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同体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成为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主题,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创造一流的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教师专业发展是终生教育的需要、自身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对于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等途径来进行,而教师成长共同体可以集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为一体,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共同体成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共同体成立的必要性 专业发展共同体是让老师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目前,在一些学校,同事之间在教学上互相保守。专业发展共同体可以支持和帮助教师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实践,帮助他们解决由于学校改革和变化而出现的危机感和不适应感,以使教师积极应对变化环境和新的挑战,从而为学校走向成功提供适宜的组织与教学资源。 著名的管理学研究者德鲁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组织是一只美妙的乐曲,不过它不是单个个人的音符的罗列,而是由人们之间的和声所谱成的。 2.共同体建立的可能性 共同体的建立必须建立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基础上。必须要有共同的愿景和理想。同时需要引领和榜样,领头人可以来自组织内部,也可以从外面邀请。用中国教育学会物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宪魁教授的话说,一要有热心人带头;二要有追随者。组内建立共同体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共同的专业,共同的需求,共同的时间,共同的资源。 二、我们的做法 2009年9月12日至14日,海峡两岸第三次教育论坛在南京师大附中召开,主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张建波校长参加了活动,他对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很感兴趣,这是我们共同体成立的外界条件。而内部条件是我和潘学俊老师都是破格晋升了高级职称。还有25年左右的教学生涯应该如何度过,难道要像很多人一样平庸下去吗?我们积极思考准备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交流,2009年11月16日,当我们把想法告诉组内四位老师时,立即得到积极响应,于是我们制定了学习计划(利用每周四下班之后的两个小时在校内观看全国教学大赛的录像、观看教育类电影、论文选读、读书交流等活动),当天晚上我们就开展了第一次活动。并在之后不久建立了共同体的博客(http://zpmjdz.blog.sohu.com/)。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我想,我们应该属于这种境界了。学什么,怎么学?这是学习共同体遇到的首要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照抄,我们只有一边活动一边摸索。 1.向优秀者学习——观课、评课 全国教学大赛基本上每年都会举行,参加会议的老师毕竟是有限的,而购买和积累教学大赛的录像资料可以方便更多的老师学习。我们把从2006年以来外出观摩全国大赛的录像资料进行整理,教学进度提前一周进行观看。下班后我们就在实验室观看录像,一节课完了之后大家写评课。半小时后再接着观看第二节录像,最后大家进行口头议课。四年来,我们集体观看了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大赛录像36次72节。晚上回家之后我负责把所听的两节课的实录和大家的评课录入电脑,上传到博客供全国的老师学习交流。 2.向大师学习——聆听专家报告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得到专业引领,引领者可以是组内的优秀教师,也可以是专家。鉴于经费和时间的原因,专家有的时候也很难请,于是我们把请专家作报告和观看专家的报告录像结合起来。共同体成立以来我们聆听了专家报告(含录像)26场。有2008年在东南大学录制的杨振宁来校谈论人生的报告录像,有2005年赵凯华教授在南京师大做的《熵也是一种价值观》的报告录像,有从市电教馆拷贝过来的余秋雨教授《中外文化视野下的教育发展》报告录像,从南京雨花台中学拷贝过来的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给市区教研员做的关于“课堂观察”的报告录像,有在参加全国年会时录制的吴加澍、黄恕伯等专家报告录像,有录制南京市特级教师给高中老师做的报告录像,从无锡张世成工作室拷贝的浙江特级教师姜水根老师做的《文理贯通教育的思考》的报告录像等。 我们还邀请共同体指导老师、南京师大附中周久璘校长多次给我们作报告,著名特级教师、南京师大附中原校长胡百良给老师谈教师的专业发展,金陵中学原校长、著名特级教师岳艳宁给教师做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报告,国家督学成尚荣老师做关于教师风格培养的报告,南京师大附中著名散文家、特级教师王栋生(笔名吴非)以及本校语文特级教师、物理特级教师做报告等。 3.创建提升平台——积极开展活动 (1)参加全国会议 向专家学习,积极参加全国、省级的教研活动是了解中学物理教学研究动态,收集资料必不可少的途径。自2006年以来,共同体成员共被外派学习20次,总计55人次,另有教师自费外出学习17人次。七年以来,我们到大连、沈阳、哈尔滨、天津、北京、呼和浩特、南昌、广州、延安、重庆等地观摩全国教学大赛、参加年会、参与研讨。 其中2011年10月在苏州大学召开的年会上,我们共同体有9人参加,4人次在小组或大会上发言。通过参加会议不仅可以增长见识、收集资料,还可以与很多专家零距离的接触,结识一些一线的优秀教师,通过讨论可以触发灵感,互相交换不同版本的教材,为今后的教学研究提供资料准备。 在两人以上外出观摩听课之后的晚上,我们都会在宾馆就白天听到的每一节课进行交流,发现课的优点,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参加年会期间,我们也时常利用晚上和一些教授、特级教师或者其他工作室进行交流。如,2010年8月4日晚上,在南京师大仙林校区参加完第三届物理科学方法研讨会之后,我们共同体四位成员、无锡张世成工作室的五位成员和苏州特级教师申洁老师,冒着40℃的高温在两个楼的过道交流了近3个小时;2011年年会(苏州)期间,我们共同体成员六人、申洁和张世成工作室的六位老师一起在宾馆进行交流,聆听申洁的指导。 (2)积极争取开设公开课、讲座 几年以来,我们积极向省、市、区教研部门争取,共开设全国、省、市、区公开课13次27节。2009年北京考试在线频道和考试在线网站来校拍摄录像课7节;2011年12月份江苏省首届初中物理教学改革论坛暨刘炳昇教育思想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梅亚林老师成功开设《磁场》1节;2012年开设援疆课4节、报告5场;省级名师送教1节,省农培送教1节;2012年3月30日与晓庄学院承办的南京市初中物理优秀青年教师培训班联合开展了为期一天的教研活动。 校内或者校际间还经常开展同课异构活动。通过开设公开课,给老师们提供展示的平台,在研究课的过程中提升自己。 (3)读书活动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认为,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如果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的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从过去的教育家的著作中,教师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有心的教师会认真阅读教育的重要文献,认真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更加有教育的智慧,从而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多年来,我们开展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西方的智慧》、《美的历程》、《教师人文读本》等一批优秀书籍。每年整理一本优秀初中物理论文选读本供教师学习交流。2013年,我们以阅读物理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的文章和专著为线索,每月举行一次读书汇报会,我们用一年时间来研究28位中学物理知名专家、特级教师的教育思想。 4.以课题为依托进行研究 教师的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师素质的提升要有抓手,而课题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近几年共同体成员申报了一批南京市个人课题(周期一年),还申报了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08~2010年重点课题一项,现已结题。“基于成长共同体的初中物理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研究”获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立项。我们还积极参与其他全国、省市级课题多项并已经结题。 其中2008年12月完成主编《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挂图》(8、9年级),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参与《有效评课—观课议课的研究与实践初中物理》10万字。参与北师大主编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策略与案例》和《物理教学设计方法策略与案例》12万字。 5.专业写作提升自己 我们的教育生活是由无数的碎片组成,这些碎片往往会形成破碎的未经省察的经验,使教育教学在比较低的层面上不断重复。而通过专业写作,就能够有效地对经验进行反思,从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理解,形成我们的经验融入教育生活,使之成为我们专业反应的一部分,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加富有洞察力。这样,这些碎片就可以经过拼合成为美丽的图景,就像散落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 五年来,我们要求共同体成员每天坚持写教学反思,每学期写一篇论文或教学案例或者教育叙事。每学期结束前把自己的论文发给共同体召集人,然后匿名发给专家,专家阅读后开展一次点评活动。还要求共同体成员每次外出学习之后都要写学习感想或者学习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共同体成员在《物理教师》、《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共同体还积极与杂志社联系,为共同体成员写作发展创造良好的机会。 6.观看电影与拓展训练 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要求教师师德为先,要对学生充满爱。为了进一步巩固成员的专业思想,坚定职业信念,我们每学期组织一次观看教育类电影活动。观看过的电影有《死亡诗社》、《烛光里的微笑》、《热血教师》、《音乐之声》、《黑板》、《我的教师生涯》等六部。观看电影之后,请大家写出感想挂在博客上。 共同体成立以来到拓展训练基地开展活动,到梅花山拓展训练一次,到长城拓展训练一次,漫步玄武湖一次。 教育是慢的活动,通过拓展训练可以培养成员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教师的境界。 近五年,共同体共开展活动150多次,积累文字资料60多万字。这大概就是王国维先生所谓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吧? 在省内外一些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之下,共同体成员已经由原来的本校6人,发展到南京市内外的40多人。如今的共同体在省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博客点击量已达90000多次,其中2012年12月23日之后,笔者把在哈尔滨观摩的第十届教学大赛实录每天上传两节并配有大量截图,短短15天点击量超过10000次。 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教师成长共同体可以集三位于一体。让我们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鞭策!笔者衷心地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出现更多的共同体,有更多的一线教师加入到共同体中来,为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尽我们的微薄之力!标签:特级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