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绵城市是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按照低影响开发理念提出的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雨洪管理及景观提升方法。海绵城市可以使城市生态系统自然、良性、可持续性循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园林绿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连接、贯穿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始终,而园林绿化的改建提升在整个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根据工作实践经验对城市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海绵城市技术;应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极容易遇到洪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匮乏等问题。这些都是当下城市水系统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因此,加强海绵城市的建设。城市排水系统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净化的“海绵城市”。只有这样海绵城市的作用才能有效地体现出来,因此,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加强海绵城市的应用分析十分重要。
一、海绵城市理论
海绵城市理论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自然环境突变时发挥良好的“弹性”,对自然雨水进行合理的收集利用来应对环境变化以及自然灾害,具备更加宜居、节能、环保和安全的优势。在保证城市排水安全性的基础上以自然方法和人工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城市中的水资源进行科学运用,从而实现保护环境的效果。近年来海绵城市理论成为了备受瞩目的城市化建设理念,海绵城市理论通过对用水、存水、水循环以及污水处理系统的全方面优化,有效帮助解决城市的环境问题,从而实现城市化建设的健康化。有效提高了人们生活空间的绿化率,为居民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实现了人、城市以及自然生态之间的和谐发展。海绵城市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解决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一是通过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包括自然河流、护坡、林地等海绵体实施保护来保证城市涵养水源和水文循环功能的良性运行;二是对原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恢复;三是通过开发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积极构建新的海绵体,构建的同时还要严格控制城市开发的强度,做到城市建设不透水面积有缩减,从而把由于城市开发给既有的生态水环境带来的破坏降到最低。
二、城市园林规划中海绵城市技术的具体应用
1、控制不透水铺装面积
透水铺装被誉为“会呼吸的”地面铺装,本身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研究表明,透水铺装径流削减能力为40%~90%,比无收集措施时提高约10%,洪峰削减能力在20%~80%,可以大大缓解城市排水压力,控制城市水体污染,维持城市水资源平衡。
在园林绿化改建提升中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规划硬化铺装时,选用透水材料,采用透水式的铺装设计,减少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建立绿色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充分利用水资源。建设透水铺装时,由于车行道污染相对较重、荷载较高,采用透水路面应结合道路、交通、水利及其功能等现场实际综合考虑,选用透水材料应慎重考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广场、停车场等荷载轻、强度低的铺装改建中,大力推广透水铺装,使雨水通过透水铺装系统有组织地汇流与传输后引入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从而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体现了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2、因地制宜,设计下沉式地形
下沉式地形可汇集周围硬化地表产生的降雨径流,再利用其上的植被、土壤、微生物等的作用,截流和净化小流量雨水径流。在园林绿化改建提升中,利用原有绿地的地形设计,在绿地低洼处,设置下沉式绿地,可以有效收集下沉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在实际施工中,利用原有地形高低起伏变化,顺着地势走向,在高程较低处因地制宜的采用下沉式设计,并可结合水景、亭台等设计形式,营造良好的下沉式设计的景观效果与实用性。因此,城市绿化改建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利用现有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洼地、池塘、湖泊等“海绵体”,结合城市绿地进行综合设计,在不增加用地面积、少量建设成本的条件下,能够实现绿地多功能化、就地消纳雨水径流、减少外排雨水量、雨水资源化利用、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目标。
3、充分利用原有绿地的边坡、边沟
在城市绿地的中部、边缘或广场、停车场、道路的边缘,常常地势较低,形成自然的排水通道,因此在园林绿化改建提升中,利用原有绿地的边坡、边沟设计,在沟底及沟壁采用植物措施和其他工程措施相结合的设计方式,设置生态草沟,收集绿地、广场和道路上的降雨径流,对污染径流进行过滤、渗透、吸附及生物降解等一系列作用,以达到就地净化处理、控制径流污染、促进雨水下渗、延缓瞬间径流系数的目的,同时,还能降低工程造价,提高了生态草沟景观效果与生态效益。
4、建设地下集水管网,增强雨水收集利用
在园林绿化改建提升中,要结合城市中长期综合规划,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在改建绿地地下改造、建设地下雨水收集管网,将雨水进行下渗和收集,最大程度地把雨水保留下来,减少了城市对市政管网的依赖,从而能减少管道铺装投入,并对雨水进行综合利用。
5、选用适宜的园林植物
园林绿化改建中选用的苗木不仅应符合园林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更应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的所需的生长势强、耐淹的树种。在实际施工中,可通过合理设置绿地下沉深度和溢流口、局部换土或改良增强土壤渗透性能、选择适宜生长的乡土植物和耐淹植物等方法,避免植物因处在集水点受到长时间浸泡而影响正常生长,影响景观效果。通过选用适宜的园林植物,既涵养了地下水,净化了水质,又可以改善微气候,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同时也降低了后期养护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三、结语
总体来说,由于城市具有绿地的局限性,在园林绿化改建提升中建设海绵城市,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制宜,综合规划,采用适当的施工技术方法和材料,将由原有绿地绿化改建的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和植草沟等海绵体系渗透到每个绿化建设中,在不减少建筑面积的前提下增加绿地比例,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建设地下集水管网,增强雨水收集利用,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净化和利用。
参考文献
[1]金丽莉,张腾飞.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11).
[2]朱红建.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6(11).
论文作者:李希勇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8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径流论文; 绿地论文; 园林绿化论文; 透水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