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文化经济增长模式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经济增长论文,模式论文,浙江民营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24(2007)02-0025-06
当前,民营文化经济已成为浙江文化经济的重要拉动者。加快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是新世纪浙江经济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实践。民营文化经济的增长模式是指民营文化经济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的使用方式,它包括文化体制模式、文化投融资模式、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模式等。浙江民营文化经济是中国民营文化经济的代表,其内生性的自组织集群增长模式颇具特色。本文尝试剖析浙江民营文化经济增长模式,以深入探讨民营文化经济发展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思考,以利于扬长避短,促进发展。
一、浙江民营文化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特色
浙江文化经济最大的特色就是民营。如同浙江的经济增长模式一样,民营企业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也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浙江各地,无论是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单位股份制改造,还是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处处都有民营资本的积极参与。民营文化企业投资规模越来越大,经营领域越来越宽,为整个浙江的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许多民营文化企业如广博集团、横店集团、宋城集团等已经成为该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1] 在最近一两年里,浙江进军文化产业的民营企业呈爆发之势,其中不少手笔之宏大、影响之深远,让一直占据垄断优势的国有文化企业自叹弗如。2004年岁末,民营企业浙江广厦集团与浙江广电集团合作,迈开了全面进军影视制作产业的步伐;几乎就在同一时间,总资产超百亿元的另一家浙江民营企业——横店集团,则请来了国家广电总局的领导,为其继续扩充影视产业基地规模造势。浙江民资加快进入文化产业的步伐由此可见一斑。截至2004年,浙江全省超过2万家的印刷企业中,98%为民营企业,总产值400亿元。全省9000家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发行单位中,民营单位约8000家。全省至2005年已有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公司80家,其中七成以上为民企,非国有资本投资4亿元。[2] 在演艺业,全省共有民间职业剧团409家,演出收入8589万元,分别占到全省剧团总数的83.6%和总收入的73%。最近,浙江省又新批民营图书批发企业53家,新批影视制作发行企业16家。在一些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开始进行的新一轮文化产业投资中,特大型民营企业横店集团重点参与开发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与多家境内外企业达成合作合资协议,投资参股国内6条电影院线,出资5000万元设立横店振兴中国电影基金,成立横店实验区电影放映队,赴全国10个省市的革命老区免费放映电影。[3] 2004年,全省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多家,投资总规模230亿元以上,营业总收入近300亿元,涵盖从文化制造到文化服务等多个行业。民营资本在文化产业各个门类都有所突破,国内第一家民营企业控股国有电影院、第一家民营影视拍摄基地、第一家国有出版集团引进社会资本实现产权多元化……民营资本在文化体制内外游走,激活了文化体制内一些沉寂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深谙市场经济精髓的民营资本所到之地,带去的不仅是资金,更是对当前文化体制中积弊的巨大冲击,体现出独特的发展魅力。[4] 浙江民营文化经济增长模式主要有如下特色:
第一,积极创造新型增长模式。首先,民营企业自觉参与国办文化单位的改制,促进体制模式转型。浙江民营文化企业在最初发展阶段,绝大部分是独资经营的。后来,随着中央决定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民营文化企业开始积极涉足原先的一些国办文化经营领域,参与国办文化单位的改制,甚至涉足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过去一直被国营单位“垄断”的地带。主营服装的浙江民营企业宁波雅戈尔集团,最近与国办文化单位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签订协议,以45%的股份进入东南商报的经营公司。大型民企横店集团正在逐步实现“借力国办文化单位的资源,全方位占领产业链条”的计划。其次,积极调整文化投融资模式。民营企业自发地将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战略投资方向;民营文化企业已从最初单纯的项目投资转向企业品牌融资的全新阶段,着力打造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民资在一些准入条件低、市场化程度高的传统文化产业门类,如印刷、发行、影视、广告、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等,逐渐站稳脚跟;在网络游戏、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方面,加紧布局并初露峥嵘,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渐成规模。其三,创造新型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民营文化企业往往采取自筹资金、自主经营、家族化管理、全面市场化等模式。浙江的民营资本善于把文化当作产业来经营,创造比国办文化单位更灵活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具有更大的盈利能力,从而实现文化产业的长足进步。
第二,善于依托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作为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之一,浙江省政府利用民营资本充裕的优势,制定配套政策,放手引导、吸引社会资金,通过“参股经营,租赁经营”等途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广大民营企业依托这一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积极投资发展文化产业。民营资本涌入文化产业,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文化市场,推动了经营性国办文化单位转换机制、参与竞争。浙江著名的民营企业广厦集团2004年正式牵手浙江实力最雄厚的国有文化机构——浙江广电集团,组建浙江影视(集团)有限公司,迈开了进军影视制作产业的步伐。民营企业横店集团先后参股杭州星光、广东珠江等6条院线,与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成立了首家中外合资的中影华纳横店影视有限公司。杭州市萧山剧院探索“国有民营”模式,闯出公益性文化设施“市场运作、自负盈亏”的路子。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激发起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充满活力。
第三,民营文化经济呈块状分布。浙江民营文化经济的发展呈现块状分布的集群模式,即文化核心企业与关联企业集聚在同一空间,形成文化产业群块状分布的格局。文化主导产品与关联产品的生产企业在一个区域内集聚,形成具有区域规模的产业群。在发展民营文化产业过程中,浙江各地结合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形成了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区块。如杭州的动漫创意产业区块、宁波的文具和古旧家具产业区块、台州工艺品产业区块等。浙江发育成熟的民营文化产业集群大都有相应配套的专业市场。这种专业市场不仅是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产物,也是民营文化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依托。如杭州动漫产业市场、慈溪古旧家具市场(慈溪是全国最大的古旧家具集散地)等表现十分活跃。浙江许多文化企业还依托相关的专业市场开展业务,推动原有专业市场扩大功能,改变属性,如义乌小商品城这个亚洲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在原有小商品市场基础上衍生出一个规模巨大的文化产品市场。
第四,增长模式是内生性的,充满活力。浙江民营文化经济的内在活力体现在微观运行机制灵活,环境适应能力和资源整合创新能力强,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参与度高、积极性高、贡献大。因此,无论从文化投融资总量、文化企业规模与效益、文化资源占有量等方面来考察,浙江的民营文化经济表现都特别活跃。许多民营文化企业以低成本为优势,以广泛的市场为通道,以灵活高效的家族制为组织,以勤奋敬业集体奋斗和经世致用的浙商文化为灵魂推动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5] 目前,无论从投资总量、涉及领域还是从介入深度看,浙江都已成为我国民营文化产业最活跃的板块之一。
二、浙江民营文化经济增长模式成功因素
首先,浙江民营企业家文化底蕴深厚,目光远大,自发地致力于发展民营文化产业。浙江从自然资源小省成为经济大省,一个重要优势就在于浙江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浙江民营企业家中不乏远见卓识的儒商。浙江文化中经世致用、工商为本理念,诚信协作与人才第一精神是浙江民营文化经济增长模式成功的思想源泉。浙江人民从孕育浙江精神的沃土中,自发地开拓出能提升浙江经济的又一片新天地——文化产业。区域人文因素是引导文化产业要素集聚和形成文化产业群的重要路径。
其次,浙江民营文化经济增长模式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政府产权制度的创新、“民营、民投、民享”的经济体系。随着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民营资本逐渐成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不可缺少的力量。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浙江省,把文化产业确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中,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经营性文化产业,使多种社会力量办文化的新格局日渐形成。同时推动微观运行机制改革,致力于培育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发展主体。浙江省政府在借鉴民营文化企业始终面对市场,富有活力的经营机制基础上,提出“转出一批、改出一批、放出一批、扶出一批”的工作思路,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对国有文化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走出了一条国有民营经营模式的新路子。如杭州市政府推出的“2006杭州世界休闲博览园”项目,由中国最大的民营旅游企业宋城集团承揽,规划总投资36亿元。该文化项目即坚持“政府主办、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以市场机制为主导、以民营文化企业为主体进行投资运营。[6] 这种以市场机制为主导、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在国内尚属首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代表了文化体制创新的方向。
第三,浙江民营企业家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和忧患意识。一些民营企业家将文化产业看成是最后的晚餐。这也是浙江精神的体现。浙江民营企业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商业头脑是儒商的基本特征。浙江不少知名企业不仅在企业经营中导入了文化理念,加大了文化含量,而且以高涨的热情投入文化产业。
第四,群落文化经济系统的自我进化。浙江民营文化产业的起步和文化市场的发育是内生的,较全国大多数地区领先一步,且民营文化产业的成长和文化市场的扩张极为迅速,新的文化经济活动主体和新的文化经济运行方式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浙江民营文化经济作为一种自组织的群落系统,受自身矛盾运动规律支配,这种自组织系统是开放的、进化的,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通过引进负熵和正反馈循环,经过涨落或起伏,不断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结构转化。因此,这种民营文化经济增长模式体现了民营文化经济自我否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必然逻辑。
第五,强烈的市场意识。独特的市场与制造结合模式,即“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模式,不仅有效地减轻了资源束缚,而且大大地推动了浙江区域文化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使块状的群落文化经济有了输出管道。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优势之一就是市场化运作,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运行。
第六,独特的用人之道。浙江民营文化企业经营成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是重视人才,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懂得传统民营企业在选拔和利用人才方面的局限,懂得留住优秀人才的必要性,比较重视诚信。一些有远见的民营文化企业在用人上因人设事,人尽其才。
三、浙江民营文化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浙江民营文化经济在发展中尝到了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甜头,也率先触及到文化体制中的核心矛盾。所谓核心矛盾是指体制性障碍。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使得文化产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政府垄断专营的状况。当民营文化企业出现之时,文化行政部门和其所属的公司及有创收任务的单位形成“利益集团”,抵制和限制民营文化企业。此外,部门的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使得民营文化产业在运作中困难重重,流通成本增大,难以盘活。如传媒业由于和意识形态的紧密联系,向来被视为“核心文化产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此严格控制。直到最近,民资才被允许进入媒体的经营业务,但不得干涉新闻采编主业。同时,更是严格强调国有控股。
其次,体制改革不彻底,存在“政策风险”。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进入文化领域最大的障碍不是资金和人才,而是“政策风险”。许多民营文化企业负责人均不约而同地表示,他们最惧“政策风险”。他们在进行文化领域的投资决策时,常常要花费比投资其他领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政策面”进行研究。一些民营企业认为投资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门槛高、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大”,有些准备抽身而退,有些则采取观望态度。由于一些政府部门思想观念、政策把关等诸多原因,浙江民间资金丰厚、民营文化产业机制灵活等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第三,文化企业管理模式当前更多表现为粗放型。许多民营文化企业家族管理制度明显,缺乏较为完善的现代管理制度。家族管理制内在的缺陷与不足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家族管理制在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初期由于适应了对于决策效率、内部管理和融资等方面的要求,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但是,在经历了若干年的发展后,家族管理制逐渐成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一种制度障碍。这主要是由于家族管理制本身不能适应企业日益壮大的需要。企业的不断成长对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幅度和管理链条的长度提出了挑战,简单的直线管理已经适应不了企业发展的需要。较低的文化水平、管理素质也对民营文化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构成了瓶颈,在此情况下企业必须改革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将相对混乱的内部管理理顺,才能推进民营文化企业二次发展。否则,民营文化企业很难逾越家族制度这个自身发展的坎,实现新的腾飞。
第四,文化投资主体单一,融资难,资金短缺,制约着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资本短缺几乎是民营文化中小企业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金融体系主要服务于国有经济,国有银行主要将客户锁定在国有企业。而缺乏制度支持的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又由于自身的规模和偿债能力有限,就更难获得国有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从民营文化企业资金构成来看,自我融资比重过大,这对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是不利的。
第五,民营文化企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层次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且多为初级产品,因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低。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缺乏创新,缺乏大品牌、大效益的制作。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多元化是一种明智选择。由于文化产品投资开发单一,浙江民营文化企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较差。
第六,文化市场建设滞后,专业文化市场发育不成熟。目前,浙江专业的文化市场还是十分缺乏,往往有生产基地而没有成熟的市场,成为民营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提升的障碍。如慈溪天元镇虽是全国最大的古旧家具产地,但迄今尚未形成真正的贸易平台,所以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市场。丽水云和有中国木制玩具城之称,而玩具市场也仅在孕育之中。
四、完善浙江民营文化经济增长模式的对策思考
第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文化法制、为文化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背景,为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有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积极培育和开拓具有浙江特色的文化专业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开发和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扩大浙江文化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积极拓展民间艺术、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品的海外市场,加快形成出口优势。
第二,在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依靠科技进步、人才领先,这是促进民营文化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之举。要引导民营企业家从战略高度认识人才在加快民营文化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创新用人机制,把人才优势化为发展优势,在民营文化企业中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各类人才。
第三,引导民营文化企业创新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用现代先进的方式管理企业。引导民营企业逐步破除低层次的家族管理模式,建立起企业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注意培养和聘用高素质的职业文化经理人。在文化管理控制方面,构建宏观调控适度有效、文化管理决策多层次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文化管理机制。引导文化产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增长模式上尽快从数量型、外延型的规模扩张模式转向质量型、内涵型,纵向深化增长模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四,充分发挥民营文化产业主体自主经营的微观运行机制的优势。优化文化产业的所有制结构和投资结构,充分发挥民间资金、社会力量和私营企业支持文化发展的作用,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增强民营文化产业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打造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民营文化企业集团和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融合,积极培育和开发经济发展中的文化资源,提高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含量和经济效益中的文化附加值。
第五,鼓励民营资金对一些大型的、长远的文化项目进行投资,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要引导民营文化企业创新投入体制,改变投资主体单一的投入机制,形成民营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动力群体化和承担风险社会化,促进投资主体单一化的民营企业向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催生—批拥有自主创新能力、业绩突出、竞争力强、有著名品牌的民营文化企业集团。
第六,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品牌意识,加大文化品牌的培育力度。要引导民营文化企业不断创新,树立品牌意识,采取措施积极保护和发展自己企业的文化品牌。同时要引导支持文化企业在开发国内市场的同时,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使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能够走向世界,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培育文化品牌应该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能打造真正持久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品牌。
第七,在保护和发展传统民营文化产业的同时,提高民营文化产业的高新技术应用水平。一方面传统民营文化产业需要利用科学技术的成果来改造和提高,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富含高新技术的新兴民营文化产业,如影视、动漫、游戏、音像等。要重视加强民营文化产业与科学研究部门、高等学校的联系与合作。
第八,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发[2005]10号)文件精神,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鼓励和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切实保护民营资本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应在落实好现行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领域,并为此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要从政策上保证民营文化企业和国办文化企业同等待遇。
(本文系宁波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项目成果)
标签: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文化产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 优势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