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二级预防治疗分析论文_戴琳红,李文健,孙绍洋(通讯作者)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二级预防治疗分析论文_戴琳红,李文健,孙绍洋(通讯作者)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山东 青岛 266000)

【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类临床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饮食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脑卒中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本文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二级预防治疗。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病因;二级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5-0235-02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害极大,倘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易造成患者的症状,病情恶化。多重病因均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血管再通(包括静脉溶栓及动脉取栓)治疗是针对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最行之有效的治疗策略;但对于大部分就诊时已超出血管再通时间窗的患者而言,应该深入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和二级预防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1.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原因

1.1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可累及体循环大、中动脉,其中以冠状动脉、脑动脉居多,可造成多个器官组织受累。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栓形成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因素。

1.2 心源性疾病

当心房不能正常进行收缩和舒张的时候,容易造成血流瘀滞,从而导致局部血流紊乱,形成血液湍流。血流不稳定易损伤心脏内膜,对血小板具有激活作用,形成了血栓,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产生。

1.3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罕见的家族遗传病会导致脑卒中疾病的发生,临床症状为伴皮质下梗死、白质脑病等 [1]。

1.4 其它病因

女性长期大量口服避孕药可能造成雌激素分泌紊乱,导致凝血因子异常,血液凝固速度增加,血流速度变慢。另一方面,由服用避孕药产生的激素会影响脂肪代谢,增高了胆固醇的比重,导致肥胖和高脂血症;此外,避孕药还有促进患者动脉内膜持续增生的作用。因此,对于罹患缺血性脑卒中的女性患者,应该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孕药服用。

某些情况下,恶性肿瘤也会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患者的肿瘤细胞会产生多种炎症因子,激活凝血系统,使凝血功能增加,阻塞血管。

2.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治疗策略

2.1 单一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个体化治疗模式 个体化的治疗模式是指在进行相关检测后,根据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合理选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种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患者服用正确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进行治疗,效果较好,减少了缺血性事件的发生,能够有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避免疾病再发。

增加服用剂量 增加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服用剂量,都能够更有效地对血小板进行抑制,其安全性尚在研究,应该注意使用剂量。

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可互换使用。有关数据表示,利用替格瑞洛进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效果显著,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2 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对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推荐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方案。患者需持续服用90天,氯吡格雷每天摄入量为75mg,阿司匹林每天摄入量为75~325mg,坚持服用90天之后,可以单一服用其中一种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预防[2]。

对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服用的效果与抗凝药效果等同。且出血转化率较抗凝药物低,联合用药时间应控制在3个月内。

2.3 三联治疗药物

针对合并冠心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推荐采用三联治疗方式(双联抗血小板联合抗凝)。具体为:抗凝药口服,阿司匹林每天用量保持在75~100mg之间,氯吡格雷每天75mg,坚持服用一个疗程,一个疗程为30天[3]。

针对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推荐将三联治疗疗程延长至1个月~6个月。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尽量减少服药时间,分析联合服药风险,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服用,从而达到三联药物治疗效果。

2.4 他汀药物

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一样,他汀药物被认为是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治疗基石。目前指南推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长期口服他汀药物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监测血脂、肝功能和肌酶水平,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3.结语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较复杂,药物治疗手段多样化。在临床工作中,应结合每个患者的实际病因,选择个体化的二级预防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整体诊疗水平,使临床患者获益。

【参考文献】

[1]段云霞,陈小玉,张梓倩,等.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2):65-70.

[2]李建玲,王力,许风雷.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18(1):62-64.

[3]王新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7):57-58.

[4]姜悦,王晨,姜勇,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社会学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9,22(04):467-471.

论文作者:戴琳红,李文健,孙绍洋(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0

标签:;  ;  ;  ;  ;  ;  ;  ;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二级预防治疗分析论文_戴琳红,李文健,孙绍洋(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