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晖1 东贵荣2(通讯作者)
1.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针灸科 上海 200040;
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 上海 200437
关键词:针刺;中药;皮肤淀粉样变
郝××,女,68岁。
初诊日期:2012年8月3日
主诉:患者左面颊、背部肩胛区、双肘臂外侧紫褐色斑块、丘疹并瘙痒4年余。
现病史:自述4年前(2008,2)因手指被鱼刺刺破后出现患指关节肿痛,在外院予清创引流及头孢拉定静滴3天后,出现全身风团、瘙痒,同时双膝关节肿痛,咽痛并伴发热。此后风团反复发作,口服抗组胺药疗效不佳,予口服多虑平后,风团发作缓解。2008年5月查过敏原及ASST(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均为(-),后觉双手肘臂部及项背部皮肤瘙痒,抓搔后出现斑痕,反复发作后皮肤出现粟粒样丘疹,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医院皮肤科、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2009年9月检验结果: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RF(-),HLA-B27(-),ANCA(-)、ANA(-)、ENA(-),血沉68mm/H,CRP58.7mg/L,巨细胞病毒IgG、IgM(+),风疹病毒、Ⅰ型疱疹病毒IgG(+);双膝MRI示:左膝退行性关节炎;皮肤活检:皮肤淀粉样变,甲基紫染色(+)。诊断为皮肤淀粉样变,后经中西药物治疗,皮肤瘙痒、斑疹未见明显改善,前来针灸治疗。
患者神疲乏力,语声低微,腰膝酸软,胃纳欠佳,大便溏薄,夜寐不安。舌体稍大有齿痕,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弦。
专科检查:左面颊见有蜡样光泽的紫褐色斑块,面积约3×4cm大小;背部肩胛区见紫褐色色素沉着,聚合成网状,面积约8×12cm大小;双侧肘臂外侧见紫褐色粟粒样半球形丘疹,表面粗糙,密集成片不融合,面积约3×6cm大小。
诊断:皮肤淀粉样变。
中医诊断:皮痹(皮癣),脾虚湿滞型。
治拟健脾利湿,祛风活血之法。
针刺治疗:
头针配合体针进行针刺治疗。头部腧穴采用透穴针刺(东氏头针),百会至太阳连线针4针,沿线向下透刺。另取神庭、本神、印堂、风府、风池、大椎、风门、心俞、肝俞、脾俞、腰阳关、颧髎、下关、人中、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血海、犊鼻、膝阳关、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
针刺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先取坐位针头面部穴位,背部穴位采用向下斜刺,后取仰卧位针腹部及四肢穴位。采用0.30×40mm毫针,进针得气后留针20min,每周二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中药:当归15g 生芪45g 防风15g 荆芥15g 桃仁10g 丹参15g 透骨草15g 炒白芍15g 白藓皮15g 桑寄生15g 苦参15g 浮萍12g 地肤子12g 木瓜15g 苍术15g 百部15g 通草15g 桂枝15g 牛膝15g 伸筋草15g 三七粉6g 地龙10g
以上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水煎服,每日 1剂,分 2 次温服。
针刺配合中药连续治疗3个月后,患者皮肤瘙痒感减轻,肘臂部紫褐色丘疹数量减少,皮疹稍平,肩胛背部色素沉着稍变浅,腰膝酸软疼痛减轻,同时精神好转,胃纳可,大便调,夜寐稍安,继续前法治疗。治疗半年后皮肤瘙痒感明显减轻,肘臂部紫褐色丘疹变平,扪之不碍手,左面颊紫褐色斑块颜色变浅,面积减小。坚持针刺治疗约1年半后,皮肤瘙痒消失,左面颊斑块颜色接近于正常面色,皮肤光滑;背部肩胛区及双侧肘臂外侧紫褐色粟粒样丘疹消失,皮肤颜色稍深于周围肤色,余症皆平。
讨论:
淀粉样变病是指由于淀粉样蛋白沉积于组织或器官并导致其功能障碍的疾病。淀粉样蛋白广泛沉积于内脏、肌肉、粘膜、皮肤时称系统性淀粉样变病,仅累及皮肤者称皮肤淀粉样变病,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有研究发现,遗传、环境、机体免疫紊乱、表皮摩擦损伤、病毒感染均与本病的发病有关。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以苔藓样型和斑疹型最为常见。斑状淀粉样变好对称发生于中年以上妇女的肩胛间区,也可累及躯干和四肢。皮损为褐色、灰色或蓝色色素沉着,由点状色素斑融合而成,呈网状或波纹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瘙痒。【1】治疗尚无特效疗法,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抗组胺药,阿维A酯对部分患者有效。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与中医文献记载之“皮癣”相似,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松皮癣,状如苍松之皮,红白斑点相连,时时作痒。”【2】
诸多医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本病的认识:赵炳南【3】认为此病属于顽湿聚结,化生为痰,久困肌肤。马绍尧【4】将本病分型为湿热蕴积、血虚风燥、脾肾两虚三型辨证论治。陈彤云【5】则认为,风湿之邪蕴久化热,湿热阻滞气机,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致此病发生。张池金【6】认为本病病因除风湿瘀结,还与肝脾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运用脏腑辨证,以调和肝脾,祛风养血为基本治法。
东贵荣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先天气血不足,外感风湿之邪,客于肌肤,郁于气血,使气血运行失调,肌肤失养所致。《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人体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初期健脾利湿,祛风止痒,后期根据“久病致瘀”理论,辅以养血活血之法。故针灸治疗以鼓舞人体正气为主,取任督二脉经穴调和阴阳,再配以祛风活血之经穴,调和脏腑经络气血。
取东氏头针百会透太阳一线贯穿多穴,跨越督脉、足太阳、足少阳3条阳经,配以神庭、印堂、人中、大椎、腰阳关等督脉之穴,能通调一身之阳气,激发人体正气;加上任脉之气海、关元,使人体精充气足,驱邪外出。风池、风府、风门能祛风,配曲池、合谷、血海、太冲以活血;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配中脘、天枢健脾利湿;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取心俞、肝俞、脾俞调整脏腑气血;颧髎、下关、手三里、外关、犊鼻、膝阳关分别疏通面部、手臂和膝关节局部经气。诸穴相配,标本兼治,共奏脏腑、阴阳、气血同调之功,体现了东贵荣教授脏腑阴阳气血平衡针法的思想。同时配合养血活血、祛风胜湿、通经活络之中药,使人体内则气血得养,外则风湿得祛,阴阳调和,疾病自平。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9.
[2]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下册)[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69.
[3]赵炳南,张志礼.简明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260.
[4]马绍尧.皮肤淀粉样变的辨证施治(附16 例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1984,03:13-14
[5]刘清.陈彤云治疗皮肤淀粉样变验案1 例[J].北京中医药,2010,12:939
[6]李莉,张弛金.中医药辨证治疗皮肤淀粉样变2 例[J].四川中医,2014,32(4):144-145
通讯作者:东贵荣(1950-),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东贵荣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工作室导师,上海市名中医。
杨晖(1967-),男,博士,副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项目: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项目编号ZYSNXD-CC-MZY005。
论文作者:杨晖1, 东贵荣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2
标签:皮肤论文; 淀粉论文; 气血论文; 针刺论文; 丘疹论文; 阳关论文; 肩胛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