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急救护理的效果观察论文_沈琴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 江苏 南京 211500)

【摘要】目的:研究观察综合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接受治疗的5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5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26例患者,采取综合急救护理。以护理前后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发症与死亡率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相应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命体征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1.5%,无患者死亡。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2%,死亡率为12%。结论:通过综合急救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控制患者生命体征,降低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综合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6-0265-02

前言: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引发局部坏死。其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胸痛、休克等,如果不给予及时的治疗与护理干预,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综合急救护理,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综合性护理,包括院前抢救、心理护理、心电监测等等,换换相扣,整体协调一致。本文主要研究观察综合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接受治疗的5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51例患者中有38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年龄在30岁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61.6±1.4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从发病到我院就诊,时间在2~14小时之间,平均为(6.4±1.8)个小时,其中有10例心肌前壁间梗死患者、15例心肌下壁梗死患者、25例心肌前壁梗死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5例患者,观察组26例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即急性心肌梗患者来诊时,护理人员需第一时间安置患者于抢救床,给患者做心电图、吸氧等,同时通知医生,开启绿色通道。遵医嘱予建立静脉通路、抽血、心电监测、通知会诊、化验与用药、行溶栓或PCI等工作。总之,护理人员需在主治医生的指导下,以最快时间完成各项治疗流程与措施。

1.2.2观察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急救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实施院前抢救。当医院接到患者及其家属急救电话后,护理人员需立即将抢救物品准备好,同时确保在5min之内出诊。达到出诊现场后,护理人员需协助配合医生进行院前抢救,具体包括:将患者置于正确仰卧姿势下,将其静脉通路打开;在医生指导下给予患者药物服用;给予患者面罩吸氧。

(2)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病情重、起病急等特点,患者在患病后极容易产生抑郁、恐惧、焦虑、烦躁等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沟通,给予鼓励、安慰,对其提出的疑虑做耐心解答,以促使不良情绪得到排解,配合医生做疾病治疗。另外,护理人员还需做好患者家属心理疏导工作,同时需询问了解患者发病过程、病史等,以更好协助医生治疗。

(3)做好心电监测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病情变化快且复杂,如果护理不及时很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护理人员需对刚入院的患者做24小时的心电监护,及时询问患者的感受,实时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呕吐、恶心、干咳、呼吸急促等情况。如果存在异常,需第一时间给予处理,通知主治医生。

(4)饮食护理。由于急性心肌梗患者消化功能减退,因此,护理人员需严格控制患者的进食量,病情严重者需禁止进食。另外,为了减轻患者心脏负担,还需注意患者饮水量。为了确保身体营养供应,对禁食患者可给予维生素做静脉注射。

(5)环境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患者来说,其心脏承受力较弱,因此,需保持环境的安静,避免声音过噪,导致患者心跳加速。

(6)疼痛护理。持续性心肌疼痛会导致患者出现排血量增加、心律加快等症状,导致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需实时观察患者面色变化、脉搏速度、呼吸频率,如有异常需第一时间通知医生,同时可根据医嘱,给予患者镇痛药物。

1.3 观察指标

(1)以护理前后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作为观察指标。具体内容包括: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呼吸;

(2)以两组患者并发症与死亡率情况比较作为观察指标;其中并发症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

1.4 统计方法

计算资料利用χ2 检验(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采用SPSS 17.0进行分析。如果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护理前后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经相应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命体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如表1所示。

2.2 患者并发症与死亡率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经相应护理后,观察组有1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1例患者出现心力衰竭,1例患者出现休克,无患者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11.5%。对照组有2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3例患者出现心力衰竭,3例患者出现休克,3例患者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32%,死亡率为12%。且两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如表1所示。具体如表2所示。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的特点,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病情做动态监测,掌握抢救技能与护理要点,以改善患者生命体征,降低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本文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接受治疗的5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5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26例患者,采取综合急救护理。两组患者经相应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命体征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1.5%,无患者死亡。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2%,死亡率为12%。

由此可见,通过综合急救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控制患者生命体征,降低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凤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急救护理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3:174-176.

[2]程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08:98-99.

[3]张银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救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19:113-115.

[4]刘丽,盛建霞.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5,20:62-63.

[5]于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02-103.

论文作者:沈琴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3

标签:;  ;  ;  ;  ;  ;  ;  ;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急救护理的效果观察论文_沈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