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盘王大歌》的传承研究论文_杨慧红

中央民族大学 100081

摘 要:《盘王大歌》是瑶族祭祀始祖盘王的民间歌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绵延发展,以师徒相传和家族继承并行的传统模式传承至今,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实现其仪式文化与历史叙述的传衍。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研究带动的传承实践为其拓展了新的传承路径,取得显著成就。新时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盘王大歌》,其传承方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困境和挑战,本文立足于《盘王大歌》的现实传承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盘王大歌》;传承实践 ;传承困境;解决路径

瑶乡人自古敬奉盘古王,即盘瓠(龙犬)。尤其是瑶族支系过山瑶(又称盘瑶)和蓝靛瑶,古时农闲时节,瑶人自发举行神圣而庄严的祭祀活动以缅怀始祖盘王,并祈求盘王降福护佑瑶族子孙。这种古老的宗教祭祀仪式逐渐演变成囊括了吟、唱、颂、歌、舞、表演、对白、说笑以及对唱等形式的仪式活动——“还盘王愿”。还愿过程中需请盘王来玩乐享宴,瑶语又称为“流乐”,其中便有歌师、歌娘出来围歌堂,诵唱《盘王大歌》,歌罢送盘王归去。《盘王大歌》的演唱以瑶歌语为载体,以独特的语境为仪式展演提供空间场域,其中囊括的风俗习惯与信仰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传承至今。

一.《盘王大歌》的传承实践

《盘王大歌》始作于原始社会,雏形于晋代,形成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它的传承主要依赖民间传统的还盘王愿活动。这种活动中,师公及歌妈作为整个诵唱活动的主体将瑶族的创建及历史迁徙、瑶族的现实生活及与其他民族的交往等内容以歌的形式叙述,并向祖神表达敬畏与祈愿。这种独特的身份属性主要通过拜师学艺及家族传承两种途径实现。师公拜师学艺并无规范的程序,学成出师必须经过严格的度戒仪式,这样才能够主持盘古祖神祭祀仪式,并有资格和能力演唱《盘王大歌》的所有唱段。师公的承袭没有“关门弟子”的惯俗,在这种仪式中,师公的身份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转换,一方面是对其歌唱技艺及作法技能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对其神圣职能的授予。20世纪70年代后,民间大师公逐渐息影,信仰活动也渐次停歇,时至今日,能够主持盘王祭祀仪式的大师公已极为稀有,《盘王大歌》的传承也面临着断代的危机。

自上世纪80年代,瑶学研究工作者对《盘王大歌》的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关的文章、田野报告等逐渐登载。如1981年侯绍庄《“盘瓤”源流考》、1982年李文柱《谈盘王歌的产生、形成和发展》,1983年石光树《从盘抓神话看苗瑶舍三族的渊源关系》、1991年刘小春《盘王舞蹈文化在瑶族社会中的价值与地位》等。田野实践方面,刘锡蕃、刘世昌等人曾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在瑶山的考察研究还盘王愿仪式中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问题等。

此外,一些学者和地方文化工作者开始进行对《盘王大歌》的搜集、整理、出版工作。80年代初,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出版了郑德宏整理的《盘王大歌》,成为一部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的古籍文献出版物。90年代初,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盘才万、房先清等整理的《盘王歌》,记录粤北山区瑶寨人对始祖盘王的祭祀歌谣。1993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盘承乾、莫纪灵整理的《盘王大歌》,从声乐的角度对其唱腔与曲调进行系统的介绍分析。此后,广西(贺州)、广东(乳源)、湖南(江华)等地相继出版了新的《盘王大歌》、《盘王歌》或《盘王诗》的整理本。至21世纪,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出版张声震主编的《还盘王愿》。这些出版书目,保存了许多的文献资料,为我们认识和研究《盘王大歌》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借鉴。

2014年,由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报送的民间文学《盘王大歌》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相关的传承实践逐渐增多,以其代表性传承人赵庚妹为主体展开的一些传习活动和整理实践,也构成了《盘王大歌》传承中的重要部分。她以多种形式传教改编的瑶歌,还着手进行家传的嘉庆二十四年的手抄本《盘王大歌》的整理。据2007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瑶族通史》中记载,《盘王大歌》有序歌十七段,正歌三十六段,另有七支曲穿插其中(又称七任曲),并无歌妈唱词。赵庚妹整理的嘉庆年间《盘王大歌》有序歌17段,共69首,正歌67段,共793首,另有歌妈唱腔18段,共220首。并已经将“七任曲”中每一唱段的歌头与正歌作了详细的划分,相较于此前的整理成果,无疑是更为翔实系统。

二.《盘王大歌》的传承困境

《盘王大歌》历史传承与学术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许多新事物和新情况的涌现,《盘王大歌》的当下传承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必须反思的方面。

困境一:语言的遗失与再生性危机

瑶族有本民族语言却无本民族文字,且《盘王大歌》的唱词中,有许多以瑶歌语的方式演唱。瑶歌语是瑶歌演唱中一种极为特殊的习惯语,瑶歌语的发音与日常瑶语的语音面貌在声调上、声母及韵母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无文字记录、难以听懂、无法记音等特征,使得歌谣的传承、传播难上加难。笔者根据歌妈赵庚妹的语音面貌,以国际音标记音的方式将部分词语在瑶语及瑶歌语的发音展现如下:

由此可见,在中国瑶民中,由于受到汉语普通话的影响,对新名词的语音已经开始借鉴汉语的语音,出现了瑶音——汉音混杂结合的现象。随着新事物的出现,我国瑶语语音的再生能力明显较低。

困境二:传承人断代危机

“传承人老化是“非遗”保护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生产性保护领域优秀人才断层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刘晓春,冷剑波:《“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2016年。]就《盘王大歌》的传承而言,能够完整演唱《盘王大歌》的师公已经寥寥无几,对《盘王大歌》有着丰富的演唱知识及技巧的歌妈也极为稀有。70年代前后对于民间“封建迷信”的打击,给许多优秀的民俗文化带来沉重灾难。后来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平反”,然而民间许多师公余悸未消,不敢再进行此类活动,年轻一带也很少再入这一行业。近些年,随着政府对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与鼓励,人们开始关注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盘王大歌》的传承断代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后继无人成为瑶族传统民间歌谣延续绕不开的一个重要问题。

困境三:立体性活态传承危机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盘王大歌》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也相继出现了许多形式的传承实践,但有相当一部分流于形式,缺少文化内涵,诸多展演性的娱乐活动中,《盘王大歌》仅作为一个代表性节目进行片段化展示,无论从节日仪式本身,还是从演唱角度,都很难真正地发挥这种优秀文化的传承效力。瑶族歌堂是是瑶民祭祀盘王的仪式过程中所唱的神圣瑶歌,涵盖了宗教、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文化特质的复合型文化形态,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对后世瑶族歌堂文学乃至瑶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具大影响,是古代瑶族歌堂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其立体性活态传承对其自身的文化发展以及增强族群内聚力和民族意识、激发文化归属感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盘王大歌》传承的解决路径

《盘王大歌》在传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现实困境,针对当前的传承现状,笔者认为,应对瑶族的传统信仰持有正确的态度,尊重瑶乡的传统民间信仰文化,在尊重保护的基础上,尝试以不同的路径与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当代继承与发展。

路径一:正确认识《盘王大歌》的文化属性。

作为瑶族民间信仰中的祭祀歌谣,《盘王大歌》的承袭与发展需要我们秉持尊重与保护之心,正确认识其中的宗教内涵和信仰文化。非遗既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固有展现形式,同时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与观念世界。千百年来不断地被选择、被践行、被继承、被发展,这是瑶乡人民的选择,也是他们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的寄托与表达。新时期对《盘王大歌》的关注与借鉴,应以尊重为起点,以保护传承为重点,以激活发扬为落脚点,逐渐实现民族代表性文化的健康传承与发展。

路径二:在非遗时代,理性认识非遗文化的生命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公”这一角色消失在生活的舞台上成为历史的必然,传统的祭祀仪式也将无可奈何地面临衰落,面对“留不住”的非遗,我们需对非遗文化的生命期有更深入的认知。非遗事象中内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其中有一些文化糟粕的残留,也有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文化精髓,与新时代的生活主题和文化需求不相融合的部分必然要被剔除,而优秀的文化元素的萃取与利用,则成为其延续生命活力的有效途径。“我们不可能留住所有的传统,我们也没有办法留住历史、留住这些习俗,就像我们没有办法留住时间一样。”[王娟:《民俗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路径三:多元立体地传承发展非遗文化,激发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

《盘王大歌》中诸如度戒、师公作法等仪式文化,作为历史资料以文字记载或以影像记录等方式留存,是当前较为可行的一种文化守护途径,而其中的语言、音乐、舞蹈、历史、信仰文化、民族记忆等元素,应成为可供挖掘与借鉴的历史遗产加以改造利用。《盘王大歌》中有许多反应传统道德文化的内容,在当下具有推动社会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当择优借鉴。当前对《盘王大歌》的传承,尽管囊括了文字性的版本整理、音乐舞蹈的元素借用以及信仰文化与仪式过程的研究等方面,但在其深度上依然有待提高。随着其仪式语境的逐渐消失,影像的记录工作也应该被提上日程。深入研究瑶歌文化与民间信仰文化中的民族特征与优秀因子,挖掘其内涵的文化价值与发展意义,多维度记录并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应成为我们始终如一的坚持。

路径四:重视民族语言教育工作,关注瑶歌语的传承发展。

教育始终是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瑶语作为瑶族的传统民族语,是一个民族根的象征与力的凝聚,在《盘王大歌》演唱传习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瑶语的教育应该提到新阶段的工作规划当中来,努力形成一个良性的稳定的语言学习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对瑶歌语的学习与艺术借鉴。加强瑶语教学,重视幼儿阶段的学生对民族语言的学习,并实现普及性传习与学术性研究的双向驱动,增强瑶民对本族文化的认同,在更大的程度上激发其文化活力,提高其文化自信,是瑶文化在新的发展阶段要面临和时代课题。

本质上说,非遗的传承,应该是活态的传承,能够激发生命活力的传承,而非形式主义的借取。瑶族的民间社会是滋养“还盘王愿”与《盘王大歌》的土壤,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恢复民间“还盘王愿”的传统习俗,但可以试图在民间社会寻找一些方式留住这样的民间文化。留住了民族的独有文化,也就留住了民族的魂,自然增强了人们的自尊与自信。一个民族的特有文化,是这个民族永续相传的根与魂,通过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其生机与活力,使瑶民通过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找回瑶气,找骨气与傲气。

参考文献

[1].郑德宏.盘王大歌[M].长沙: 岳麓书社.1988.

[2].刘小春.瑶族“还盘王愿”与《盘王大歌》浅析.1993.(3).

[3].王朝林.瑶族《盘王大歌》与民间信仰[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刘保元,杨仁里.瑶族《盘王歌》的最早抄本[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6).

[5].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八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75.

[6].盛磊.瑶族《盘王大歌》中的文化传统研究——以湖南“赵庚妹版”手抄本为例[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3.

[7].刘晓春,冷剑波.“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8].王娟.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7.

论文作者:杨慧红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6

标签:;  ;  ;  ;  ;  ;  ;  ;  

瑶族《盘王大歌》的传承研究论文_杨慧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