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防止经济“过山车”的影响_经济论文

严格防止经济“过山车”的影响_经济论文

严防经济“过山车”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山车论文,效应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总结了2006年的经济工作,部署了2007年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令人关注的是,会议指出,做好2007年经济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

经济中存在五大矛盾

2006年是“十一五”时期的开局之年,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通过宏观调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规模过大的问题得到初步遏制,煤电油运矛盾缓解,企业效益提高,国有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实现利润增加,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持续增长,国内消费稳定增长,全社会新增就业人数有所增加,国家财力进一步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加强,对外贸易增长,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再创新高。然而,整个经济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十分明显。

信贷和投资增长速度仍显偏快。银行信贷增长虽然初步得到遏制,但是仍然偏快。1月~9月新增贷款27213亿元,同比多增7638亿元,已超过全年控制目标(25000亿元)2213亿元。全年新增贷款超过3万亿元似已成定局。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在高位。1月~10月,国内贷款投资比上年增长27.7%,比上年同期高出10.7个百分点;自筹资金投资的增速高达30.8%,均保持了较快的速度。前11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 26.6%,处于偏快的增长区间。新开工项目仍较多,前三季度累计新开工项目15.2万个,同比增加2.1万个;施工项目23.1万个,增加3.5万个。预计全年在建项目投资规模将达32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万多亿元。这些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和可能性颇大。

降低能耗和污染减排任务艰巨。快速增长的相当多的部门基本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工业。我国单位GDP能耗比发达国家平均高40%,产生的污染是其几十倍,能源和资源的高消耗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十一五”规划要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年均需要降低4%。但是,2006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是上升的。今年完成节能降耗任务的难度很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9.8%,比去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39.2%,降低0.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资源消耗量大、污染排放多的第二产业,而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虽然今年大部分省份都对节能减排指标进行了层层分解,但落实还存在一系列困难。仅从技术层面上看,现在的节能技术只能完成节能降耗目标的三分之一略多。

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进一步加剧。从出口情况看,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 11个月,中国实现贸易顺差1570亿美元,同比增加660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国家外汇储备余额持续大幅度增加,迫使央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造成银行流动性过剩,加大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影响以抑制投资过快增长为目的的宏观调控效果。同时,外贸持续高增长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目前世界上每七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一起涉及中国;同时,加大了国际上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

投资、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失衡。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数据,我国投资率在 35%~39%、消费率在61%~65%的区间是较为合理的。但近些年来,国民经济发展中一直存在着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问题。2004年和2005年投资率分别高达 44.2%和44.8%。2006年前三季度,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仅为51.1%,相应投资率高达48.9%。近些年来,投资率约偏高5~10个百分点,消费率偏低8~12个百分点,表明投资、消费失衡仍然比较严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隐患。投资、消费失衡因素使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正视经济发展两种可能性

由于经济中存在以上矛盾和失衡因素,加之增长速度已连续4年保持在10%以上,致使2007年的经济发展存在两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性是,经济增长继续加快,能源、资源的高消耗将加剧,并由此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高增长还会使国际收支不平衡、投资与消费失衡、城乡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一系列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而且,如果经济增长继续加快,“大起”势必不可持续,“大起”的结果将引发“大落”。

第二种可能性是,国内外出现一些新的动向,可能给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

首先是,近几个月来,全国各地投资增长幅度回落较大。统计显示,随着国务院清理新开工项目督察组10月份开展工作,10月份当月城镇投资增幅只有 16.8%,是近几年来最低。当月整个东部地区,以及全国10个省市投资新开工项目出现负增长。其次是,10月当月,工业增加值增幅14.7%,是近几年来最低的。最后,从国际因素看,美国经济增长的风险增加。目前存在着美元走低和美国经济硬着陆的危险。由于中国外贸总额占 GDP比重已经达到70%,美国经济每下降一个百分点,会影响中国出口下滑6个百分点,直接影响产值和就业。

不容出现大起大落

由此,对2007年经济要严防出现大起大落的“过山车效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拟定明年经济增长目标约为8%,意在控制经济出现过高或低落的增长速度。为了防范未来几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实现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经济工作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是实施“反周期”政策,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使经济增长率处于适度和可控制的范围内,延长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使经济在较高位平稳运行的时间加长,以烫平经济周期的波峰,防止经济周期落向谷底,从而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首先要切实把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合理控制投资增长,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继续把好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要根据不同行业情况,适当提高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严把新上项目的市场准入关。建立健全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协调配合的机制,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搞好煤电油运供需衔接,加强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

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促进节能降耗减排任务的完成。

加快建立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和监测体系,强化目标责任,及时分解落实年度节能目标。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石化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要抓手,严把源头关口,把能耗作为项目审核的强制性门槛,控制和减少高污染、高耗能行业项目,淘汰落后和过剩的产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严格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外资项目进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完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和水价政策,支持重大节能工程建设和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污染防治工作,继续做好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综合防治,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继续做好重点流域、区域污染综合防治。

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对外开放和国内经济的发展,提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增强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对外贸易要服从国内经济发展大局的需要,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要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为重点,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积极扩大进口,特别是,对那些与我国贸易逆差较大的国家,应通过积极磋商,适当扩大从该国的进口,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减少国际贸易摩擦。

坚持以增加居民消费为重点,努力扩大内需。

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通过居民消费能力的普遍提高破解投资、消费失衡的难题,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引导适度规模化经营,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人口转移。

切实扩大就业,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大幅度增加就业岗位,才能显著扩大内需。一般来说,一国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就业会显著增长,我国在经济持续高增长 20多年后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这与目前普遍存在的企业超时加班现象有很大关系。超时加班的现象在各种经济类型企业中普遍存在,每天工作12~13小时的情况很平常。在一些高科技企业“加班”已成为一种企业文化。

超时劳动使劳动者工作十几小时,造成“一个人吃两个人的饭、两个人吃三个人的饭”。在现阶段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极大地抑制了整个社会就业的扩大。据有的专家分析,如果能把绝大多数企业工人的工作时间真正减少到法定时间,在现有经济规模中约可增加1亿个就业岗位,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可以基本得到解决,并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提供广阔空间。对劳动者来说,有就业就有收入,大幅度增加就业将有效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提高工薪总量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改变收入分配的大格局,有效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超时劳动不仅挤压就业岗位,而且压抑消费,原因是造成劳动者的消费时间短缺,无足够的时间进行消费。据美国学者计算,每增加一小时空余时间,边际消费倾向增长0.24%,如一周增加20小时会刺激经济需求增长5%。这种额外增加的需求还将促进和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所以,遏制超时劳动,大幅度增加就业,可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逐步缓解消费与投资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把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由扩大内需拉动,有效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

标签:;  ;  ;  ;  ;  ;  ;  

严格防止经济“过山车”的影响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