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红十字会,654600)
摘要:云南省巧家县是一处保存较完好的历史文化古镇,自有的古建筑、文化传承、自然风光等均保持较好的、较全面的历史风貌,是独具特色的堂琅文化古镇。笔者深入巧家县对当地进行大量的调研,发掘其独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认识到加强其保护和利用的必要性,同时对当前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提出建议。本文旨在注重对历史文化村镇人文生态保护和利用的同时,加强民间传统文化的弘扬工作。
关键词:巧家县历史文化乡土建筑文物保护
云南省巧家县是一处保存较完好的历史文化古镇,自有的古建筑、文化传承、自然风光等均保持较好的、较全面的历史风貌,是独具特色的堂琅文化古镇。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前巧家文化保护和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旨在注重对巧家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同时,加强民间传统文化的弘扬工作。
一、巧家县基本概况
古堂琅县冶所在今巧家县老店镇。巧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距今3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有小东门石棺墓遗址、七里乡三棵树、徐家垴包石棺墓遗址、魁阁梁子石棺墓遗址、蒙姑一村段家坪石棺墓遗址。这些历史遗存缺乏文字记述,究竟属何族群所为,尚待进一步考证,但这一时期,此地的商业和文化交流已相当发达。著名历史学家、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尤中等考证,古蜀国时设堂琅城,汉朝置堂琅县于古堂琅城的今巧家老店镇一带。
目前巧家县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规划正在逐步实施,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建筑均最大程度的保持着历史的原有风貌,实属难能可贵之处。
二、巧家县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长期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和城乡统筹发展等多重挑战,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亟需加强和完善。
(一)“重城市,轻乡村”,村镇历史保护长期滞后。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生活越来越受到货币经济的冲击,村镇历史遗产保护得不到充分重视。在快速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开发等多重挑战下,大量乡土建筑、传统民居重新新建,村镇历史文脉断裂,造成散落在相对偏僻、贫困落后的传统村落,破败严重。除了极少数传统村落被列为历史文化名村得到较好发展外,多数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不能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二)农村规划无序性和土地政策不完善导致拆旧建新“自主性破坏”。有些地方打着历史文化保护的名义开发房地产,良田、果园被强制摧毁,“左手征地右手卖地”,历史村落保护异化成买卖土地——与民争耕地、逼迫农民上楼。特别是地下文物,由于看不见、摸不着,难以被人们直观感知,其价值往往容易被忽略。同时,由于很多地下文物散布在远离城市的旷野中,现场核查、勘探任务重,保护难度大,常常遭到自然损毁或人为破坏。巧家县村镇地域广阔,分布着大量古遗址、古墓群,多为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且基本未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地下文物与村镇的形成、空间布局之间往往存在着密切联系,但目前地下文物大多单独进行保护或开发。我国现行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评价标准,均以地上传统建筑规模作为硬性评价指标,那些地下文物十分突出的村镇,通常难以被认定为历史文化村镇,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三)“重纵向,轻横向”,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村镇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受条块分割的体制机制影响,各部门往往重纵向控制、轻横向衔接,缺乏统筹协调,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不仅无法形成合力,甚至会对历史保护工作造成阻碍。
对一些古民居分布较多、古建筑价值较大、自然生态环境独特的历史文化村落,缺乏整体的保护建设规划,没有牵头部门规范古民居建筑拆迁、新建建筑用地审批等管理等工作。常常出现没有经过土地征收批准程序。不管土地是用于企业建厂还是商品房开发,都应先将集体土地变化国有后,再进行使用。无法正确处理好改善农民人居环境与保护古民居的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巧家县保护与利用对策与建议
(一)产业联动,造福于民。明确传统村落“有效保护、合理利用、适度开发、科学管理”的方针,强化“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的保护原则。
以城乡一体化为主题,充分发挥城郊、资源、人文三大优势,分层次、分类型、分重点发展四种特色形式的乡村旅游。力争用3-5年的时间建设成为“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品农家乐”的大旅游格局。以现有的垂钓园、大丰园、天然居等现有知名“农家乐”为代表,依托良好的自然乡间风光、淳朴的乡土人情和诱人的风味特餐,大力发展一家一户为经营主体的“农家乐”,面向城市或城镇居民提供特色餐饮和简单娱乐服务。成立农家旅游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农民在互荐客源、旅游经营、价格调节、质量管理等方面的主观能动作用,逐步将农家旅游事业发展壮大。
(二)政府部门向,引入专业规划设计。按照能落地、有特色、规范化的要求,科学编制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规定传统村落保护、整治、更新的区域和范围。
宏观层面:保护整体风貌,划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主要基于文物保护思维,参照中心城区的做法,针对外围文物古迹较为集中的片区,划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护区和开发区分别制定不同保护开发策略。
中观层面:因地制宜,构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体系:突出地域特色,结合巧家县村镇的历史成因、资源要素和特征功能等,采用遗产要素特色分类法,将历史文化村镇划分为建筑风貌型、遗址遗产型、革命遗迹型、景观风貌型和其他型五种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规划设计具有当地特色的布局、建筑改造及产业经营方案。
微观层面:以点带面,编制历史文化村镇名片,全面推进全市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的思路,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乡村旅游、新农村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以保护为主,同日寸兼顾村镇的发展要求,力争通过综合性的保护与利用,保存和延续村镇的文化遗产资源和历史风貌特色,统筹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整体环境景观面貌,打造一批具有一定代表性和示范导向作用的历史文化村镇。
(三)加强项目落地,监管并行
(1)出台规范性文件,确保有法可依。为了弥补地方法规的不足,强调在保护的前提下,推进村镇的可持续发展,并重点明确了相关责任主体和职责分工,以及规划编制、建设管理、资金保障、监督和宣传等方面的要求。
(2)明确实施细则,打造示范工程。以试点为抓手,从历史保护、设施完善、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对策,并重点明确了资金来源,强调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多层次、多方式资金筹措机制。政府层面除专项资金外,还整合了市城乡建设、农业、旅游等有关部门的涉农资金,将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旅游开发等工作相结合,形成发展合力。
四、结语
历史文化始于乡土之间,对于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必须尊重当地地域文化及其发展规律,以严谨而积极的态度,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村镇,做到在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同时,使得当地居民享受上更好生活环境。中国的绝大多数历史文化村镇正处于城乡统筹和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中,在这一情况下,如何实现多规融合,深化和细化相关配套政策,将是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利用下一步探索的内容与方向。
参考文献
[1]郑国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中国文化遗产.2015(1):18—25.
[2]周乾松.历史村镇:突破困境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Ⅱ.城乡建设,2011(7):6-10.
[3]胡杏.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以宁波余姚柿林村为例.宁波大学学报,2005.
[4]鲁政,周浩明.世界遗产整体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以皖南黟县宏村为例.规划师,2004.
论文作者:王开兰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村镇论文; 历史文化论文; 巧家县论文; 村落论文; 历史论文; 文化论文; 传统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6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