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采取中药穴位贴敷+黄芪建中汤联合治疗的效果观察论文_刘弟贵

桑植县民族中医院 湖南桑植 427100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采取中药穴位贴敷+黄芪建中汤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共计108例,收治时间范围介于2014年09月-2018年11月之间。其中54例设为参照组单一实施黄芪建中汤治疗,另外54例设为研究组实施中药穴位贴敷+黄芪建中汤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中医症候评分。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的中医症候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两组中医症候评分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组患者的下降幅度更甚(P<0.05)。结论 中药穴位贴敷+黄芪建中汤联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相较于单一用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能够促使患者的中医症候得到更为显著的改善,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中药穴位贴敷;黄芪建中汤;中医症候

在众多消化系统疾病中,慢性胃炎是较为常见且多发的一种,尤其是在亚洲人群中发病率更高。慢性胃炎具体指的是因复杂病因共同作用而引发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医学界普遍认为引发慢性胃炎的因素有以下几种:胃食管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及饮食因素、精神因素等,但是对于完整的发病机制尚无法解释清楚[1]。因此,特异性治疗药物尚未问世,通常会通过抗菌药物、促进胃动力、保护胃黏膜以及调整饮食结构等途径进行治疗,虽然短期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存在复发率高的问题,并且患者若长时间接受这样不规律的治疗,会导致耐药性的不断增加,引发更多毒副作用,治疗难度也会有所提升[2]。鉴于此,本科为探寻治疗慢性胃炎更为安全有效的途径,特进行了此次中药穴位贴敷+黄芪建中汤联合治疗效果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共计108例,收治时间范围介于2014年09月-2018年11月之间。所有患者通过数字表进行平均分组,分别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54例。其中参照组男女性患者的比例为30:24;平均年龄为(44.28±2.53)岁;平均病程为(2.86±0.25)年。研究组男女性患者的比例为29:25中位年龄为(44.17±2.31)岁;平均病程为(2.55±0.14)年。上述两组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的对比缺乏异常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参照组

该组单独予以黄芪建中汤治疗,组方为炙甘草6g,黄芪、大枣、干姜、桂枝各9g,白芍18g,饴糖30g,取清水煎煮,每天一剂(2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另腹痛严重患者方剂中添加厚朴、佛手;反酸患者加海螵蛸、黄连;乏力患者添加制附子,一个疗程为两周,持续进行三个疗程的治疗。

1.2.2研究组

该组实施中药穴位贴敷+黄芪建中汤联合治疗。黄芪建中汤用法同参照组,穴位贴敷方剂组成如下:吴茱萸、制附子各10g,桂枝、五味子、补骨脂、丁香、花椒、肉豆蔻、肉桂各30g,研磨成粉剂。用适量姜汁将中药粉剂调成糊状,取穴双侧足三里、双侧脾腧、双侧胃腧、神阙及中脘,将调制好的药物置于纱布上并在上述穴位固定,每天贴敷一次,每次贴敷3小时,一个疗程为两周,持续进行三个疗程的治疗。

1.3 疗效判定与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通过四级评判法进行判定,包括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四级。其中治愈为患者胃黏膜炎症经胃镜检查完全消失,局部不存在水肿、充血情况,中医症候评分降低幅度在95%以上;显效为患者胃黏膜炎症经胃镜检查基本消失,但局部存在较为轻微的水肿、充血情况,中医症候评分降低幅度在70%以上;有效为患者胃黏膜炎症经胃镜检查明显缓解,局部水肿、充血情况有一定缓解,中医症候评分降低幅度在40%以上;无效为患者胃黏膜炎症经胃镜检查未出现明显变化,中医症候评分降低幅度在40%以下。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人数+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②通过中医症候评分调查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涵盖上腹不适、胃脘痛、饥不欲食、恶心呕吐、四肢不温、大便稀溏六个维度,每项评分0-3分,症状严重程度与评分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应用EpiData3.0软件录入并以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效果通过百分数的形式进行表示,并实施卡方检验;中医症候评分通过(±s)表示,并开展t检验,统计值P值小于0.05时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比较两组中医症候评分

经治疗,两组中医症候评分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组患者的下降幅度更深(P<0.05)。详见表2。

3 讨论

慢性胃炎在中医理论中分属“胃脘痛”的范畴,大都是因饮食不节、进食肥甘、饥饱失常及心情烦闷所致脾胃损伤,出现运化失度的情况,最后形成痰淤阻络、气滞的后果,导致脾胃虚寒,影响胃黏膜再生能力,长期下去会引发慢性胃炎,其中以虚症为主,首要治疗原则是补虚固本[3]。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到的黄芪建中汤具有补益气血、固脱生肌以及温中健脾的突出功效,其中黄芪、白芍、饴糖等药可发挥其补益脾胃、益气生血的作用,生姜等发挥其温暖脾胃的作用,桂枝则具有辛散升举之功效。而穴位贴敷则促使药物的有效成分迅速抵达病灶,通过贴敷温补肾阳、消散寒积的穴位将药物理气止痛、健脾的作用彻底发挥出来,同时其局部给药的方式会进一步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治疗安全性[4]。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经治疗,两组中医症候评分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组患者的下降幅度更甚(P<0.05)。说明中药穴位贴敷+黄芪建中汤联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相较于单一用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能够促使患者的中医症候得到更为显著的改善。

综上所述,在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过程中联合应用穴位贴敷及黄芪建中汤,可取得令人满意的应用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冯艳彬. 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6(25):2786-2788.

[2]魏子坚, 邱铕滇. 黄芪建中汤配合穴位敷贴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17, 36(20):20-21.

[3]曾泽生. 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11(8):167+169.

[4]魏晓广. 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 v.22(9):74-77.

论文作者:刘弟贵

论文发表刊物:《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6

标签:;  ;  ;  ;  ;  ;  ;  ;  

分析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采取中药穴位贴敷+黄芪建中汤联合治疗的效果观察论文_刘弟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