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论文_岳晓燕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小儿感染科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目的:分析肢体语言沟通方式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3月100例小儿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n=50)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n=50)肢体语言沟通方式开展对症护理,对比2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度(94.0%)、配合度(96.0%)均高于对照组(80.0%、78.0%),但是应激反应发生率(4.0%)低于对照组(18.0%)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人员技术操作、服务态度、安全护理的就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小儿患者实施肢体语言沟通,能够减少患儿应激反应,提高患儿配合程度。

【关键词】小儿;护理;肢体语言沟通

小儿患者年龄较小,在就诊过程中往往存在抵触、不配合等表现,不仅增加临床护理操作的难度,同时也容易导致患儿出现严重的应激反应,对患儿身心健康及安全就诊造成明显不良影响[1]。护理人员在为小儿患者提供护理工作时,应结合其实际需要,对护理工作方式进行优化,倡导人性化护理,从而保证患儿诊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本研究选取100例小儿就诊患者,对其临床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现做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3月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小儿就诊患者,所选病例均满足疾病诊断及只治疗标准,且患儿家长对临床治疗目的、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知情同意。数字随机法分组,对000例就诊患儿进行分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n=50)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89±0.41)岁。对照组(n=50)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5.48±0.55)岁。2组患儿家长同意临床相关操作,纳入标准:(1)无先天性严重疾病者;(2)有陪护家属者。2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2]

(1)不满足治疗及相关操作指征者;(2)合并先天性疾病者;(3)多种因素导致中断治疗者;(4)合并器质性病变者;(5)合并肝肾功能、心肺功能严重异常者;(6)无法定监护人或陪护家属者;(7)患儿家长不同意相关治疗或护理操作者。

1.3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干预模式,作为护理人员,积极做好密切配合,调动家长力量,结合患儿实际需要,为其提供对症护理干预,保证基础护理的正确执行,并在此基础上为患儿做好安全护理工作,最大程度提高患儿就诊质量及效率。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儿肢体语言沟通,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人性化护理:护理人员在严格执行医嘱的同时,对患儿临床护理干预方法进行不断优化。由于很多患儿合并紧张、焦虑、抗拒等行为,护理人员通过安抚患儿,缓解其不良情绪。例如,轻轻抚摸患儿脑袋,防止出现强硬动作,从而有效缓解其紧张情绪。与此同时,可利用糖果引诱方式,逐步拉近自身与患儿的距离,使其保持放松状态,进而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工作及护理操作。

(2)亲情化护理: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兼顾患儿就诊需要的同时,也要对其开展亲情化护理,热情、面带微笑接待患儿,使其减少担忧及惧怕感。做好疾病宣教工作,对于能够进行交流的较大患儿,要及时做好其心理指导,使其配合护理工作。对于无法配合且年龄较小的患儿,要向家长做好交代,并在此过程中详细观察患儿特征,给予对症护理。例如,对于不接受和抗拒护理人员相关操作的患儿,可与其建立良好关系,通过唱歌、做游戏等方式使患儿更加愿意接受自己。

(3)强化沟通效果:患儿就诊过程中,护理人员除了要对自身操作技术进行不断强化,还要穿戴整洁,保持端庄的仪态及仪表,从而使患儿更加愿意与自己亲近,减少患儿对自身的防备。与患儿交流时,应蹲下身体,眼睛与患儿眼睛保持平行,眼神恳坚定,从而不断强化交流效果。在工作过程中,若发现患儿配合性比较高,要竖起大拇指赞美患儿,使其感知到来自他人的肯定,从而为后续治疗及操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1.4评价指标[3]

对比2组患儿治疗依从度、配合度、应激反应发生情况,做好详细统计。与此同时,对比2组患儿家长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包括技术操作、服务态度、安全护理,每项取分范围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家长对护理人员操作的满意程度越高。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 )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则用(%)表示,采用χ2值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干预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度(94.0%)、配合度(96.0%)均高于对照组(80.0%、78.0%),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应激反应2例,应激反应发生率为4.0%。对照组患儿应激反应9例,应激反应发生率为18.0%。χ2值检验结果显示,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1。

3讨论

小儿患者就诊过程中,易合并较大的护理工作风险,不仅对患儿本身带来较大影响,同时也会降低患儿家长的就诊满意度,对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产生不良影响。为有效提高患儿的就诊质量,应寻找问题根源,及时提出对症整改措施,最大程度保证患儿的就诊质量。为此,在其患儿提供临床护理时,应结合患儿实际耐受性及沟通能力,在提供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患儿临床护理进行优化[4]。

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干预方式主要指护理人员通过对自身服务意识及技能进行整改,通过肢体语言向患儿传达善意,从而有效强化患儿治疗的配合度。除了做好上述工作外,护理人员应不断对自身护理操作技能进行强化,提供安全、有效、合理的护理干预方法,为患儿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护理干预服务,从而稳定患儿情绪,减少护理风险[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度(94.0%)、配合度(96.0%)均高于对照组(80.0%、78.0%),但是应激反应发生率(4.0%)低于对照组(18.0%)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人员技术操作、服务态度、安全护理的就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研究结果与权威文献[3]报道结果基本相同,证实肢体语言沟通护理方式的临床应用优势,并且说明本研究所得结果真实可信。

综上所述,小儿患者护理工作繁杂,且伴有较高的风险性,为进一步提高患儿就诊质量,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为患儿实施肢体语言沟通配合,能够显著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并强化其对护理工作的配合度,可发挥明显的护理效果,在提高家长就诊满意度、减少应激反应上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冬梅.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8):235-236.

[2]谢新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36):7736-7736.

[3] 赵会侠.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8):183-184.

[4]]胡梅.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疗效[J].中国医药科学,2015,5(5):112-114.

[5]李国花.小儿护理过程中采用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7,23(5):143-144.

论文作者:岳晓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30

标签:;  ;  ;  ;  ;  ;  ;  ;  

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论文_岳晓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