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儿童现当代文学经典的文本接受研究论文_刘芳

童年期儿童现当代文学经典的文本接受研究论文_刘芳

(郑州财经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摘要:文学经典可带给少年儿童超越日常经验的审美感受,对少年儿童民族心理结构的构建、民族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有帮助的。然而,在儿童接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会造成不良的沟通效果。因此,对接受障碍的分析尤为重要。本文在明确几个核心概念的前提下,运用接受美学相关理论对童年期儿童接受现当代文学经典现状进行分析。在大量收集文献资料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及深入访谈后,以文本分析为基础,找到儿童这一接受主体特有的知识接受的特色和短板。并对以上困难逐个进行深入分析,随之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改善现当代文学经典在童年期儿童中的接受现况,使接受行为更加效率。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经典;童年期儿童;接受困难;应对策略

1儿童文学的发展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从关怀少年儿童一代的健康成长出发,大力倡导艺术家们为孩子创作。50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而当时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比之新中国成立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切都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关注,因此带动了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开展。从中国儿童文学的自身发展来看,1949年之后的17年间,除了译介前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外,似乎只有批判,没有建设。当时有关儿童文学的理论探讨和作家作品的评论,几乎都为政治运动所淹没。关于儿童文学应该塑造什么样的形象问题、是否应该暴露阴暗面的问题、童心论就是人性论的翻版问题等等,差不多就是从一场场政治运动中派生出来的,被强烈的政治性批判所淹没,没有经过平心静气的学术研究,学术价值有限。50年代的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主要是寻求外来的理论借鉴,翻译介绍前苏联儿童文学研究成果,但已经逐渐形成一支儿童文学理论研究队伍。这支队伍主要由两部分人构成,一是热心于儿童文学研究和评论的作家,如陈伯吹、贺宜、张天翼、严文井等人;二是专门从事研究的理论和教学人员,如宋成志、陈汝惠、蒋风、陈子君等人。队伍不大,但奠定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的第一期工程,发表了一些有理论价值的作家作品论,在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已经比较全面地明确了儿童文学的概念和功能。1957年的反右斗争后,一种泛政治化的意识闯入儿童文学研究领域,“突出政治”的批判文章几乎布满当时整个儿童文学论坛。在极“左”文艺思潮的恶劣影响下,儿童文学研究园地成了一片空白。“文革”十年更是对儿童文学理论研究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和后果。70年代后期,中国儿童文学研究领域进行了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工作。其中1978年在江西庐山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读物创作出版工作座谈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呼吁全社会关心少年儿童读物,破除“四人帮”遗留的陈规戒律,认真地讨论了儿童文学的艺术规律问题,解放了思想,理论研究开始呈现复苏局面。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80年代开始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儿童文学研究队伍。第二,全国各地高校开始设置专门的儿童文学研究机构,开设儿童文学课程,招收儿童文学硕士研究生。第三,儿童文学研究刊物开辟专门版面促进了儿童文学理论的建设,各种学术活动日趋活跃。80年代末学界对于儿童文学与教育关系的论战,则大大加深了人们对儿童文学特殊性的认识,推进了基本理论课题的发展。总的来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走过一条曲折前 进的道路,吸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美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等角度去研究儿童文学,努力建设和发展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

2童年期儿童对现当代文学经典接受困难的原因分析

2.1语言表述成人化

现当代文学经典中的叙述语言成人化是在对童年期儿童接受中形成沟通间隔。根据上文对儿童心理和认知的分析,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并不完整,尤其是思维的发展,在语言上也并不具备成人的语文素养,并且存在一定差异。儿童的语言相比成人明显幼稚和单纯,句子短小,词汇简单。而由于现当代的大多文本在创作过程中叙述语言过于成人化,并且思维缜密,抽象话语较多,相对于其他少儿作品晦涩难懂,导致与儿童认知理解存在一定的隔阂。

2.2指导人缺乏对童年期儿童读者的正确引导

因为儿童阶段有很强的性格特征,比如他们的生活经验极不丰富,同时也没有完善的思维体系,理解事物比较简单,阅读能力也是需要一步步培养出来的,语言能力也是从弱变强,种种因素决定了儿童在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有指导人的引领。这个角色对于学龄期儿童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通常担任这一角色的都是孩子家长。家庭是儿童接触文学作品、了解和认识各类知识的主要场所。在接受家庭教育时,儿童在持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一些家长们所提倡的行为准则和思想观念,基于当下的信息化社会,儿童对于网络媒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也基本上会在家庭中养成使用习惯。所以,家庭媒介环境,包括家长对孩子的指引以及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都会对儿童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2.3认知方式急需转变

儿童文学阅读通常体现在浅阅读上,除了跟儿童特定年龄段相关外,也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快餐主义,人们习惯选择性读取或者片面阅读,这在童年期儿童身上也有所体现,儿童喜欢泛读文章,只要知道大概意思即可,并不去领会文章中的艺术审美。大众接受的过快发展同样让儿童面对形形色色的文学读物时,对于经典文学的兴趣减少,这样的认知方式不利于成长中的儿童培养好阅读习惯。尽管我们接触到了很多的信息,获取的知识面越来越广阔,可是对于某一本书或者某一领域的认识变得越来越浅。加快转变认知方式是减少接受困难的有效行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提升现当代文学经典在童年期儿童中接受效果的对策

3.1适当改编“大部头”经典著作

读书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洗涤灵魂的一种精神享受,哲学家尼采将读书当成“在别人的知识和灵魂世界漫步”。摆正阅读经典的态度有利于让童年期儿童对经典产生兴趣,从而产生阅读动机。部分作品是有较高难度的。大量的名著也都有其时代特点,因为语言的局限性。比如一些经典中文言文、白话文掺杂在一起,篇幅较长。在阅读的过程中,儿童读者通常会感到非常吃力,所以要将其精简。对于一些低龄儿童,因为其识字非常有限,对于这类阅读群体,通常会加入一些插画,通过一些新鲜的视角来呈现内容,使他们将注意力放到阅读上,并且可以为儿童创造有利的想象条件,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在维持原著中心思想的情况下,将一些大部头经典著作,通过删减压缩、体裁变换、现当代转换等多种改编方式,缩减原著篇幅,将主体思想通过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有利于儿童的阅读和理解。从这个层面来看,现当代文学经典儿童改编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经典名著的精神内涵是极为深刻的,其中的道理不仅是在当下会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甚至对以后还会有较大的影响。对名著作品的适当改编,进一步扩大了名著的接受范围,同时,少儿版的名著也突破了语言的局限性。

3.2指导人的换位思考与自我提升

教师还要及时总结归纳,在自身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品鉴解析,持续提升自身的阅读鉴赏能力,并将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收获充分吸收,形成自身思想中的一部分。教师应当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积极弥补和改善,每个教师的文学素养都不一样,所以,每个教师都应当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积极听取学生和其他老师提出的建议,对于自身的薄弱处要加强训练,以优秀的教育水平创造辉煌的教育成绩。作为指导人的家长,同样在接受媒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自身先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才会对儿童进行接受,因此家长也要提升自我修养,勤于读书,增加自己的文学积累。阅读大量现当代文学经典,提升儿童的文学审美和文学感知力,最终转变为自身的文学素养。要全面阅读,充分涉猎各类体裁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不仅要读传统作品,还需要了解当代的文化趋势,读一些当代的经典文学著作。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家长的见识,让他们对文学世界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同时提升其文学水平。家长可以细致地阅读经典文本,仔细吟诵、品味,感受其中的语言魅力和艺术价值,探索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最终形成对自身精神素养的补充。只有在大量阅读这些作品后,结合所学习的儿童理论知识,才能够真正地站在儿童的视角,了解学生和孩子的心理需要,推

荐适合他们阅读的现当代文学作品。

3.3接受主体的认知兴趣培养

文学阅读和其他阅读不同,这种阅读方式有较强的内省性。可以理解为,所有的学生,作为一个个体,都有作为阅读主体的“前结构”、“前理解”人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力,对一个文学作品有独特期待,教师需要充分发现这一因素,探索激发学生积累知识、经验和各类人生感悟的途径,让学生根据自身之前的积累,从文学作品中自由探索。让整个阅读活动的过程中贯穿着预测和期待,从阅读视野期待,转变到真实视界的期待,最后到视界的融会贯通。对于这种作品的阅读更注重的是自身的生活感悟和体验。通过教学过程创设积极的、有促进作用的阅读情境,从而让儿童读者可以进行有价值的阅读。教师可以结合儿童文学作品的文学特点来引起儿童读者的好奇心。比如选取当代文学经典中的一章故事情节,通过极具感染力的讲述和有趣的表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另外,因为儿童文学作品是在学生情感培养方面主要是在“趣味性”的前提之下实现的,儿童文学作品色彩鲜明、充满趣味性,让学生放松地沉浸到作品所创建的愉快氛围中。所以,在组织儿童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着重强调文学作品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在充满乐趣的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身心,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零碎的时间是最容易丢弃的,但也是最宝贵的。时间像海绵里的水,需要我们不断地挤出来。不管多么忙,一天抽出一些时间去读一些书籍,有助于形成充分利用空闲时间的好习惯,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希望可以多读些书,通过慢慢地积累,最终将会看到巨大成效。据统计,从小学阶段开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会伴随一生。大多数作家在自传中谈及创作时都曾表明,好的习惯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所以,如果我们可以排除功利心,仅将阅读当作是一种爱好、一种放松方式,最终将会从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真正的乐趣。

4结束语

处于7-12岁年龄段的童年期儿童读者还属于学龄期阶段,绝大多数正就读于小学。在研究的过程中,大多数学者偏向学校教师对于童年期读者的语文教育的研究,本文对策建议的侧重点主要在于现当代文学经典对于童年期儿童接受困难的解决办法,根据上文的归因分析,结合访谈与实地考察,文章笔者提出了以上几点对策建议,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罗庆云,戴红贤.周作人与民国早期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化”[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5(01):100-105.

[2]徐德荣,江建利.儿童文学经典复译研究—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100-105.

[3]赵燕.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4]李学斌.儿童文学: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助推器”—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建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139-144.

[5]朱自强.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的源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108-111.

[6]李文娜,朱健平.从“儿童的发现”到“为儿童而译”—中国儿童文学翻译观之嬗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02):80-87+97.

论文作者:刘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6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4

标签:;  ;  ;  ;  ;  ;  ;  ;  

童年期儿童现当代文学经典的文本接受研究论文_刘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