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心态感知的嬗变与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基于相关问卷调查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农村论文,现阶段论文,问卷调查论文,心态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6)06 —0117—04
心态感知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所表现的直接的浅层次文化意识,它往往成为衡量社会事物是否稳定有序、能否持续发展的一种显性指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党和政府所从事的一项极其伟大、极其光荣、极其艰巨的事业,它不仅包括经济、生态与各项社会事业,也涵盖思想、心理与观念等。从这层意义上讲,通过调查目前农户的生产经营、收入消费、生存生活条件、困惑和不解、企盼和憧憬等状况,了解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视野”中对新农村建设的感知和认识,对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有序发展,大有裨益。本文拟就近期百余户农民的问卷调查,对农民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态感知的变化与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层面问题,作一些简略的分析。
一、农民心态感知的良性变化趋向证明,新农村建设具有适时可行性
我国自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十五”以来,广大农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物质生活的变化和提高催生了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嬗变,它显露在多个层面,从而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部分农户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所了解和认识。农户是农村社区的细胞,农民是上级富民惠民政策的最终受益者和体现者,他们的感觉表征差异显现了政策的落实程度。问卷显示,有90%以上的农民通过村干部传达、电视广播早已知晓了国家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件大事,有60%的农民能够脱口说出“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的一些类似内容。其中,80%—90%的农民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最感兴趣。这说明,虽然问卷农户有的地处僻远的山村,信息并不怎么畅通,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在农民群体中传播开来,引起了十分强烈的共鸣,速度如此之快、辐射面如此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农民关心生产发展,关注生活宽裕,既反映了中央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多么合民心、顺民意,也说明了生产、生活的发展和提高是农民最为热烈企盼的切身问题。
部分村屯的基础设施已经有了一些改善,农民盼望进一步改变居住条件和周边环境。早些年,农民进城看到宽阔的路面、整洁的市容、舒适的住宅,无不羡慕之至,想起自家泥泞的小道、脏乱的村貌、漆黑的住房无不感慨万千。近几年,由于国家加大投入,问卷农户所在村屯整体面貌有了一定的改观。例如,吉林省珲春市马川子乡的公路已经100%通到各村,有80%以上的农民对行路比较满意;有60%的农户安上了自来水,乡里正在安装自来水管道,100%的农户可望2006年底喝上自来水。而西部地区的松原市长岭县永久镇由于地下地质构造关系,饮用水很难达到国家卫生标准。镇所在地永久村借助于自身的优越位置,有了公路,而其他村尚未做到村村通,许多村民比较急切,盼望着公路通到村门口。眼下问卷农户对居住周边环境、入厕条件、炊事用火的满意率不足半数。这说明,虽然农村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村民对人居环境也有诸多意见,如畜舍、禽舍离住房太近,垃圾、废水、废物缺少统一治理,一些住户房前屋后物品杂乱堆放,有的甚至不堪入目。
农民的思维理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行为方式逐渐从封闭稳定型向开放变动型过渡。一是在生活理念上,开始向高层次和多元化转变。眼下农民尽管还是以种田为主,但吃穿不愁、喝好睡暖已不再是他们的生活目标,其需求呈现出高层次和多元化。问卷农户中有30%—40%以上的农民家属及亲人常年在外打工,其中离乡离土的增势较快,延边地区利用自身长处,大批农民出国打工。这些人从相对比较闭塞的农村涌向开放的大城市,不仅增加了可观的收入,改变了家庭的生活窘况,而且从中学到了很多见识,或多或少地具备了都市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起居谈论带有许多时尚特点,这也程度不同地影响了乡下人。如,问及“有条件的情况下,你是否愿意外出旅游”时,有70%的人作了肯定的回答。就是那些年岁较大很少出外的人,有的也琢磨着到大城市转转,搞一次像模像样的旅游。问及“您是否愿意到城市长期居住”时,大部分人连连摇头,声称既适应不了城市的生活节奏,手中也没有那笔开销,他们总体上还是喜欢田园式的生活环境。
二是在消费理念上,开始向享乐型和娱乐型转移。问卷中普遍感到,农民传统的消费习俗和观念已经开始被一些新型的消费方式和观念所替代。具体表现为:(1)从生存型消费转向享受型消费观。问及“在吃的方面你是怎么看的”时,回答是“不但样式多,还得讲营养”的占50%以上;问及“你对穿着打扮是怎样看的”时,回答是“朴素大方,讲究款式”的占80%以上;问及“你对现代家庭经济生活有何想法”时,回答是“应追求更高的水平”的占50%以上。(2)从物质型消费转向娱乐型消费。现在农户中不管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几乎家家有了电视机,有的还有录放机、照相机甚至电脑,特别是朝鲜族家庭还购置了一些乐器,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大大增加,而汉族聚居的村屯在这方面就显得逊色多了。(3)从永久型消费转向时兴型消费。过去农民过惯了穷日子,添点家庭设施首先想到的是耐用,能用上十几年甚至一辈子才好。可这几年,农民无论自制或购置物品时,特别注意款式考究,在一些新婚家庭中也有了样式像城市那样的组合家具。(4)从乡村型消费转向城镇型消费。随着城市与乡村经济交流的活跃,农民的闲暇活动范围已不局限于自己的村落,开始不断向外扩展、延伸。一家老小或亲朋好友逛逛城市,上馆子要几个大菜,已不足为怪;一群年轻人休闲洗一个桑拿浴,打一场电脑游戏,涌进歌厅哼哼几段流行歌曲,更是司空见惯。
三是在经营理念上,开始向亦农亦工亦商型转化。市场经济机制引入农村经济领域以后,农民开始在对商品经济的自我适应中不断更新观念,同传统的小农意识告别。问卷调查中发现,有70%的劳动力具有兼业行为,在农闲季节到外地找活干干。就连那些脱不开身的家庭主妇也忙里偷闲抓起了副业,如饲养家畜家禽、种植庭院作物等。一个仅有几十户的村子就有三四个小卖店。用经营者的话说,没有大能耐,挣点儿是一点儿。有40%的人能阅读一些有关农业技术和管理的书籍,为数过半的劳动力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班、赶过科技大集,他们在主观上都不愿意周而复始地演绎千年一贯制的老一套,希望快点掌握科学种田、科学经营的新门路、新方法。随着经营理念的变化,农民的节奏感、效率意识也在不断加快。在调查访谈中,有90%的人赞同“要想多挣钱就得抢时间”的说法,有90%的人同意“办事要抓紧”。有一些农民率先行动,果然一年四季都有事可做,无农忙农闲之分。以往“猫冬”的陈旧习俗一下子变成了搞副业、搞商业抓钱的黄金季节,有的农户一冬也能捞个一千、两千的。
四是在婚姻家庭理念上,开始向自由型和民主型发展。改革开放已经辐射到农民的人际关系之中,而作为这种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婚姻和家庭关系业已在村村落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问卷调查表明,首先是择偶标准已经改变。表现最突出的是门当户对的观念早已过时,个人品质和行为的好坏,逐渐成为青年农民男女择偶的主要标准。在问及这个问题时,回答“主要标准是对方品德好坏”的有54%,回答是本人才能的有43%,只有不足3%的人回答是家庭地位,但回答“注重长相”的也为数不少。其次是“多子多福”的观念已经解体。在问及“你认为生几个孩子最好?”时,大多数人认为生两个孩子好,但要有一个男孩。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还不发达,农民受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影响,一时还难以从思想上接受“只生一个好”的要求,但“多子多福”的旧意识已经愈来愈少。当然,在目前农村的生产条件下,“重男轻女”、“传宗接代”仍有一定的市场。再次是封建家长制正在被家庭民主制取代。在问及“您家购置大型物品由谁决定”时,回答夫妇协商、全家协商的占绝大多数。在问及“孩子如何教育谁来做主?”时,回答夫妇协商的亦如此。在问及“家庭日常开销由谁拍板决定”时,回答夫妇协商、全家协商的在半数以上。也有些家庭把权力交给了有经济头脑的妻子、儿子或女儿,那种以长为“尊”的观念彻底动摇了。
五是在教育子女的理念上,重文化、重技术已成为主导。问卷农户中的“当家人”大都文化程度不高,深知由此带来的苦恼,他们对自己的职业非常不认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孙身上。问及“您希望子女后代干什么”时,回答上大学的占50%,当工人的占30%,参军的占10%,当个体户的占10%,几乎没有希望继承己业的。他们虽然希望后代进城上大学、当工人,但一想到手中的积蓄,却不寒而栗;由于当兵复员后城市难以安置,人们参军的积极性正在下降。
六是在法制理念上,学法、知法、执法意识有了阶段性的提高。近几年农村普遍开展了普法教育,农民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普法对象大都懂得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逐步学会按法律、法规办事。在问及“您涉及到民事纠纷将通过什么途径解决”时,有70%以上的人认为应请村民委员会调解,他们对村委会寄予厚望;其次才是诉诸于法律,多数人认为打官司是很丢面子的事;仅有极个别人主张动武,“修理收拾”一下对方。这与以前为了一句话、一只鸡、半垅地就发生冲突,闹得沸沸扬扬,纠缠不休,甚至大打出手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基层组织建设比较扎实,民主管理、村务政务公开成效明显。在问卷调查中,70%的村民对村干部的工作基本满意,认为村干部办事比较公道;70%的村民对村政务公开的程度基本满意,认为基层创造的“每月说事日”起到了很大的监督作用。
二、农民心态感知的矛盾困惑状态说明,新农村建设具有复杂长期性
从近些年农民心态感知的发展态势来看,总体是健康的、良好的,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毕竟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在有13亿农村人口、可耕地面积仅占幅员15%、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的国度里进行如此宏基伟业,在实践过程中当然是相当艰难的,反映在不管是基层干部还是农民群众中,依然会暴露出不少喜忧参半的问题、苦乐交织的矛盾。这在问卷调查中表现为:
对生产生活资料、粮食价格不怎么满意。问卷农民对当前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不满意的占80%。国家虽然免除了农业税,实行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但种子、化肥、农药、柴油一个劲儿地涨价,表面上农民是减负了,实际上感觉并不那么明显。长岭县永久镇的一位有37年党龄的支部书记对我们说:中央取消农业税,实行“三补”,这是祖祖辈辈头一次遇到的大好事,农民打心眼里高兴、感激;可钱还没到手,早有人就盯上了,一个“涨价”就“摆平”了,上面的好心打水漂了。从问卷农户货币持有量来看,尽管国家实行较大额度的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但绝大多数农户还是买不起。另外,问卷农户对生活资料价格不满意的占70%—80%,如对炊用火不满意的占70%以上,原因是煤价太高用不起;对当前粮食收购价格不满意的占59%,还是嫌收购方价格太低,挑剔太多。在农产品进入市场方面,农民重点反映了农产品销售难、信息不畅、缺乏诚信的中介机构和经纪人共计三方面的难题。
就医难、看病贵问题突出。调查问卷中的马川子乡已有95%的村民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其他乡镇还未进入试点。有多数农民对看病不满意,普遍认为就医难、看病贵。原因就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的医疗负担,但大多数医疗费的补偿比例低,病人自付费的比例依然很高,农民还是难以承受;至于那些没有开展合作医疗的地方,农民的境遇就更困难了。由此,必然出现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我们随意走访了一位56岁的农民,交谈中得知他妻子多年患病负债11万元,至今住宅风雨飘摇,膝下两个儿子老大不小了,却难以成婚。此类情形,几乎每个村屯都有。
期待和忧虑并存,心境不那么顺畅。百户问卷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在自己身边实现,充满着无限的憧憬,虽然有些光顾眼前,缺乏长远打算,倒也实实在在。他们的期待可归纳为“四盼”:一盼富庶,做到日常开销不犯愁,大型农具几年有,月月喝上瓶装酒,菜里经常见到肉;二盼医疗,做到头疼脑热不再忍,小痛小疾不出村,患了大病能进城,合作医疗有保证;三盼饮水,做到多方投资挖管道,人畜饮用要达标,家家喝上自来水,子孙健康乐逍遥;四盼好房,做到盖栋标准砖瓦房,不讲面积讲质量,房前屋后庭院美,心情舒畅奔小康。他们的忧虑可归纳为“四怕”:一怕乱摊派,以新农村建设为名进行乱收费,乱下指标,农民负担再变相加重;二怕强迫,下命令一刀切,不管农民愿意不愿意,都用一把尺子量;三怕瞎折腾,今天想这个明天干那个,忙了个脚打后脑勺,结果啥也干不好;四怕搞运动,雷声大雨点小,只开花不结果,“光景”过后一切照旧。就拿村屯规划设计来说,20年来曾搞过几次,上边是好心,但多是流于形式,落得不实。
三、以中央五句话、20字要求为统领,打造新农村建设综合系统工程
加大宣传力度,加深农民群众和乡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斗志。在百户问卷调查中我们感到,基层农村对“新农村建设”总体上还是宣传力度不够,影响力不强,与中央、省级的宣传阵势差距较大,觉得还是有点“上边热,下边凉”。谈及“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大部分农民知之不深,最多是处于感觉阶段;村干部多数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我们认为,对农民主要是应当解决“认识”的问题,如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它与以往的“新农村”有何区别;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它与农民有何切身利益关系。对村干部主要是应当解决“斗志”问题,如要看到成绩和光明,提高实现战略目标的勇气;要鼓足干劲,迎难而上。
搞好谋划设计,“新农村”规划要突出产业、生态、科技三大要素支撑。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制定好规划。任何一个规划都应当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下列原则:总体推进,非均衡发展;加快提速,凸现个性;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政府推动农民主体。新农村要突出产业、生态、科技三大支撑,要有新起点、新目标、新特色。重大公益项目、周边环境改善项目、种田建房项目,国家、县乡、村组和农民应有不同的分工(投入)和合作。
贵在落实行动,“新农村”建设要坚持点面结合。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绝不能因为时间长而坐等观看,由于任务艰巨就望而却步。2006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起步年,各地选择部分村、镇进行局部试点,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对大多数乡镇、村屯怎么办,值得深思。有的乡镇干部到南方发达农村参观考察,看到人家村部都是高楼大厦,得出结论“好是好,学不了”。这次各地布点仅是极少数,绝大部分乡、镇、村不能入围,眼下乡里的专业站、所完全归职能局领导,一切开支都靠转移支付,平时乡级财政捉襟见肘,对提供公共服务有点爱莫能助,这样下去,恐怕五年以后还得说“好是好,学不了”。我们认为,在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同时,要大力倡导、鼓励非试点乡镇、村屯干部群众走闯、创、干之路,激活全民创业、全社会共建的潜能,争取新农村建设在“点上”和“面上”同样步入一个相对的新阶段。
注意研究新问题,“新农村”建设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一是关于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与政府扶持问题。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如资金的投入、政策的倾斜、项目的引入等。对于主体问题,农民一方面认为应当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寄希望于政府和金融部门。目前农民收入水平很低,自身扩大再生产都无从谈起,更难以对基础设施进行投入。县以上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政府政策的倾斜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升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引入项目,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企业和支柱产业,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同时,政府要继续多提供信息、提供贷款、稳定农资价格。一些经济不怎么发达的农村,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引导,大多数农民仍然比较盲目,办点事也是很困难的。
二是关于接轨中农民心态变化的双重性问题。通过问卷可以看出,农民虽然已经进入商品生产领域,却还不能完全按照商品生产的规律和要求去从事生产活动,这就必然在心态上形成一种复杂情况:一方面,改革不断产生新的观念,使其主体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沿袭多年的自然经济和由它产生的农业文化所繁衍的旧观念、旧意识还沉重地压在农民心头,造成心态上的失调。这里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农民自身的因素,都需要认真的分析研究。
三是关于启动、发挥农民群众与基层干部的积极性问题。从百户问卷及我们的普遍调查中感受到,不同地方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在新农村建设中所担负的任务是大不相同的。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偏低的县(市)、乡(镇)、村(屯),其发展任务更为繁重。从调查对象总体估价来看,还是处于茫然无措、障碍重重的状态。在新农村建设伊始阶段,如何立足“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唯物史观,着眼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目前看来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