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教育的科学性_教育科学论文

如何提高教育的科学性_教育科学论文

论如何提高教育的科学含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含量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发表后,全党、全社会对教育问题更加重视了,人们对新闻媒体所披露出的“教育悲剧”,已不再是简单地叹息,而是在深入地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教育界存在着许多司空见惯,却又与教育格格不入的事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当多的教师(也包含相当一部分家长),怀着美好、善良的愿望,却采取了反理性、反人道、反教育,明显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去对待学生;在本应充满文化氛围的校园里,却体现了大量毫无文化气息,直接以学生为营利对象,污染学生心灵的商业性行为;围绕学校教育的一道难题——课业负担过重,上上下下都喊治理,但长期以来却得不到根本性地解决;在高科技飞速发展,正迈向学习化社会的时代,却在中小学生间弥漫着一种厌学的情绪。上述现象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妨碍了学生身心健康,影响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这种种反理性、反人道、反教育现象不断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教育者不懂教育科学,学校教育活动不遵循教育规律、不尊重受教育者成长的规律,是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从这个角度说,大力普及教育科学,提高教育的科学含量,已成为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在新经济时代即将到来的今天,由于生产方式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科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终身教育思想和终生学习体系的确立,给普通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学校应教给学生什么?教师该怎样教?学生又该如何成长?

当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处于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期,新科学、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地涌现,科学知识在以“爆炸”方式激增。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一次性的学校教育中,为一生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做好储备。学校教育应着眼于为学生能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即要激发起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教师的职责“不再是主要传授知识”,而是要发挥一个“教育家”的作用。即:一是判断学生的学习需要;二是激发和鼓励学生学习;三是检查和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在这种思想认识下,我们虽然也强调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但其意义已与传统教育中的涵义有着质的差异。这里的着眼点已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强调教师要通过指引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唤醒和激起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浓厚的求知欲,掌握适合自身特点的求知方法、策略和习惯。教育摒弃了单纯的工具论功能,越来越强调主体性功能——要把学生作为人来培养,并且首先使他们学会做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建立起现代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以师生交往为主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促进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这是一种以人育人的感染、陶冶过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情操,以高度的责任感关爱学生,以高尚的品德教育学生,以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以优良的作风感染学生。这个问题的重大意义是突破了中国几千年教育中“师道尊严”桎梏的束缚,在新时期弘扬了人文精神的育人作用。

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远未普及,那种传统的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育观念和旧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片面地认为学生到学校来就是求得文化知识方面的发展;为应付考试而教,为应付考试而学的现象,还被视为天经地义,甚至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区别出学校教育质量的优劣高下;为了获得好分数,教师不辞辛苦、牺牲了休息时间,把学生圈在学校的教室里,每天坚持十几个小时去刻苦攻读那几本统考的教科书;教师是在“权威式地传递知识”,学生是在亦步亦趋地跟着学,谁记住的知识多,谁就是聪明学生,谁再现的知识多,谁就是好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用50年代的观念——教学任务就是夯实“双基”,40年代的教法——满堂灌、填鸭式,怎么能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各层次、各种类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在许多地方被曲解为培养“合格+特长”的人,使本来就在超负荷压力下学习的学生,又得去参加所谓的特长训练,这对本已负担过重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为适应学生素质提高需要而设置的活动课程,在许多地方都被改造或演化成学科课的延伸或变异;发展学生的能力与搞题海战术、办“奥校”,组织各类竞赛划等号。这些所谓的教育行为脱离了教育科学,实是教育的悲哀。教育事业要高速发展,必须提高教育的科学含量。

科教兴国战略一方面说明科学和教育要为振兴中华民族服务,同时也说明科学和教育是当代振兴国家的必由之路。那么,何以兴教呢?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同志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发出“科研兴教”的号召。发展教育事业要建立在教育科学基础之上,提高教育质量要建立在教育科学研究基础之上,深化教育改革要用当代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来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着持续高速发展的基本经验,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借鉴经济建设的这条基本经验,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也应该转到依靠教育科研的进步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轨道上来。通过开展广泛的群众性教育科研,大力普及教育理论,提高教育的科学含量,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结合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引导广大教师结合本岗工作改革的需要,学习教育科学,提高教育教学行为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为实施这一目标,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组织创新,构建群众性教育科研与专业性教育科研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科研管理网络

在组织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中,一直存在着重管理、轻指导的倾向。制定计划颁发文件,听取汇报组织检查,总结成果表彰先进,成了组织教育科学研究的三段式模式。在教育领导机构改革调整的过程中,要大力精简行政机构,同时还要充实完善教育督导机构,加强教育科研机构的指导职能。专门的教育科研机构一方面要搞好自身专业性的教育实验和科学研究,繁荣教育科学;另一方面还要承担起对基层单位群众性的教育科研及教育改革试验的指导功能。切实提高基层单位教育改革的科学性,提高群众性教育科研的质量。

在“十五”期间,本着组织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完善天津市三级科研网络。天津市教科院要以教育科学研究为主,承担起对全市教育科研的指导职能;各区县应改教科室为教科所,其主要职能应是管理与研究并重,承担起对本区县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的规划与指导重任,大力普及教育科学;中学与规模较大的小学要建立起来本校的教科室,主要职能是普及教育科学,管理和指导校内的改革试验。当前我市大多数区县筹建区县教科所的时机已成熟:(1)大多数区县的教科室经历了“七五”、“八五”和“九五”十几年工作的锻炼,对本区县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试验的情况比较熟悉;(2)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各区县教科室或多或少地都承担过一些教育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3)各区县教科室常年在基层学校宣传、普及教育科学,指导学校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被广大教师认同,并有相当的影响力。这些条件为建立区县教科所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也应看到,建立区县教科所还需领导机关解放思想,从政策上做些突破,为区县教科所的设立做好前期准备工作:(1)现在各区县教科室都没有独立的编制,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还是“黑户”,需要市编委在大力压缩编制的同时,也有勇气开口子,区县教科所属教育事业编,人数以20~25人为宜;(2)各区县教科所从其所要承担的全区县教育科学的规划、管理、研究指导等主要职能与责任来看,区县教科所的级别和待遇应与区县教育督导室相当;(3)区县教科所的专业人员的职称,应在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中单独并列教育科研管理项目,以便吸引年轻同志安心于长期从事此项工作。

(二)制度创新,形成增强教育改革实践科学含量的管理机制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进行各项教育改革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个前提,人们只能因循守旧,裹步不前。另外,我们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制度创新是教育改革的根本保证。教育改革试验和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巩固、推广,以至成果的进一步完善与提高,都需要依赖制度创新来完成。没有制度的创新,那些研究成果很可能会自生自灭,或是束之高阁成为展览品。

教育质量是教育活动的生命线,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狭义的教育质量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身心发展状态所达到的特定的教育标准或规格的程度。总的来看,目前的基层学校和区县对教育质量的管理基本上仍是沿用传统的教育质量管理方式——事实检验质量管理法。即,校长主要是依据期末考试成绩所反映出来的事实为依据,来分析和判断教育质量中的问题症结所在,再决定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举措。这种管理方式的落后之处,是这时的质量问题已成为谁也无法更改的事实,而所谓的对教育质量的调控和管理只能寄于未来,它不能在事实发生前或发展过程中,采取主动的管理行为去避免。在教育改革中,有些学校借鉴了企业生产劳动的全程质量管理法,改革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他们运用系统论的前馈原理,对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翔实系统的调查研究,在开学之初就有针对性地向有关人员部署提高教育质量的科学操作程序和操作的质量规格与要求,以教育过程的严谨性和操作行为的规范性来保证教育效果的有效性,把对教育质量的管理建立在教育科学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彻底改革了传统的用班级学科原始成绩平均分比较班级教学质量,用学科原始成绩平均分来评定学生进步状况的做法。运用教育统计原理处理学生各科学习成绩的原始分数,使学生从纵向分析中看到自己的进步状况,同时从横向比较中看到自己在全局中所处的位置,发挥教育质量管理的正向激励作用。这种全程质量管理法既然是先进的,在管理技术手段上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为什么不能全面推广呢?因为我们宏观管理制度还是旧的、落后的。就一个地区的教育来说,亦可根据全程教育质量管理原理,建立地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办法来指导教育质量的调控问题。实施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来调控教育质量的管理,必须把教育管理与教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第一,运用统计原理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办法确定一定数量的学校为质量监控点,保证这些单位能从总体上代表地区教育质量的真实水平。第二,定期调查分析这些单位教师队伍动态结构的变化,以及工作态度、教育技能、劳动情绪和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第三,定期调查分析这些学校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和学习习惯的变化。第四,随时注意发现并及时了解社会中带有倾向性的舆论或思潮对教育质量可能发生的影响。第五,综合分析上述情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或举措,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求教育制度创新,使教育管理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教育制度创新本身也要求与教育科研相结合。制度创新应以科学研究为前提,制度的实施要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三)评价创新,形成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动力机制

现代教育评价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它既为教育改革服务,又制约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为了更充分地发挥教育评价对教育改革的导向、推动作用,需要依据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不断地对教育评价进行创新,使评价成为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动力。据此,借助教育科学关于教育应以人为本的研究成果,应在两个方面做好评价创新的研究。

首先是教育评价思想观念的创新。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充分、自由、和谐发展为目的,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所以教育评价的直接目的应是为了“创造出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坚持四个统一”的“四有”新人为目标的。这种教育价值观是对历史上社会本位、个人本位和学术本位教育价值观的扬弃与综合,是集历史上几种价值观之优长于一身,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与人自身发展需要和谐统一的教育价值观。为体现这样的价值取向,在教育评价目标设计上必然显出多元化倾向。在评价目标中既有共性的基本一致的目标要求,又要倡导学校办学的特色和风格,如学校办学目标的特殊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独特品位,校风建设的特有风格。在教育评价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新的价值观就必须突破单一的科学预备教育内容。改变以学科成绩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突出做人、求知、办事、发展等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础素质。在义务教育阶段,还要特别强调有关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以及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突出多层次的不同要求。

其次是评价对象参与评价活动的创新。现代教育评价的目的不单是为了鉴别,更重要的是为了改进工作,激励人们前进,引导素质教育健康地发展。要搞好这样的评价必须发挥两个积极性,即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即评价对象)两方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彻底改变传统教育评价过程中评价对象消极等待别人评价自己的防卫心理,因为它妨碍评价对象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通过评价思想、内容和制度的创新,要调动起评价对象的积极性,使他们以评价主体的心态和精神面貌投入到评价活动的全过程。评价对象以主体的心态认真依据评价方案进行自我评价,及时反馈评价信息,是改进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评价对象对自身教育实践行为进行自律的前提。重视自我评价,并用制度保证自我评价的结果在教育评价中受到尊重,是现代教育科学的要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与改进功能。从心理学角度看,自我评价是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也是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的基点。见贤思齐,就是始于正确自我评价的。而自我评价顺利实施的基础是教育科学的普及与教育科学的实际运用。

标签:;  ;  ;  ;  

如何提高教育的科学性_教育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