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人力资源保障_绩效评价论文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人力资源保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部审计论文,人力资源论文,绩效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力资源是指劳动过程中可以直接投入的体力、智力、心力总和及其形成的基础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品性与态度等身心素质。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人力资源,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社会经验、职业道德与工作态度。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工作是否客观公正,取决于评价主体的专业胜任能力、综合素质以及评价程序、评价标准、评价制度的健全性和合理性。

一、人力资源在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中的意义

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绩效评价,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作为绩效审计评价的主体,肩负重要职责,评价主体的人力资源素质和能力,决定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及权威性。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结果又是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业绩的基本考核依据,绩效评价的结论,与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业绩挂钩,与绩效工资挂钩,涉及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评价结论的客观公正性,直接影响到审计人员的积极性,评价的结果要真正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为此,评价主体要建立完善与科学的基本业绩内部评价框架和制度,形成一项较为固定的、长效的审计绩效评价机制,强化责任,对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负责。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工作是整个单位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单位的绩效是管理绩效、财务绩效、人力资源绩效、资产绩效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对于内部审计绩效的评价必须纳入整个单位组织的评价系统中,必须考虑单位组织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其他人员等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审计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融为一体,开展统一的绩效评价,实现协调与统一。丰富和提高评价主体的人力资源与各个被评价客体的人力资源,实现和谐统一性,尤为重要。

二、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中人力资源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

1.明确相关部门职责与分工。人力资源部门与审计部门在审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同责任主要体现在三个对应关系:第一是制度制定与制度执行的关系,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制定相关制度与政策,审计部门贯彻执行。第二是监控审核与执行申报的关系,人力资源部门对审计部门的人力资源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指导监控,审计部门要及时上报各种信息。第三是需求提出与服务提供的关系,审计部门根据自己的情况提供有关需求,人力资源部及时提供相应服务。详见表1。

不同层次审计人员的职位分析:(1)审计长。一是负责整个部门行政与事务并接受上级领导。二是制定审计政策与整体审计计划并积极推动实施。三是核准审计报告。四是协调与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的关系。(2)审计经理。一是负责单位或地区的部门行政工作。二是协调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三是在职责范围内制定审计计划。四是制定审计作业考核标准与审计手册。五是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六是确定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水平。七是复核审计报告并提交审计长。(3)高级审计员。一是拟定具体审计计划、审计任务与审计进度,指挥审计小组作业。二是归集、分析、判断审计资料,提出审计建议,改进审计程序与方法。三是复核工作底稿与审计日志,草拟审计报告。四是考核审计人员绩效。(4)一般审计人员。一是执行高级审计员分配的任务,进行现场作业。二是编制工作底稿、审计日志、控制作业进度。三是就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报告上级并提建议。四是就其审计工作的范围草拟相关报告。

2.明确评价的主要内容。(1)工作量评价。工作量是内部审计机构一年内完成审计任务的数量,具体体现为审计完成的单位数、审计完成的项目数、审计计划项目完成数量、临时审计项目完成数量、审计覆盖率等。审计覆盖率是指审计实际完成的单位数或审计金额占全部单位总数或全部资金的比率。(2)工作效果评价。工作效果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完成各项审计工作后所产生的结果,具体表现为审计发现的违规资金金额、审计意见或建议数量、审计意见或建议的采纳数量、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相关部门和群众对审计工作满意度评价等。(3)审计成本评价。审计成本是审计部门完成一定工作量并达到一定工作效果后所消耗的时间和经费,具体表现为:一年内部审计工作消耗的总工时或总经费、平均每个审计项目消耗的工时或经费、每位审计人员平均每年的审计工作总工时或总经费支出等。(4)审计工作效率评价。工作效率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工作量所需要的全部经费与审计工作的实际效果的比较。具体表现为一元钱的审计成本投入带来的价值增值。用公式表示为:

审计工作效率=审计工作带来的成本节约或价值增值÷审计经费

其结果如果大于1,表明审计工作有效率;如果小于1,表明审计工作无效率,当然还要考虑审计经费本身的机会成本。

三、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对于人力资源的能力素质需求

1.客观公正要求。所谓客观性,是指评价主体对待内部审计绩效的调查、判断和意见陈述应当给予中立的立场,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不掺杂评价人的主观意愿;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不能以个人好恶或成见行事。公正性要求评价主体具备正直、诚实的品质,公平正直、不偏不倚,不能牺牲或损害审计人员的利益,也不能包庇、纵容审计人员行为,有意夸大其业绩。

2.专业知识与职业背景要求。从事内部审计绩效工作评价的人员,其知识结构要求更高更全面,不仅要了解审计知识、财务会计知识,还要了解组织内部的管理流程、管理制度、考核要求和经营目标,更要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位分析、劳动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从事内部审计绩效工作评价的人员,必须有丰富的工作经历,经历过管理部门、业务部门、法律部门、财务部门等多种岗位,阅历丰富才能深入了解更为详细的情况,评价结论才能更为准确。

3.工作方法要求。从事内部审计绩效工作评价的人员,应有严谨而灵活的工作方法。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客观评价的主体,必须具有极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人际关系的沟通能力,要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和判断能力,关心他人,注重团队合作,激励他人、增进士气和感召力,能够灵活使用规章制度但不违背制度或践踏制度。

四、如何提高人力资源在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中的保障作用

1.提高对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工作的认识。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工作,不是一个独立工作,它不仅涉及对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客观评价,涉及审计人员的绩效工资高低与合理性,更主要的是评价工作能否促进单位组织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促进单位组织目标的实现,防范各种经营风险,促进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是一切评价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提高评价主体的人力资源素质,提升评价主体的执业能力,明确规范的评价程序、标准和报告,日显重要。

2.评价主体的选择。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主体是指评价工作的执行者,包括专门的机构、组织和人员,可以是内部高层管理者,可以是单位内部职工评估,可以是外部第三方,也可以是内部审计机构的自我评估。无论哪一个评价主体,要使评价结论客观公正,其人力资源的构成非常重要。内部高层管理者评价主体的人力资源构成,至少包括董事长、总经理、人力资源总监、财务总监、审计部经理等。外部第三方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但其评价人员必须懂得内部审计、经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单位内部职工评估,可以以调查表的形式,充分获取群众的反馈信息,他们会站在一个独特视角来审视审计工作和审计人员,调查表的发放要注意广泛性和代表性。内部审计机构自我评估,要精心组织自己专业人员,在人力资源专家的指导下,对审计工作开展全面有效性评估,主要客观肯定审计工作的成效,挖掘内部审计工作的不足。自我评估能够提高审计人员的参与度,给审计人员一个自我总结的机会,有利于员工的自我改进。评估工作要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评价结果应作为内部审计人员考核的基本依据之一。至于不同评价主体的结论如何使用,可以考虑赋予不同主体的权重,综合考虑不同评价主体的结论,形成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报告。

3.评价成果的运用。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工作不能为评价而评价,评价工作必须明确评价机制、评价制度、评价标准和评价报告,要建立规范程序和格式标准,使评价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和具体化,评价报告的结论、处理意见和建议,要纳入审计部门的评价考核体系,纳入审计人员绩效考核制度,与目标责任制和工资绩效密切挂钩。评价报告还要紧密结合组织目标的要求,评价要有利于单位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使单位目标、审计绩效评价、审计部门与审计人员考核等三者之间以规范制度紧紧相连,从而使评价工作真正具有实践意义。

标签:;  ;  ;  ;  ;  ;  ;  ;  ;  ;  ;  ;  ;  ;  ;  ;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人力资源保障_绩效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