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民族关系调控机制 推动民族工作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健康发展论文,机制论文,关系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关系的发展呈现对立统一的矛盾性。我们在对民族工作的实践和调研中发现,城市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两方面的态势:一方面,市场经济打破地区封锁和民族间的壁垒,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市场经济成为城市民族关系的强大纽带,各民族的凝聚力日益增强,民族关系日趋和谐。
另一方面,城市中各民族交往扩大,人们的精神和个性进一步得到解放,各民族以本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民族意识的增强在某种意义上强化了民族关系的敏感性,人们更加注重本民族和汉族、民族社区与整个城市发展的对比,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差距,更加迫切地要求加快本民族的发展,更加关心本民族形象的维护和各项合法权益的保障,因此基于民族特点和差距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可能会上升,从而影响城市民族关系的和谐。
针对上述城市民族关系态势,我市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地探索构建一种科学的综合调控机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民族关系进行调控,使其保持和谐发展的状态,从而全面推动民族工作。
一、加强调控主体
构建民族关系的调控机制,首先要明确和加强调控主体,民族工作网络就是这个机制的主体。民族关系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并随着各种社会矛盾运动而变化着,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民族工作网络,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有效地对民族关系加强调控。我市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调控民族关系的综合工作网络,为加强城市民族关系调控奠定了扎实的组织基础。
党委对政府、党委的统战部门对政府的有关部门贯彻执行民族政策具有指导的职能,从而对民族关系起指导调控的作用。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就保障少数民族权益进行立法,同时监督司法机关、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民族法律、法规的执行,从而对民族关系起法律监督调控的作用。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吸收了少数民族代表人物参加,通过对政府及其部门以及对司法机关工作的民主监督而对民族关系起民主监督调控作用。民委委员单位及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通过行政管理、依法行政对民族关系起直接调控作用。民族联、伊协等少数民族群众团体对民族关系起到自我调控作用。
二、完善调控手段
调控机制发挥作用主要依靠科学高效地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完善调控手段是加强民族关系调控的有力保证。
1.法律调控
法律是调控民族关系的根本手段。《城市民族工作条例》颁布后,我市进一步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加大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加快地方立法步伐,先后于1996年和1999年制定了《武汉市城市民族工作办法》和《武汉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同时我市民族工作部门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对执法部门实行执法过错追究制,严格公正执法。这些措施使协调民族关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有力地维护了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有效地调控城市民族关系。
2.政策调控
政策是调控民族关系的基本手段,相对于法律法规来说,政策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鼓励少数民族参与市场竞争和适当照顾结合起来,因而适时调整、制定有关民族政策,扶持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十分必要,只有少数民族发展进步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建立和谐民族关系的问题。
近年来,武汉市制定了对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进行生活补贴、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优录和对民族企业、少数民族村组继续给予扶持等政策,使少数民族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为保持民族关系和谐起到重要作用。
3.制度调控
制度是调控民族关系的必要手段,相对法律和政策来说,制度更具直接性和时效性,民族关系的制度调控是法律调控和政策调控的必要补充。
根据工作实际,我市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如民委委员制度、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制度、信息报送制度、信访制度、外来少数民族联系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等。这些制度,有利于及时掌握信息,采取措施,防范和消除民族关系方面存在的隐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地协调了民族关系,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稳定。如我委建立了外来少数民族联系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的实施加强了外来少数民族与政府部门的联系,提高了民族工作部门的凝聚力,也提高了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协调关系的效率,成为加强对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管理的一项好经验。
4.舆论宣传调控
舆论宣传手段是调控民族关系的有效手段。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民族关系,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都有赖于舆论宣传手段。
因此,我市对宣传工作是常抓不懈,一是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树立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倡导民族团结的社会风气。二是利用各种媒体有计划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以及有关民族知识的宣传。三是对重点单位、重点人群进行宣传教育,我委编印了有关资料发送到各级党校、宣传单位、民族村组,定期举行培训班、座谈会,举办讲座、竞赛、宣传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了全社会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共识。
三、确立调控效果的评估体系
考察城市民族关系的调控机制是否合理有效,关键要看其调控效果如何,看运用这个机制是否促进了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是否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是否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这既是构建和谐城市民族关系的调控机制的目标指向又是其根本的落脚点。那么,如何检测这个效果呢,根据我市民族工作的实践,我们认为应该确立一个对这种调控效果进行科学评估的体系:
1.公众对民族关系的了解程度
公众对国家多民族国情的了解程度,对本市多民族文化的认知程度是城市民族关系和谐的前提。各民族群众只有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对社会生活中各民族间的关系广泛认同,才能和谐相处,才能使城市中民族平等自觉化,民族团结习惯化,最终形成水乳交融,相互离不开的关系。
2.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广度
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是城市民族关系和谐的条件。武汉市在开展民族法制宣传日活动和制作播放反映民族工作和民族法制建设的专题片的过程中,使有关政策法规深入人心,其效果是民族政策得以全面贯彻执行,少数民族群众也善于运用政策法规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有效地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和谐。
3.党委、政府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和决策力度
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对民族工作加强领导、科学决策是促进城市民族关系和谐的关键。武汉市委、市政府领导定期听取民族工作汇报,研究部署民族工作,将协调民族关系列入市政府一级目标,将民族关系状况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各区区委、区政府由主要领导组成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和决策力度,有力地推进了民族工作,促进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4.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对民族工作参与深度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对民族工作参与的深度是城市民族关系和谐的一个有力保证。民族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武汉市开展为民族团结进行办实事的活动,各民委委员单位以及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本单位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参与,协同配合,使少数民族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赞誉,保证了和谐的民族关系。
5.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满意度
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满意度是城市民族关系和谐的标准,这也是江总记“三个代表”的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体现。少数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得到尊重,政治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落实,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就能让他们满意,就能达到民族关系和谐的标准。
我市为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历届人大、政协都安排较多少数民族代表、委员,第十届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占总数的1.1%,政协九届委员会中少数民族委员占总数的5.3%,大大超过了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为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俗,为东来顺饭店、清真民族食品厂等企业建设和改造投入了1500多万元,每年为武汉市牛羊加工厂给予财政补贴140万,保证了清真供应;为发展少数民族经济,而加大扶持力度,加快了少数民族村组奔小康步伐,少数民族村组群众的收入逐年提高;多年来,实行少数民族学生中高考优录政策,扩大了少数民族升学机会,2001年和2000年有1633名少数民族学生享受此政策;加强了对口支援西藏乃东县工作,促进了该县的经济发展,提高了藏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我市民族企业称市民委是为他们排忧解难的“及时雨”,少数民族群众称民族工作干部是自己的“贴心人”。
6.在国际、国内的可信度
民族关系和谐,必然给这个城市带来荣誉,提高其在国内外的可信度,这是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武汉市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市民委于1994年、1999年两次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的称号。在2000年召开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中期会议上,武汉市的民族工作情况和民族关系的良好状况以强有力的说服力,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这不仅提高了武汉的知名度,也为中国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