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道外区太平人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50)
摘要:目的 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3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予以分组,按照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8例,对照组给予DHS(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加以治疗,实验组给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加以治疗,评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髋关节功能评分相比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具有效果确切、微创、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高龄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群体十分常见的骨折类型,其在全部骨折中的发病率占据的比例是3%-4%。大部分患者存在骨质疏松的情况,加之患者体质较弱、高龄、各种慢性疾病的影响,患者术后需要保持长期卧床状态,容易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相关并发症[1]。DHS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临床治疗此类骨折的主要方法,为评定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3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予以分组,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3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予以分组,入选病例均符合不稳定性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将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者、严重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等患者排除。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患者16例,患者年龄72-89岁,平均年龄(82.7±2.3)岁。Evans骨折分型:IIIA型12例,IIIB型10例,IV型9例,V型5例。按照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8例。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比较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DHS加以治疗:要求患者仰卧在骨科牵引床上,利用C型臂X线及进行牵引闭合复位处理,待复位完成后于股骨外侧大转子顶点向远端作12cm切口,显露骨折端后,继进行复位,与股骨颈中置入加以螺钉导针,对长度进行检测,对侧方钢板、加以螺钉进行选择,采用皮质骨螺钉固定好股骨干和钢板,将抗旋转螺钉拧入加压螺钉,以免出现股骨头旋转的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实验组给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加以治疗:实施全麻,选择仰卧位,患肢位于上侧的患者,在外侧作手术切口,于大转子切口作长8-12cm的弧形切口,完全暴露大转子骨折处,同时顺着股骨颈方向暴露出髋臼、股骨头,完全复位好股骨大小转子后,使用钢丝予以固定,在小转子上1.5cm截骨处理股骨颈,使大小转子之中带有肌肉的较大骨块得以保留,避免出现肌肉止点缺失和骨缺损的情况。实施扩髓时需做好股骨近端再次骨折与骨折移位的保护措施。对假体前倾角度进行明确,于股骨处插入假体柄,调整股骨体额状面保持15°前倾的状态,人工置入股骨头直径为原股骨头直径减少1-2mm的标准,确保人工置入股骨头旋转中心与大转子顶端保持水平状态。先进行假体试模,对颈长度进行确定,保证中立位屈伸髋关节未正常状态,患肢和健肢长度一致。将骨水泥注入髓腔中,并以骨水泥充填股骨距受损部位,以试模角度将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置入,予以负压引流,术后做好抗生素抗感染,尽早开始功能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分值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髋关节功能越好[3];并对两组术后尿路感染、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内翻、压疮等并发症进行观察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借助SPSS21.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所有数据,手术时间等以()进行描述,t检验组间对比,并发症发生率以(%)表示并行x2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手术情况、髋关节功能评分
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19.46±6.35)min,术中出血量为(436.54±47.36)mL,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0.24±2.83)分,实验组分别为(75.35±5.31)min、(302.76±35.23)mL、(86.39±2.52)分,组间进行比较,实验组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
2.2 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对照组术后出现8例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各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内翻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4.4%;实验组术后出现2例并发症,其中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1%,经对比,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实验组(P<0.05)。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老年患者中最易发生,由于此处血运较丰富,骨折后愈合速度较快,保守治疗方法即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因为长期卧床休养,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从而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基于此,临床方面主张选择手术方法为患者治疗,考虑到高龄患者骨折疏松情况较严重,实施内固定手术易发生髋内翻、内固定失败等不良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方法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方便,且可对畸形进行有效矫正,安全可靠,牢固性和快速性等优势比较突出,可显著手术时间,避免多次手术导致的各种其他风险,术后患者可尽早下床进行康复训练,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证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具有效果确切、微创、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曾荣东,林金丁,黄杰聪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2016,32(8):701-706.
[2]杨昌俊,秦水.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早期疗效评估[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1):53.
[3]武玉亮.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0):1863-1864.
论文作者:史云丰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5
标签:股骨论文; 转子论文; 实验组论文; 患者论文; 并发症论文; 股骨头论文; 高龄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