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快感与忧患_社会科学论文

论中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喜与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课程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和建设的方针,浙江省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于1991年秋季开始在全省三个区(慈溪观城区、绍兴柯桥区、诸暨三都区)进行了首批试点工作。1992年秋季在全省十多个县(市)进一步扩大试点,1993年开始在省内全面辅开。

新教材与原教材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新教材增设了综合理科(即《自然科学》)和综合文科(即《社会科学》),取消了原来的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和历史。从学科知识本身的特点及普及教育这一目的要求而言,毫无疑问是适宜的,应予以肯定,但在实际使用和操作过程中,又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学设置综合学科是一种有益的偿试

(一)综合学科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俗话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和规律,世界各国中小学学科的设置也不例外。这是符合社会发展及人类思维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要求的。

我国自本世纪初的1903年废除科举制度以来,中学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大多采用分科教学的课程结构(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比较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一直沿用至今。

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都在研究探索教育改革的途径。课程教材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据调查,教材改革是世界性的潮流,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中学阶段设立综合性学科,且大多设在初中阶段。以下附表是几个具有代表性国家初中段的综合理科内容设置。

附表:世界几个典型国家初中段综合理科内容设置

从附表可知,综合理科一般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运用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现代生活与科学技术的结合越来越广泛。所以综合理科的编写,必须注意广泛而统一地理解物质世界,形成基本的物质、运动和能量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意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这是组建综合理科的基本思路。

(二)综合学科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科技信息量剧增,可以说,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中学教材必须能及时反映这些科技新成果,而中学教材要反映这些科技新成果,只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是在教材中增加科技新理论、新知识,但这样必然使教材内容更加扩大,这与减轻中小学生学习负担是背道而驰的,也与初中学生年龄特征不相适应。二是在教材中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概念、规律和研究方法,使学的知识更接近现代生活实际。“综合理科”就是在后一种思路下应运而生的。如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学校要增加人口教育、环境教育、三防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本身是综合性的,是以往分科教育所无法涉及的,现在采用综合学科,将这些知识组合在“人与自然”这一统一体系中,教材就比较容易处理了。

(三)“综合学科”的设置符合我国国情,是可行的。

我国有12亿人口,其中9亿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由于受经济条件的约束,现在乡、镇一级的初中,学校规模较小,一般设有6-10个班级。按照目前的分科教学体系,初中有13门独立学科,必须有13个相应的教师任教,但由于学校规模小,教师人数少,教师兼课现象比较普遍,人员很不稳定。现在开设综合学科,《自然科学》包括了物理、化学、生物和部分地理,《社会科学》包括了政治、历史和部分地理,大大减少了课程门类,教师的需求量减少,教师兼课也可相对稳定,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综合课程重新组合了教学内容,压缩了教学课时,可腾出更多的时间开设《家庭生活》、《农业技术基础》、《职业指导》等实用课程,使学生更能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加强了现代公民素质的教育。

二、中学设置综合学科存在的问题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中学课程教材的改革也不例外,如果不能把这些消极的影响及时地消除或克服,将会极大地阻碍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改革的成果也将大打折扣,甚至失败。

(一)师资问题

任何一种事物的更新,都必须是主体事物和周围环境的同步更新。教材要改革,教师就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然而目前大多数的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则远远跟不上这一改革的步伐。具体表现在:

1.现有的师范院校,其培养的教师都只适宜于单一学科。尽管化学系的学生也学过数学、物理,地理系的学生也学过政治、历史,但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程度上总是远远不能适应中学学科对他的要求。

2.中学的在职教师,有的年纪很大,教龄很长,尽管他们可能有一套很好的教学方法,但其掌握的知识已相对偏位,过于狭窄,对其它学科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对这些教师只作短暂的适应性培训,恐怕已很难胜任新学科的教学了。

3.不同学科因其知识构成要素不同,往往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地理学特别强调原理知识、地图的识读和事物的分布;化学强调的是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而政治则突出严密的逻辑关系等等。也就是说,新教材要求教师的素质更高。原有教师不仅要在知识上给予培训,而且还要求在教学方法上给予充分的锻炼。所以笔者认为,要使用好新的教材,首先必须在师资培训、师范院校系科设置更新等方面有超前的准备。

(二)教材融合问题

综合学科中的各门学科知识不应该是简单的机械的拼凑,而应该是有机的结合。但这一点新教材似乎没有充分体现。如《社会科学》中的政治、历史、地理的知识是分散介绍的,为了减少教材的篇幅,教材中让学生了解的国家和地区很少,也很简单,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概念和外貌。实际上这些内容完全可以融入国家的简要历史、政治体制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这样一方面不会增加教材的篇幅,另一方面则使各方面的知识完整、融会贯通,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三)教学难度和教学管理问题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从总体上看,由于教学要求降低,且增设了大量的图表,似乎有利于学生的自学,降低了教材的整体难度。但新教材中很多内容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不少内容不交代原因却使用了结果,这些内容尽管书本上已省去,但教师备课和授课时却无法省略,反而要化更多的时间去查阅参考文献,故很多教师反映新教材不但没有降低要求,反而增加了授课难度。

新教材教学难度的增大,使那些本来就不太胜任教学的教师负担更重,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学,师资力量更显不足。这就给教师备课安排、教师目标考核和教学质量提高等教学管理问题带来很多不便,无形中也增大了学科的考试范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四)排版印刷问题

新教材彩色精致、美观漂亮,但无形中大大提高了书本价格,这对广大的贫困地区,特别是那些靠“希望工程”才得以上学的孩子来说更增加了负担。教材中的图例(特别是地图图例、符号等)体系过繁,色彩也过于复杂,使人眼花撩乱,这与教材改革的本意和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不很相符。故笔者认为,新教材可考虑印制精装和简装两种版本,可能会更符合实际,满足不同的要求。

三、中学设置综合学科需配套的问题

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故新教材的使用,要求与之配套的电教仪器投资较大,具体表现在:

(一)按照新教材的要求,每个班级都要配给一台幻灯投影机、一台录音机、一台彩电、一台放像机,即使打个折扣每个年级配备以上设备,加上磁带、录像带、幻灯片及保护、维修等,其投资也是可观的。这对普通的农村中学来说是不堪重负的,更不用说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学了。

(二)现有的中学教室大多长度约8.6~9米,且班级人数大多超过50人,前排学生离黑板很近,如果播放录像、幻灯片,则前排学生距屏幕的距离往往达不到卫生要求,这样势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再说普通中学教室大多没有设计悬挂屏幕的位置或场所,故要保证新教材有效地、正常地、规范化地使用,还得涉及教室的设计与改造。有的偏远农村中学,连用电都无法保证,其难度就更大了。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教材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设想是可取的,但在师资培训、内容编排、教学管理、教学评估及教学仪器添置和教室大小与学生数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马上全面铺开,需解决的问题太多。故笔者认为,教材的改革,不应一步到位,可暂时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先实施,逐步在全面铺开。

标签:;  ;  

论中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快感与忧患_社会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