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勇[1]1997年在《指背静脉皮瓣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手外伤早期治疗及其晚期畸形的修复中,常见到除皮肤缺损外,尚有血管、神经、肌腱、指间关节或指骨的外露,需要皮瓣修复。其要求包括:稳定的皮肤覆盖;良好的感觉;尽可能保留手指的长度;手指的运动功能和外形良好;手术简单,一次手术即可完成,不须手指的姿式固定和二次手术断蒂;供区无明显的继发性形态畸形和功能障碍。综观国内、外研究,至今仍没有一种手术方式能满足以上要求。 静脉皮瓣的兴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此不乏静脉动脉化皮瓣及静脉血营养的静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报道,但临床效果不甚理想。目前,单蒂静脉皮瓣的研究较少,争议颇大,然此类皮瓣具有供受区不要求轴型动脉;移转方便;供区广泛;浅静脉显而易见,手术简单;皮瓣薄的特点。受此启发,我们着手对单蒂指背静脉皮瓣进行了研究和尝试,以期找到一种满意的手术方法,尽可能达到手指皮肤缺损的修复要求。 为探讨指背静脉皮瓣的血供方式,对20只成人手标本行细致的解剖学观测。结果显示:①手指背侧的皮肤主要由指掌侧固有动脉的背侧分支供应,该指背动脉短小,只参与指背近节皮肤的血液供应。但指背动脉的细小分支与指掌侧固有动脉的背侧分支在指背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网;②手指背侧的静脉系统丰富,静脉吻合成网,在远侧、近侧指间关节及近节指中份平面形成第一、二、三级静脉弓;③第三级静脉弓粗大,距离掌指关节平面2.04±0.04cm,外径1.4±0.2mm,近侧弯向指根部形成桡、尺侧指背静脉干,注入手背静脉网;④桡、尺侧静脉干在与手背静脉网汇合前的外径为1.8±0.2mm,两静脉干之间的区域,几乎无静脉可见,可称为指背的“乏静脉区”,静脉干至指中轴线的距离,在指背近节中份平面为4.1±0.1mm,掌指关节平面为5.2±0.2mm;⑤在指背静脉与手背静脉的汇合口,75%有一个以上的静脉瓣,开口朝向手背静脉;⑥在三级静脉弓中,无静脉瓣可见。这为临床上设计以指背静脉为轴心、保留静脉周围部分皮肤筋膜组织为蒂的指背静脉皮瓣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依据解剖学特点,作者以恒河猴作模型,做了8个以指背静脉为轴心、
冀少林[2]2012年在《带指背静脉的指背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桥接修复断指合并皮肤、血管缺损的实验设计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设计带指背静脉的指背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对于解决复杂性断指的手术方法以及临床应用效果。手作为人类最灵巧的器官,拥有精细的运动以及灵敏的感觉,同时也是人类创造世界文明的特殊劳动工具,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时代发展人类对于审美观念的逐渐提高,良好的手部外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手作为人类劳动性器官,其受伤在所难免,尤其是现代机器所致的复杂手外伤如断指合并皮肤缺损已成为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传统的修复有残端休整术、指骨缩短再植术等,此类修复方法无论是在外观和功能上都有较难满足患者需求。近几十年来开展移植静脉皮瓣修复术,最大限度保持了患指外观及长度,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静脉皮瓣的成活率及存活质量问题仍是目前应用静脉皮瓣的主要问题。我们通过对指背静脉、指背神经的解剖学研究,从解剖学方面证实指背神经筋膜岛状皮瓣的应用以及指背神经筋膜岛状皮瓣携带较稳定指背静脉的可行性。设计带指背静脉的指背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桥接修复断指合并皮肤、血管缺损术式为临床治疗伴有皮肤、血管缺损的断指再植提供新的术式和方法。方法:1解剖学基础1.1实验材料:选用河北医科大学解剖实验室提供的5例(10侧)人体上肢尸体标本。直视手术放大镜下分离解剖手掌及手指背侧皮肤至末节指甲处,详细记录手指背侧神经、血管的走形,用规尺测量各处血管管径。1.1解剖方法:用手术刀从腕掌关节背侧向手指末节做“S”型切口,依次切开皮肤、浅筋膜,暴露出皮下静脉以及手背、指背静脉,把切开的皮肤完全剥离,充分显露出皮下结构。在放大镜下用显微器械仔细分离指背静脉、指背神经,以便能更好的观察和测量。待分离结束后,用规尺依次测量并记录从手指末节至掌指关节处的的静脉的口径以及神经的走形和分布。其他尸体标本做同样步骤进行解剖、测量与记录,根据得出的结果进行统计计算。2实验设计通过以中指断指为例,根据其合并皮肤、血管缺损的类型,我们分别设计①示指或环指带指背静脉的指背神经筋膜岛状皮瓣修复中指近节离断合并掌侧皮肤、血管缺损②示指或环指带指背静脉的指背神经筋膜岛状皮瓣修复中指近节离断合并背侧皮肤、血管缺损③示指带指背静脉的指背神经筋膜岛状皮瓣和环指带指背静脉的指背神经筋膜岛状皮瓣联合修复中指近节离断合并环形皮肤、血管缺损④示指或环指带指背静脉的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筋膜岛状皮瓣修复中指中节离断合并掌侧皮肤、血管缺损⑤示指或环指带指背静脉的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筋膜岛状皮瓣修复中指中节离断合并背侧皮肤缺损⑥示指带指背静脉的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筋膜岛状皮瓣和环指带指背神经的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筋膜岛状皮瓣联合修复中指中节离断合并环形皮肤、血管缺损。3临床应用对于一例中、环指机器挤压、绞伤的患者,经彻底清创后见中指近节掌侧一2cm×3cm大小皮肤缺损,施行示指带指背静脉的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移位修复术。结果:1指背静脉在手背大约形成三级静脉弓。第一级静脉弓位于远位指间关节的背侧,第二级静脉弓位于近位指间关节附近,第三级静脉弓在近节指背的中部形成,且第三级静脉弓较恒定。2指背静脉的口径有一定规律性。甲床旁的指背小静脉(0.43±0.01mm),远位指间关节处的静脉(0.55±0.57mm),近位指间关节处的静脉(0.94±1.50mm),第三级静脉弓(1.50±0.02mm)。3指背神经的分布类型有其规律性。拇指背侧指背神经完全由桡神经浅支支配分布。小指背侧完全由尺神经手背支支配分布。中指近节桡侧和示指以及示、中指中节少部分由桡神经浅支支配分布,示、中指的中、末节由指固有神经背侧支支配分布。中指尺侧、环指的近节和少部分中节背侧皮肤由尺神经手背支支配分布,中、环指中节和末节背侧皮肤由指固有神经背侧支支配分别。4指背神经主干的走形有一定的特点。来自于手背的指背神经主干大致沿指背两侧走形,止于近侧指背横纹远端(3.80±1.81mm),其距指背正中线的距离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约在掌指关节处从掌指侧指固有神经发出,沿近节指骨掌侧至近侧指间关节背外侧连线走形,约在近侧指横纹以远(3.80±1.81mm)处转向手指背侧。指背静脉和指背神经分布走形关系较为密切。指背静脉和指背神经均位于指背筋膜的表面,且指背静脉位于指背神经浅层。结论:1指背神经或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筋膜岛状皮瓣自身良好的血运及静脉回流保证了皮瓣的成活。2手背丰富的指背静脉和其适宜的血管口径确保了吻合的需要。3没有进行指骨的缩短,保证了手指外观及其质量。4皮瓣中带有神经,对患者患指感觉的恢复及皮瓣的保护作用较明显。5该皮瓣没有牺牲供区主要的血管、神经,对供指影响较小。6手指背侧皮肤与手指掌侧皮肤较为接近,移植后皮瓣的外观及耐磨性较好。7该皮瓣能较好的解决常见的各类断指合并皮肤缺损问题,但不适用于修复拇指。8此类皮瓣同一般筋膜岛状皮瓣一样,存在切取范围有限如皮瓣切取大小、一般采用邻指修复等这些局限性。
李森恺, 杨明勇, 李养群, 马晚冰, 凌诒淳[3]1997年在《指背旗形皮瓣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指出为探讨指背旗形皮瓣的成活机理,应用恒河猴1只,做了8个指背旗形皮瓣的实验,其中近端蒂6个,远端蒂2个。术后作系统的肉眼摄像、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和组织分段切片观察。结果显示:①与皮瓣的长:宽为10∶1时,仍能成活,且无发紫、水肿出现。②术后前2天皮瓣的激光多普勒测定值较术前水平稍有下降.但不明显(P>0.05),术后第3天开始,血流测定值逐渐上升,于第5天达到或超过术前水平。③皮瓣成活后组织分段切片表明,指背旗形皮瓣的蒂部无知名的动脉血管,但含有丰富的指背静脉。由此认为指背旗形皮瓣实为一种静脉皮瓣,其保留的静脉周围组织中的微动脉血管能给皮瓣以血上供,而指背静脉提供丰富的静脉回流通道。在此基础上,临床应用20个指背旗形皮瓣修复了手指皮肤缺损合并骨、肌腱外露者12例,获得满意效果。
张明磊[4]2014年在《前臂远端屈侧静脉皮瓣修复指背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应用前臂远端屈侧静脉皮瓣修复指背、掌背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静脉皮瓣成活机制,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12月指背、掌背皮肤软组织部分缺损的患者37例58指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对照组。完善常规及相关检验检查,评估手术可行性,排除手术禁忌,对22例患者36指皮肤缺损应用前臂远端屈侧静脉皮瓣进行修复(观察组),同期选取15例患者22指行指侧方皮瓣进行修复(对照组),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患指皮瓣的血运、颜色、质地、弹性等情况、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预后。[结果]通过回访,观察两组患指皮瓣成活情况、功能恢复情况,对患指进行评估,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8,P=0.720),但观察组患者皮瓣弹性和颜色加深情况均显著小于对照组(x2=4.525,P=0.039)。[结论]1、静脉皮瓣修复小面积的皮肤缺损时,皮瓣切取相对较容易,血管浅表易找,供区损伤小,可直接缝合,外观好。2、部分静脉皮瓣会出现边缘局灶坏死现象,经术后局部换药,可使伤口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再生,爬行修复,最终皮瓣与创面愈合。3、应用前臂远端屈侧静脉皮瓣修复指背、掌背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效果良好,且患者预后更佳,具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修志夫, 陈宗基, 陈美云[5]1995年在《静脉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临床应用静脉皮瓣6例共7块修复四肢组织缺损,完全成活6块,1块表皮及部分真皮坏死,最大成活皮瓣的面积为5cm×15cm。提出临床应用静脉皮瓣的原则及应注意的事项,
王晓南[6]2010年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皮肤大面积脱套伤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制作皮肤大面积脱套伤的动物模型,探讨修复脱套皮肤内回流静脉及静脉动脉化对脱套皮肤成活的影响;同时探讨修复回流静脉治疗皮肤脱套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动物实验:选取健康日本兔“大耳白”,以盐酸氯胺酮注射液(2ml:0.1g)按0.1-0.12g/kg肌肉注射麻醉,在深筋膜浅层将兔后肢皮肤套状剥离,形成以踝关节为蒂,长宽比例为3.3:1的逆行脱套伤的动物模型。每组10只,左右侧后肢对照。实验组A:将逆行剥脱的皮肤复位后原位缝合,不吻合静脉;实验组B:将逆行剥脱的皮肤复位,以10/0的显微缝合线吻合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再将皮肤原位缝合;实验组C:将剥脱的皮肤纵向剖开,以10/0的显微缝合线吻合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再将皮肤原位缝合;实验组D:将小腿近端胫后动静脉发出的皮肤营养血管切断,以10/0的显微缝合线将动脉近端与静脉远端吻合,并吻合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再将皮肤原位缝合。术后定期观察兔后肢脱套皮肤的颜色、张力、血管充盈度、肿胀及坏死情况,术后一个月确定脱套皮肤成活比例。另每组各补充2只日本大耳白兔,于术后一周分别于其双后肢踝关节平面、膝关节平面和腹股沟平面的脱套皮肤上切取皮肤组织标本作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术后分别自实验组B、C、D的大耳白兔的腹股沟平面抽取大隐静脉内静脉血1ml,踝关节平面抽取静脉血1ml,行血气分析,检测血中PaO2及PaCO2的变化。2临床应用:以修复回流静脉的方法治疗手部皮肤大面积脱套伤患者7例,上肢皮肤大面积脱套伤患者3例,每位患者修复脱套皮肤内的浅静脉3-5根。[结果]:1动物实验:实验组A脱套皮肤平均成活36.3%,较术前挛缩55.9%;实验组B脱套皮肤平均成活51.3%,较术前挛缩30.9%,经成组资料t检验,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脱套皮肤平均成活50.5%,实验组D脱套皮肤平均成活60.2%,经成组资料t检验,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脱套皮肤较术前挛缩31.9%;实验组D脱套皮肤较术前挛缩26.9%,经成组资料t检验,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应用:手部皮肤脱套伤患者7例,皮肤全部成活者5例,2例手背侧撕脱皮肤近缘有1~2cm的条形皮肤坏死,中药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1年,患手外形好,血供充分,皮肤质地柔软。按手功能评定标准优3例,良3例,中1例,优良率为85.7%,感觉功能评定S44例,S3+1例,S22例。患者对手部外形及功能满意。上肢皮肤脱套伤患者3例,脱套皮肤大部成活,有散在的浅层坏死,多位于脱套皮肤近端及腕关节附近,经切痂植皮术后愈合。术后随访1.5个月~半年,患肢皮肤质地柔软,血供充分,手指屈伸活动好。患者对肢体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1通过吻合脱套皮肤内的浅静脉,重建血液回流通路,可使肢体大面积套状撕脱的皮肤成活面积和成活质量有明显的提高。2静脉动脉化法可增加脱套皮肤的血液灌注,但这种非生理性的血液循环方式也会造成静脉血管扩张,血液、组织液渗出增加,组织肿胀明显以及纤维化较严重等负面影响,因此在皮肤大面积脱套伤的应用仍需进一步地研究。
梁炳生, 裴连魁, 马迅, 陈德松[7]1995年在《动静脉转流组织移(再)植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文中指出本实验研究证实静脉皮瓣的存活率随营养血管血压的升高而增高,其成活原因是静脉系统的血液可以流入毛细血管内,完成物质交换。而静脉皮瓣的回流早期与组织的渗出和漏出有关,以后则依靠与周围组织建立循环。临床应用动静脉转流静脉皮瓣移植23例,动静脉转流断指再植12例,经随访疗效满意。
张玉军[8]2017年在《游离足趾动脉皮瓣修复手指热压伤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足趾动脉皮瓣修复手指部热压伤所致创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67例78指手指部热压伤所致的创面,应用游离足趾动脉皮瓣修复,其中应用足第二趾胫侧趾动脉皮瓣修复53例61指;应用足第二、三趾胫侧趾动脉皮瓣联合修复3例6指;应用足姆趾腓侧趾动脉皮瓣修复11例11指。热压伤所致创面面积最大为3.2cm×2.8cm,最小为0.8cm×0.5cm,皮瓣的切取面积最大为3.5cm×3.0cm,最小为0.9cm×0.6cm。47例供区自小腿取全厚皮片植皮,18例自足部近端切口取全厚皮片植皮,2例供区直接缝合。结果:6例6指皮瓣出现动脉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后均好转,术后皮瓣成活,其余61例72指皮瓣一期顺利成活,植皮区全部成活。60例68指获得随访6~30个月,平均14个月,皮瓣外观恢复良好,皮瓣感觉恢复达S_2~S_4,皮瓣饱满,手指功能满意;足部供区轻微色素沉着,无明显疤痕形成,行走无影响。结论:游离足趾动脉皮瓣修复手指部热压伤所致创面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有利于术后手指功能的恢复,可以恢复较好的外形及功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杨锦[9]2013年在《游离足底内侧静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游离足底内侧静脉皮瓣修复手指不同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2年4月,应用游离足底内侧静脉皮瓣修复手指不同部位创面29例31指,其中指端缺损11例13指,指背缺损对7例7指,指腹缺损11例11指。缺损范围1.2cm×1.5cm~2.5cmx3.5cm。术中切取大小为1.5cm×2cm3x4cm足底内侧静脉皮瓣修复缺损。供区全部采用全厚皮片植皮。结果:术后31个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术后出现动脉危象,2例皮瓣出现静脉危险,予以及时探查后,从新吻合动静脉后,皮瓣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植皮全部成活。24例26指(5例失访)术后随访4~12月,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外观满意,无挛缩;指端及指腹缺损修复后有指纹,两点辨别觉为8~1Om m,手指功能按照TAM法评定,优18例,良6例,优良率100%。结论:游离足底内侧静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效果好,供区损伤小,是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方法。
李献和, 崔太安, 张冰, 杨刚, 陈亚虎[10]2015年在《单纯静脉血营养的腕掌侧游离静脉皮瓣修复指背软组织缺损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单纯静脉血营养的腕掌侧游离静脉皮瓣在修复指背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30例,采用切取腕掌侧静脉游离皮瓣与指背侧静脉吻合修复创面,观察术后手指功能、皮瓣两点辨别觉、皮瓣色素及弹性,随访8个月观察皮瓣存活及功能情况。结果皮瓣存活28例,1例部分坏死,1例完全坏死。患指活动功能按TAM评分,优:82%,良:10%,中5%,差:3%;皮瓣两点辨别觉平均(9±0.5)cm,色素沉着中度,弹性良好。结论单纯静脉血营养的腕掌侧游离静脉皮瓣在修复指背皮肤缺损手术易于操作,相比带蒂皮瓣对手指外观影响较小,特别是伴有伸肌腱缺损时可同时移植掌长腱,效果良好,是一种可靠的临床修复方法。
参考文献:
[1]. 指背静脉皮瓣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D]. 杨明勇.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7
[2]. 带指背静脉的指背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桥接修复断指合并皮肤、血管缺损的实验设计及临床应用研究[D]. 冀少林. 河北医科大学. 2012
[3]. 指背旗形皮瓣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J]. 李森恺, 杨明勇, 李养群, 马晚冰, 凌诒淳.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97
[4]. 前臂远端屈侧静脉皮瓣修复指背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研究[D]. 张明磊. 青岛大学. 2014
[5]. 静脉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J]. 修志夫, 陈宗基, 陈美云.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95
[6].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皮肤大面积脱套伤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D]. 王晓南. 天津医科大学. 2010
[7]. 动静脉转流组织移(再)植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J]. 梁炳生, 裴连魁, 马迅, 陈德松. 山西医药杂志. 1995
[8]. 游离足趾动脉皮瓣修复手指热压伤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D]. 张玉军. 苏州大学. 2017
[9]. 游离足底内侧静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D]. 杨锦. 浙江大学. 2013
[10]. 单纯静脉血营养的腕掌侧游离静脉皮瓣修复指背软组织缺损疗效分析[J]. 李献和, 崔太安, 张冰, 杨刚, 陈亚虎. 西部医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