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相关概念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是近几年世界各国政界和学术界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一个词汇,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与经济国际化、经济区域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等概念相混淆的现象。笔者认为概念内涵的准确和清晰是研究问题的基本要求和出发点,概念混淆对经济全球化课题的深入研究必将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本文拟就经济全球化及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奥多尔·拉维特1985年在他题为《市场全球化》的文章中提出的。他是用这个词形容前20年间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但究竟什么是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尚未有一个权威性的界定,在国内外学术界至今也是众说纷纭。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要素优化配置论和相互依赖关系论。例如,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跨国公司投资的增加、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信息交流日趋快捷和方便、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和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等等。(注:李长久.全球经济与国家经济.经济参考报.1997.4.2;陈宝森.世界经济全球化、集团化与南北关系.世界发展状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范围的市场经济。”(注:朱行巧.经济全球化:中国何去何从?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1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概括为:“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注:IMF.世界经济展望.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7:45)二是资本主义化和美国化。美国学者埃伦·伍德(EllenMaiksins Wood)认为,目前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全球化这个问题,其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正在成为真正的全球性制度。”(注:EllenMaikins Wood,"A Reply A.Slanandan",Monthly Review.Feb.1997.)“全球化的本质是全球范围的资本主义化。”(注:宿景祥.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5))在我国学者当中也有类似的看法,例如,“美国等西方大国,正是动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的机会,来推动它们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行为标准,即推行所谓的‘全盘美国化’”。(注:唐任伍.全球一体化的神话:发展中国家的陷阱.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12))三是无国界论和国家管理取消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全球化意味着公司将不再以国别区分,而只有成功与否之别。如德国贝特尔斯曼股份公司董事长托马斯·米德尔霍夫认为:随着经济趋于全球化,在像贝特尔斯曼股份公司和戴姆勒-奔驰汽车股份公司这样的公司里,管理网络同国际通用机器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的风格是一样的。不存在什么德国公司或美国公司,只有成功的公司和不成功的公司之分。还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取消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权。丹尼尔·耶金就是这样分析全球化现象的。他认为,所谓全球化,“这就是24小时相互联系,极度活跃的、剥夺睡眠机会的、并受电子邮件推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各国政府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力将减少。”“人们对市场发挥公平作用和提供产品的能力信心增强,因而不再指望政府管理经济。这种做法变成取消政府管理和使企业私有化。”(注:一个时髦的诞生.(美)新闻周刊.1999.2.5)四是概念混淆论和概念质疑论。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本质上都是一回事。(注:郭宝宏.略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宁波师范学报.1996(5))“经济全球化也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是一体化比全球化的层次高,全球化倒是一体化发展的较高阶段。”(注:何方.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几个问题.世界经济.1998(8))也有些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什么新现象。例如,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Paul M.Sweezy)指出:“全球化不是某种条件或某种现象,而是一种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自四、五百年前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形态在世界上出现以来,这一过程就开始了。”(注:Paul M.Sweezy.More(or less)On Globalizatio.Monthly Review Sep.1997)“事实上,从资本诞生的第一天起,资本就寻求不受限制地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换言之,资本主义一直在寻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推动经济的全球化。因此,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种新现象。”(注:李刚.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及我国的对策.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9))另有些人指出,全球化被大大夸张了,是一种“言过其实的思想”。(注:汤普森.全球化与国内经济政策的可能性.王列、杨雪冬编译.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1(1):75)甚至有人认为,全球化的概念根本就是不科学的,作为分析全球经济政治关系的术语,它远比不上另外一些概念(例如“帝国主义”)有用。(注:波得拉斯.全球化:批判与分析.中国与世界.1999(9))
上述不同观点都有一定根据和道理,但多为对全球化不同方面或特征的强调。我认为,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本质来说是由于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国际分工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开始大规模地突破国家、民族界限,各国经济逐渐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发端于地理大发现,加速于产业革命以后,战后科技革命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大范围的流动,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技术交流更为密切。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微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革命,社会主义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使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生产要素流动的全球化、市场规则的全球化、金融运作的全球化、科技开发利用的全球化,构成了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方面。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还远未结束,世界各国经济完全打破国家民族界限,真正成为生产要素不受任何阻碍自由流动的有机体,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还要走很长的路程。为了深入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应正确认识它与经济国际化、经济区域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联系与区别。
二、经济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国际化(Economic Internationalization)是指各民族国家随着相互之间贸易的发展,各种生产要素诸如资本、劳动力等日益跨越国界流动的一种状态。经济走向国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经济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两者都说明生产要素跨越国界流动的一种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有很大的相同之处。从历史上看,它们也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直接相联系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在14-15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商品经济的逐渐发展,西欧国家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关系的最初萌芽;接着又由15世纪末期的地理大发现,展开了大规模的海外扩张和掠夺,它与发生在英国的圈地运动一起,形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由此揭开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序幕。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世界商品的流通,扩大了欧洲与外界的交往,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广阔的活动场所。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在此期间,西欧国家大肆进行海外扩张,强行占领了广大殖民地,建立起以直接掠夺为特征的近代殖民制度。通过对国内外人民的残酷剥削,西欧国家的工场手工业和国内外贸易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生产的增长和市场的扩大,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首先是在英国,随后在欧美其他国家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末有的大发展,引起了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机器大工业突破了以往手工业生产的局限性,为世界市场的开拓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工业技术力量,积极进行对外扩张。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殖民掠夺,使这些地区变成为它们的工业品销售市场和农业原料附庸。在此期间,商品生产的空前发展、交通通讯业的近代化,密切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世界各国的社会生产都被吸引到国际分工的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地在全世界扩展开来。到19世纪60年代,随着欧美各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里取得了胜利。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也形成了。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76)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经济国际化到来的景象。这种经济国际化过程,也是经济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但是,如果把经济国际化称之为经济全球化却是不妥的。
具体地说,经济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双边和多边的关系。经济国际化主要是通过商品资本与货币资本在国与国之间的运动来实现的,占主导地位的国际交换是商品与货币流通,市场上大量的资本是借贷资本,对外直接投资尚未发展起来。在此阶段,参与的国家是有限的,主要是以几个发达国家为一方,以原料产地的发展中国家为另一方,相互的市场基本是固定的,即经济行为仅限于双边的。而经济全球化则以生产资本扩张为突出特点,并与贸易、金融相结合,实现全球扩张。而且跨国公司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担当者、现代科技与先进管理的传播者、国际信息情报的提供者、国际营销活动的组织者与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沟通者,它们到处“安家”,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几乎每一个国家都被卷入这场大潮之中,各国经济形成一种相互交融的网络化的局面。经济全球化是多边的经济交融,经济国际化是双边的经济交往。
(2)国家层面的关系与企业层面的关系。经济国际化时期的经济往来,可以看成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那时的经济往来是为政治服务的,两国之间必须在建立外交关系、签订经济协议后,才能有经济往来。而且各国还不同程度地执行贸易保护政策,许多合同都是以国家为主体(尤其发展中国家)签订的,或者说几乎每一笔合同都在国家掌握之中。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实质是国家层面的关系。而经济全球化是以跨国公司大发展为前提的,企业成为对外经济活动的主体,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经济全球化所体现的主要是企业层面的经济关系,经济国际化所体现的主要是国家层面的经济关系。
(3)外部联系与内部交融的关系。经济国际化阶段,由于企业(公司)受国家严格的对外经济管制政策的约束,跨国公司的数量有限,对外经济交往主要在甲国的公司与乙国的公司之间进行,体现的是公司的外部联系。而到经济全球化阶段,跨国公司数量剧增,在世界各国设立子公司,为了减少交易成本(或转移价格),很多跨国公司贸易都在其内部进行,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已成为当今世界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的是企业内部的交融关系,经济国际化主要体现的是企业外部的交换关系。
总之,经济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虽然都是反映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过程,两者是平行发展的,但经济国际化反映的是国家间的、双边的、外在的经济交往和联系,而经济全球化反映的是以跨国公司为纽带的企业间的、多边的、内在的经济交融。进一步说,经济国际化主要反映的是初期的、外在的、浅层次的国家经济关系,而经济全球化主要反映的是当今的、内在的、深层次的国家经济关系。
三、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区域化(Economic Regionalization)最早被称之为“经济一体化”,该词是在两本著作中首先被使用的。其一是两位德国作者关于贸易统计的著作,出版于1933年;其二是瑞典经济学家埃利·F·赫克歇尔关于重商主义的著作,瑞典文1931年出版,英文译本出版于1935年。大约在1941年,“经济一体化”这一新词由欧洲传入美国,它首先是在1947年出现于政府秘密文件中。1949年10月31日,美国经济合作署署长保罗·霍夫曼在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大会上首先公开阐明“经济一体化”一词,鼓励西欧经济走向一体化。但是,直至1953年,在国际经济学标题索引中找不到“经济一体化”一词。1954年,荷兰经济学家简·丁伯根在其《国际经济一体化》一书“前言”中说明,该书1945年版本的书名是《国际经济合作》。假如不看名词,而看实际内容,那么,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重要部分——关税同盟理论最早出自琼·斯特林·德比尔斯发表于1941年的《联邦同盟的关税问题》;而雅各布·维纳出版于1950年的《关税同盟问题》则被公认为关税同盟理论的代表作。被广泛引述并得到首肯的“国际经济一体化”定义,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于1961年提出的“我们建议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差别待遇的种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的差别待遇的消失。”(注:周八骏.迈向新世纪的国际经济一体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可见,早期的“经济一体化”就是指“经济区域化”,即一定区域内的国家通过协定或条约,建立经济合作组织,逐步取消相互之间的差别待遇,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它与经济全球化也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经济区域化是区域性概念,经济全球化是全球性概念。两者联系主要表现为:
经济区域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渡步骤。区域化常被人称之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认为它是世界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必要阶段。在全球各地区各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或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在各个地区也将是不平衡的。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个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即差距较小范围内的相近国家间建立较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形成区域性一体化组织,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会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过渡性步骤和组织形式。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的区域化确实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扩大化趋势。区域一体化组织的范围不断扩大,亚太经合组织正不断接收新的成员,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在构建泛美洲经济圈,欧盟正在推行东扩、南下计划。在东扩方面,目前,排在欧盟门外的申请国包括地中海3国(即塞浦路斯、马耳他、土耳其)和中东欧10个欧洲协议联系国(即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保加利亚、捷克、斯洛文尼亚)。在南下方面,目前,欧盟还与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埃及、纺旦、黎巴嫩和叙利亚分别签署了含有自由贸易、工业合作、技术和财政援助等内容的合作协议。可见其势力范围已从东欧扩展到北非和中亚。二是大型化趋势。原来区域化组织都是在陆地相连的国家之间建立的,现在转向以某一大洋为中心,出现由沿岸各国所组成的发展趋势,如太平洋经济圈现在已经建立,跨大西洋经济圈、环印度洋经济圈也正在构建之中。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成员国的数量和地域的覆盖范围。经济圈规模扩大和经济圈内部不平衡、差异逐渐缩小的过程,也就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一样,都是最终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途径。
四、世界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一体化(Economic Integration)是近年世界经济论坛争议较多、分歧较大的一个概念。对一体化概念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加深的。最初的一体化是指企业的卡特尔化或康采恩形式的联合。如前所述,当经济一体化作为一个世界经济的概念在50年代被提出时,它主要指世界某一地区的各国在经济上的某些形式的联合。尽管20世纪以来世界上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国际联合,然而在理论上对一体化却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严格定义。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解释。简·丁伯根的定义是,有关各国贸易的自由化;B·巴拉萨的定义是,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流动的人为障碍的完全消除;C·金德尔伯格的定义是,生产要素国际流动障碍消除,并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虽然这些定义都是一体化的完成形式,但都是指区域经济一体化。今天的世界,在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在走向世界经济一体化。二战后,关贸总协定的实施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起始标志,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它标志着世界各国经济的运行在遵循统一的规则,正在拆除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也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区别与联系主要表现为:
(1)经济活动全球化与经济规则全球化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活动全球化,而世界经济一体化主要是指经济规则的全球化。也就是说,经济活动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经济运行规则的全球统一。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求经济规则统一,经济规则全球统一反过来又加深了经济活动全球化进度。没有经济活动全球化作为基础,经济规则全球化也难以发展;经济活动全球化是经济规则全球化的前提和推动力量,经济规则全球化是经济活动全球化的要求和内在机制。
(2)民族国家主体与民族国家消亡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长期进程中,民族国家是存在的,国家有权制定自己的经济政策,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对国际性经济组织(例如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主权让渡是有限的,一般只涉及到与贸易有关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但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后,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将完全让渡给全球性经济组织,整个世界形成统一的经济规则,包括农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等,甚至剥夺了民族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实行统一的世界货币,经济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已经不存在了。总之,经济全球化是走向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世界经济一体化标志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完结,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最高阶段。
收稿日期:20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