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进程论文,评价论文,我国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判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我国从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二是认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各阶段特征并存的阶段;三是认为,由于我国70%以上的劳动力仍滞留在农业生产领域,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准备阶段。
能否正确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取决于能否选择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标准。目前比较通行的方法是采用结构指标和人均总量指标做为阶段划分的依据。当然这两项指标不是完全无关的,而是可以相互映照的。
瓦尔特·霍夫曼对一些国家工业结构演变历程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与重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相关,资本资料工业(重工业)与消费资料工业(轻工业)的比值(即霍夫曼系数)愈高,其工业化的程度愈高。这一结论常被一些人用来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相对而言,从总量上判断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方法更为常用。H·钱纳里等曾运用多国模型对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进行了透彻的研究,其结论是:当按1970年美元计的人均GDP界于140—280美元时,经济发展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人均GDP界于280—560美元时,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人均GDP界于560—1120美元时,经济发展处工业化的中级阶段;人均GDP界于1120—2100美元时,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人均GDP界于2100—3360美元时,经济发展处于发达经济的初级阶段;人均GDP界于3360—5040美元时,经济发展处于发达经济的高级阶段。
就我们所见到的关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而言,很多学者都采用我国现在的人均GDP(美元)与上述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进步判断。我们认为这样做有不妥之处。因为,它没有考虑美元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等价物,也就是说没有考虑美元的平减指数。事实上,H·钱纳里等人是注意到这一问题的,他们认为基准年度的选择将会影响估计的发展模式。H·钱纳里等人一直对发展阶段划分的数量标准进行调整。在钱纳里和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的附录中提出,“将1970年的美元换算为1982年的美元,需要选择数值为2.6的换算因子”,赛尔奎还估算出1982年美元与1994年美元之间的换算因子为1.5左右。
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6》测算,1994年我国人均GDP为530美元,对照1994年标准,似乎可以判断我国的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这个结果确乎令人感到突然和不安。不过,我们所做的关于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发达国家历史上某一阶段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相似性的研究也并不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很高的阶段上。研究表明,1995年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与工业化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较接近,与美国、法国、德国1870年,英国1820年,日本1950年的就业结构的相似系数在0.95以上。这些国家在相应年代的人均GDP大致在1800—2500美元左右。与这形成鲜明对照的是,1995年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与这些国家1992年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的相似系数都在0.61以下。如果假设相似的结构对应大致相同的人均GDP水平,亦就是说,1994年我国的人均GDP可假设在1800美元左右,那么,按1994年标准测度,我国经济发展也只能算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鉴于世界银行所采取的汇率法测算的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没有考虑不可贸易产品对测算结果的影响,国际上一些专家用国际购买力平价法(PPP)对各国GDP进行测算。据有的专家估计,按支出法计算,1994年我国的人均GDP为2292美元(PPP值);按生产法计算,1994年我国的人均GDP为1777美元(PPP值)。可见,按国际购买力平价测算,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也不是太高,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用国际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的人均GDP数据只能供研究和决策时参考,而不能作为决策的依据。用支出方法计算的我国人均GDP与用生产方法计算的人均GDP相差很大,原因在于:支出法的估计结果是根据购买力平价方法体系中的双边比较方法计算的,由于根据购买力平价原理设计的双边比较本质上是在样本的基础上进行估计的,其最终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所抽取的样本数据(比如说,样本的选择可能偏集于城市)。这种方法运算的最终结果尤其对价格样本数据敏感,其估计的数值一般地说偏大;而生产法的估计则基于被估计国家的投入产出表,其估计的数值一般地说偏小,因此,这两种运算结果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所以,不能对不同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简单地对比。
因此,我们认为,有关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的论断是值得认真商榷的。考虑到结构特征以及国际购买力平价法的某些合理性,我们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说明,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还相当繁重:我们的农业基础地位需要继续加强,我们的基础设施需要继续大力建设,我们的装备业需要现代化,我们的人民生活需要显著提高,我们的劳动力需要继续向城市转移,我们的国民经济需要进一步国际化,等等。
但是,我们正处于国民经济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社会即将来临的时代。可以说,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现代化”的核心和灵魂。而信息化社会主要特征为: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和运用;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信息和知识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和财富,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信息网络覆盖全社会,信息流动速度加快;全社会自动化程度极大提高等。
世界上已有一些国家开始步入信息社会。美国现在的服务业雇佣了全美国劳动力的70%,而其中有2/3以上的人直接从事信息处理工作;西欧直接从事信息工作的人也已超过其劳动力总量的50%。据估计,发达国家中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其人口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21世纪,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西欧诸国,将先后在不同程度上进入信息社会。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化水平还很低。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测算,1995年我国信息化水平只大体上相当于美国70年代初期的水平。
如前所述,我国的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无视国民经济信息化这一世界性的潮流以及其给予全球的震撼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曾丧失过两次机会:一次是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等国向日本等国转移产业之时;一次是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等国向亚洲“四小龙”转移产业之时。现在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的浪潮已经涌起,我国的现代化正面临着百年不遇的良好机会。如何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分享世界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益处;如何在接受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来的产业的同时,吸收它们的信息化技术,以之迅速武装国民经济各部门,加速我国的信息化过程,是我们面临的崭新的课题和激烈的挑战。如果我们再度丧失发展的机会,那么,古老而优秀的中华民族能否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将受到严峻的考验。
信息化和工业化并不矛盾。事实上,信息产业的发展及其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将有可能大大加快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降低工业化的成本,从而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说,我国的工业化不必也不可能沿袭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其必将有着不同的技术内涵。我们说我国的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旨在说明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还相当繁重;我们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国民经济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旨在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必须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完成信息化,换言之,工业化与信息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
摄影: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