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论文_李静

浅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论文_李静

山东鲁申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些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洪涝灾害频发、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成为城市规划中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为从源头解决这些日益严重的问题,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美化城市景观环境,国家官方文件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科学理念,从此“海绵城市”理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对海绵城市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以具体案例阐述该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

引言

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资源的浪费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公民的环保意识在逐渐加强。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致使城市中面临着水资源污染以及发生的内涝等问题日益凸显,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问题较为严峻,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制约。因此,为了从源头上使径流污染、内涝等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国家提出了关于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即“海绵城市”,倡导城市建立雨水开发系统。

1海绵城市理论基本概述

海绵城市理论起源于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二者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明显体现在城市降水的较低利用率与浪费问题方面。从实质上看,海绵城市归属范畴应在于城市规划建设与其自身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立足于城市生态环境和相应设施的有效运用,有效建设或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等生态设施,将城市的水文特征等逐渐改变,使其在园林、绿地等生态设施的支持下,将缓释、吸收以及利用等方面功能有效发挥出来。海绵城市理论经过长期的演变,世界各地在城市水循环以及河道系统方面,相继进行了以发挥城市海绵功效为主要特点的实践行为,并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出相应的理论。例如,在城市不同的旱涝时期,怎样提升其储藏、调配以及吸收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相继归纳形成了可持续排水、水敏感城市设计以及低影响开发等多种通过降水循环而影响城市水文特征的相关理论。从实质上看,这些理论都可以归属于以加强利用自然降水为目的的海绵城市设计方式和理念。从风景园林规划中海绵城市理论的实际应用方面来讲,蓄水池、雨水花园等生态设施,均是海绵城市理论精髓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合理体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海绵城市理论的背景

从自然环境角度来看,城乡同时高度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自然资源配置问题基本相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水资源。在许多城市规划中,都十分注重城市经济效益的发展,忽略城市内部水资源的管理、保护,殊不知同步的,水资源污染问题极大阻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由于城市规划缺乏水资源管理意识,导致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排水系统不合理,降雨期城市道路堵塞;非降雨期用水匮乏等,无法很好的处理城市内部水资源的储藏问题,甚至在有些地区引发洪涝灾害。海绵城市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希望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播,提高城市规划中对水资源的重视程度,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解决目前水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3海绵城市的可行性

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是建成一个具有较强环境适应性,并且能够及时应对各种雨水自然灾害的弹性城市,这种城市系统可以在雨天的时候进行蓄水和渗水,在晴天完成净水的任务,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还可以缓解某些干旱城市的用水紧张问题,从而保护城市及其周边的树林、河流、湿地和湖泊。海绵城市主要有两个最明显的特点:(1)保护城市原有的水生态系统,(2)恢复被破坏的系统。第二点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运用物理、生物等多种高科技对原有系统进行模拟和重塑,从而能够实现水文特征和生态功能的恢复,使城市焕发出原有的活力,并且生态多样性也会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升。

3.1在城市规划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所倡导的低冲击开发理念,可以贯彻在规划过程的始终。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指导,应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小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海绵城市生态格局的构建,可以与城市空间开发管制结合,以保障发挥海绵体在调节雨洪、生态修复的作用。编制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地区,在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排水工程规划及雨水工程规划时,要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紧密衔接,发挥规划的传导作用,切实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4海绵城市理论的实践

4.1建设完善的水系统

在海绵城市理论中,城市规划过程应充分考虑具体城市位置、地理环境,在多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全面了解城市自然水系,包括城市内部湖泊河流、溪水池塘等,利用自然水系在自然环境中的自我净化、水资源良性循环等。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城市自然水系的优点,建立完善的城市水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扩展范围增大,工业水污染严重,超过水系统自我净化的能力范围。海绵城市理论指出,城市规划应当建立专门的是污染控制、治理、监督部门,对工业运作过程水质保护进行监督、对民用废水排放进行引导。最大程度地降低人类生活与生产对城市自然水系统造成的影响,保持城市内部水循环。

4.2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随着全球环境的改变,地区气候也发生了变化,降雨期对道路交通的影响越来越大。海绵城市理论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在保证城市道路正常秩序功能的同时,降低外界因素的影响。具体做法包括将城市大部分道路绿化带的平式改为下凹式,以此减少城市道路上路面雨水的径流量面积,减缓雨水径流量速度,改善城市雨水径流量的质量,从而提高城市外来水资源的质量;还在城市道路规划初期引入透水路面、街道树池等现代城市公共建设技术设施,加强城市对外来雨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除了提高城市水资源保护能力外,改善后的道路绿化形式可以进行“人工引流”。通过绿化带底部的水流暗道,将雨水引入城市的水系统,利用雨水的渗透、净化作用,增加城市水系统的活力,促进水循环。因此,城市规划初期,除了考虑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外,还应当充分考虑城市道路规划在雨水资源储存、管理、利用方面的作用,为城市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提供便利。

4.3加强研究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技术

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起步较晚,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政策、建设及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均不够成熟。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领域较为宽泛,例如,生物滞留、绿色屋顶等。因此,加强研究海绵城市建设所应用的相关技术,不仅能提高和优化技术水平,而且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使建设成本相应地减少,使海绵城市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

结语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在城市规划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进行建设,既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以及促进区域经发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当前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水平和能力还存在不足,建设生态城市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40(36):5-7.

[2]车生泉,谢长坤,陈丹,等.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31(6):11-15.

[3]张浪,郑思俊.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中国城市的应用意义和途径[J].现代城市研究,2016(7):2-5.

论文作者:李静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6

标签:;  ;  ;  ;  ;  ;  ;  ;  

浅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论文_李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