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中间业务论文,工商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金融的服务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给专业银行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工商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力军,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和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在业务经营的内容、范围及其功能上都必须不断开拓和发展。研究工商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问题,无论是对促进社会经济还是银行自身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银行中间业务的基本内容
银行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其在技术、信息、机构、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作为中介人在存款、贷款和投资以外代替客户承办收付和其它委托事项等而收取手续费的经营活动。由于这些业务是介于资产负债业务之间,未列入资金平衡表,且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变化,所以也通常称之为表外业务,中间业务作为金融服务的金融工具,不同于银行信用,有着独特的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它既不受资产负债的比例约束,又不受信贷资金的规模控制,可以健全商业银行功能,增强竞争能力,为商业银行开辟新的市场空间,符合综合性、多功能特征的商业银行发展趋势,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西方的商业银行,这类业务内容十分丰富,品种多达几十个。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方法,可分为以下四大类:第一类是银行提供的各种担保。这里主要包括传统的对偿还贷款担保、跟单信用证担保、票据承兑担保、追索权的债权转让以及对附属机构的融资支持等,担保业务是由合同双方的第三者(担保人)应合同一方(委托人)的要求,向合同的另一方(受益人)出具书面担保,保证对委托人的债务或应履行的合同义务,承担损失的赔偿责任。由银行出具的担保称为“银行担保”,一般分为投标担保、履约担保和还款担保三种形式。第二类是贷款或投资的承诺业务。在这类业务中,又分为可撤销的和不可撤销的两种,前者主要有贷款限额和透支限额:后者则主要有循环贷款承诺、回售与回购协议、票据发行便利、循环包销便利、发行商业票据等。对于不可撤销的承诺,银行在法律上有责任,向客户提供资金或购买证券,一旦协议生效,可能会引起真实负债出现在平衡表上,第三类是创新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外汇期汇业务、货币利率互换、金融期货与期权合约、远期利率协议、外汇及证券各种指数、其它资产的期货与期权、组织辛迪加贷款等。这些业务大都是外汇市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第四类是利用银行的人力与技术设备等资源为客户提供中介与服务。主要有代客户进行现金管理(如锁箱业务)、计算机服务(如网络出租及电脑服务项目)、金融投资和经济信息咨询服务、信托业务、代理收付业务、保险箱、物业策划、遗嘱执行与遗产承办、住房买卖、股票投资的中介服务、旅游服务等等。这类业务品种很多,不胜枚举。
目前,我国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主要有以下一些种类:①结算业务。是指单位和个人因商品交易、劳务供应、资金调拨及其它经济往来等的货币收付行为和债权债务的了结。结算业务是我国银行的一项传统中介业务,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银行结算业务量日益扩大,结算种类日益增多,结算范围日益广泛,结算方式日益进步,结算手段日益提高,由过去的国内结算发展到全球范围的国际结算,由手工结算发展到电脑结算。银行结算业务的发展,对于加速社会资金周转、服务国民经济、方便企业单位和居民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②信息咨询业务。是银行向顾客提供信息、回答问题、帮助其进行可行性研究或专题研究的业务活动。银行作为国民经济资金活动的总枢纽,联结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桥梁和纽带,综合反映国民经济生活的“寒暑表”,它有条件和能力向客户提供商品、资金等多方面的信息,同时现代经济社会日益信息化,也要求作为国民经济综合部门的银行成为搜集、整理、发布、提供经济信息的中心。因此,近几年我国银行大部分开展了信息咨询业务。③企业信用评估业务。是银行对企业综合素质的考察评价,根据考核评价的结果确立其信用等级,并向社会公布,以此正确地进行信贷决策。银行对企业进行准确的信用等级评定,在贷款或投资时就有一个明确的投放方向,对于用好信贷资金、促进优胜企业乃至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④金融租赁业务。是由银行出资购买机器设备,或银行与设备生产厂家合作,对承租人提供机器设备的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它把资金融通与物资融通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促进企业采用先进设备,加速技术进步有着重要意义。由于租赁设备只是让渡其使用权,经营风险较小,且有利可图,是一项比较好的中间业务。⑤金融信托业务。是银行代理他人运用资金、买卖证券、管理财产等业务活动,开办这一业务,既可帮助拥有资金或财产的单位和个人用好管好这些资金或财产,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又可以相应增强银行的资金实力,扩大业务范围。因此,近几年我国银行大部分都积极开办了这项业务。根据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国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非自用不动产,但是,除此之外的其它信托业务还是可以办理的。⑥信用保证业务。是指银行凭借其卓著的信誉,以银行信用覆加于商业信用之一,消除交易双方的不信任,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目前,我国有些银行已着手大力发展担保、见证及票据承兑等银行信用服务业务。担保业务的项目一般有付款保证、招标保证、投标保证、履约保证、质量保证等。随着企业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经营业务种类日益增加,对银行提供信用服务的要求也日益迫切,银行在发展这项中间业务上也大有可为。⑦代理及代保管业务。是指银行充分利用自身众多的机构网点、熟练的金融技术及灵敏的市场信息,为政府部门、企业单位提供各种金融代理服务。如为国家及地方政府代理国库券、重点建设债券、地方债券等的发行、还本付息等事宜;为企业选择证券最佳上市时期,确定最佳上市价格;以承购、包销、代销的方式代理企业发行债券、股票,代理企业分派利息、股息、红利及还本、换股等事宜;为单位和个人代为办理指定款项的收付事宜,如代发工资、代收代付水电费、电话费、城建费、劳务费、管理费、环保费、保险费、养路费、公用事业费,代理企业清收欠款,代付货款、运费、租金等;为企业和个人代理监督、代理会计事务、代保管财物(包括贵重金属、证券、契约、古玩文物、珠宝首饰、房地产证、合同等)。目前,我国银行都不同程度地开办了上述业务,并受到了广大客户的欢迎。⑧电子计算机服务业务。我国银行为了业务上的需要已广泛采用了电子计算机设备,这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加速了银行资金周转,同时还利用多余为无机单位和个人提供大量的计算机服务,从计算职工工资,到全面财经结算服务、编造报表、提供关于市场、投资的分析报告,以及对中小企业或银行办理计算机出租业务等,从而增加银行的附加收入。⑨闲置设备调剂业务。是指银行充当闲置设备经纪人做帮助企业买进或卖出闲置设备的中间桥梁。其主要服务项目包括:发布闲置设备供求信息,接受买方和卖方委托,向买方介绍,帮买方选择适合其需要的设备,为卖方宣传、推销闲置的设备;评估和协调价格,办理购销和运输手续等,通过这些服务,一方面发挥我国企业大量闲置设备的作用,搞活其占压的资金;另一方面银行从中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增加自身收入。除上述几大类中间业务之外,我国还有些银行已经或正在试图开办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业务,票据发行便利,远期利率协议以及金融期货交易等业务。这些新兴的银行中间业务,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发展较快,但在我国只有少数涉外银行和国内银行的国际业务部门初步试行开办。
二、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基本情况
自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其表外业务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据有关资料介绍,从1983—1986年,美国银行业的表外业务量从9102亿美元增长到121880亿美元,从占银行所有资产的78%上升到142.9%,其中7家最大的银行表外业务比贷款业务多出一倍多。居于美国银行业前列的花旗、美洲等五大银行集团1988年其表外业务活动所涉及的资产总和已超过2.2万亿美元, 而同期这几家银行资产负债项下资产总和为7800亿美元,资本总和近450亿美元。 表外业务活动量分别是资产总额、资本总额的近3倍和近49倍, 表外业务三年来平均增速为54.2%,远远高于资产总额年均9%和资本总额年均21.6%的增速。 从非资产负债业务收入来看,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总收入的2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如1991年瑞士信贷银行的资产业务净收入28.08亿瑞士法郎,非资产负债业务净收入23.08亿瑞士法郎;1992—1993年,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英国巴克莱银行表外业务的盈利可抵补业务总支出的70%以上;德国商业银行在1992年通过表外业务就获利340亿马克,占总盈利的65%; 日本商业银行从80年代中期表外业务量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其中间业务收入也达2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5%以上。从这些国家大商业银行的情况看,金融业务表外化已经和商业银行经营国际化、资本证券化一样成为国际金融业务发展的一大趋势。
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具有如此高的发展速度,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环境的变化。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金融管理当局由过去的严格金融管理转化为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放松了对金融业的管制。这在法律上为银行扩展业务提供了保证。过去,英、美、日等国不仅对外汇、利率和金融市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理,而且对各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范围也有严格的区分,而在自由化的金融改革浪潮中,这些管制逐步得到了取消。比如美国政府在1980年3 月通过了《放松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管理方案》,放宽了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1989年国会又批准了几个与银行经营相关的法令,取消了对跨州设立分支机构等限制;1991年12月通过了《联邦储备改善法》更大程度地放宽了金融业务的分工限制。日本1980年12月颁布了《新外汇管制法》,英、法、德等国也相应采取了一些放松金融管制的措施,拆除了银行的业务壁垒。一直奉行银行、证券、信托业务严格分离原则的加拿大也从八十年代开始通过《银行法修正案》、《业务交叉法案》等一系列法规,使其银行走上综合经营之路。在这种金融背景下,一方面金融政策环境日趋宽松,另一方面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竞争也越发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银行经营成本不断上升,信贷资产质量下降,银行收益滑坡。在这种情况下,各家银行为在竞争中增加收益取得优势,纷纷增加业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这就从客观上促进了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第二,资本市场证券化趋势。八十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由银行贷款转向具有流动性的债务工具,投资者和借款人绕过银行直接进行交易。这种证券化趋势发展十分迅速,据统计,1982年证券占资本市场的比例为42%,到1986年高达87%。随着资本市场日益证券化,投资的风险相应地由银行转到投资者即证券持有者身上,这些投资者为了减少或避免金融市场上的信用风险,必然要向银行提出咨询和要求担保,银行顺势积极推出一些与证券化相关的工具,并通过办理咨询、担保业务,收取费用,从而增加收入,这样,银行咨询、担保、代客发行和买卖证券等中间业务便得到迅速发展。第三,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电子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电脑设备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电子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电脑设备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从物质技术方面为银行有效开拓中间业务提供了保障。进入八十年代,电子技术不仅用于银行办理存款、取款和结算等传统业务,而且发展到了全国、全世界范围的计算机及通讯网络,形成了完备的自动化出纳、转帐和信息处理系统,地理位置的分割已不再成为业务联系的障碍,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业务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证券买卖、外汇交易、资金划拔、行情报价等业务都可在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如欧洲的主要金融中心——伦敦、法兰克福、苏黎士——远东的主要金融中心东京、香港、新加坡——北美的主要金融中心纽约、芝加哥、费城已经实现了24小时的交易联通。这不仅使金融活动所需要的交易时间和成本大为降低,而且为许多新的金融业务尤其是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与开拓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广阔的市场。第四,银行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从七十年代以后到八十年代,由于欧洲货币市场的兴起,通货膨胀的加剧,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解体,石油涨价将资金集中于少数国家,整个世界金融形势动荡,银行资金营运风险不断增大,银行间的竞争十分激烈,经营成本上升,贷款利息与存款利息之差日益缩小,巴塞尔协议对银行的资本与资产比率要求提高,再加上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业务转为买方市场等等。在这种新的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作为经营性的盈利机构,为了生存、竞争与发展,必然要在其经营方式与战略上进行主动调整。而经营战略的调整,关键在于创新,因此,作为八十年代最重要的金融创新——银行中间业务,自然成为新的焦点。近年来,西方商业银行出现的表外业务大都属于创新的范畴,如互换和远期利率协议等是出于规避风险而产生的创新;票据发行便利和承诺循环信贷等是出于在流动性和收益性之间寻求平衡支点而产生的创新;股票指数、期货等是出于适应各种投资者不同需求应运而生的自发性金融创新。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迅猛发展对银行经营管理产生着重要影响。其一是结束了银行单纯依赖借贷利差获取利润的局面,多层次多品种的表外业务多渠道开拓了盈利来源,银行可在不增加资金来源与资本的情况下提高盈利水平;其二是可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提高银行的声誉,稳固和吸引客户,密切与市场活动的关系,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其三是促使银行不断提高多方面的素质,如金融创新能力、各类专业人才、高技术服务手段和高质量服务水平等;此外,还促使银行重新考虑经营管理战略与部署,如专业附属公司的购入、分支机构网点的设置、人员的配置与培养、业务结构调整、客户的选择与市场推广等等。
三、工商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
工商银行作为国有专业银行,在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化的过程中,无论是从社会大环境还是从自身来讲,都必须大力拓展中间业务,这不是个一般的问题,而是工商银行的经营战略问题。从过去的资产优先增长战略转向非资产收入增长战略,对于工商银行来讲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整个社会经济金融体制的变革和发展要求来看,工商银行必须大力拓展中间业务。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改革开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确立了走市场经济道路的目标,经济运行由计划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企业行为由计划转向市场引导,社会资源由计划转向主要由市场机制配置。经济决定金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进一步深入发展,要求金融体制的改革必须与之相适应。在整个社会经济体制加大改革步伐的环境下,1994年金融体制的改革也全面铺开,按照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建立“三个体系”,即宏观调控体系、金融市场和金融组织体系,在金融组织体系改革中,以重建国有商业银行体制与组织政策性融资机构和构建商业银行体系为突破口。在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中,根据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按照市场化原则和商业银行模式,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四家国家专业银行改造为国有商业银行;通过组建国家投资(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融资机构,将国家专业银行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划出并由此专门办理,使专业银行按照商业银行原则经营管理商业银行金融业务;与此同时,在现有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等9 大家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力发展更多的综合性商业银行;在现有近400 家外国金融机构的基础上, 进一步引进更多的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 并且将现有4000多家城市信用合作社逐步组建为股份制合作商业银行。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新的商业银行机构不断涌现,国外金融机构大量进入,工商银行过去那种封闭型垄断经营格局被打破,客户开户的壁垒被拆除,银企关系的紧密型开始改变,效益好的企业对工商银行的依赖性明显减弱,居民投资、储蓄的选择性更加灵活,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将不受行业、地域、国界、专业化的限制,传统的分工、分业已被打破,业务全面交叉和激烈的竞争以及国内金融市场相互争夺的局面已经形成;除此之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各方自觉地踏入市场运行轨道,各种经济往来、债权、债务关系日趋复杂,加之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和居民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日益增多,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工商银行如果仍固守原来的一些业务领地,不积极拓宽业务经营领域,不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创新,那么,将必然在这个大潮中被淘汰。一般而言,任何商业银行,其经营目标都是利润最大化,尽管我国商业银行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某些社会目标尤其是政府稳定经济秩序,维持社会经济运行常态,治理通货膨胀等宏观调控目标,必须借助于银行的实际运行来实现,但这些目标对于政府来说是内生目标,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却是外生目标。商业银行有责任和义务协助或主动配合政府去实现社会目标,但这种责任和义务是不能取代商业银行的内生目标的。在工商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树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观念,在遵守国家金融政策和金融法规的前提下,把获取最高利润作为自己经营活动的宗旨,这一点是不能含糊的。我们决不能离开这个特点来制订经营管理政策。经验表明,适时开拓和发展新的业务领域是实现提高盈利水平的最有效途径。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银行业务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和不断发展的,而每一种现实和潜在的需求对商业银行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创利机会。如果商业银行固守传统业务,势必会丧失许多创利机会,增加资产业务的机会成本,显然这对提高其利润水平是极为不利的。特别是在社会环境不利于发展传统业务的时候,离开对新业务的开拓甚至还会导致创利能力下降。因此,积极开拓和发展业务尤其是银行中间业务,是工商银行维持和提高盈利性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目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二)从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和市场发展的国际化要求来看,工商银行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大,经济的市场化和市场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国内国际经济信息(包括经济政策、市场供需、产品价格、原料价格、销售前景、资金融通等等)的灵敏反映。而相对于一家企业来讲,其本身的信息来源却是十分有限的,需要银行为其提供信息服务;尤其是在当今信息时代的社会里,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动荡不安,我国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随时都有可能因为汇率、利率或原材料价格的变动而带来风险,这就更加迫切要求银行为其及时提供国际市场上汇率、利率以及有关原材料价格的变动情况,帮助企业采取适当的货币保值手段,以降低风险,增强竞争力。除此之外,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国内许多企业对国际贸易结算程序、手续、外商的情况都缺乏了解,对国际贸易中的诈骗活动识别能力不强,这也要求银行为其提供信息咨询、融资手段、代客外汇买卖及风险防范,乃至包揽下企业结算业务的有关手续;并且,银行在为企业办理国际结算业务的同时,企业还要求为其办理授信业务、担保业务、保理业务,为其安全收汇提供保障,免除后顾之忧。再者,外商来中国投资的越来越多,他们在投资之前,对中国的投资环境、投资项目的市场前景,合作单位的资信状况、经营作风、资金实力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以减少经营和投资的盲目性,这同样需要银行为他们提供有关事项的咨询。工商银行作为国内一家实力雄厚,具有权威性的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大力开展这方面的服务。通过开展这些中间业务,一方面增强工商银行的服务手段,完善其服务功能,为企业为客户提供优质、便利、齐备的一条龙服务,进而提高其声誉,吸引客户,从而稳定老客户,发展新客户,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另一方面使债权债务关系更为直接,还可以加深跨地区或同国际多边信用关系的联系,使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时空依附更加紧密,从而使国际金融市场更趋一体化。
(三)从改善经营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实力的角度看,工商银行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目前,工商银行依靠传统业务提高经营效益有很多现实障碍。首先,从资产业务来看,信贷资产结构严重不合理,质量低下,风险含量高,盈利性较差。具体表现为:一是资产结构单一。整个工商银行各项贷款占全部资产的75%以上,在各项贷款中流动资金贷款占85%以上,而且绝大部分贷款是以信用或担保方式提供的,资产风险系数大,制约能力弱,低风险、高盈利的资产比重小,收益无保障,逾期、呆滞、呆帐贷款在整个信贷资产中占比过高,许多利息收入根本无法收回。二是信贷资产凝固化,缺乏弹性。由于受近几年经济体制整体改革不配套以及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影响,工商银行背上了企业丢下的沉重包袱,导致信贷资产大量沉淀、凝固和僵化,从而严重制约了信贷资金的有效运用以及银行经营效益的提高。从我们对某省工行开户的2460户企业调查统计来看,1995年6 月末“三项”资金占用占全部流动资金贷款的64.14%,可供正常周转使用的仅为36%, 并且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被相互拖欠。三是内部资金不合理占用多。近几年整个工行系统内部资金占用持续增长,居高不下,资金正常营运受到制约,信贷资金被蚕食,资金供应能力和创利能力被严重削弱,从而加剧了其经营难度。其次,从负债业务来看,负债结构也是严重不合理,筹资成本高。具体表现为:一是自有资金比例过低,与非收入性资产相当,这说明自有资金是无法周转创利的。二是对公存款与储蓄存款比例失调。1994年末,工商银行系统各项存款为11323.35 亿元, 其中储蓄存款为6940.62亿元,占有总负债的61.3%,对公存款为3497.05亿元,占有总负债的30.8%,对公存款与储蓄存款比例失调,加大了经营成本,降低了经营创利水平。三是储蓄存款中的定期与活期比例失调。从1994年末工商银行系统的储蓄存款来看,活期储蓄存款为1321.69亿元, 占全部储蓄存款19.04%,定期储蓄存款为5618.93亿元,占全部储蓄存款80.95%,定期储蓄存款是一种高成本负债,其比例过高, 增加了工商银行盈利的难度。四是向人民银行借入资金的价格上升,也造成占用资金成本加大,使其收益减少。再次,从存贷款利差来看,具体说来就是主要靠贷款利息收入,因此,存贷款利差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经营效益的高低。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贷款资金价格偏低,存贷利差过小,甚至倒挂。如目前半年期临时工商业贷款利率与半年期定期储蓄利率都是7.5 ‰(月利率),是持平的,一年期的贷款与储蓄利率都是9.15‰(月利率),也是持平的,二至三年以上的定期储蓄存款利率与同期限的贷款年利率都是12.24%,相对来看是持平的,但从存贷款结构来看,二年以上的定期储蓄存款占总存款80%以上,而由于受固定资产规模的限制和国家信贷政策的影响,受当前限额管理、规模控制的局限性和不完善的资金市场的制约,工商银行吸收的定期存款只有30%能用于发放固定资产贷款,50%要用于发放短期的临时性流动资金贷款,还要用20%的来充实备付金和缴存款准备金。由此比例进行利率测算,整个存贷款利率倒挂1.56%。不仅如此,近几年我国的通货膨胀比较严重,定期储蓄存款的保值补贴率已达到两位数,再加上专业银行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变相提高利率,造成负债费用开支过大,存款成本猛增,从而致使利率倒挂的现象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面对这种恶劣的经营环境,工商银行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改变经营战略,寻求新的效益增长点,而大力发展银行中间业务,不失为是一种增加盈利、改善经营效益,增强自身实力,提高自身发展和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工商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体制下,我国银行只重视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发展,即重视表内业务,中间业务几乎是一片空白,虽然结算业务可算是中间业务,一直在开办,但一般都是无偿性服务。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要求、与西方商业银行发达的中间业务相比,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质量上都有较大的差距。就工商银行来看,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不仅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甚至落后于国内的其它某些专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其具体表现为:
(一)从总体上看,发展速度慢,品种单一,范围狭窄。改革开放以来,工商银行就开始办理一些中间业务,应该说起步不算太晚,但是,从发展的速度来看,是比较慢的,据统计,目前工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体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5%左右,低于建设银行的8%,更低于中国银行的17%。从发展的品种和范围来看,是比较单一和狭窄的,仅仅局限于一些为客户提供中介与服务的传统中间业务上,而在各类担保、贷款或投资承诺、外汇买卖与投资等新兴表外业务,却未得到开展,即使有一部分,其规模也十分有限,绝大部分尚未起步,而且传统的中间业务品种也不丰富,范围也十分有限,远远不如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及其它新兴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开拓势头。目前,中国银行利用其经营外汇业务的丰富经验和优势,在国际业务服务上不断突破,大力开展代客买卖业务,进而开展期货买卖、代客理财;在以信息处理为中心的各项业务,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采用,如货币利率互换、期货、期权、远期利率合约等一系列投机与保值的表外业务品种。建设银行利用其投资业务及编审工程预决算和招标审价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审查工程预结算、代编预算、代理进行可行性研究、代理开发银行贷款、代收营业税、城建税、代理各种担保等中间业务,在投资建设领域及产权交易领域逐步形成“拳头”产品,不失时机地开发相关领域的中介业务产品,并在全行建立起中介业务开发管理系统网络,形成群体优势。在这些方面,工商银行都远不及他们。
(二)从地区上看,发展不平衡,各行之间差距很大。目前,各地工商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方面,虽然有所进展,但差异较大。沿海及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行发展得要快一些,比如广东、深圳、上海、江苏等省、市行,近几年在开办中间业务上,都比较主动,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并创造出了不少成功经验。以广东、深圳工行为例,他们不仅在结算、信息咨询等方面有很多新的突破,而且在代理发行各种股票、债券、外汇商业票据等业务发展上迈出了新的步伐,深圳工行以储蓄所代理证券公司股票交易资金过户为起点,从参与证券的二级市场逐步深化到参与证券一级市场的承销和代销各种证券,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经营效益,而且使存款业务迅速增长,促进了表内业务的发展;广东许多城市工行在开展代理业务方面已超过了当地其他银行,占领了主动地位。再以上海、江苏工行为例,上海市工行的信息咨询业务已形成了相当规模,该行的信息咨询公司是目前上海金融界最大的信息咨询机构,并成为世界征信协会会员,与美国邓白氏商业资料公司和台湾中华征信所建有业务协作关系,其经济收益也十分可观;江苏工行近年来也广泛地开展了代收代付水电、煤气费、养路费、人寿安全、子女婚嫁保险等代理业务,全省90%以上的储蓄所参与了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代理业务,普遍尝到了开展中间业务的甜头。当然,中间业务开展得比较好远不止这几个地方。但是,从整体而言,绝大部分行业务开展得不理想,甚至有些行还是空白,有些行只把开展中间业务作为应付存款业务竞争和拉拢客户的服务手段,成了一种无偿的服务内容,没有中间业务的经营意识。
(三)从管理上看,全行上下没有中间业务主管机构,缺乏明确的业务范围和发展目标。目前,工商银行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上,从上到下缺乏主管机构和总体规划,各地的分支机构各行其是,哪些是中间业务,由谁负责开办,怎样开拓发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等都是不明确的,存在着随机性和盲目性,在实际工作中造成无章、无制、无标准可行,缺少规范化管理。如对代收代付业务,储蓄部门、信用卡部、信息咨询公司等部门都在抓,这不仅造成一些混乱,甚至出现严重“内耗”。由于对中间业务缺乏统一而有效的管理,还导致一方面使有些中间业务组织异化为直接办理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附属机构,另一方面把本来属于中间业务的代理服务业务搞成无偿服务。比如对技改项目的评估论证和企业的信用评级,前几年由信息咨询部门牵头组织搞,后来又改归到信贷部门,由有偿改为无偿服务。目前,各行的信息咨询业务不仅没有得到开拓发展,而且是日趋萎缩,这种现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同时也反映出工商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的指导思想上的失误。
(四)从地位上看,远远低于传统业务,有些行甚至没有摆上议事日程。就总行而言,1995年明确的工商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着力点是:加强信贷管理,转化不良资产,加强风险防范,改善贷款质量,提高经营效益。这里面没有提开拓发展新业务尤其是中间业务。到下面基层行更谈不上把发展中间业务放到重要位置上,全行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在存款方面,考核办法、奖征措施都以增加存款余额为目标,以存款余额增长论英雄。不可否认,存款是工商银行的立行之本,但如果不考虑整个金融环境,不考虑效益核算,存款组织的越多,背的包袱可能越重。实际上,工商银行这几年走的是:“高成本组织存款——维持企业低效益生产——不良资产逐年增加——资金效益和经营效益不断下降——银行包袱越背越重”的路子。现在已经陷入到经营困境之中,尽管这样,在经营战略上仍没有突破老框框,经营观念还没有更新过来,仍然没有把开拓发展成本低、风险小、效益高的中间业务的摆上重要位置,并投入相应的人、才、物。这种状况表明工商银行在经营战略上的严重失误。
(五)从人员上看,严重缺乏从事中间业务的专门人才,现有从业人员一般都不熟悉银行中间业务,精通新兴银行中间业务的人才更少。从国际上看,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其比重和地位远远超过资产负债传统业务,人们把中间业务发展的状况作为衡量一家银行的服务功能、经营水平、员工素质、社会信誉的重要标准。因此,在人才的投入上往往摆在头等优先的位置,首先满足其需要,从国内来看,大部分银行已着手引进和培养银行中间业务专门人才,在这方面已经领先了工商银行一大步。从工商银行来看,近几年来,在国际金融、计算机等新兴业务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并已经或正在引进和培训了一批人才,且投入了相应的财力和物力,但在其它中间业务尤其是新兴中间业务上则没有重点考虑人才投入,从而制约了其中间业务的发展进程,与当今银行业务发展的趋势十分不相适应。
五、工商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优势和策略
工商银行目前虽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但其自身也有许多优势,这些优势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有利条件。具体主要表现在:其一,工商银行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其历史悠久,背靠国家,实力雄厚,信誉卓著,近几年来国际业务发展比较快,在世界上也有较大影响,这是其它银行不可比拟的,因此,为投资者作担保人时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二,工商银行网点众多、客户广泛,整体功能强大,信用业务齐全,业务量大,信用多,信息灵,信息传递快,有条件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及债务人的财务、信用状况,开展中间业务成本低,价格相对便宜,同时能承担起全方位,多功能服务,对客户的吸引力较大;其三,工商银行结算业务量大,结算客户众多,结算范围广泛,结算手段先进,电子计算机装备水平高,大型电子计算机已全国联网,电传机、传真机构成办公现代化,服务手段先进,这对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四,工商银行有一支懂业务、会经营管理的各级领导班子,有一支庞大的职工队伍,他们经验丰富,素质相对来讲也较高,在长期的业务工作中,与客户建立起了良好的感情,开展中间业务,有利于同客户建立起长久、牢固的业务合作关系。第五,工商银行已步入市场经济的轨道,要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原则开展经营活动,要努力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这既增加了发展中间业务的压力,也成为发展中间业务的推动力。
鉴于工商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和自身的优势,要使其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建议必须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一)充分提高全行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改变观念,转变经营战略。提高认识首先要提高对工商银行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危机感的认识,进而提高对拓展中间业务紧迫性的认识,牢固树立拓展中间业务的思想和观念。
工商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之后,必须要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律运作,必须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必须要以盈利为一切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商银行经营传统业务不仅效益低而且风险大,已没有优势可言,今后银行业务的竞争将从资产负债规模数量大小和价格高低转向服务素质的比较,谁的服务素质高,谁能不断地向客户提供各种新颖、便捷、可靠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谁在金融工具创新中处于领先地位,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会被淘汰。因此,工商银行必须在经营思想、经营目标、经营方式和经营策略等方面尽快转变观念。特别是各级行领导,要从发展工商银行的战略角度出发,把拓展中间业务上升到是决定工商银行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确实把拓展中间业务工作纳入重要的日程,要象目前抓存款、抓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一样抓中间业务的发展,总行和各省、市分行决策层,要迅速调整业务发展策略,提高中间业务在整个银行业务中所占的比重,要迅速调整业务发展策略,提高中间业务在整个银行业务中所占的比重,要把握好对待中间业务开拓和对待传统业务开拓的关系,确立双并重,同时开拓的基本思路,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认为中间业务是“副业”的看法。对于广大干部职工,要强化其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素质和服务技巧,转变服务态度和服务作风,摒弃过去那种信贷工作是“上等”业务,服务工作是“下等”业务的观念。由于中间业务是一项新业务,大部分职工对此项工作既缺乏明确的认识,也缺少必要的认识,因此要加强内部思想动员和学习。对于外部,要加强对客户进行中间业务的宣传,扩大影响,创造有利的外界条件和环境。
(二)健全机构,加强管理,建立工商银行中间业务的独立运作机制。银行中间业务是一项复杂的系列化服务项目,其范围广、跨度大,既涉及工商银行的主体业务,又涉及诸多的附属企业业务,管理较为复杂,靠现行的某个职能部门难以全面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因此,要保证中间业务连续、稳定、规范、有效地发展,从总行和省、市一级分行来讲,必须要建立一个专门组织、推动、协调和管理中间业务发展的机构。这个机构的主要职责是:1、 研究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先进经验和教训,调查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迅速、准确掌握各种金融创新,各种新的金融工具和市场的动态变化,制订开发新的金融品种、拓展中间业务的有效策略;2、研究制定本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战略、 规划和阶段目标,以及实现规划、目标的具体措施和途径;3、 研究制订本行中间业务经营准则、操作规程、岗位规范、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4、 负责对本行中间业务发展实施检查、监督、考核和奖惩,引进和培训中间业务专业人才,搞好对外宣传;5、组织、指导全行中间业务顺利开展, 协调各业务部门和各行之间发展中间业务的关系,充分发挥各专业业务特长,发挥各专业间的整体功能作用,形成全国性、全省性、全市性不同层次的群体优势,从基层经营行业讲,也要重新构筑机构,按照效率、精简的原则,组成若干个业务主干系统,为适应经营策略变化的需要,要扩大服务性业务机构的份量,将目前独立从事中间业务的有关部门合并(如信息咨询、信用卡等),充实整体素质较高的人员;在业务上无论是操作还是管理,都要理顺,哪些中间业务该由中间业务部门独立搞,哪些由传统业务部门兼办,如何管理等,都要协调好,其原则是要有利于本行整体目标的实现。
(三)发挥优势,既要有重点、有步骤,又要全方位地发展工商银行的中间业务。银行中间业务范围很广,种类繁多,囿于各种条件,任何一家银行都不可能齐头并进地全面开展起来,因此,只能有选择、有重点、分步骤地发展。工商银行在开拓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具有优势和市场前景的类型和项目,这是有效发展中间业务的一项重要策略。为此,我们认为,从总体上看,目前工商银行可选择以下几类作为大力发展的重点:第一,结算汇兑业务。这项业务是工商银行的一项传统中间业务,开办的历史长,业务量大,范围广泛,经验丰富,技术手段先进,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又具有巨大的拓展潜力。目前,除了继续发展完善结算体系,多层次的支付系统,推广各种信用工具外,还要进一步拓展新的结算承兑工具和领域,如活支汇款、个人支票、电话银行、牡丹专用卡、客户终端服务系统等;除大力发展国内结算业务外,还要努力全面拓展国际结算汇兑业务。大力开拓和发展结算汇兑业务,不仅可以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可以增加自身的服务收入,而且还能提高银行的信誉和服务效率,拓宽服务领域,促进存款及其它业务的发展。第二,委托代理、保管业务。这类业务的项目很多,如代理各种债券的发行、买卖、兑付;代理股票的发行、分红派息和调换;代理企业单位工资的发放;代理各种费款的收付;代理企业债权债务的清欠;代理会计事务;代理保管财物;代理监督;代理租赁;代理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信托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商品所办理的代购代销中间业务(主要是协助委托单位向国外寻找客户、询价、洽谈签订贸易合同);代客买卖外汇、证券;代理企业闲置设备调剂等等。工商银行发展这些委托代理、保管业务,也具有自己的优势。目前都处于萌芽状态,很多项目尚未起步,没有形成气候,当务之急是迅速全面推开,主动出击,争取客户,否则就会落在别人后面,走向被动。第三,信息咨询和评估业务。工商银行开办这类业务已有多年,但发展很不理想,有些地方处于萎缩状态。按理说这也是工行的优势业务,为什么得不到大力发展呢,主要原因恐怕是认识问题,由于认识不足,从而得不到重视。目前,部分银行已经后来居上,通过发展这项业务优化资产质量,防范信贷风险,促进了资产、负债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如果我们不迅速采取措施,在这类业务上就会丧失更多的机会。因此,从现在起必须尽快扭转这种状况,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开创新的局面,一方面要尽快解决工商银行与国家综合信息系统接轨问题,因为全国目前已拥有 12个大型计算机应用系统、100多个信息网络和5000万条信息记录的800 多个数据库,已成为规模巨大的信息产业,所以工商银行必须尽量衔接参与其间;另一方面要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大力开展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企业信用评估、项目评估、项目可行性研究评估、资产及抵押物评估、经济、金融、市场、科技、商品、物价、股市信息、信用调查、资信证明、验证企业注册资金、工程预决算审查,以及投资项目、投资环境、企业发展战略、政策、法规等咨询服务。以上三大类,基本上是我国银行的传统中间业务,风险比较小,并且在工商银行有一定基础、优势和经验,因此,可放手大胆地作为重点拓展。但是,从发展趋势和前景来看,还不能仅囿于上述几类业务上,必须谨慎、有步骤地开展各种担保、贷款和投资、承诺和期权、期货、期汇、调换、创新金融工具三类新兴中间业务,这类中间业务虽然有一定风险,但发展前景广阔,在战略上要有足够的重视。目前,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展,不能搞一刀切,盲目一哄而上。
(四)创造条件,加大投入,引进培养人才,为全方位拓展工商银行各类中间业务提高基础能力。目前,在我国金融界,银行中间业务的竞争也十分激烈,许多银行已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作为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一项战略,并在资金、科技、人才等方面加大了投入份量。因此,工商银行在这方面也必须采取相应的得力措施。从总行来看,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和科技,开发并完善统一的业务系统。如在信用卡业务上,由总行开发出统一的授权系统;在证券买卖业务上,开发出全国性的报价、买卖系统;在结算业务上,开发出国内外统一的迅速便利的清算支付系统;在信息服务方面,开发出全国性的系统网络系统等等。各地方行,也要加大资金、科技的投入,加快实现办公设施自动化、内部管理电脑化、服务手段和服务程序电子化的步伐,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由于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品种众多,范围宽广,包括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劳务服务、管理服务、信托服务等等,这些构成了一个系列化的服务体系,并且其服务的对象十分复杂,从而决定了从事银行中间业务的人员的多样化和知识的全面化。人们说,今后银行的竞争主要将是中间业务的竞争,实质上是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与人员素质的竞争,特别是具有各类专业技术的人才将在竞争中起决定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下决心,花气力引进、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除高中级经营管理人才外,还要有经济金融高级科研专家、咨询专家、调研评估专家、精通各种信托、担保、外汇买卖等专家、各种电脑、机械工程专家等;除各类专家型人才外,还要有一批熟悉金融、法律、财会、税收、管理、技术和计算机等众多领域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有了这些人才,中间业务大力发展才有基础条件。
(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中间业务的风险防范与管理。中间业务虽说是一种低风险性业务,但并不等于是无风险性业务。所谓低风险性是相对而言的,有些方面特别是那些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隐含的风险如果转化成现实风险,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有可能远远高于资产业务风险所造成的损失,甚至有可能导致银行破产及触发金融危机。这不是危言耸听,英国巴林银行的破产就是一例。当然,这种现象毕竟是极少数,况且任何风险都是可以防范的,只要措施得力,既获得丰厚的收益又避免风险的产生是完全有可能的。一般来说,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信用风险,即业务对象由于主客观原因不履行合约而使银行遭到损失的风险。如备用信用证业务,若借款人违约,开证银行就要向受益人赔偿损失;票据发行便利业务,当票据发行人破产或其它原因不能履行还本付息义务,银行就要承担对票据持有人还本付息的责任等等。二是市场风险(价格风险),指由于利率、汇率发生了不利于银行的波动,而使银行遭到损失的风险。如银行参加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市场利率、汇率发生不利于参加者的变动,银行就会因此造成损失。三是流动性风险,即各种衍生工具、抵押品等不能按市场价格出售变现而带来的风险,这还包括表外业务的开展造成银行整体流动性不足的风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责任、事故风险,诸如结算方面的经营方面的等等。作为具体经营性银行来讲,要避免中间业务风险,除严格遵守国家和中央银行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外,自身在业务操作中必须采取一些得力有效的防范措施。具体说来,一是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和评估,慎重对待各种担保和承诺,尤其是较长期限的贷款担保和不可撤销的承诺等。二是制订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办理担保时要求客户存入部分资金,以保证办理业务的费用开支,贷款证券出售要求有抵押品等。三是加强风险分析和预测,根据业务风险大小采取相应措施分散、转移和化解风险,如大额业务选用与其它商业银行合作,共同参与办理,为防范汇率风险可参加外汇保险等。四是将操作和监督分开,强化约束机制,在员工组合上实行职能划分,这是对中间业务经营活动进行正常控制程序的不可缺少部分,也是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五是按照客户的信用等级和业务的性质以及风险系数大小,进行合理定价,确定收费标准,这也是减少风险损失的重要措施。
标签:银行论文; 表外业务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中间业务论文; 银行存款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投资担保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金融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资金业务论文; 资产经营论文; 金融工具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