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中医院 425000
摘要:目的:探究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湿困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体会。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间收治的疗脾虚湿困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98例,按照小儿的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全部小儿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小儿49例,对照组小儿采用常规治疗的方式,实验组小儿采用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观察两组小儿的治疗有效率、腹痛积分以及次症积分比较。结果:两组小儿的腹痛积分以及次症积分比较,实验组小儿数据显著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实验组小儿的治疗有效率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存在差异性,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结论: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湿困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效果显著,能够淋巴结缩小,利于小儿恢复,该种治疗方式之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七味白术散加减;脾虚湿困型;肠系膜淋巴结炎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常见疾病,且多发于七岁以下儿童,该病主要是由感染所致,例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该病多发于肠道炎症之后,经超声检查明显可见淋巴结肿大。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食欲不振等,由于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若不及时治疗则小儿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西医治疗常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虽然能使小儿腹痛症状得到缓解,但其病症不能得到根本缓解,且容易复发,长时间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还会使小儿产生耐药性,不利于小儿健康成长。中医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取了良好的效果,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探究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湿困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体会,探究结果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间来我院就诊的疗脾虚湿困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98例,将小儿的入院时间先后顺序作为分组依据,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小儿49例,对照组小儿采用常规治疗的方式,实验组小儿采用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实验组小儿中,男性小儿为25例,女性小儿为24例;年龄在3-12岁之间,平均为(7.25±1.25)岁;对照组小儿中,男性小儿为26例,女小儿为23例;年龄在2-11岁之间,平均为(7.05±1.21)岁,全部小儿均经过家长同意,自愿加入本实验,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上述一般资料间数据比较,差异性不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小儿采用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6岁以下小儿使用的药方为:6克藿香,8克太子参,9克葛根,3克炙甘草,5克广木香,9克茯苓,8克白术。七岁以上儿童使用药方:3克炙甘草,9克太子参,10克茯苓,10克葛根,6克广木香,9克藿香,9克白术。若小儿存在腹痛固定,且长期疼痛,并伴有舌质暗紫、瘀点等症,应加5克桃仁,5克赤芍;若存在腹胀症状,应加3克陈皮;若小儿四肢温度较低,应加1.5克肉桂,3克干姜;若纳呆,应加6克六神曲,9克炒麦芽;若便溏,应加5克蚕沙。上述药剂均煎服,六岁以下儿童,煎至完成后药剂量为150ml,分两次服用;7到12岁小儿煎服为200ml,分两次服用,连续服用三周。
对照组小儿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给予小儿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5432,2010-02-23,生产单位:广州南新制药有限公司)进行治疗,给药方式为口服,20mg·kg-1·d-1,小儿连续服用7天,脱小儿症状不好转,需要间隔一周后,继续服用药物。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小儿的治疗有效率、腹痛积分以及次症积分比较。
1.4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小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变,肿大的淋巴结明显缩小或消失;有效,小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肿大淋的巴结缩小;无效,小儿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小儿的腹痛积分以及次症积分在0-5分之间,次症积分根据精神怠倦积分、面色少华积分、大便改变积分等进行判断。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98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腹痛积分以及次症积分以()表示,采用t检验,治疗有效率以百分率(%)表示,行x2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小儿治疗有效率比较
两组小儿治疗有效率比较,实验组小儿数据显著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见表1。
表1 两组小儿治疗有效率比较[(%)]
3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常患疾病,治疗该病的方法临床有很多种,其中中医治疗效果良好,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西医治疗只能使小儿疼痛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小儿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等,部分小儿其症状表现不明显并可自行缓解,小儿经过超声检查,均存在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
中医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归为腹痛范畴,且认为该病主要由内伤,外邪侵袭,气滞血于所致。中医治疗多采用辨证分型治疗,其中,脾虚湿困型最为常见。中医认为该病多是由于小儿饮食不当、缺乏运动、以及衣着过多所致,从而导致小儿气血不畅,脾胃失和。七味白术散,具有活血化瘀,健脾理气等功效,其中,白术补气效果良好;茯苓,太子参均为健脾益气的功效;藿香具有去湿的功效;葛根据有改善脾胃的功效;炙甘草能够使诸药联用,缓解小儿疼痛等症状。因此使用七味白术散治疗脾虚湿困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效果良好。对照组小儿才赢口服头孢治疗,虽然能够使小儿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但是复发率较高,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综上所述,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湿困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效果显著,能够淋巴结缩小,利于小儿恢复,该种治疗方式之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小林,沈媛,钟宝珠等.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湿困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4(4):496-500.
[2]许楷斯,倪晓良,许尤佳等.加减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36例[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5(3):33-35.
[3]郭维军.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9):175-177.
[4]郑周丽.七味白术散加减配合推拿治疗小儿伤食泻的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9):40-40.
[5]韩蓁,刘欣,陈夏清等.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功能型腹泻小儿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11(3):41-42.
论文作者:何颖洁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8
标签:小儿论文; 肠系膜论文; 白术论文; 实验组论文; 加减论文; 积分论文; 症状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