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节能论文,环保产业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党中央在这时提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是对我国多年来经济增长模式的一种反思和总结,是对当前日益恶化的环保形势的一种应对,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科学发展的一种追求和完善。可以说,这时候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从当前我国实际出发的历史必然选择,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要着重贯彻落实的发展任务。
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资本积累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相悖的,虽然带动了经济一定时间的高速发展,但同时带来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生态问题凸显以及就业问题突出等社会问题,对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障碍。为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对于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在我国,节能工作一直受到重视,而且节能与环保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有时也会强调是“节能环保产业”,学术上或称为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生态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集团型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是,生态产业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纵向结合,将不同行业的生产工艺横向耦合,将生产基地与周边环境纳入整个生态系统统一管理,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向系统外的零排放。因此,生态产业实质上是生态工程在各产业中的应用,从而形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第三产业等生态产业体系。
从我国发展实践来看,节能环保产业包括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产品和服务等。具体而言,节能环保产业包括: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与环保服务六大领域。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及消费国,经济正处于以资源密集开采和快速消耗为特征的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能源、资源的有限性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因此,在我国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不仅需要重视环保产品的终端控制,即在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产品和服务,更需要通过转变生产方式,或者说是作为一个基本技术融入到经济生产部门的具体生产过程中,也就是包括各项生产中的清洁技术、节能技术,以及产品的回收、安全处置与再利用等,是对产品从“生”到“死”的绿色全程呵护。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环保产业对于其他产业来说具有渗透作用,是对各个产业的环节进行技术改造的一个主要影响因子,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其重要性就在于它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和辐射作用。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资源相对小国,能耗大国和污染大国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迫切地需要进行节能减排、迫切地需要进行降耗治污。要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转向以环境优化增长,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从我国发展实践来看,节能环保产业包括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产品和服务等。具体而言,节能环保产业包括: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与环保服务六大领域。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我国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态势非常迅猛。2008年,全国节能环保创业总产值达1.41万亿元,占当年GDP的4.7%。其中,节能产业2700亿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6600亿元,环保产业4800亿元,就业人数达2500多万人,其中再生资源产业的就业人数达1800万人。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保持年均17%的增长速度,2010年,我国环保产业年产值超过1.1万亿元。目前,我国环保产业总体年增长速度约达25%,已形成门类齐全、领域广泛、具有一定规模,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活力的新兴产业,为我国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然而,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相对于国外先进的环保产业、相对于我国现实治污减排的任务要求、相对于一个成熟产业发展所需具备的条件和机制来说,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面临着进一步发展各种障碍因素。具体表现为:
首先,从国际看,我国的环保产业才刚起步,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我国的节能环保产业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受制于国内的条件和国际市场分工。从我国环保产品贸易状况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环保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而且没有逆转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环保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不高。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又缺乏差异性,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我国的环保产业在国际市场和经济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非常有限,因此在发展方面也面临着种种掣肘。据统计,我国一些新兴产业的投资外资、中外合资和中外联合的投资占到了48.8%,本土的虽然在投资比例上占到51.2%,但由于在环保技术上的低位和管理上的落差,我国环保产业在控制权和话语权方面还比较弱势,远远没有自主发言的程度。
其次,从国内看,我国环保产业的状况更是不容乐观。首先,我国的环保产业还在起步阶段,企业市场准入门槛较低,环保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其次是环保产品结构不合理,环保产品在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差别化程度不大,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常规产品相对过剩,一些急需的污染治理设备又严重短缺。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环保产业往往重产品生产而忽视其他方面发展,如环保技术开发、环保咨询服务、环保运营服务等方面相对薄弱。第四,产业布局不合理。沿海、沿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环保产业较发达,但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环保产业的发展较慢,有些地区甚至是零,环保企业这种小型、分散的局面,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第五,技术水平落后。环保设备的技术水平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20年,整体实力相当薄弱。第六,投入不足,人才缺乏。20世纪90年代,整个行业从事产品技术开发的研究人员不足行业职工总数的0.5%,用于产品开发的经费不到产品销售收入的0.6%。这些问题必然造成产业综合供应能力、供给水平相对较低,与我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第三,从发展环境和条件看,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还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和市场激励机制。首先,我国的环保产业至今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行业归口管理部门,而是分别隶属于机械,化工、能源等众多部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体系,产业发展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其次,政府激励环保产业市场成长发育的激励机制还没有形成,缺乏吸引人才、技术、资本投入的市场氛围,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显示出来。第三,环保产业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我国的环境政策一直比较注重政府管制的作用,各种具体政策措施及其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大部分由政府直接操作,政府担当了过多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了政府、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环保事权不清、过多依赖政府的环保机制,环保产业的市场机制难以形成。最后是环保技术和科研力量不足。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主要举措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需要有多主体、多系统的综合举措。从产业发展需求出发,政府部门、行业机构、企业主体以及社会各界都有必要从自身做起,积极筹划,从管理、经济、技术、产业等各个角度,多管齐下,采取积极有力措施,来加快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首先,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宏观政策指导。环保产业是一个政策引导型的产业,对国家政策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中央提出了“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环保产业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应把环保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扶持,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及其产业发展的科技政策、投融资政策以及财税政策,形成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机制和环境。
第二,要积极优化市场环境,改善产品、产业结构,保证环保行业健康发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良的发展环境和合理布局。要通过加强环境保护产业方面的政策与措施,优化市场环境建设,引导产品、产业结构的合理改善;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培育若干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能力强的环保优势企业,积极引导中小环保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大企业和总承包公司提供配套服务,形成大、中、小型配置合理的产业体系;要加快各地环保产业园建设,促进全国环保产业的均衡发展。
第三,以科技发展为先导,拓宽环保产业领域,提升环保产业质量和层次。环保产业的非强制市场潜力归根到底取决于我国环保科技的发展水平。为此,要加大提高环保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环保技术开发力量,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环保部门的科研力量优势,推动产学研联合公关,形成环保产业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力培养、引进环保高级人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我国环保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四,重视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的策略,发挥市场容量优势,借用外力来发展我国的环保产业。在环保产业的国际贸易格局中,我国几乎没有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但有市场优势。随着环保产业在国际贸易市场的地位日趋上升,环保产业将成为国际贸易的新的增长点。在我国的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中,要注意和推进“以市场换取技术”战略的有效实施,以环境技术进口为主,以进口环保产品为辅;并且在开发中国环境技术和产品时,应考虑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规范,并为产品和技术的国际适应性和再生产开发能力留有一定余地。努力通过国际合作和国际贸易为我国的环保产业谋求积极有利的环境。
最后,还要内外并重、软硬结合,为环保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对内来说,要重视环保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做大做强一批环保企业;对外来说,要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中介组织和发动社会工作,为环保产业的发展谋求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