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的本质的历史表现看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从人的本质的历史表现看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从人之本质的历史展现看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进程论文,本质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社会制度的形成和建立都有其内在的人性根据,并且与当时社会条件下人的本质的展现程度密切相关。人之本质,按其历史生成样态可分为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三种,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立足点是人之类本质或群体本质的客观存在,而资本主义私有制则往往高扬着人的个体性。由于人是类、群体与个体三重形态的感性统一,所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社会主义,就面临着一个如何解放个体、充分体现个体本质从而促进生产力迅猛发展的改革任务,而资本主义也面临着一个如何体现人之共同利益、增强相互关怀、建立和谐人文精神的历史难题。于是,当今世界便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为各自的健康发展而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局面,这种状况的形成既是历史发展的即存产物,也是人之本质丰富性展现的必然结果。

一、人之本质的历史展现与社会主义理论的起源

人是类、群体与个体本质的感性统一。人的类本质是人类每一个体都具有的而为他类所缺乏的特殊规定性,它既是人区别于自然、动物的内在根据,又是产生出人的其他属性并使之不断丰富发展的基础,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之类本质流动着的主要内涵。人的群体本质就是不同的自然、社会群体对其所属个体属性的规定影响,它包括种族、民族、阶级、集团等不同层次的内涵。人的个体本质则是单独个人区别于其他个体的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它是在丰富的个体间的差异中形成的。虽然人先在地包含类、群体、个体的本质规定性,但这些规定的表现并不是同时并进一蹴而就的,而是大致经历了由类经群体中介而达个体自由的不断剥脱、层层展开的发展历程,这种发展以生产力的进步为内在依据。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必须以类的形式对付自然的压迫,尽管这个类客观上以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个体为存在单元,以群体为活动形式,但在其生活观念中,个性和群体性是潜匿着的,它包含在类意识之中,这时一切都以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中心,这就是人的类本质表现时期。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的智力有所发展,他们开始利用一些自然力量来应对自然,于是自然对人的生存压力有所松懈了。原来联系紧密的同一自然种群内部成员的先在差异,因这种松懈而被显现出来,他们沿着这先在的差异之缝而分解为许多大小集团,于是群体表现时代又徐徐拉开了帷幕。群体本质表现时期,不同群体之间发生了广泛的社会联系,以便让人类社会创造的总体实践能力不断向各群体移植生成,于是社会文明便在相近区域的不同群体中传播开来。但是,由于传播媒体和传播能力的限制,这种传播仍然是小范围的,某种程度上,它导致了人类不同群体社会文明的非同步发展。

个体本质表现时代的来临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为个体生存提供了充分的表现空间。个体表现时代发端于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其精神主张就是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它是为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权神学对个性的过份压制而提出来的。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家又提出了“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其本质是个体的自我中心主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生产力的发展为个体表现提供了较充分的物质条件,个体有能力从群体的束缚中进一步释放出来,个体表现不断走向辉煌,其精神标志就是个人主义的登峰造极。例如,霍布士就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感官快乐逃避感官痛苦的,人都是只追求于己有利的事物,因而人的本性是极端利己的,人生就是一个无限追求个人欲望满足的历程。洛克也认为追求个人幸福或快乐是人的本性,他所谓善或恶只是快乐或痛苦自身,产生快乐则好,产生痛苦则恶。孟德维尔则进一步提出私利即公利,他说每个人在贪欲和私利的推动下,不择手段地追求私利,即使采取欺骗、狡诈和邪恶手段也无所谓,虽然看起来充满恶行,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却是一个繁荣的整体。所以他认为利己心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源泉。

不仅理论上如此,而且实践上极端个人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使广大无产阶级深受剥削和压迫,于是个体差异使资本主义世界完全分化了,出现了所谓“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这种一部分人个体本质的极端表现使另一部分人几乎丧失了人之自由的类本质,更谈不上人的个性发展。人是类、群体与个体的感性统一,个体本质的表现必须以类本质的存在为前提,过份的个体本质表现必然以类本质表现的“复归”进行校正,于是,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便应运而生,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提出了人人必须参加劳动,消灭城乡对立,消灭雇佣劳动,消灭私人经济等一些积极主张。但由于当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尚未充分展开,加之他们本身社会地位的局限,因此他们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更不会找到建设新世界的社会力量,因而只能是空想。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份,并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阶级矛盾的深刻分析,建立了无产阶级可以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极强的阶级性,它对无产阶级抱有深厚的同情,对资产阶级则充满了怨恨。奠基人希望在人之类本质同一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平等自由、按需分配的合理社会,但这种社会不是简单回归、而是对资本主义个体时代和个体精神的积极扬弃,其理想色彩十分浓厚,到目前为止,它仍然处于一种正在进行的未完成状态。

二、民族发展的时代差异与社会主义理论的东迁实践

不同历史、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民族,由于各种差异的干扰,其社会发展程度是不可能一致的,这就决定了不同民族在经历由类到群体再到个体三种社会形态的时间先后和持续久暂有所差别。

尽管中国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不同学派的辩争,但天人合一仍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或许首先基于统治阶级的需要。天人合一与政治的连袂始于周初统治者提出的“以德配天”,这种观念具有明显的天是主宰的含意,但也包含了一点天意可配的人的主体能动精神。到了孔子那里,以德配天得到了改造。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并认为为仁由己,但天是主宰之思想仍有所保留,所以在孔子学说中天与人或仁的关系终究是悬而未决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一些重要思想,他将孔子的“亲子之爱”变成了一种普遍的“不忍人之心”,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这种种“心”合起来就是“性”,这种“性”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同上)。它直接与天相通,是天在人身上的表现,所以孟子认为人只要扩充自己的心也就是知性了,知道了自己的性也就是知天了。这样,天主宰人事与仁的思想被统一起来,奠定了天人合一的基础。

很明显,这种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弘扬了人的主体性,从以德配天到尽心知性皆是如此;另一方面,它又将对外界自然的了解局限在对自我的体认之内,将丰富广阔的社会实践域压缩转向到人的主体内心之中,并且尽心知性的目的也主要不是求真,而是求善;不是求生产力的发展,而是求生产关系的融洽。这样,天人合一思想就阻碍了人对自然的改造,社会因生产力的凝固而延缓了发展的脚步。生产力的低下又反过来难以为个体从群体中释放出来提供必要的能量,所以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统治者反而更加强调封建群体本位观念,这种强调主观上强化了对群体时代的执着,延伸了中国封建群体时代的漫漫长夜。

而在西方,18世纪3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就踏上了全面征服自然的征程,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人之个性实现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而深入民众且一直承传下来的宗教信仰与自14世纪以来不断发展和完善着的个人主义理论的互补融合,又为个体生命价值的有序实现提供了某种精神指导,所以,它们在经历了人与自然的差异和分化后便迅速发展出典型的理性意识,尔后又经过群体与类分离的短暂阶段而迅速进入个体与群体的分离时期。显而易见,这种由类向个体自由的安全下放之所以如此快捷,是因为其背后随时都牵系着一根强有力的宗教拉绳,它如无限长的脐带,不管个体如何远离自然,它都会使人与上帝保持十分亲近的血肉联系,让人释放潜力时有条不紊。总而言之,极强的宗教观念和人与自然的分化构成了西方社会不断发展的必要张力,从而使其迅速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而中国却因相反的原因而老是徘徊在封建时期。

显然,不同民族由于自然条件、文化心理特别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差异,其人之本质表现的展开进程和对其中某一形式的趋向选择便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即发展的差异性在通过世界广泛的民族交往之后便十分明显地呈现出来了。

自鸦片战争打开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门,西方文化便潮涌而至,与中国封建文化撞击起了较为壮观的浪花。就时代发展进程而言,这实质是封建群体文化与资本主义个体文化的交流,其优劣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民族自尊心极强、自以为居于世界之中心的中国人,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传统文化被外来文明同化席卷,于是民族运动的不断展开便压倒了个体精神的文化启蒙,甚至构成民族救亡运动内容之一的、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宗旨的洋务运动也被封建保守势力指责为“以夷变夏”、“空耗国帑”、“祸国殃民”,这是其一。其二,由于时代差异,特别是文化基因的不同影响,执着于亲情和谐之人文精神追求的中国人不太容易、特别是难以公开传导个人主义精神。这样,双方面的原因使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洗礼又被卷入到民族救亡的运动潮流之中。就在民族救亡运动不断向前推进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然而引人注意的是,同样源于西方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其中的科学社会主义,一旦辗转到了中国,却如春风一样吹皱了中国一池封建春水。为什么科学社会主义能够在中国迅速传播?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的群体文化有某种内在同构关系所致。

追求大同均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质,它不仅在注重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体系中有明确的阐释,而且也在中国无数次农民起义高举的大旗上有醒目的招彰。如果进行分析,我们就会看到,大同均平意识只是人们思想行为的表面流层,其更深层的河床基底却是人的类本质同一性,即所有个体,作为人他们都具有通过语言交流思想情感、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区别于自然动物的同一性,于是就自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都是人为何不享有同样的现实生活?于是平均大同就成为中国社会意识潮涌不止的通贯激流。同样,尽管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积极扬弃,但它在方式上却同样是通过对人类本质的充分呼唤来对私有制进行冲击和改造的,人们之所以要消灭剥削和压迫,消除阶级差异,要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就是因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一样都具有人的类本质同一性吗?于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由于与大同均平思想的内根性而在中国得到了普泛推及。

三、人之本质历史展现的丰富性与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其首要的价值就是民族获得独立,从这一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只不过是民族独立的一种方式,这也就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内涵。但是,如前所述,中国的社会主义都不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自然扬弃而实现的,它既没有资本主义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没有相应的人文精神觉悟,它实质是科学社会主义通过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间隔而在封建中国产生的平行推移。理论形式上后资本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前资本主义的中国社会主义极其相似,但在实践内质上却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差别,这或许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其东迁实践的差别。很明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批判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制度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对资本主义时代的一种超越,是一种理想设计,是当资本主义过份的个体本质表现即个体之间过大的差异,影响到人之类本质或群体本质同一性的存在时的一种人性自我健全的自然反应,方式上它希望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根纤绳的牵引来攀爬出资本主义个体本质泛滥的狭谷,但这种意图在现实实践上却产生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阻滞了一部分封建国家向资本主义狭谷的自然滑落,二是启动了资本主义超越自己狭隘性的自我完善意识,这两个方面的表现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后期一直存在着。

冷战结束以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强硬对立已不复存在,相反,通过广泛的接触联系之后,出现了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某些方面学习,而资本主义也在一定内容上向社会主义学习这样一个相互学习的局面,并且这一形式被完全公开化了。如果再从人之本质全面表现这一角度来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就会认识到这种相互学习内含着一种必然趋势。

私有制是萌生于人的个体意识觉醒之后的,私有制的诞生特别是其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充分说明,私有制之存在并不是无根的浮萍,它是有其内在的人性根据的,因为人是一种有理性选择的动物,人类社会中没有人性支持的事物既不会产生更不会长久。那么私有制的主要人性根据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私有制基于人的个体本质的客观存在,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先在差异。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实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进程就是人之个体本质表现不断趋向丰富化、普遍化、合理化的过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普遍的个体本质表现不仅受到了生产力的制约,而且也受到了血缘、亲族、阶级关系的束缚,资本主义通过对自由、平等的呼唤,通过丰富的个体差异对群体束缚进行冲击的方式,使个体本质表现获得了广阔的自由空间,同时个体能量因充分释放出来而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为个体的表现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时代是人之个体本质表现最突出也最激烈的时代。但是,前文已叙,人不仅是个体的存在物,同时也是类和群体的存在物,它是类、群体与个体的感性统一。所以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充分个性的资本主义社会就面临着一个如何体现人之共同性,使人之类本质和群体本质得到合理表现的问题。而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实践恰好给它提供了一种理论启迪和实践警醒,于是新经济政策、普遍福利、失业保险、终身雇用等政策便不断出台面世了,资本主义通过向社会主义学习使自己趋向“完善”。

同样,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是在封建的土壤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个体没有经过资本主义文明的洗礼,封建群体依附观念充斥人们思想的各个角落,个体本质难以充分表现出来,作为类、群与个性之统一体的人仍处于一种非全面的发展状态。因而社会主义必然面临这样两个问题:一是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个性的充分解放,这是历史留下的任务。同时,这二者也是相辅相成的,即个体解放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的活动能源,而生产力的发展又为个体表现提供物质条件,其实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资本主义的资金、技术、经营方式、管理经验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提供了某种借鉴,社会主义必须向资本主义某些方面学习才会有大的发展。中国十多年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通过对人之个体本质表现的张扬,即通过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通过城市鼓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企业的发展和国有企业向股份制的转化等方式,积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得到了不断满足。

当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学习的事实充分说明,制度必须以人为根本,必须充分体现人性之丰富性。所以社会主义的平均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都只是人性的畸型发展而不是健全人性的内在要求,更不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状态,两极分化必须用共同富裕调节,而共同富裕也只能理解为一个允许差别存在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标签:;  ;  ;  ;  ;  ;  ;  ;  ;  

从人的本质的历史表现看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