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猪囊尾蚴病CT诊断与临床病理研究论文_李文勇

脑猪囊尾蚴病CT诊断与临床病理研究论文_李文勇

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职工医院 161000

【摘要】目的:实验探究猪囊尾蚴病误诊原因及治疗效果,以提高对脑猪囊尾蚴病的诊断和防治水平。方法:收集2012年1月到2015年1月在我门诊诊治的70例脑猪囊尾蚴病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70例患者经抗囊尾蚴(吡喹酮或阿苯达唑)及脱水、激素治疗,治愈42例,好转20例,无效8例。结论:吡喹酮或阿苯达唑是治疗脑猪囊尾蚴病的有效药物。

【关键词】脑猪囊尾蚴病;CT诊断;病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5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136-01

在大多数寄生虫病中,猪囊尾蚴病是我国常见的人体寄生虫病之一,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现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和防治水平,现将我门诊2008年以来诊治的脑猪囊尾蚴病70例进行总结。现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并统计2012年以来在我门诊住院的70例脑猪囊尾蚴病人,其中男52例,女18例,年龄在15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5岁,其中年龄在18 ~ 45岁的患者56例。其中城镇居民25例,农民20例这之中有工人、学生、干部、医生、司机、教师、记者、服务员等不同的职业的从业人员。病程为0.5到18年之间。其中70例患者中有12例有排绦虫节片史。

1.2诊断依据

依据来自马云祥等脑囊虫病诊断标准,患者具有脑部症状和体征,头颅CT或MRl检查有典型囊虫图象改变者(如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减低区或增高区,有的囊内可见头节影),脑脊液或血免疫学检查(ELISA)阳性,并结合临床表现、抗囊尾蚴药物反应及疗效作出诊断。70例中38例有皮下结节者行活检以明确诊断。4例脑实质及4例脑室寄生虫性肉芽肿活检组织病理证实为猪囊尾蚴。

2结果

2.1临床表现

70例中单纯脑猪囊尾蚴病32例,合并皮肌猪囊尾蚴病38例。有癫痈发作者56例,其中以癫痈发作为首发症状者52例,记忆力明显下降6例,精神、行为异常4例,行走不稳及偏瘫各2例。有间歇头晕、头痛40例,有呕吐伴视力下降10例,确诊前在院外误诊12例,误诊病种有散发性脑炎2例,脑肿瘤6例,脑血管疾病4例。

2. 2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腰穿58例,颅内压增高者20例,最高一例为 310 mmH2O(3.04 Kpa)。CSF常规生化检查:白细胞计数及蛋白质轻度升高者分别为16例和12例。免疫学:4例作血及脑脊液抗猪囊尾蚴抗体测定,呈阳性反应1例。

2. 3 CT及MRl检查

头颅CT检查:70例CT检查有典型脑猪囊尾蝴病图象改变者62例。首次脑CT检查未能确诊、经服用抗囊尾蝴药物脑CT复查确诊为脑猪囊尾蝴病者6例。MRI : MRl检查40例,呈典型脑猪囊尾蝴病图象改变者36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4治疗结果

4例脑积水患者行手术摘除,4例寄生虫性肉芽肿,其中2例术后经抗囊尾蚴治疗获痊愈,另外6例因颅内压高行脑室引流及抗囊尾蚴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有恢复的迹象。其余病例应用吡喹酮治疗44例,每天分三次口服剂量为20 mg/kg,9d或10d为一疗程皆可,每疗程间歇2到6个月。接受阿苯达哇治疗9例,每天分3次口服,剂量为20 mg/kg,,10d为一疗程,停药2到3w后进行第二疗程。

以上所有病例中,接受1疗程治疗6例,2疗程14例,3疗程32例,4疗程8例,5疗程10例,全部病例于服药前3d起及服药期间、服药后5到7d加用地塞米松和脱水剂,以减轻虫体被杀死后引起的炎性反应。此外,有颅内高压者先降压、脱水,有癫痈发作者应用抗癫痈药控制症状。治疗有48例患者出现了一下不良反应,大多表现为头晕、头痛、低热、呕吐、癫痈发作。4例服用阿苯达哇患者出现轻度谷丙转氨酶升高,经采用脱水、激素、护肝治疗均能使症状缓解或消失。治愈42例,好转20例,无效8例。

3讨论

猪囊尾蚴病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我国分布甚广,感染病例众多。统计显示,本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主要流行于河南、河北、黑龙江等东北地区,广东省存在散发性病例,数量较少。发病年龄以青壮年占大多数,且更容易发生于男性中。

以往认为,本病流行于发展中国家,,患者以农民为主。主要依据是农村卫生条件较差,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城乡患病率的差别正在缩小,本组资料,城镇居民病例数比例超过农村。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农村基层医疗水平提高,农民多在基层医疗单位就诊。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养猪、宰猪、卖猪肉增多,以及人们活动范围扩大,饮食习惯改变,喜生吃蔬菜,引起感染率上升。肉类管理不当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后两种因素应引起一定的重视,通过对这两种现象的防护,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病例,加强肉品检验,一经发现囊尾蚴,立即处理;同时进行卫生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能力,以防“病从口入”。

对脑囊尾蚴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不能单纯依靠头颅CT检查作为诊断依据。由于囊尾蚴在脑内寄生的数量、部位及机体反应不同,使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涉及精神科、神经科和皮肤科、外科等多个学科,临床极易误诊。

近年来,随着CT , MRl等先进仪器设备用于临床,对脑囊尾蚴病的诊断有了新的突破。王海鹏统计173例脑囊尾蚴病,初发症状以癫痈者最多,其次是头痛。癫痈、头痛、间歇性抽搐、精神症状是脑囊尾蝴病的主要表现,成人癫痈发作后常伴有一过性失语、肢麻、幻觉、幻视及精神障碍等表现。脑囊尾蚴病人报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的有精神分裂症、脑梗塞和脑血管畸形等脑血管病变、脑脓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由于脑囊尾蚴病为跨学科疾病,临床医生应加深对本病的认识,详细询问病史,结合流行病学史,减少误诊率。

目前对于脑囊尾蚴病的治疗,一般多采用吡喹酮或阿苯达唑多疗程疗法(一般为2到3个疗程为宜)。吡喹酮通过选择性增加虫体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内钙丢失,导致虫体挛缩、痉挛,最后死亡,因此,仍是治疗脑囊尾蚴病的主要药物。但该药在体内可产生强烈反应,不良反应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这就需要阿苯达哇来进行中和,这样使虫体胞浆微管变性,导致三磷酸腺普水平降低,能量消耗,使囊尾蚴在脑组织内缓慢死亡,不引起强烈反应。因其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已广泛应用于脑囊尾蚴病的治疗,临床显示阿苯达唑也有一定的副作用,阿苯达哇可致肝功异常,转氨酶升高,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参考文献:

[1] 吴秀丽猪囊尾蝴病影像学表现分析[j] 中国临床研究2014年11月第27卷第11期:1405

[2] 熊春来;岳叶洼团;熊光明脑猪囊尾蝴病CT诊断及临床病理分析[j] 当代医学2012年12月第18卷第35期总第298期:75-76

[3] 郑金锋;马淑芳;耿明;景洪标;曹永成;孙希炎脑猪囊尾坳病临床及病理学特点[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年1月第17卷第1期:21

论文作者:李文勇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9

标签:;  ;  ;  ;  ;  ;  ;  ;  

脑猪囊尾蚴病CT诊断与临床病理研究论文_李文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