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的基本资料
甜甜,女,6岁,我校一年级学生。1岁时因高烧不退,导致脑部受损,其智力水平和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强,做事无持续性,自我约束力不强。
二、案例背景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下成长,因此,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行为习惯也都不同。对于智障生而言,他们因大脑受损,能力缺失,家人给予他们的关爱也更多,所以孩子们普遍依赖性很强。考虑到孩子们刚入校时有一定的焦虑情绪,因而刚开始孩子们遇到不会做的事情时我总是安慰他们,告诉孩子老师会帮助他。久而久之,孩子们在校也慢慢地养成了一种依赖心理。经常碰到一点小困难就说:“老师,我不会。”随之原本打算自己做的孩子听到了之后也跟着喊:“老师,我不会。”一年级的甜甜小朋友就老是那样喊。
三、案例描述
在语文课堂《春天》的教学活动中,我预设了一个在山上添画小花和小草的活动环节。我要求孩子们先涂个圆圈,然后再画上花柄。应该说活动的难度并不大,可让孩子们自己来添画时,自己动手的孩子比较少,有的就眼睁睁地看着老师不动手,眼中充满了求助的眼光。突然甜甜小朋友喊了起来:“老师,我不会,帮帮我吧!”于是那些原本眼睁睁看着我的孩子也跟随着喊了起来:“老师,我也不会。”看到这种情况后,我就跟甜甜说:“甜甜,试试看,老师相信你一定会画得很漂亮的!”看到老师没有帮她,她就大哭起来,还很伤心。
四、案例分析
每个孩子遇到困难时采取的方式不一样,甜甜平时就是这样喜欢喊来引起老师和同伴的注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次添画活动中遇到困难时也采取了“喊”的方式,影响了整个教学活动。当时我采用了“冷处理”的方式,用平淡的语气对孩子们说:“自己试试看吧!”使其他学生觉得老师是不会帮助了,于是孩子们的注意力迅速再度集中到教学活动中,同时也暗示甜甜,遇到困难,“喊”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造成孩子这种学习依赖心理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父母给予孩子情感上的照顾比较少。
父母过于忙碌,没时间照顾孩子,导致孩子总是担心父母要离开自己,情绪比一般的孩子更为不稳定,较少有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更加强烈地情感上依赖父母,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
2.不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过分依赖别人。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缺少诸如独立、坚强、尊重别人等优良的品质。甜甜父母工作繁忙,从小由爷爷奶奶照顾。俗话说“隔辈亲”,在家里,不管甜甜的要求是否合理,老人总是想方设法地满足。老人对孙女的过分偏袒、放纵,使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利用依赖性作为一种表现自己价值或者引起别人注意的手段。
“妈妈帮我一下,我不会剥香蕉。”孩子的请求远远高于他们实际需要的帮助。
4.自信不足,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赖心理。
对待孩子如果期望值过高,总是不满意孩子的表现,赞许少,批评多,或让孩子做些力不能及的事,又不帮助他,结果,孩子常常感到失败的痛苦,无自信,害怕做错事,更拿不定主意。
五、教育策略
1.教师要有教育机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敏锐地捕捉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细微的变化。处理突发事件时,要能巧妙地因势利导,要善于随机应变,果断地采取措施,做出适合、稳妥的处理。
2.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
孩子过度依赖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同样,要想帮助孩子纠正这一习惯,培养他们自主独立的好习惯,也需要很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耐心很重要。教师不要急躁,不要总是说“这件事不是这样做的”、“你那样是不行的”之类的话,否则会使孩子失去信心;也不要一看到孩子不行,就急于代劳,那样会前功尽弃。我们应该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3.培养孩子的自信,坚信自己“我能行”。
尊重、赞许与鼓励是对孩子最大的信任,这也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前提。现在她来到了学校,作为教师就应该尽大可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不会轻易地说“我不会”。像甜甜这样喊的原因之一也是孩子缺乏自信心,为了帮助甜甜树立自信心,我采用了一些方法,如积极鼓励与帮助、合理赞许与表扬等等。
4.注重家校沟通,做到家校共育。
孩子上学校以后,很多家长就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学校的了。其实教育孩子光靠学校是绝对不行的,家长依然是孩子教育最主要的影响者。所以,我们应把家庭教育与学校的教育产生合力,从而产生最大的教育价值。像甜甜这样的小朋友在家里也要时时关注她的变化,如遇到类似情况要及时进行引导,努力做到家校针对同一问题要有一致的教育策略,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发展。
六、教育效果
从现在甜甜的课堂表现可以感受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不但自信心得到提升、自我约束力加强,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了,遇到问题也不会再张口就喊“老师,我不会”了。
论文作者:徐蕾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7月第28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5
标签:孩子论文; 孩子们论文; 老师论文; 我不会论文; 自信心论文; 父母论文; 学校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7月第28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