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教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毕业生就业论文,困难论文,原因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或接近走到谷底,具体表现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进口”量少质差,并且“出口”不畅(见表1、表2)。这一严峻的现实,已经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引起了广大职教工作者的忧虑。
表1:1997~1999 年上海市高中阶段普职教入学新生数比较
年份 职教学生数:普教学生数
1997年6.2:3.8
1998年5.8:4.2
1999年 5:5
表2:1997~1999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中等职业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
1997年300分
1998年270分
1999年250分
笔者认为,造成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困境的关键因素是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早在80多年前,我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深刻地阐述了职业教育办学的根本宗旨,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既然无业,谈何乐业?所以研究就业困难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摆脱目前的困境,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
一、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体制转型给学生就业带来竞争
1.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需求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冶金、机械、纺织、仪表等传统行业显示出“夕阳”行业的特点,对劳动力需求降低,而一些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对劳动力需求增加,而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却明显滞后,毕业生缺少竞争就业的优势。
2.国有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少,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增强。中共十五大确立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将非公有制经济明确纳入基本经济制度之内。这样,国有企业要吸纳新员工的可能性很小,而个体经营户和私营企业却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这种劳动力需求市场的变化,没有引起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反应和重视。
3.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导致生产过程、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的变化,从而对于操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在质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也给毕业生就业增加了难度。
4.“劳动力市场”、“人才交流中心”等社会中介机构,对人才学历高移的“怪圈”,导致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难的进一步加剧。
(二)中等职教自身弱点给学生就业带来障碍
1.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弊端
传统职业教育,只要教会学生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单一的就业的终结性教育,或者说是一种生存教育。只提供生存不提供发展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我们应当转变观念,变单一就业的终结性教育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的培养,给予学生宽厚而扎实的文化基础,并按职业群的要求来培养,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影响办学质量
教育投资外部比例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民收入的比重。 这是从宏观分析该时期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是否合理的重要方法,也是教育投资分析的重要内容。
1990~1997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在2.5%左右徘徊,始终低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4%的比例。这一比重不仅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最不发达国家3.3%的平均水平。
这就说明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严重不足,而在教育投入中职业教育经费所占份额最低,如1996年全国职业教育总经费为228.92亿元,仅占2262.34亿元的全国教育经费中的10.19%。(按国际标准,应为15%左右)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匮乏,所以除重点扶植的职校外,普遍都存在校舍陈旧,设备落后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办学质量的提高。
3.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学历、职称水平明显低于普通教育
按上海市教委关于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任职资格的规定,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应当是大学本科以上。据目前的现状,中等职业学校中,学历不达标的至今仍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一般占教师总人数的20%~30%,高级职称的教师只占教师总数15%左右,这个比例大大低于普通高中,更无法与市、区重点中学相比。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尽如人意,不但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质量,而且阻碍了专业建设现代化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二、解决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一)根据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办学,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根本条件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要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状况及其需求来确定、来审批,有关主管部门要做好预测和指导。培养规格上,要充分听取有关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力量对历届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进行调研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只有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符合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就业困难的状况才能日趋缓解。
(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以行业办学为主,是推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保证
地方政府要采取行政手段,将分散办学的中等职业教育,合建综合性、多功能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心或集团,加强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走中等职业教育集团化、集约化、社会化的办学道路。另一方面,要大力鼓励行业、企业直接办学,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联办的企业要义不容辞地录用联办专业的毕业生,录用的比例不低于该专业毕业生总数的50%。
(三)加强就业指导让毕业生走向大社会,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机制
首先,中等职业教育要宣传自我,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并建立通畅的推荐机制。其次,要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要注重更新学生的就业观念,充分认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也是择业的重要途径;同时,要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结合专业实际,渗透创业思想,传授创业技能,鼓励毕业生走创业成才之路。
(四)拓通经费来源渠道,加大经费投入,是保障职教稳定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
加大经费投入,其一,国家应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尽快达到《纲要》规定的占GNP4%的标准;其二,要提高职业教育经费的份额,由目前的占总经费的10%提高到15%;其三,变政府的单元投资为多元投资,争取海外资金的投入和行业、企业的资金投入。中等职业教育属于非义务阶段的教育,适当提高学杂费的标准,也可筹措一笔可观的资金。所有这些措施,应该通过《职业教育法实施细则》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解决职业教育的经费不足的矛盾,为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奠定物质基础。
此外,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增加招收“三校”毕业生的比例,使“三校”毕业生再一次分流,一部分升入高职,提高就业年龄,一部分直接就业,这样,就业的压力要轻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