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建绿色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经济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绿色,代表健康、卫生、安全和环境保护,是大自然绿色回归的呼唤。
一、营建绿色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客观需要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广为关注的问题。尤其是近几十年,伴随科学技术的速猛发展,人口大量增长,社会需求日益膨胀,各国都以极度开采自然资源来发展本国经济,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自然资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口爆炸,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不仅动摇了各国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而且危及到人类的生存。
在全球普遍关注环境问题的时刻,改善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对中国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困扰。(1)自然资源被破坏性使用,浪费极大。在许多中国人的意识中,中国地大物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故而,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历来不把资源浪费,滥用看作是严重的问题,完全忽视了资源的稀缺性;为眼前利益,私己利益,乱采滥伐。当前蜂拥出现的许多小煤矿,小金矿就是这种观念的例证。(2)环境污染代价沉重。由于国人环境保护观念淡薄,再加上近些年,一些人利欲熏心,一些外商不顾国际公德,而在中国乱建污染性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损失达360亿元,生态环境破坏损失达500亿元。如此触目惊心!(3)人力资源过剩。这个问题一方面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人力资源绝对过剩,使物质资源消耗大增,自然环境不胜负荷。另一方面表现为许多人难尽其才的相对过剩,造成这些人的社会贡献远不及其社会成本,加深了与经济增长极限的矛盾,提高了环境代价。
为此,在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对此忽视,只单纯追求经济活动在经济领域内的效果了;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应突破传统的局限,拓宽经济效益的涵盖面,融入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绿色内容,构建起一种绿色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硬性标准,加强对各社会个体承担社会和环境责任的评价、考核,以期实现自然的绿色回归。
二、营建绿色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经济效益的双重属性
经济效益是现代经济生活中广为探索和追求的经济行为的最高目标,一般被认为是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生产实践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受不同社会阶段生产目的的制约,具有双重属性。一重是由社会生产实践引起和带来的,体现人与物之间关系的自然属性,它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必然。另一重是其社会属性,指在不同社会形态中所体现的劳动手段与生产目的之间关系的性质,是客观事物能得以发展的保证。
经济效益的自然属性,主要引源于人类对于行为效果最大化的追求,并深刻地蕴含于这种追求中,而不论处于何种生产力水平,何种社会形态下。比如,在有的同志认为最不可能存在经济效益的原始社会,虽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还处于蒙昧状态,但是,人们为了生存和繁衍,对其一天的狩猎行为都存有猎获越多越好的愿望。这种愿望是人自然而然的心理状态,用现代语言表述,即为经济效益的思想。再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但已存在了企业主如何使预付资本最小而使所得最大的思想与实践,而且由于许多经济学家对这个所费与所得问题的研究,使它被清晰地表述出来。有关这些都可以在对经济活动的计量(会计上对所得与所耗的比较)以及许多经济学家的著作中找到证明。至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效益的存在是有目共睹的。可见,经济效益的自然属性使经济效益成为一个一切社会形态下都共有的客观范畴,它跨越了空间和时间。与之相应,它要求经济效益指标的识别也要突破时空的局限,使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具有适用于不同社会形态的性质——一般评价性。
然而,经济效益又是社会的,带有社会特殊性,具有社会属性,即在不同生产力水平下,不同社会形态中,对经济效益的具体追求,重点追求各不相同,进而使反映和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比如,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尚未形成经济效益的概念,亦未思及如何利用指标对之评价,即便是潜意识地追求经济效益,也局限于在现有投入基础上使得使用价值尽可能大。当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们开始对所耗与所得进行计量、比较,从而为经济效益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经济效益指标也随之产生,并不断得到完善。但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效益必竟是以满足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为出发点,这使得它的宏观经济效益的实现依赖于微观经济效益的实现。及至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宏观经济利益与微观经济效益达到统一,评价指标体系也融入宏观内容,经济效益整体上又提高一个层次。同时,地域对经济效益及其指标体系也具有深刻的影响,一个明显的例子,在非洲热带丛林和科技高度发展的北美大陆,对经济效益的理解和评价,决不可能会是同一个标准。所以,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经济效益的社会属性可以使我们得到如下结论:(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经济效益概念亦然。(2)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随着科学、文化等客观环境变化不断提高,所以,人们对经济效益及其指标体系的认识也必然是一个随环境发展而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
综上所述,通过对经济效益的双重属性的分析,为我们营建绿色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即:①经济效益的自然属性赋予评价指标一般评价性,这是营建绿色经济效益指标的根本;②经济效益的社会属性赋予评价指标发展性,这是为营建绿色经济效益指标提供了可能。
三、设计绿色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这是设计经济效益指标的基本原则,它要求指标不仅在内容上同经济效益的科学概念相一致,满足其双重属性需要,而且在表达上,也要精确明了,科学规范。
2.通用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设计指标,首先要考虑到指标的通用性。虽然国民经济中各经济个体组织形式各异,经营活动千差万别,但它们同处于一个自然界中,都对环境产生影响,负有责任,为此,设制的绿色指标应覆盖全社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比性,这也便利了国家的宏观管理。同时,也要注意到经济个体生产经营活动的特殊性及其对自然产生的不同影响,绿色指标的设制应尽可能照顾到不同行业,不同个体的特色,灵活设置。但这类指标应处于从属地位,是对通用指标的补充。
3.宏观性原则
传统经济效益指标主要从各经济个体出发,以微观企业为主体来考评其经济行为的效果。绿色指标是从全社会的宏观角度,对经济个体的行为进行考查,评价其对自然的影响程度。所以,要具有宏观性。
4.实用性原则。
首先,绿色指标要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变化,具有相关性,发展性。因为只有如此,指标才有用。其次,绿色指标的评价结果应对各经济个体产生作用,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再次,绿色指标应尽可能向会计,统计指标靠拢,便于全社会范围内的计量、考评。最后,设置的绿色指标应尽量简单清晰,方便使用,为广大评价者(包括社会公众)所了解。
5.可操作性原则
鉴于绿色指标评价对象的特殊,有的指标可以量化,有的则不能量化。但不论哪种指标,其表达方法,所采用数据来源等内容都必须简单易懂,概念含义清晰、便于实际操作。
四、绿色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通过上面的论述,结合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我们不难发现,现用的常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之所以难以满足当今的需要,主要是因为这类指标没有跟上经济效益社会属性的要求,衡量的只是经济个体行为对经济方面的影响,而未把对客观环境的影响也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以至于面对严竣的环境问题而束手无策。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类常规指标历经艾尔弗雷德、马歇尔(Altredmarshall),林德赫尔(Lindehall)等各国经济学家的努力,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因此,构建绿色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只需在原体系中加入有关合理利用资源,环境保护等绿色内容,对原有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合理的拓展即可,以满足经济效益社会属性对其评价指标体系发展性的要求。
其中,新增的绿色指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反映、评价资源、环境问题的绿色指标;另一类是间接反映、评价的指标。下面,本人就当前实际,提出几个急需识定的绿色经济效益指标的初步设想,以期抛砖引玉。
(一)直接反映,评价环境问题的绿色指标:
1.自然资源利用率。该指标用以衡量稀缺的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促进节约,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指标越高,表明自然资源利用得越充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小。反之,该指标倒数,反映的是自然资源消耗水平。
2.环境污染程度。该指标主要是用来评价经济个体行为对环境影响程度的指标。
污染程度,反映了企业行为使环境付出的代价,其分子、分母数据都可以通过实际检测取得。分母一但取得,可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下来,作为常量使用。
(二)间接反映,评价环境问题的绿色指标。
这类间接指标,表面上不含“绿色”,但它们却同“绿色”息息相关。它们水平的高低,对环境有着深刻影响。
1.满足社会需要程度。该指标可以从社会产品供应总量,社会供给结构以及质量等方面衡量某种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程度。
该指标分子反映了某种产品能在市场中售出的数量以及被社会所认可的价格。分母则反映了社会上对该种产品的实际需求量及合理的价值表现。该指标越高,表明该种产品越适销对路,质量合格。否则,或者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不适销对路,或者是质量不佳,或者是产品供给总量不足,总之,该指标体现了在完善的市场中某产品销售量与社会需求量之间的差异。
2.人力资源利用率与人力资源闲置率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已远非大工业兴起时期可比,只简单地以体力劳动者为主要对象的劳动生产力已难以满足合理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的需要。当今,人才是经济竞争的主要对象,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对环境的优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需要对不同层次的人力进行合理的计量。
该指标主要反映了经济个体内各类人力资源被有效利用的程度,考评人是否能尽其才。其中,分子中员工受教育年限可据我国教育制度规定取得,如下表:
发挥作用程度,可据下列标准测算
例如:一个人专业对口、业绩一般,工作满意,学历与岗位搭配,则其发挥作用的程度为:0.4+0.2+0.1+0.2=0.9。若企业人数较多,按单人每个计量工作量太大,可把员工按上述学历分类,初中,小学类以全单位该类员工作为一个整体衡量;中专、高中类按部门、班组为一整体衡量;大本,大专类按所属科室为一整体计量;博士、研究生可按人头计量。
其中,i为组织内员工发挥作用程度。据有效工作时间可把一个经济组织内员工发挥作用的程度分为六个级别,分别为:0(不发挥作用)、20%,40%,60%,80%,100%。ni表示相应于i等级的平均员工人数。m为组织内部全体员工的平均总人数。
该指标主要是用以衡量一个经济个体中人力资源的闲置、浪费程度,促进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减轻环境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