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几点重要启示_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几点重要启示_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的几点重大启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启迪论文,中国论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历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它具有探索性、复杂性、长期性、曲折性和艰辛性

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真理。但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崭新的事业,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是一个创造性的事业,马克思主义书本上不可能找到现成答案,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无现成经验可学,的确是马克思主义者面前的一个历史新课题,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和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民自己努力去探索。正如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几十年间,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一些国家革命的胜利,证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是能够成功的。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但是总的来说还需要很好地探索。近几年国际上发生的急剧变化,使这个问题更加引人深思。”

既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个十分复杂需要努力探索的事业,它必然具有长期性、曲折性和艰辛性。邓小平深刻地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9 —380页。)对这一点,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很多领导人认识上是不足的,他们把社会主义事业看作是短暂能够完成的,并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中国共产党也曾经把社会主义建设看成是几十年就能完成的事情,现在才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当今中国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经过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比较,才开始认识了这个当今中国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实际。”建国以后的前三十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上和实践中发生的一些严重失误,归根到底都是脱离了这个实际,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深刻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这就为探索开创和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课题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归根到底是由于符合了这个实际,懂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长期性这一特点。

和任何事物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发展的,而且都会有一个曲折发展的经历一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无法摆脱这一规律。当实践尚未展开,人们还没有经验,还不认识它之前,要想一下子就充分掌握客观规律是困难的。特别象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比较,很难掌握其规律。历史事实正是如此,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曾发生过两次严重曲折,一次是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急于求成、急于求纯的“左”倾错误,一次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都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重大损失。对于这两次曲折我们必须正确地加以分析,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探索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失误,是由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的各种因素造成的,中国人民付出了极沉重的代价,它给了党和人民深刻的教训,但失败的经验也是一份宝贵的财富。“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盲目的必然性往往是自由的祖宗。”(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卷,第846 页。)中国共产党终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掌握了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至于近几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些国家出现的严重曲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不必惊慌失措,“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3页。)回顾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历程,党就是在不断纠正错误、克服困难,经历多次曲折后才成熟起来,引导革命取得胜利的。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时也同样需要在长期的奋斗中,经过曲折的锻炼,使中国共产党更加成熟起来,去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胜利和成功。

历史和未来都会告诉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辛性。因为认识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还会遇到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课题,我们不可能有未来全部答案。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要求全党全国人民,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有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艰辛性的充分思想准备,才能迎着困难上,不屈不挠地去夺取这一伟大事业的胜利。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处理各种矛盾都要服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新中国要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在1949年3 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宣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必须用极大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城市中的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党在这里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要所在。”(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29页。)七届二中全会后,刘少奇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国就要进入经济建设时期,“今后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恢复和发展中国的经济”。他斩钉截铁地强调:“只要第三次世界大战不爆发,我们的任务就一直是经济建设,使中国工业化。”(注:《刘少奇年谱》,第222页。)周恩来、陈云、 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也都在不同场合论述了把经济工作放在首位的观点。正因为全党都重视经济建设,所以在1952年就奇迹般地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国工农业生产已经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从1953年开始,又开展了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开辟了一条服务于国家工业化、目的在于解放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农业生产主要指标也提前完成。

1956年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文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不少正确的理论观点。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我们党现时的任务,就是要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已经组织起来的几亿劳动人民,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刘少奇分析了国家的主要矛盾发生的根本变化后,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胜利,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现在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注:《刘少奇选集》下卷,第253页。 )在大会一致通过的《政治报告决议》中指出,全党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党的八大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一开始围绕着发展生产力这个主要任务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开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绩显著。但不久由于对国内外阶级斗争和政治形势作了错误估计,1957年9月至10 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提出当前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这就动摇了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根基,从此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正确和错误的两种发展趋向。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越来越向“左”的错误方面发展,最后陷入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道路上去了,这就造成了10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忽视了发展生产力,大大干扰甚至延误了1965年初周恩来在全国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致同意邓小平提出的立即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当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共产党才真正集中力量把发展生产力放到了首要地位。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伟大转折的一个根本标志。

邓小平通过总结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深刻教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搞现代化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要始终地搞这件事情,“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顽固一点,毫不动摇”。(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49 页。)

邓小平认为是否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关键是要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集中地表现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82页。 )邓小平强调指出,要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在处理各种矛盾中,一定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他强调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动摇这个首要地位,就会使社会主义建设走偏方向。为了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江泽民要求大家全面正确地分析当前社会上的种种矛盾。他指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矛盾表现,但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江泽民强调指出:“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了经济建设同各种矛盾,包括阶级矛盾在内的关系,我们党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尽管国际国内发生这样那样的重大事件和矛盾,我们都没有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行到底,历史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事业,它有一个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创新和完善的过程

恩格斯早在100 年前就预言过:“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 )历史证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在不断改革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这一点毛泽东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已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改革就是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事业,从党的八大以后就有了一些初步设想和实践,但对它认识不深,后来走了一段曲折道路。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终于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而且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把改革看作是中国第二次革命,这是一场全面的改革,是决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命运的一着。在邓小平和党中央领导下,改革从农村开始,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接着产业结构改革,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使农村经济出现了勃勃生机。十二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到城市,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以及政治体制等改革一步步深化。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到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阶段。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政治体制改革也已进入到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阶段。改革的深入,也引起了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深刻变化,整个中国出现了革命性的变革,从而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发展。

在国内改革的同时,对外实行了全面开放政策。首先从沿海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取得了很大成功。后来又相继开放沿海十几个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勃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特别是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带动长江流域的开放和发展。以后又开放沿江、沿边城市和全国各省会及一些有条件的城市。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不但吸引了大量建设的资金,而且吸收了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尽量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就给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巨大的推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形势。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事业,实行改革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走社会主义中国强国之路。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它将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走向胜利。

江泽民在最近一段时期,又进一步强调指出:“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因此,要始终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注: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这一正确的方针。江泽民关于正确处理以上三者关系的方针,是对邓小平改革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它能经受住各种严峻的考验

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才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历史选择,它在人民群众中有深厚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的历程中,广大人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邓小平指出的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这一思想,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完全可以信赖的领导者。即使在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与党同心同德一起战胜困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把社会主义经济恢复和发展起来,搞四个现代化。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人民更坚定地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

1989年春夏之交,国内发生了政治风波。与此同时世界风云变幻,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生严重挫折,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影响大极了。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家认为中国也过不了这个关,只要把中国的社会主义搞垮,就可以在本世纪末彻底解决共产主义问题。结果是他们的幻想破产了。

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经受了国内政治风波的考验,经受了国际上社会主义国家前所未有的严重挫折,经受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制裁和和平演变的巨大压力。中国的政治、经济、人心一直稳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依然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的社会主义旗帜举得更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严峻的考验中胜利前进。

1998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又接连经受住了经济领域风险和来自自然界风险的两场严峻考验。当时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继续保持了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局面。同时,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军民协同作战,夺取了抗洪抢险的伟大胜利。

事实充分证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能够清醒、沉着、坚定地解决在国际国内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妥善处理国内和国外关系中一系列重大而复杂的问题,具有驾驭现代化建设中各种复杂局面和应对各种风险的丰富经验和卓越才能。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它深深扎根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五、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正确,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的确是历尽磨难,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关键是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是否正确。我们党在八大前后一段时间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不少可喜的成果。可惜不久,党的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一条“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路线一方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的普遍愿望,然而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否定了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作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这条路线的产物。后来随着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并由此形成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党的基本路线,这就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到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邓小平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集中了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以巨大的政治气魄和理论勇气,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一国两制”等几个问题,作出了一个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并且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和主要经验,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证明,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是正确的。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近二十年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六、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定能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辉煌胜利

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虽然社会主义建设发生过曲折,但在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尤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二十多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是以接近10 %的速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增长率高出6.5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现在在世界排名第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我国工业生产年增长率近14%,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并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掌握了原子弹、氢弹、导弹、火箭制造技术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我国的主要农产品的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仅以7 %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也是很了不起的。我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量增长近15倍,跨入世界第10大贸易体行列。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2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我国外汇储备超过1400亿美元,也居世界第二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正确地制定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本世纪末,我国将实现小康水平;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6万亿美元, 走在世界的前列。这时就能充分体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说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

中国人民经过五十年的奋斗,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条强国富民的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当然,我们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困难和挑战,甚至还有艰险性。但只要我们保持清醒头脑,作好克服困难的准备,努力奋斗,是一定能解决和战胜的。回顾五十年的历程,我们坚信,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更高地举起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十五大精神,坚定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正确道路,定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标签:;  ;  ;  ;  ;  ;  ;  ;  ;  ;  ;  ;  ;  ;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几点重要启示_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