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着‘牛鼻子’发展起来的宋站乡镇企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牛鼻子论文,乡镇企业论文,牵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多年前,在距哈尔滨90公里的滨洲铁路线上设有一站,因此处有一户宋姓居民,因而站名便称为宋站。岁月悠悠,苍桑巨变。如今,宋站镇已是全国闻名的“奶牛之乡”,奶牛存栏1.2万头,居全国乡镇之首。宋站是全国百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我省乡镇企业工业小区,省星火技术密集区,全省经济与社会综合发展百强乡镇第6名,排在农村乡镇第1名。1994年,粮豆总产实现了5040公斤,种植业产值6583万元;畜禽饲养总量实现125万头(只),畜牧业产值8667万元;全口径乡镇企业总产值39488万元,利税3423万元,农村人均收入达到1826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3963万元,已翻3.08番(以1980年为基数)。
宋站镇从一个平常的农业大镇发展成为经济强镇,最根本的是宋站始终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以此带动镇域经济的全面腾飞。宋站镇经济发展的突出特色是“牛经济”占主导地位,有人形象地说,宋站人是“骑着牛背奔小康”。俗话说,牵牛要牵住牛鼻子。宋站人在发展乡镇企业的道路上,确实是牵着“牛鼻子”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一、矢志不渝,在经济建设的大方向上,宋站人始终牵住生产力这个“牛鼻子”,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兴镇富民的重要抉择
宋站镇的乡镇企业萌生于60年代。这是“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全国上下一片“以粮为纲、纲举目张”之声。然而,宋站仅有耕地十几万亩,其中80%以上是盐酸黑钙土,PH值在8.2以上。当时,亩产400斤成为宋站几辈农民苦苦追求而未能实现的奢望。“促生产”,怎么促?促什么?靠谁促?成了宋站决策层研究的中心课题。宋站的第一任党委书记李贵良带领党委一班人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了宋站的现状,经过反复论证和深入研究,首先确立了“只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只要人民生活水平有提高,我们就坚决干”的指导思想。据此制定了一条与“以粮为纲”不尽相同的发展思路。当时,他们紧紧抓住“知青下乡”这一有利契机,利用“老子支援小子”的便利条件,办起了制药厂、硅整流厂、钉子加工厂和电镀配件厂。知青不会种地,但他们有文化,懂专业技术,城里的老子们支援他们各种设备。于是工业越办越红火,收益也越来越丰厚,办厂当年收入占全社总收入的46%。实践证明,路走对了。可是,由此带来的麻烦也实属不少。社办企业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杂耍”,农业地区摘工业成了“不务正业”的代名词。一把手也因不抓“纲”而多次检讨,各企业也都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了好几茬。但是办企业的甜头吸引着决策层领导,无论如何也不能因受打击而就此罢手。他们在各种压力下“明争暗斗”、潜滋暗长,在围攻中“夹缝穿梭”、“迂回前进”,社办企业规模越办越大,积累越来越多,效益越来越好,曾闻名全国,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赞和鼓励。
改革开放以后,宋站的乡镇企业有了新的发展,新建了乳品厂、冷冻加工厂,经过几次扩建改造,使镇办加工业适应了畜产品的转化增值,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此时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受到了种种非议和责难,有人视乡镇企业是“挖国有企业的墙角”,甚至是“不正之风的风源”。但宋站人坚信一条,不管形势怎么变,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心和实干精神不能变。
党的十四大以后,特别是在省委七届三次会议确定我省新的经济发展思路之后,宋站镇全面突出了乡镇企业的主体地位,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以牧业为支柱,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企多、牧多、肥多、粮多、协调发展、整体升级的经济发展格局。
众所周知,我国的乡镇企业是在风吹雨打艰难曲折中,经历被排斥、被认识、被肯定的过程发展起来的。宋站镇在发展乡镇企业的过程中,能够早认识、早起步,并顶住各种压力,经受住种种磨难,使乡镇企业这个昔日只为挣点零花钱的“小杂耍”发展成为今天强镇富民的“大当家”,关键在于先后六届领导班子始终坚持生产力标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从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经济发展路子。宋站的实践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生产力标准,思想才能不断解放,视野才能不断放宽,因而才能抓住机遇,才能敢闯禁区拓新路,才能获得发展。可以说,宋站镇乡镇企业发展的历程,权威性地印证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正确性。
二、认清镇情,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具体思路上,宋站人实实在在地牵住资源优势这个“牛鼻子”,确定了“资源+产业+市场”的乡镇企业发展的路子
(1)依托资源优势,资源开发与加工产业开发联动。
宋站镇有草原22万亩,耕地145万亩,年产羊草两万吨,粮食近亿斤。这种自然资源优势,为发展以“两牛一禽”为龙头的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994年末统计,全镇的畜禽饲养量已经达到了125万头(只),其中奶牛12000头,肉牛6000头,羊20000只,生猪25000头,各种家禽100多万只。年产商品奶2万多吨,商品肉3000多吨,商品蛋2000多吨。
宋站人紧紧地盯住自己的资源优势,加大资源型经济的开发力度,大力发展畜牧业。同时,将资源开发与加工生产业开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农业为基础,牧业为支柱,加工业为中轴,在资源开发与加工产业开发上形成了以农促牧、以牧保工、以工养农的良性循环,并不断拉长加宽产业链条,深度开发,梯次增值,从而拉动和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宋站经济构筑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基本框架。目前,已形成6大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①鲜奶贸工农体系。以宋站乳品厂为龙头,以宋站镇及周边地区11个乡镇和农牧场为基地,以3870个养奶牛户为鲜奶生产的第一车间,以28个省、市、自治区的131个销售网点为销售市场,形成了饲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贸工农体系。
②肉牛贸工农体系。以宋站外贸冷冻加工厂为龙头,原料基地分布在附近市县的18个乡镇,主产品速冻仔牛肉通过外贸出口香港,牛的副产品销往国内各大市场。
③皮革贸工农体系。以宋站制革厂为龙头,以冷冻厂肉牛屠宰为第一车间,制革为第二车间,加工服装鞋帽为第三车间,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吃干榨净、梯次增值。
④饲草贸工农体系。以中外合资的大龙饲料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宋站及邻近乡镇草原为基地,主导产品优质草粉出口日本。以收购加工环节为中轴,内联草原承包户,外联国内国际大市场,使贸工农紧密联系,收到了相互促进的效果。
⑤粮食贸工农体系。以兴宋粮油贸易公司、酿造、米面和饲料加工厂为龙头,以宋站镇及附近市县的22个乡镇为粮源基地,通过收购、烘干、加工、销售,把农户、工厂和市场联系起来,形成了“粮”字号产品的贸工农一体化体系。
⑥笼养蛋鸡贸工农体系。以镇办种鸡场为龙头,镇办种鸡场将孵化的鸡雏,供给农户和村办养鸡场饲养,并提供系列化服务,帮助指导饲养技术,帮助疫病防治,帮助销售产品,起到了一厂带各家的龙头作用。
宋站镇依托资源搞开发,不断拉长产业链条,仅牛产品加工就已达到了7个环节,并且正在不断深入地积累式推进,滚雪球发展,现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基本上走过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2)面向市场,产业开发与市场需求对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宋站人开始认识到,资源开发不是发展乡镇企业唯一的出路。发展乡镇企业一方面要眼睛向内,充分利用资源;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要眼睛向外,盯住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办工业上项目,才会天高地阔加速发展。因此,宋站开始研究新的发展思想和竞争策略,实现了发展乡镇企业上的由以资源为前提到以市场为前提的思维模式的转变和工作重心的转移。从1993年开始,宋站镇在发展乡镇企业上,开始摆脱了资源型经济的束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值创收为目的,在稳定发展资源加工的同时,放开视野,广开门路,全方位开展引资招商,跨地域进行联营嫁接,依靠科技搞开发,面向市场上项目,把乡镇企业推上了二次经济开发的主战场。
宋站制革厂是由皮匠铺发展起来的,一度只限于收购当地的皮张,每年只有处理三千张牛皮的生产能力。考察市场以后,宋站人打破当地资源局限,抓改造上档次,扩大生产规模,使皮革加工能力一年提高了20多倍。宋站制药厂是一个建厂多年的老厂,由于生产工艺不配套,设备老化,产品跟不上市场的需要,产值,效益比较低。现在该厂投资50多万元,引入美国技术、中国专利的新药特药品种,并决定投资1500万元,建设厂房和更新设备,以新的经济投入和科技投入实现同市场的有效对接。兴宋粮油贸易公司一度只是收购、烘干、销售原粮。他们面向市场搞开发,新上了制油厂、酿酒厂,今年还将在合资联营的基础上,筹办酒精厂和淀粉厂。宋站乳品厂多年来只生产单一的绿沙牌全脂甜奶粉,1993年以来,又增上了老年奶粉,加锌奶粉,婴儿一、二段奶粉和小博士助长奶粉,实现了绿洲奶粉的系列化生产,市场化经营。宋站食品厂一度濒临倒闭,根据市场导向上了面粉、挂面、饮料、冰点四个生产项目后,使企业起死回生,并创造了可观的效益,另外宋站镇还根据市场需求,恢复和新上了一批项目。
面向市场上项目,使宋站的乡镇企业在二次经济开发中,取得了初战的成果,进入了市场经济的快车道,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许多人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产业,拿出自己的“绝活”。宋站人在发展独具特色的“牛经济”的基础上,以资源开发拉动了加工业产业开发,形成了自己的产业体系,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了经济优势。更为可贵的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宋站人又很快地进入了“角色”,以自己的产业优势开拓市场,以市场需求促进原有产业不断升级,并建立新的产业。这表明,宋站镇的领导思想解放的程度越来越高了,眼界越来越开阔了。只要沿着这样的思路走下去,宋站镇乡镇企业的发展定会步子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
三、顽强拚搏,在发展乡镇企业的过程中,宋站人牢牢地牵住真抓实干这个“牛鼻子”,积极创造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在发展乡镇企业的过程中,项目、资金、人才始终是困扰和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宋站镇在解决这些关键问题上,工作扎实,苦干实干,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1)选准项目搞突破。几年来,宋站镇一直把信息收集、项目储备,作为产业开发的硬件投入,投放人力物力,坚持常抓不懈。去年成立了由一名副镇长任主任的经济开发办公室,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信息,发布和进行项目的筛选及考察论证。办公室成立以来,共向基层企业和各村屯农户发布各类经济信息18期108条,共完成考察论证项目32项,今年开发的有18项,已争取到资金的13项,初步形成了符合宋站实际,可供选择开发的项目储备库。为了这个项目库的建立,几年来,宋站聘请和走访了16所大专院校,9所科研单位的48名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镇主要领导12次到黑河、大连、绥芬河、北京、上海、河北、四川、广州、河南、安徽等省市和俄罗斯、美国、日本、东南亚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和洽谈。在选项上,坚持从实际出发,面对市场,避免盲目、重复上项,同时实行领导包工厂,经理包项目,肩上扛指标,任务挂奖罚的运作机制,保证了选项的准确性,实现开发项目的新突破。
(2)广筹资金保投入。资金问题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宋站广开门路,多方聚财。1994年一年用于开发上项和企业改造资金就达2850万元。其中通过产权改造,股份吸纳资金380万元,企业自有资金投入650万元,争取银行贷款800万元,争取计委、科委、农业开发部门、财政部门各类周转金300万元,办“三资”企业引入资金200万元。通过市里和各部门扶持城镇建设试点的政策争取资金120万元,通过合作合伙企业吸纳民间闲散资金400万元。这些资金合起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为宋站镇的乡镇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3)选用能人攻难关。宋站镇乡镇企业之所以有了较快的发展,实施人才战略是成功的决窍之一。主要是:①通过攀高结贵挂靠“四大”,聘请能人;②通过办班培训,壮大人才队伍;③根据贡献重奖能人;④通过考核,破格提拔重用能人。1994年,宋站镇共外聘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42人,镇村两级培训以及送出代培人员38人。有6人获得企业开发贡献奖,其中最高奖62000元,有两名企业领导被提拔为镇党委副书记和副镇长。能人战略赢来了能人效应。宋站镇水暖器材厂一度濒临倒闭,起用有管理企业专长的孙贵好同志任厂长后,使这个企业发展成为宋站镇办企业骨干之一;宋站造纸厂一度面临困境,镇党委把党委成员、武装部长蒋山派去当厂长,使企业发生转机,在全省造纸行业不景气的情景下站稳了脚跟,取得了可观效益。宋站制革厂厂房设备简陋,生产工艺落后,企业面临亏损边缘,为了救活这个厂,宋站镇党委充分发挥能人董俊波的作用,使这个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就是这个董俊波,身患小儿麻痹症,几次出差时,从楼梯上滚下来,1992年,由于劳累过度,得了眩晕症,7天7夜没睁开眼睛。虽然这样,他仍然一心扑在企业上,为企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付出了比常人要艰苦得多的努力。
抓而不实等于不抓,干而无效等于白干。宋站人在发展乡镇企业的过程中,取打硬仗,遇到困难不退缩,抓要出头,干要有效。这种脚踏实地,顽强拼搏的精神为宋站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我省振兴经济、再造辉煌之时,这种精神也是要大力弘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