应该将这种资源作可持续性发展方面的探索、研究和尝试。同时要研究学生分化原因,对症下药,尽量减小分化面。

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兴趣活动和集体活动,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增强集体观念。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能力发展具有协同性。一种能力的发展会带动其他能力的共同提高,所以开展兴趣活动对于开发个人特质和潜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学校应该发掘潜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兴趣活动,如运动队、体操队、舞蹈队、音乐班、绘画小组、摄影组、雕刻组、生物兴趣小组、时事评论组等等。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能力。班级集体是学生成长的另一个家,团结、和谐、向上的班级集体既是每个学生向往的,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通过组织一些以班级为单位的有益的集体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班级集体荣誉感。如校运动会、球赛、文艺活动等,既展示自己班组的风采,获得荣誉感,又提高整体能力。同时,组织好班组内部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效游野餐、联欢活动等可增强学生的情感,真正体现班级是我家,我为班级争风采的主人翁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还学生一个活泼向上,展示风采的世界,走出因考试所造成的阴影。

第四,提高家长素质,让家长参与教育,开办好家长学校。

初中生受家庭的熏陶由来已久,家长的言行、思想给学生以深刻的烙印,家庭的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广泛的。不仅学生的思想品质,还是学生的情绪反映都与家庭有密切关系。学校有责任也应该发掘自身能力,在提高家长素质上作出努力。开办好家长学校,使家长在观念上与现代教育观相呼应,与学校的教学步骤同步,与社会同步。同时,还要传输科学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现代有关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给他们。使家长在引导孩子成长上也能轻车简路,有的放矢。

初中生是一群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未来祖国建设的生力军,我们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健康、向上地茁壮成长。愿我们能真正地使孩子们的潜力得以发挥并引导他们向既定的目的前进。

该文获全国第二届教学与管理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标签:;  

中学生学习心理在现行模式下的演变及对策初探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