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效率的提升_外国直接投资论文

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效率推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直接投资论文,效率论文,外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6522(2008)03-0005-09

当今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日益活跃,跨国投资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的经济增长由资本推动阶段逐渐向创新推动阶段转换,经济效率增进在长期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对于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增长质量不断凸现积极影响。基于这一现实,我们解析了外国直接投资在推进中国经济效率提高过程中的各种影响,明确了当前我国在利用FDI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所具备的优势,提出具体思路和举措。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对FDI和经济效率分别进行理论分析,拓深和拓展了本研究;第二,建立效率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第三,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一、理论分析和问题提出

(一)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的理论

所谓外国直接投资,是指取得或拥有国外企业经营管理权和控制权的投资。它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关于直接投资的经典论述是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论、巴克莱的内部化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论等。在这些理论中,决定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关键因素是生产成本、市场需求、自然资源、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优惠政策等。关于FDI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国外学者已经做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三大理论框架: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1)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分析中,FDI的流入被视为东道国资本存量的增加,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国内资本相同。但也有不同的观点,如Borenztein,Gregorio & Lee(1998)研究认为FDI是引进新技术的重要渠道,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超过了国内投资。[1](2)内生增长理论认为,FDI存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和多种内在机制,如人力资本(Lucas,1988)、公共基础设施(Barro,1990)、创新激励(Romer,1990)和技术扩散(Barro & Sala-I-Martin,1996)[2]等等。(3)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同样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Schultz从更有效的制度绩效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解析FDI流入对东道国的制度因素影响,即所谓制度变迁效应。

关于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就现代经济理论来说,现代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中一系列推动因素和拉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宏观经济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由资源的大量使用来促使经济的增长的,而微观经济就是具体的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了,我们把它称为经济效率。具体地说,经济效率是企业或者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托马斯·G·罗斯基(1993)指出,经济效率主要指配置效率、技术效率和动态效率。经济配置效率是指在经济系统中,资源合理配置使用的效率;而技术效率则是用来衡量一个经济系统在等量要素投入条件下,其实际产出离最大产出的距离:距离越大,则技术效率越低;经济增长动态效率是在长期均衡增长路径上考察的,其最简单的判别准则是所谓的黄金原则——根据索洛模型,当一经济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存量达到这样一个水平,使得在该水平上的边际生产率恰好等于人口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和资本折旧率之和时,经济处于最优均衡增长途径上,这时经济就是动态有效的。[3]

(二)FDI与我国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外国直接投资作为我国投资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既有短期的需求拉动效应,又有长期的供给推动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GDP的增长(详见表1)。笔者以1990 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历年的实际利用国际直接投资额(FDI)作为解释变量,采用经济计量学方法可以得到相关回归方程[4](具体回归结果见表2)。

年份 GDP(亿元)

FDI(亿美元) GDP增长率 FDI增长率

1990年 18547.9

34.87

1991年 21617.8

43.66 16.55 25.31

1992年 26638.1 110.07 23.22152.11

1993年 34634.4 275.15

30 149.98

1994年 46759.4 337.67

3.5 22.72

1995年 58478.1 375.21 25.06 11.11

1996年 67884.6 417.25 16.09 11.2

1997年 74462.6 452.57

9.7 8.46

1998年 78345.2 454.63

5.2 0.46

1999年 82067.5 403.19

4.8 -11.31

2000年 89442.2 407.15

8.9 0.98

2001年 95933.3 468.78

7.3 15.14

2002年 102170500 7.9 6.66

2003年 116694535 9.1 1.4

2004年 136515606 9.5 13.3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www.stats.gov.cn)

《2004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依据表中数据(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采用的统计数据是GDP和FDI的时间序列数据,其时间跨度是1990 2004年)采用EVIEWS3.1软件运行显示,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即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会带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其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GDP=190.2556817×FDI+1251.733236,R[2]=0.865238,F=83.46673,通过检验,F统计量大于临界值,说明该方程成立;R[2]值较大,说明FDI能对GDP的变动作出很好的解释。同时,观察该方程中FDI的系数,我们可以发现:FDI对当年经济的需求拉动作用较为明显,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从经济增长到提高经济效率

以上数据表明,FDI对GDP从而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有条件进一步研究FDI和经济效率的问题。

Dependent Variable:GDP

Method:Least Squares

Sample:1990 2004

Included observations:15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t-Statistic Prob.

FDI

190.255720.82485 9.135993 0.0000

C 1251.7338300.217 0.150807 0.8824

R-squared 0.865238Mean dependent var70012.67

Adj usted R-squared

0.854872S.D.dependent var 35578.57

S.E.of regression 13553.91Akaike info criterion 21.99030

Sum squared resid 2.39E+09Schwarz criterion 22.08471

Log likelihood—162.9273 F-statistic

83.46637

Durbin-Watson stat0.418193Prob(F statistic) 0.000001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度在粗放型发展的道路上徘徊不前,致使我国的经济效率一直低下,GDP的增长主要是以资源的巨大浪费来拉动,在经济飞速增长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实现经济效率的提高,也未能实现在给定的资源总量下经济增长的最优状态。在20多年的粗放型发展后,现有的资源已不能支持大量资源浪费式的经济发展了,中国经济要想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从集约式发展上下功夫,即走提高经济效率的道路。此时,外国直接投资资本的流入无疑为推进中国的经济效率带来新的契机。

我国凭借丰富的资源、巨大的市场潜力、廉价劳动力及政策优势,迄今已经连续九年引进外资量居发展中国家之首。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国际上对中国所蕴涵的巨大投资机会的逐步认同,近年来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增加。面对新的经济格局,应充分把握经济效率的内涵和外延,以更合理、有效的方式利用好外国直接投资,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本文从经济效率这一关键却尚未广受关注的角度出发,通过最新数据建立分析模型,研究外国直接投资在更深层次上对中国经济的推进作用。

二、FDI对经济效率推进作用的分析

从上述FDI和经济效率的理论研究中,显然经济效率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即配置效率、动态效率和技术效率。本文将把“效率”,这个“质”问题“量”化分析,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研究FDI对这三种效率的推进作用。根据我们的研究成果,除考察技术效率外,将配置效率和动态效率综合分析研究,这样更有利于清晰地建立经济效率模型。

(一)配置效率、动态效率与FDI

经济配置效率是指在经济系统中,资源合理配置使用的效率。FDI对经济配置效率的推进,是通过一系列与资源配置有关的因素为载体发生作用,进而有效地提高了经济体制资源配置的效率。经济增长动态效率是在长期均衡增长路径上考察的,通过各个经济体相互间的连锁效应反映出来。而FDI具有资本形成效应、制度变迁效应、产业升级效应、知识技术效应、贸易创造效应、规模效应等,在推进经济动态效率方面显现出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本文将FDI通过各种效应提高经济动态效率的过程,根据FDI影响配置效率和动态效率的特点,将不同效应对应到配置效率中的不同因素,再将各种因素根据现有数据量化,建立FDI影响经济效率的综合模型。

1.反映动态效率的六种效应

资本形成效应。仅拥有资金并不能形成投资,投资必须经历一个资本形成过程,而且这一过程还要受到市场、需求、消费、技术、管理和投资回报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FDI的投资方式也将更加多样化,投资效率更高。FDI可以带动前向中间品投入部门和后向辅助性部门的投资,对东道国的资本产生投资乘数效应。

产业结构的升级效应。FDI对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东道国的产业升级效应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帮助东道国建立新的产业,促使原有产业升级,增强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优势产业出口规模,培植相关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等。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践表明,外国直接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通常表现为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一揽子转移,形成产业结构的升级效应。

制度变迁效应。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要素,一国通过制度变迁会促进经济的增长,从而产生制度绩效。FDI在中国产生的制度绩效主要是它通过对中国决定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的某些因素,导致制度供给的不均衡,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绩效的提高。此外,外商投资企业采用国际通行的企业组织形式和先进的内部管理机制,为我国传统企业制度的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鉴,并推动了我国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知识技术效应。FDI加速了知识的外溢和国际技术的扩散。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通过技术引进活动,获得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不仅能够推动各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率的增长,而且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还存在着一种机制和路径,即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和扩散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效率差距。

贸易创造效应。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直接投资,是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尽管从理论上分析,FDI有贸易创造和贸易替代两方面的效应,但实证经验表明,FDI的发展从总体上伴随着国际贸易的更迅速扩张。从1990 2004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上升,从1990年的17%上升到2004年的57%;外商投资企业的年均增长率为30.37%,高于全国进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率(18.37%)12个百分点。

规模效应。从目前来看,规模报酬递增理论所适用的经济领域不断增加,FDI的规模效应所产生的宏观经济影响更为突出。FDI向某一区域集中的结果是较大地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状况。如增加当地就业,提高劳动力总体素质;优化地区产业结构,促进城镇化水平;通过引进大批的先进技术、设备与人才,使三产业规模有质的扩张,从而增加出口和税收。这些都不单纯是资金投入所产生的,而是规模效应带来的巨大变化。

2.六种效应的载体——配置效率

根据配置效率的定义,即通过一系列与资源配置有关的因素为载体发生作用而影响经济效率,这里笔者根据动态效率的效应特点,将配置效率分解为六个因素,作为动态效率六个效应的载体,为模型具体化提供依据,其对应关系为:

用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X1)描述资本形成效应,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本这一重要的资源是否能得到优化配置;用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X2)描述产业结构的升级效应;用制度因素(X3)描述制度变迁效应;用企业的创新能力(X4)描述知识技术效应;用经济开放程度(X5)描述贸易创造效应;用产业规模(X6)描述规模效应。

以配置效率的各因素为变量构建经济效率模型

效率Ee可以表达为:

Ee=a0+a1×X1(FDI)+a2×X2(FDI)+a3×X3(FDI)+a4×X4(FDI)+a5×X5(FDI)+a6×X6(FDI)

各个经济变量的含义和指标如下:

Ee—经济效率,用投入产出系数衡量。

X1—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用中国资本市场有价证券和股票的年交易额变化量衡量。

X2—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用三产业拉动比率衡量。

X3—制度因素,用中国上市公司数目年增加额衡量。

X4—企业的创新能力,用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年研发资金投入变化量表示。

X5—经济开放程度,用中国年进出口总额变化量表示。

X6—产业规模,用中国工业总产值年增加额表示。

各指标的统计数据见表3(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供选用1994-2003年十年间的数据)

X1 X2X3 X4X5 X6 Y

1994 0.157 0.029 0.05

0.042 0.123 0.242 0.1765

1995 0.239 0.024 0.06

0.080 0.153 0.203 0.185

1996 0.437 0.023 0.07

0.051 0.026 0.166 0.2201

1997 0.593 0.026 0.146 0.073 0.117 0.131 0.252

1998 0.301 0.023 0.113 0.090 -0.004 0.108 0.345

1999 0.220 0.022 0.142 0.185 0.113 0.116 0.427

2000 0.228 0.023 0.403 0.497 0.314 0.169 0.547

2001 0.339 0.028 0.641 0.187 0.074 0.146 0.586

2002 0.129 0.029 0.110 0.190 0.218 0.182 0.613

2003 0.094 0.024 0.590 0.287 0.372 0.255 0.652

将数据代入回归方程,回归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Y

Method:Least Squares

Date:06/14/05 Time:16: 24

Sample:1994 2003

Included observations 10

Variable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Prob.

X10.040497 0.0314001.2897010.2876

X61.126113 0.1399388.0472190.0040

X50.019208 0.0758750.2531460.8165

X40.023158 0.0622940.3717470.7348

X3

—0.0048650.020724

—0.234760

0.8295

X21.149962 1.4380130.7996880.4824

C—0.0710710.044246

—1.606273

0.2066

R-squared0.988881 Mean dependent var 0.168000

Adj usted R-squared 0.966642 S.D.dependent var

0.055801

S.E.of regression0.010192 Akaike info criterion —6.138462

Sum squared resid0.000312 Schwarz criterion —5.926652

Log likelihood

37.69231 F-statistic 44.46628

Durbin-Watson stat

2.558680 Prob(F-statistic)

0.005062

回归方程为:

Y=0.04049689303×X1+1.126113182×X6+0.02315779847×X4-0.004865183128×X3+0.01920754766×X5+1.14996228×X2-0.07107094075

由于X3的系数负数,不符合其经济含义,而且其T检验值太小,无法通过检验,因此删除X3变量,重

新回归,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Y

Method:Least Squares

Date:06/14/05 Time:16:35

Sample:1994 2003

Included observations:10

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

t-StatisticProb.

X1

0.038696

0.026611 1.4541610.2196

X6

1.118453

0.118927 9.4045370.0007

X5

0.022083

0.065441 0.3374450.7527

X4

0.015576

0.046555 0.3345810.7547

X2

1.073177

1.223802 0.8769200.4300

C

—0.067624 0.036477—1.853882

0.1374

R-squared

0.988676

Mean dependent var

0.168000

Adj usted R-squared 0.974522

S.D.dependent var0.055801

S.E.of regression

0.008907

Akaike info criterion

—6.320258

Sum squared resid

0.000317

Schwarz criterion

—6.138707

Log likelihood 37.60129

F-statistic 69.84818

Durbin-Watson stat 2.462693

Prob(F-statistic)0.000555

回归方程为:

Y=0.03869611739×X1+1.118452949×X6+0.01557631917×X4+0.02208281469×X5+1.073176548×X2-0.06762368411

在结果中,虽然所有的系数都为正,符合各自的经济含义,但是X5变量的T检验值太小,无法通过检验,因此,删除X5变量,进行再次的回归,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Y

Method:Least Squares

Date: 06/14/05 Time:16:44

Sample:1994 2003

Included observations:10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t

StatisticProb.

X10.039437

0.0240551.6394210.1621

X61.148796

0.07060116.271680.0000

X40.028981

0.0220201.3160990.2452

X21.062361

1.1096920.9573480.3824

C—0.071697 0.031223

—2.296292

0.0701

R-squared0.988354

Mean dependent var 0.168000

Adjusted R-squared

0.979037

S.D.dependent var

0.055801

S.E.of regression

0.008079

Akaike info criterion —6.492188

Sum squared resid0.000326

Schwarz criterion —6.340896

Log likelihood

37.46094

F-statistic 106.0823

Durbin-Watson stat

2.712249

Prob(F statistic)

0.000051

回归方程为:

Y=0.03943689013×X1+1.148795746×X6+0.02898100482×X4+1.062361416×X2-0.07169686251

从回归数据可以看出,所有的系数为正数且符合其经济含义,而且回归的结果也优良。在六个自变量中,我们删除了X3—制度变量、X5—经济开放程度两个变量;余下四个变量:X1—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X2—产业结构优化程度、X4—企业的创新能力、X6—产业规模。

3.经济效率模型的结果分析

制度因素和经济开放程度两变量被删除,充分说明这两个在引进外资过程中相当重要的经济因素尚未发挥出其本应具备的作用。从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来看,现有企业制度、引进外资机制和开放政策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以政策换资本”思路就导致了对外资数量的追求超过了对外资作用的追求,对于这类项目的优惠政策不仅浪费了政府的财政资源,还出现挤出效应,挤走了国内更有效率的投资。有些跨国公司在与我国谈判时,往往在转让技术、商标和设备上索取高价,赚取高额利润,而我国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地方保护主义却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机会。这些制度缺陷都限制了FDI对我国经济效率的促进和提高。

产业结构调整变量和产业规模变量对经济效率的贡献最为明显。这说明FDI对行业间的资源的合理配置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使产业结构朝着有利的方向调整和发展,带动了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如FDI一直非常看重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使得投资企业高度集中于制造业,而在制造业中又主要集中在加工工业(外国直接投资工业占我国加工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目前已经接近1/3),这个特点使得外国直接投资工业的迅速发展更多地推动了我国加工工业的扩张,加快了中国工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此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服务业的投资比重逐渐加大,使得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定上升,进而使社会服务业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推动了我国第三产业的扩张。这充分证明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规模扩大在促进中国经济效率的提高中共同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有影响,但作用不突出。虽然FDI的引入能有助于弥补国内的资本市场,也进一步完善了资本市场的运行体制,但是我国金融市场在制度和监管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缺陷,经济效率的推进还有待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而在企业的创新层面,拥有技术先进的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商业往来和人员交流,对国内其他企业提高技术产生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也激发了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了国内工业的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我国国民经济的综合效率。

上述对FDI影响经济效率的各个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接下来转入微观层面,着重考察FDI对技术效率的影响,这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把握FDI对中国经济效率推动的内涵和外延。

(二)技术效率与FDI

FDI对技术效率的推动作用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紧密相关。所谓溢出效应,是指由于广义FDI资本内含的人力资本、R&D投入等因素通过各种渠道导致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了当地生产率增长,进而对东道国长期增长作出贡献,而跨国公司(MNE)的子公司又无法获取全部收益的情形。②80年代新增长理论将外部性纳入到经济增长过程之中,随之有关FDI通过其外溢效应对东道国长期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实证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

伴随FDI的技术外溢效应是一个综合的动态过程,既有进口机器设备、中间品等硬件技术的转移,也有技术服务咨询、技术人才培训、组织管理技能和企业家精神培养等软技术的渗透和扩散,而更重要的是技术开发和创新机制的动态发育。在此意义上,资本将突破新古典理论边际收益递减的经典假设,产生不变甚至递增收益,从而对长期增长产生影响。

技术外溢效应是技术效率的内涵,技术效率用来描述技术外溢效应。通过量化FDI与技术效率的关系能够更加清晰的考察FDI的技术外溢效应。世界银行2000年底发表的《增长的质量》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今后经济增长的关键,主要是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即全要素生产率。③据此,下文将运用TFP(R.Lucas,1988;P.Romer,1986)这一指标,来研究FDI对我国经济技术效率的推动作用。[5]TFP这一指标综合体现了一国的技术进步率与技术贡献率,对于我们考察我国的技术进步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问题的方向。

对于TFP的计算,我们是采用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计算的,通过对于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与劳动力在国家总产出中的投入和实际贡献量的测度,将技术进步等其他综合因素的实际作用通过余额表示出来,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技术进步在国内生产中的重要作用。④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

经过取对数、微分等计算可以得出:

根据此模型,运用我国的统计资料中关于劳动力和资本投入以及历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经过计量分析,得出我国历年的TFP的计量结果后,再对我国的技术进步率和FDI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检验,以揭示FDI的引进对于提高我国技术进步率的作用。本文选取了1990-2004年的技术进步率和实际FDI做回归分析。将FDI作为自变量(X),将技术进步率作为因变量(Y),运用Eviews软件做一元线形回归分析,得到分析结果:

可见,该回归虽然拟合度和t统计量偏低,但基本反映了外国直接投资与技术效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外国直接投资率,可以带来0.061个百分点的技术效率的提高。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FDI与我国的技术进步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各种数据表明,FDI的流入在某些行业和部门的经济点上确实发挥了促进作用。进入21世纪,许多大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大多数进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正在大力发展的产业,其投资最密集的行业有微电子业、汽车制造业、家用电器业、通讯设备业等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2000-2004年间,德国、日本的三十家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231个项目中,投向电子行业的项目最多,为48项,占全部项目数的21%;其次为汽车业,有28项,占全部项目数的12%;再次为家用电器项目,有23个,占全部项目数的10%;其余投资项目较多的行业有通讯设备、机械、电器和化工四个行业。实践表明,这些大的跨国公司以FDI进入的领域,国内相关行业技术水平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2.FDI的流入对我国整体经济技术进步的贡献

根据以上模型分析及数据,FDI的流入对我国整体经济的技术进步贡献并不明显,FDI的持续增加并没有同步实现我国技术进步率的大幅提高(每1%仅贡献0.061%),这说明在中国现有经济基础上,我们在很多时候过分地夸大了FDI的溢出效应对于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作用。其主要原因包括:第一,我国的经济体制转轨还没有完全实现,还没有一个相对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缺乏有效的技术外溢的传导通道,传导的范围和作用有限,资源得不到优化的配置,因而也就削弱了FDI对于我国经济技术进步率的促进作用。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众多干扰因素存在的情况下,FDI对于我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也就失去了原本应有的较强的相关关系。第二,这与我国长期以来FDI主要集中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关。近20年来FDI转移的主要原因是致力于将其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种趋势对我国技术升级难以产生明显的带动作用。

三、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FDI与中国经济效率相互关系的系统研究和对技术效率的进一步考察,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中国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应改变以往只注重经济增长的“量”,不重视经济增长的“质”的观念,把FDI对经济效率的推进提升到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其次,当前FDI主要通过其对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三产业规模的大幅扩张来提高中国的经济效率,而目前的约束因素则主要集中于引进外资机制和开放政策,特别是在中国全面进入WTO之后,制度和环境障碍将变得更为明显。

鉴于本文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利用FDI,使其朝着促进经济效率提高的方向发展,笔者提出两个重要的政策建议。

(一)重视扩大FDI的制度变迁效应与贸易创造效应

着力改善引进外资机制,消除“以政策换资本”和“以市场换资本”等阻碍经济效率提高的制度和环境因素;遵循重点激励和国民待遇的原则,扩大各行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良好契机,提高外资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

(二)强化技术溢出效应在FDI提高中国经济效率过程中的作用

借助FDI提高我国本土人力资本水平,增强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的组织结构和市场环境,为FDI实现技术溢出效应提供畅通的组织渠道;加强我国对于FDI中技术含量的要求,强化择优引资的意识,引导FDI增加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比重。

综上所述,FDI在我国改革开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整体经济的高速发展功不可没。在保持FDI流入的相当规模,确保FDI的一定质量水平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坚持和改进开放政策,合理引进FDI,更好地为推进中国的经济效率而服务。

注释:

①文中数据除特别说明出处外,都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公开发表的数据。

②关于溢出效应,本文只做简单陈述,其具体理论阐述,可参见《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11期,吕世生的《溢出效应: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企业的重要作用》。

③在世界银行2000年底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增长的质量》明确提出了一个新的经济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强调了三种资本的概念,“第一个就是我们通常比较关心的物质资本;第二个是人力资本;第三个是自然资本”。从今后中国来看,劳动力的增长已经不太可能;从资本增长来看,中国国内的储蓄率大概是40%,也不大可能再增高;那么,中国今后经济增长的关键,主要是TFP,即全要素生产率。

④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和技术贡献率关系的具体分析和计算方法,可参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葛红、冯英浚的《基于等效益面生产函数的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贡献率》。

标签:;  ;  ;  ;  ;  ;  ;  ;  ;  ;  ;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效率的提升_外国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