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生物学”探究性学习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生物学论文,新课改论文,探究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在新课改蓬勃发展的今天,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彻底改革,学生将从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的改变,生物课更多的将是学生的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这种学习方式的改革不仅会影响学生,也将会影响到科学教育的诸多方面,如教材的选材和呈现方式、课堂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时间、师生关系等都将随之发生改变。实践证明,实施探究性学习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理念转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1.高考在目前甚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影响着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少人担心,放弃“全面系统学习文化知识”而去搞什么“探究问题获得知识”,会影响学生的考试分数。不能升学怎么办?实际上这个担心没有必要,一方面,探究性学习是今后高考考查学生能力的领域和试验田。早在2003年全国高考理综试卷Ⅱ卷第26、27两道生物题就已充分体现了这种改革方向,学生依靠读死书和死读书是得不了高分的,要想有好成绩,学生必须学会“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思考问题”,也就是要有新的思路、观点和方法,要有宽阔的视野,能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究社会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探究性学习克服了过去传统教学中的重灌输、轻发现的倾向,不会探究性学习和思考的学生难以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另一方面,考试的作用是选拔人才。在所有学生都参与的情况下,会学习、会思考、会研究的学生当然是出类拔萃的,也始终受到高等院校和社会的欢迎。
2.有人担心开展研究性学习会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善,目前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通过教师完整地、系统地把学科知识捧给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满堂灌输并不能使所有学生都能全部地系统地掌握和吸收知识,而且学生更没有获得和发现的兴趣。探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理念,让学生体会和体验科学研究中的发现、发明的基本程序和过程,是对学生授予“渔”,同时克服了授予“鱼”引起的多种不良反应。生命科学有许多内容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界联系紧密,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是比较受欢迎的。
3.有的教师担心学生会把精力全部投向“探究”,而失去“学习”的环节。这种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是能够加以控制的。正是有这种“担心”,才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既要在创造中发现规律,又需要在实践中领悟已有的科学成就。
4.有的教师担心权威会受到挑战,开展探究性学习后,学生选题面的广泛程度会超出教师想象,因此有时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会感到束手无策,认为在学生面前出现“不知道不太清楚”的情况很难堪。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看法,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当明确自己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只需要做好学生的参谋,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和得出结论。同时应该使学生明白教师同样需要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具备学无止境的理念和终生学习的能力与素质。
二、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它使达尔文虽屈从父亲去学习医学和神学,却依然热衷于野外标本的采集和学习自然科学;同样是兴趣的驱使,荷兰的一名房屋管理员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从而打开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门。兴趣的力量催生了两个伟大学说的产生——生物进化论和细胞学说。
1.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热点”的原则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如探究“南城麻姑山旅游开发与麻姑茶的关系”、探究“南城淮山的高产栽培有哪些关键技术措施?”遗传物质的基础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沙尘暴和西部大开发,等等。这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他们发现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
2.用各种媒体,拓展创造情境。探究性学习中背景材料可以通过标本、挂图、录像等提供,备足备齐各类实验器材、药品,甚至上网查询资料,上相关论坛讨论,我们为此特开辟了一个生物探究性学习论坛——“超越课堂(http://jxncyz.com/tanglin/bbs/)”,这种生动直观的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3.注重探究的实效性,使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在生物学教学中,探究学习要求持之以恒,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乐学,即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有快乐感。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乐学与成功交融,学习的成功率越高,快乐感就越强;同样,快乐感越强,则学习的成功率就越高。据此,我们应当采取多种方式,保证学生的有效探究,使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以建立“成功—快乐—成功”的良性循环机制。
4.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大胆质疑。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好奇心表现为探究过程中的“好问”。例如“探究蜜蜂的生活”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诸如“蜜蜂生物学特性?”“蜜蜂的生活环境特性?”“我国选育的高产蜂种有哪些?”“蜂王浆优劣的识别方法?”这种好奇心迸发出火花时,要不失时机地加以捕捉,予以保护,并使之深化,形成“问题—探究—问题”的良性循环,切不可将好奇心这枝创造性思维的待放之葩扼杀在襁褓中。
三、重视课题设计,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
要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除激起学生的兴趣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根据问题和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思考,不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自主的探索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造能力。我们简单总结为:确定课题—设计方案—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1.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课题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如高中生物课中“色盲”的内容,我们把此内容改为“南城一中色盲调查”的研究课题,让学生亲自参与,然后通过统计、分析、归纳和总结,从而得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对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学生会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现实生活中是那样的重要,从而理解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如我们开展“影响细胞渗透吸水的外界因素”探究性学习活动,既没有耗费大量的时间,又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一些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形式,在现有的条件下,只能在教学中少而精地设计一些研究课题,通常一个学期安排1到2个课题为宜。
3.注意探究性讨论活动与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探究性讨论活动主要适用于生物学原理的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一般步骤是:教师提供有关知识和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验证结论。例如“探究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教师在学生已经具备了“新陈代谢”和“神经调节”知识的基础上,介绍有关的背景材料,设置一定的情境:用含有甲状腺激素的饲料喂蝌蚪,蝌蚪很快就变成了1只小青蛙;成年狗和小狗的甲状腺被摘除后的症状;甲亢、呆小症、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挂图和有关病症介绍等。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激发,就会顿生疑窦:这些病症是不是甲状腺激素在作怪?甲状腺激素与生长发育有什么关系?甲状腺激素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何关系?甲状腺激素与物质的氧化分解有何关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类比,归纳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最后通过甲亢、呆小症等甲状腺激素分泌失调的病症来验证结论。而探究性实验则是学生不知道结论,没有现成的实验设计,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去探寻结论。科学家们正是通过探究性实验来修正旧的理论,生命科学才得以不断发展的。因此,探究性实验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于一体。其一般步骤是:观察→问题→假设→实验→思考→应用。例如“探究叶绿素形成与光照的关系”的实验,首先要求观察黄豆芽与绿豆芽、韭菜与韭黄的叶,比较叶色的差异;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绿色植物细胞内叶绿素的形成受什么影响?然后进行假设:光照对叶绿素的形成有或没有影响;接着通过两种光照条件的控制设计实验,并设置对照组,进行观察、记录;最后全班交流,得出实验结论,并将结论进一步引伸到农业生产上如何培育韭黄、黄豆芽。
4.注意设计有利于学生提问的课题。实施探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新教材探究的主题都是贴近生活的现象,大部分现象学生都见过或知道,只是没有注意,没有去思考,因而没有从中发现问题,但这都是发现问题的源泉。教师只要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分类思想、发散思维等,就可以使学生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如在“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的探究活动中,开始只有少数几个学生提出了问题,其他学生都提不出问题,此时教师便引导大家把已提出的问题与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进行分类,分成水分、温度、空气等几大类。根据这个分类,学生很快提出了非常多的问题,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重视过程评价,指导学生探究的完成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能通过参与对话比较各自的探究结果,或把他们的结果与教师或教材提出的结果相比较来评价各种可能的解释。与科学探究不同的是,学生只要将他们的结果和适应他们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就达到了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强调评价的激励性,以有利于鼓励学生继续研究和获得成功。探究型课程教学的评价就是对探究性学习的每一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理性评定。其评价应包括:评价目的,评价方式,评价标准。
1.评价目的。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目的,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既注重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
2.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如我们开展的课题“南城盱江生态环境问题”,可以设计“社会调查访谈表”,“实验记录表”,“课题探究成果登记表”,“课题调研问卷自测表”,“课题探究分工表”,“课题探究态度问卷调查”等形式。
3.评价标准。总体要体现开放性,不求结论惟一化,鼓励学生有独立见解,着眼于学生的态度价值观、知识方面。评价时必须注意两点:其一,根据问题和任务的不同,应有所侧重。其二,评价标准因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应有一定的伸缩性。同样的问题和任务,由于评价标准的不同,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我们利用开展“南城盱江生态环境问题”的课题研究,了解“南城盱江一带水污染”情况,要求学生以分组协作形式进行,最终提交一份调查报告,或提交一份解决方案。不难想像,如果原本分工的任务只落实到几个“高手”身上,那么小组合作就会形同虚设。但是,如果我们的评价标准在报告质量之外,明确提出重过程和目标性,那么学生就会自然形成分工与配合,责任到人,明确任务,发挥团队精神,共同完成任务。我们把这个过程以图1的形式列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总之,探究型课程教学评价,其价值指向注重过程性和目标性。
五、几点启示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创了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新境界,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它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1.生物学科的教学课堂应该是开放的。书本知识要与社会实际相联系,要重视实践的作用。
2.学生学习的潜在能力很大,要充分相信学生。
3.研究性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充分。
4.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得到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有效地得到提高,一切都不能空谈。
5.教师素质要不断提高。要在探究中以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去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在探究性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随着学科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课程的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探究性学习的开展也将有力地推动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