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垦饶河农场中学 邓艳鑫
摘要:一些课堂因出现没有预约的生成而精彩,教师也由此体验“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快乐。但我认为,这种 “非预设性生成” 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是课堂生成的主流形态。真正具有广泛实践价值的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大部分“生成”应该在课前以一种意向形态储存于教师头脑之中,处于一种“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的呼之欲出的生命智慧萌发状态。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会激活教师头脑中的“生成意向”,发生对接、匹配、调和,生成成为课堂必然。这种生成,被称之为“预设性生成”。它,应是课堂生成的主流。
关键词:生成 解读教材 预演
预设性生成来自于教师课前的专业化预设。所谓专业化预设是对过去编写教案的超越,是作为专业工作者的教师从专业的角度,从学生生命发展、精神成长的高度去解读文本,预设教学等,并凭借专业的敏感和前瞻能力对课堂情景及种种不定因素进行预测,预备好相应的方案、策略、方法等。本文,拟从资本积累和应变机制两个层面来谈谈我对“预设性生成”课堂的投资的思考与体会:
一、投资“生成”的“资本积累”
一位老师讲《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人们发现小女孩在大年夜死去的那一段,大多数同学带着悲伤的口气进行朗读,老师都一一给予充分肯定。这时,又一位学生举手,以一种欢快语气朗读这一段。老师纠正该生的语气,该生很不以为然地说:“对小女孩来说,死去,是一种解脱;活着,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老师迟疑片刻,微笑着扶着学生的肩膀说:“你很认真,请坐下再想想吧。”教学转入下一个环节。当我听到学生说“对小女孩来说,死去,是一种解脱;活着,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时,心里一亮,就像商人看到了一个绝妙商机。这位学生的发现比前面几位学生要深刻得多——(对于当时的那个社会,像小女孩这类的穷苦人,很难过上幸福的生活,但他们仍然不放弃,对生活充满希望;今天,我们生活在如此温馨幸福的环境中,更应该努力奋斗,发愤图强。可惜,那位老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错以为学生节外生枝,一个精彩的生成资源就这样流失了。
这种生成资源的流失现象,各类公开课上也屡见不鲜。这种机智缺失的背后,是老师解读教材不到位、解读教材不专业所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把上例中最后那位学生的发言比作是课堂生成的一次“商机”,那么这位老师没能及时把握,是因为他缺少投资生成的“资本积累”对教材准确、全面、深入的解读,因为只有教师做到教材烂熟于心,才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是专业化的阅读行为,是孕育生成性课堂的基础,不同于一般的社会阅读主体,它以最大程度地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为目的。我以为,教师的解读要做到专业化必须具备三种视角:以成人宽广多元的视角、丰富深刻的生活积累、厚实广博的学识,站在文学与哲学的高度去解读、鉴赏课文;以我们熟悉的孩子的视角、生活去解读课文,摸清学生独立解读课文所能达到的原始高度;以一个教师的视野和责任来审视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上述案例中,教师就是缺少应有的专业视角,解读文本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语义的层面上。以这三种视角解读教材,我们才有了用心与文本进行反复对话的灵气,才能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与意义,深刻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
二、投资“生成”的“应变机制”
我在教学《母亲的怀念》一文时有此设计: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这段话。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却让我煞费苦心。课前,这个教学设计在我的头脑里反复预演:如果学生朗读时对母亲愧疚的感情感受不真切怎么办?如果学生朗读时对母亲的再也没有回来表达愧疚的语调把握不好分寸,出现有恨无悔口气怎么办?在反复的预演中,我逐一做好了应变的准备:前者,我就圈点“好好儿活”,进行点拨——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母亲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后者,我就范读,引导学生比较,体会作者“愧疚”的语气,发自内心的控诉。课上,这两种情况果真都出现了,我沉着地启动预设性生成中的“应急机制”,成功地进行了朗读教学。如果没有课前的充分预演,我将如何应对啊?也正因我应对有术,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悔恨,出现了强烈的共鸣;之后,学生带着自己的道德情感创造性地复述“母爱的细节”的情节,语言得到发展,情感需求得到满足。
这种应变机制的获得,一方面来自于课堂教学遇到问题时的即兴应对——显然,这种应对是滞后与被动的;另一方面来自专业化的预演。“专业预演”是指教师提前将学生、情景、教师、课程纳入视野,在假想中展开“教学”,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每一次预演中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需要教师寻找对策进行处理,不然“预演”会中断。经过反复多次预演,专业预设成为应变课堂上各种未定因素的富有生命智慧的复杂工程。
综上所述,“预设性生成”不容忽视,它是提高课堂生成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讲到一位历史老师的课上得出奇精彩,课后,他问那位老师这堂课备了多少时间。那位老师说:“我花在备课上的直接时间是15分钟,但我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多么富有哲理的话语,正因为他一辈子都在专业化预设之中,他才能在短短15分钟备出如此精彩的课。
参考文献:
1、[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李树英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3、辛继湘 生成性思维:当代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走向[J].教育评论,2003,(5):61—64.
论文作者:邓艳鑫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1
标签: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材论文; 老师论文; 应变论文; 那位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