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与地方社会科学院的职能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院论文,发展趋势论文,社会科学论文,职能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87(2000)06-0035-05
在未来的21世纪,如何充分发挥地方社会科学院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为了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未来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地方社会科学院的职能定位作出科学的回答。本文仅就此发表一些意见,以就教于大方。
一、未来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
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可以从多种角度去审视,这里仅从学科发展、研究层次、研究范围和社会科学总体历史演进等四个方面简略谈谈我的看法。
1.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表现为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协同发展,主要体现在各类分支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边缘学科的大量涌现上。这种趋势近年来已经出现,而在未来的21世纪则将表现得尤为突出。
与这种分化相伴随的是高度综合的趋势:①分支学科研究达到一定程度,本身即要求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研究,如认识论的发展即表现为“一般认识论——分支学科认识论——一般认识论”的逻辑进程;经济学的发展即表现为“一般经济学——分支学科经济学——一般经济学”逻辑进程等。②许多学科的分化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比如社会认识论就是社会学与认识论的综合,发生认识论就是发生学与认识论的综合,创造认识论就是创造学与认识论的综合,控制认识论就是控制论与认识论的综合。又如管理经济学就是管理科学与经济学的综合,生态经济学就是生态学与经济学的综合等。
不仅是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综合,也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比如社会遗传学、社会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环境生物学等。
但是,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在学科发展上不仅仅表现在学科的分化或综合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二者的协同发展上:①分化与综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比如一般认识论和分支学科认识论、一般经济学与分支学科经济学的关系就是这样。②二者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综合发展。③二者合二而一,形成一种同一的发展趋势。
2.从研究的层次上看,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紧密结合,重在应用性研究。
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客观基础,也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从根本上说,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永远是应用性研究,未来的21世纪同样不例外。但是,应用性研究如果脱离基础理论研究,没有后者作指导,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就会出现短视病,更不可能发展到更高的水平。所以邓小平说:“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决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这些研究是理论工作的任何巨大前进所不可缺少的”。由于人们的社会交往越来越广泛、频繁,由于社会的有机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的复杂性程度越来越高,也就越来越要求各种决策更具有科学性,仅靠经验来决策,必然导致惨重失败。这种实践在本质上要求大大提高社会科学的地位,要求社会科学在越来越高的层次上为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所以,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结合成为社会科学日益突出的发展趋势,其中,应用性研究的重点地位也日益突出。
3.从研究的范围来看,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全局性研究与局部性研究紧密结合,并突出局部性研究。
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是一对客观矛盾。社会科学也是在这一矛盾中不断地发展和前进的。
人类世界是一个整体的世界,这种整体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演进,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按照这种客观趋势,社会科学必须不断加强全局性研究,离开这种全局性研究,一切局部性研究都将成为价值很小甚至毫无价值的东西。然而,我们现在面对的这个世界,还远不是大同世界,而是一个国家林立的世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挑战,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每一个国家都把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作为最重要的战略任务。同时,即使从全人类的整体发展来考虑,在目前的条件下,只有发展自身,才能促进整体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在注重研究全局的前提下,把重点放在研究局部上,并且使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就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4.从社会科学的总体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其发展趋势表现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
社会科学研究历来就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科学主义倾向,一种是人文主义倾向。它们都有其真理性,因而在社会科学发展史上都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它们也都有其与生俱来的弊病,因而在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又都曾起到过消极作用。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它们各自的合理因素,摒弃其消极的成份,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社会科学真正以科学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这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终于成为社会科学总体演进的大趋势,并将在未来的21世纪进一步发扬光大。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世界既与自然世界相同,其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其运动是有规律的,其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但又与自然世界不同,其存在不是一种一般的客观存在,而是不同于自然存在的人和人的关系,其运动不是一般的有规律运动,而是由人的自觉意识和自觉活动构成的有规律运动,其发展也不是一般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是有目的的人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追求自己的理想的创造性实践过程。因此,既不能象科学主义那样,崇尚科学性而排斥人文性,也不能像人文主义那样,崇尚人文性而排斥科学性,相反地,应当把二者合理地结合起来。不仅应当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且应当在全社会提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使它们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尤其是决策者们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
二、未来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
按照上述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我们在21世纪的战略思想应当是: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坚持专业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相结合,坚持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相结合,坚持全局性研究与局部性研究相结合,突出研究重点,带动社会科学的全面发展,并以此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新贡献。
所谓科学精神,就是在承认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客观性的基础上,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创造性地改造世界。要坚持科学的世界观,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一切、对待一切,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一切、指导一切。所谓人文精神,实质上就是尊重人(包括个人和人类),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其实就是我们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共产主义精神。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当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把贯彻这两种精神作为自己的天职,也有责任和义务向干部和群众,尤其是向那些具有重大决策权的领导者宣传这两种精神。
从社会科学研究本身来讲,就是要忠实贯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着力于重点课题的研究,带动社会科学的全面发展。比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就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这本来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但邓小平理论并没有结束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它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正在飞速前进,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拓展,知识经济在21世纪将全面发展,在这种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将会怎样?社会主义将会遇到怎样的机遇和挑战?社会主义的具体形式将会是怎样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到那时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和具体形式将又是怎样的?等等。这些问题,应当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未知的东西,不对其进行新的深入研究,我们将会重蹈盲人骑瞎马的覆辙。而在其研究中,如果不坚持科学精神,就不能进一步揭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必将陷入谬误,导致失败;如果不坚持人文精神,就不能体现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就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将陷入歧途,遭到唾弃。再比如,关于知识经济的问题,也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这在当前就是一个热门话题,也是有很大争议的一个大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对“知识经济”的宣传热度过高,而冷静的理论思考太少。究竟应当怎样科学地认识“知识经济”概念?“知识经济”会不会以一个崭新的经济形态出现在人类社会中?如果会出现,那么它将会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形态?它将会对整个社会、整个世界带来怎样的巨大变化?它将会给我们这样的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怎样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并利用这种趋势加快发展自己?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前途会是怎样的?资本主义的命运又会是怎样的?面对正在出现的知识经济,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战略应是怎样的?各省、市、区的战略和策略又应是怎样的?等等,都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如果说知识经济的说法只是一种“炒做”,或者是一种“误导”,我们又如何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予以批驳和摒弃?无论如何,这是一个不能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不能不严肃对待的研究课题,必须给以科学的、具有充分说服力的回答,必须给以符合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利益的回答。而如果不同时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要取得这样的回答是不可能的。
还有许多重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比如:关于市场经济,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关于廉政建设问题,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问题等,都既是重大的现实问题,更是重大的未来问题,既应体现科学精神,又应体现人文精神,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三、地方社会科学院的职能定位
地方社会科学院的职能定位问题,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它关乎地方社会科学院的存在价值问题,关乎它们的生存和发展,也关乎各省、市、区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认为未来地方社会科学院的职能定位,取决于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走向,取决于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需要,取决于未来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按照这样的思路,地方社会科学院的职能定位应当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贯彻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注重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结合中突出应用性研究,在注重专业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的结合中突出综合性研究,在注重全局性研究与局部性研究的结合中突出局部性研究,在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中突出为地方党委和地方政府的决策服务,突出为发展地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服务。
其实,多年以来,我国各省市的地方社会科学院都在实践中不同程度地达到了这样的认识,并先后确立了自己的职能定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突出为地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做好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实践证明,这样的职能定位是正确的。多年以来,正是由于坚持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和科研方向,坚持了地方社会科学院的这种职能定位,才使自身的价值得到了实现,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然,由于各种原因,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许多缺陷,需要进行完善和改进,以期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这个正确的职能定位是一定要坚持下去的,而且要在对自身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坚持得更好、更彻底。在这里,对地方社会科学院自身进行改革,又成了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20多年来,各地方社会科学院为本地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自身的改革可以说还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其体制、运行机制和运行方式基本上还没有脱离计划经济的范围。之所以出现这种滞后,当然有内部和外部的原因,但这样的体制和运行机制越来越不适应实践的需要,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对地方社会科学院自身进行改革,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尽管改革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也可能会生出一些是非来,但为了各地社会科学院的发展,为了各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对自身进行改革。为了改革的成功,必须确立正确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应当是:重组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素质过硬,道德品质过硬,能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能为本地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能在科研上出精品的科研队伍和勤奋向上、作风正派、为科研服务的党务后勤工作者队伍,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潜在能力量大限度地发掘出来,结出更多、更好的优秀科研成果,产生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改革不仅有困难,而且有风险,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有力的措施。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有大无畏精神,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三是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四是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只要我们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就一定能把自身的改革搞好,使我们的地方社会科学院在未来的21世纪大显身手,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未来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是非常明确的,这是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是由社会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科学自身的内在规律决定的,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积极地顺应这种宏观的发展趋势,并按照这个客观趋势进一步确立地方社会科学院的职能定位,使我们的工作沿着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趋势的正确方向不断前进。同时积极稳妥地搞好我们自身的改革,建立起一种生气勃勃的新体制,有力地推动社会科学事业的大发展,有力地推动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