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教材试教体会——以山东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新教材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教材论文,高中地理论文,山东论文,为例论文,教育出版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科书一改过去传统教科书的面孔,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新的体例设计,为我们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充分发挥的天地,为使学生学会学习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在试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新教材)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这一全新的变化。该教材以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在我市试教近一年来,受到了一线师生的好评。回顾近一年来的教学,我们对新教材高中《地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一、继承与创新结合,全面培养科学发展观
1.从指导思想来看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作为21世纪的高中生,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新版教材在继承旧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这一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培养学生科学发展观为目的,按照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人文环境——环境与发展,这一清晰、突出的主线来组织内容,从而使“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得到有机渗透。
2.从教材框架结构来看 新教材在框架结构体系上,可以说有大胆的创新,没有按照传统圈层框架、部门地理逐一介绍,对传统的天文、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及农业、工业等内容都作了大幅度的削减和压缩,重新设立了新的框架结构体系,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自然地理部分主要抓了三个问题,即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文地理部分主要抓了两个问题,即人类各种活动的地理环境条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这样的体系编排简洁、内容精简、难度降低,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看人地关系,将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关系置于课程核心地位,突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明确了培养科学发展观这一目标。
3.从教材内容来看 新教材课文内容中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着重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地理性、实用性和发展性。使教学内容有弹性,教师组织教学有空间,教材的编写按照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编排内容、设计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精选了适合中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特别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同时还编入了大量反映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以及现代地理学研究新成果的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有利于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
4.从教材形式来看 新教材在编排形式上生动活泼,独树一帜。教材的每一节开头均有一段图文并茂的小材料,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一节难度较大,但课文开始有一段楼间距和太阳光照关系的小材料,吸引住了学生。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营造地理情境,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新教材中还非常恰当地穿插安排了一些知识窗,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一些重、难点问题之后有课后活动做为补充,教师可根据教学情况灵活操控,或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或安排课后辩论会、或组织实地考察,同时这些活动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每单元后面均设置了“单元活动”,并使“单元活动”按专题形式形成系列,这是新教材的又一创新和特色,集体开展专题性的单元活动,能较好地体现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拓展知识视野,锻炼地理实践技能和收集、处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探索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这正是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
二、体现“三维”目标,活用教材内容
在试教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新教材在编排过程中,注重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能较好地发展地理思维能力,能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同时教材在编排过程中,还加强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以往教材所无法比拟的。
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一节,我们首先通过展示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图片、相关数据资料设置情景,引出了一系列问题,如世界人口增长有规律可循吗?你能说出21世纪人口增长趋势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问题和任务的驱使下,以正文“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人口增长模式、不同国家人口问题”、知识窗“人口爆炸资料及漫画”所展现的事实,以及生动的文字描述,丰富多彩的地图、地理影像、景观照片;“图:世界人口增长,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世界各国人口增长;表:古代、近代、现代人口增长状况”以及活动(读图、分析、绘图、对比、归纳)引导学生学会获取、分析、提炼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为学生“构建了探究、实践、模拟、观察、思考、方案设计”的平台,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经历了“做中学”的过程。最后利用活动进行总结升华,提出问题: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经济产生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在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地理思维,总结学习、探究方法。
在试教过程中,我们用活教材背景材料,逐步渗透三维目标。以“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这一节为例。本节课问题情景的设置和随后的引言,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区域是发展变化的。为了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我们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辽中南重工业区为例,提出在建国初期,东北老工业区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原有优势丧失,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降低,下岗人数增加,因此国家提出了重振东北老工业区。东北老工业区为什么衰落了呢?重振东北老工业区采取哪些措施和办法?东北老工业区的发展体现了区域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同时教材在“知识窗”中讲解了美国五大湖区中,代表性城市匹兹堡的发展经历,由“钢都”到“知识城”的变化,反映了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是如何变化的?在辽中南重工业区中,能找出一个类似“匹兹堡”这样的资源型城市吗?学生分组讨论,同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展现给学生匹兹堡整个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照片及东北老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图片及资料,更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整节课学生都激烈讨论,慷慨陈词,各抒己见,对有分歧的观点针锋相对。通过讨论,学生不仅能总结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而且能根据案例说出了每个阶段的发展特征。更值得欣慰的是,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很多同学不仅指出了每个阶段存在的问题,而且探究出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措施。同时教材在“活动”中又以我国大庆为例,探讨了石油城市大庆的发展阶段,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城市发展阶段的认识,从而学会了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下,人类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如在资源枯竭的情况下,人类能够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培植阳光产业,通过治理污染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资源观、价值观。
三、尽快“磨合”,不断发展完善
我们在近一年的试教过程中,总体感觉新版教材作为和新课标配套的教材体系,不论在指导思想、框架体系,还是教材内容、形式等方面有许多优点和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作为刚刚推出的新教材体系,在一些环节上还有许多有待商榷之处。如“大气环流与天气气候”作为一节讲述,与老教材作为一章讲述相比,虽然内容大为简化,但明显感觉不系统,讲解不深刻。在必修Ⅱ中,经济腹地、聚落、旅游环境承载量等专业名词在没有讲解和注释的情况下直接出现,感觉比较突然,以至于一些学生把旅游环境承载量和前面的环境人口容量混为一谈等。
总之,作为在新课改、新课标、新形式下推出的全新教材体系,新版教材的确是一部成功之作,同时我们一线教师也希望新版教材能尽快渡过“磨合”期,不断完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