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论文_母广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论文_母广轩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小学,622750)

摘要:《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它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生活中,认识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这门学科。为了更好的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我觉得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新课导入注重有效性;二是要引领学生走出课堂,注重教学内容的实在性;三是要注重讨论交流,加强小组合作;四是注重教学活动形式的可行性。为此,我在教学实践研究中,探寻总结了以下一些方法,跟大家交流探讨。

关键词:数学;有效性;实在性;可行性

目前的《数学》教学模式,已经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双边关系变成了老师在唱“独角戏”。 像“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样的课缺少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反思过程。我认为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通过教育因素的有效影响,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逐步内化的过程。本人接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已有十年有余,所任教班级的《数学》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现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注重新课导入的有效性

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课的新课导入如果能充满悬念,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让学生主动地进入到教师设计的特定情境之中,学生精神抖擞,积极性定会大大提高。这就是有效的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方法多样,比如:讲故事结合PPT。我上三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七节《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给他们讲了两个朋友购物的故事,昨天我在超市看见两个小女孩一边选物品一边在小本上记录着什么。出于好奇,我就上前询问了一下,原来他们在做“社会小调查”——了解一些商品的价格。我看了看发现他们是这样记录的——出示两张账单的PPT(初识小数:0.8、1.6和2.8这三个小数。老师把这些数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像0.8、1.6和2.8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小数,PPT中将小数点变成红色,老师指出:“.”叫小数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小数的知识……)。这节课就在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活跃起来。《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新课导入也就水到渠成。

二、引领学生走出课堂,注重教学内容的实在性

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只满足于课堂上的感悟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数学知识是对生活问题的抽象,而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具体的感受,就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甚至有些还很难理解,《千米的认识》就是这样的内容。对于“千米”,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听到,有时也在使用,但对于“千米”的了解往往停留在经验层面,是迷糊的。同时,对于“千米”的学习,又与其它长度单位的有所不同,“米、分米、厘米、毫米”学生都能在课堂上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其长度,比较准确地用语言描述。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就比较大了,他们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靠想象“1千米”、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而且“1千米”在生活中也很难准确地找到参照物,更不要说找到学生们都熟悉的场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就拿《千米的认识》这课教学来说,一般老师是这样教的:一是想象1000米的长度:现在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走100米后,然后再走100米,你们走了多少米了(200米);问:你们走多少个100米?就是1千米?(十个100米,是1000米)你们觉得1000米究竟有多远?二是讲1千米(1公里、1KM)和1000米有什么联系?(1000米、1千米、1KM、1公里)这些写法之间有什么联系,(都相等,都表示同样的长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读法不同);三是你能说说你对1千米有什么印象了吗?从作业反馈看:这样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对1千米的概念是模糊的。比如,我们小区的楼房有20千米高;我步行每小时走10米;长江大桥大约20米……。由于学生对于“千米”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书本上,感受不深,所以在作业反馈时出现了“人步行每小时走10米;长江大桥大约20米……”之类的错误。如果能让学生出去走一走,真实地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也许更加准确。

我在教学“千米的认识”的前一天,我在学校旁边的桂花坝找到一条直路,每100米用石灰在路边画一个圆圈,插一面旗帜,一直标了1000米,也就是10个100米。课前我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来引出新知,让学生熟知1千米与1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提出要求,引领学生走出课堂,体验、给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认识,组织学生到已准备好的直路上实践体验:要求学生沿直路走第一个100米,并记录下所用的时间和步数,然后通过计算、推测、估计,得出1千米的步数和时间,初次感受“1千米”的路程,然后再让学生走完1千米,再回过头看看起点是那么遥远,发现这1千米真的很长。学生从推算和亲身体验两个方面感受到了“1千米”的长度,在课外切身体验1千米要比坐在教室里学习推算想象1千米,效果要好得多。这种跨越原来灌输式的方式让学生更善于去发现问题,探究并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注重讨论交流,加强小组合作

在教学中,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汇报展示各个环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自主学习”要有自学指导或自学提纲,自学指导或自学提纲具有自学指导作用。它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等。“小组合作”重在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按“男女搭配、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明确小组组员分工。一般情况下四人小组应有四个角色:小组长、记录人、汇报人、评价人。组内角色分工还要经常轮换,互相补位,以使每个小组成员能够担任多种角色,既能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能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的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讨论交流”是教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在交流中提高表达能力。“展示汇报”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交流的情况,把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在班上进行展示汇报。汇报展示方式可多样。如语言陈述、操作演示、板书演示、课本剧表演、小白板展示、多媒体演示等。

总之,《数学》是一门生活性、逻辑性较强的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我们更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有效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想学——会学——学会,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途径,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小学学科教学论》苏立康.

论文作者:母广轩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论文_母广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