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妇女道德启蒙文献_儒家论文

论中国古代妇女道德启蒙文献_儒家论文

中国古代妇德教化文献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古代论文,文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03)01-0021-05

中国古代有关妇女道德教化的文献典籍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正史之中的“列女传”,反映了古人表彰“模范妇女”树立妇女楷模之愿望,属于记事体文献;另一类是东汉班昭《女诫》之后的妇德著作,记录有关妇女道德的行为规范,属于记言体文献。本文就第二类妇德教化文献作一些简要论述与考证,以把握古代妇女道德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汉代——妇女道德教化文献的产生时期

随着先秦妇女伦理道德教化实践的发展,有关的妇德教育著作在汉代应运而生。这类著作的产生与发展,基本上与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同步。考察有关文献,可以发现时代愈晚,妇德教化著作愈多,不论是从各种目录学著作,还是从流传到后世的主要妇德文献看,都是如此。先秦时期,虽然男权势力还未取得对女性的绝对压迫,但已有居高临下的态势。此时尚无专门的妇德文献,《礼记·内则》中有关妇女的内容可以看作是它的萌芽。两汉是传统思想的定型时期,男尊女卑已渗透到意识形态之中,正统儒士们以忠、孝、节、义来阐发“男尊女卑”的伦理道德观。这一时期产生了专门的妇德著作——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和东汉班昭的《女诫》,为后世的妇德文献的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提供了范本。此外后汉还有皇甫规的《女史箴》等,已经散亡。

(一)《列女传》

九卷。西汉刘向撰。此书历代书目多有著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录《古列女传》九卷,曰:“汉护都水使者光禄大夫刘向子政撰。成帝时,赵氏姊弟起微贱,喻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嬖孽乱亡者,序次为八篇,以戒天子,其七篇,篇十五人,为一百五人,第八篇为颂义。《隋·唐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及《崇文总目》皆十五卷,盖以七篇分上下,并颂为十五卷,而自陈婴母以下十六人,附入其中,或与向同时,或在向后者,皆好事者所益也。”又云:“向书传于世鲜矣,惟此书独全,其称《诗》,苤莒、柏舟、大车之类,与今说诗者乖异,盖齐、鲁、韩之学,固不尽与毛氏同也。”[1]

此《列女传》将入传妇女分为七类:一曰母仪;二曰贤明;三曰仁智;四曰辩通;五曰贞顺;六曰节义。前四类“母仪”、“贤明”、“仁智”、“辩通”,并非尽从道德角度审视女性之价值。书今存,版本有(1)《四库全书》本;(2)明黄鲁曾辑七卷本,收入《汉唐三传》;(3)清王仁俊辑一卷本,收入《经籍佚文》等书。

(二)《女诫》

一卷。汉班昭撰。班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班彪之女。后汉平阳曹世叔妻,史称“曹大家”,其兄班固撰《汉书》,未竟而卒,班昭续成之。其书《隋·唐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见著录。班昭著述旨在为女,云:“男能自谋矣,吾不复以为忧,但伤诸女,方当适人,而不渐加训诲,不闻妇礼,惧失容他门,取辱宗族。……因作《女诫》七篇,愿诸女各写一通,……”[2]。书分七篇:曰“卑弱”,曰“夫妇”,曰“敬顺”,曰“妇行”,曰“专心”,曰“曲从”,曰“和叔妹”。提出“三从四德”理论,曰:“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二曰妇容,四曰妇功。”又云:“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班昭进一步阐释道:“幽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织,不好戏笑,洁斋酒食,以供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节,而不可乏之者也。”《女诫》一书,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女子教科书,从诸多方面对女性提出限制,是为封建社会女子道德规范之所由始。书今存。《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收入宋人张时举编《小学五书》,(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又收入《绿窗女史·闺阁部·懿范》、《说郛》(宛委山堂本)、《东听雨堂刊书·女儿书辑八种》等丛书中。《增订四库简目标注》著录有明刊本、万历刊赵南星直解本。

二、魏晋至隋唐——妇女道德教育文献的发展时期

随着男权势力的逐步加强,妇德教育著作在魏晋至隋唐时期大量增加,魏晋至唐,妇德教育著作约在20种之上。

(一)《女孝经》

一卷。(唐)郑氏撰。郑氏为朝散郎侯莫陈邈之妻。书前载《进表》称侄女策为王妃,因作以戒。《新唐书·艺文志》不载,《宋史·艺文志》始著录,《宣和画谱》载:“孟昶时,有石恪画《女孝经》像入。”则宋时已盛行于世。《四库提要》入“存目”子部儒家类。其书仿《孝经》分十八篇:曰“开宗明义”、曰“后妃”、曰“夫人”、曰“帮君”、曰“庶人”、曰“事舅姑”、曰“三才”、曰“孝治”、曰“贤明”、曰“纪德行”、曰“五刑”、曰“广要道”、曰“广守信”、曰“广扬名”、曰“谏诤”、曰“胎教”、曰“母仪”、曰“举恶”。是书借曹大家(即班昭)以立言,记曹大家与诸女对话,以阐明女孝之义。书今存,《增订四库简目标注》著录有明刊本。又收入《续百川学海·癸集》、《小十三经》、《格致丛书》、《津逮秘书》(汲古阁本、影汲古阁本)第四集、《绿窗女史、闺阁部·懿范》、《说郛》(宛委山堂本)卷七十、《廿二子全书》、《东听雨堂刊书·女儿书辑八种》、《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等。

(二)《女论语》

一卷。(唐)宋若华(一作宋若莘)撰、宋若昭注。若华、若昭为大臣宋廷芬之女,德宗贞元间被召进宫,皆慧美善诗文、懂经史,颇有文才,博得德宗称赞。由于若华姊妹五人皆受德宗宠幸,常与君臣一起唱和、谈论,与汉代班昭境遇相似。若昭受帝嘉许,称“女学士”,拜内职。《新唐书·艺文志》史部·杂传记类著录:“尚宫宋氏《女论语》十篇”。今本十二篇:曰“立身”,曰“学作”,曰“学礼”,曰“早起”,曰“事父母”,曰“事舅姑”,曰“事夫”,曰“训男女”,曰“营家”,曰“待客”,曰“和柔”,曰“守节”。言浅俚,事实切近,主旨在于阐明妇道。如,“凡为女子,先学立身。……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窥必藏形。男非眷属,莫与通名。女非善淑,莫与相亲,立身端正,方可为人”。[4]今本恐非宋氏原书,章次或有变动,无考。十二篇本,今收入《绿窗女史·闺阁部·懿范》、《说郛》(宛委山堂本)、《闺门必读》、《女四书》(李光明庄本、江左书林本)、《东听丽堂丛书·女儿书辑八种》等。《增订四库简目标注》著录有明刊《内训全书八种》本。

三、宋元——妇女道德教育文献的成熟时期

宋代受程朱理学影响,社会对妇女思想的禁锢日益严重,使妇德著作充满清规戒律。《郑氏家范》云:“妇女无故不出中门,夜行以烛,无烛则止。诸妇之于母家二亲存者,礼得归宁,无者不许,其有庆吊,势不可已者,则弗拘此。诸妇亲姻颇多,除本房至亲与相见外,余并不许,可见者亦须子弟引导,方入中门,见灯不许入。会众罚其夫,主母不拘。妇人亲族有为僧道者,不许往来。女子年及八岁者,不许随母到外家,余虽至亲之家,亦不许往,违者重罚其母。男女不共圊溷,不共浴,以谨其嫌,春冬则十日一浴,夏秋不拘。男女不亲授受,礼之常也。[5]”从这些规范可见对妇女的精神压迫之一斑。这一时期的妇德文献,主要有徐伯益《训女蒙求》、司马光《家范》、袁采《世范》及许熙载《女教书》等妇德教育文献,作为这一时期女子道德行为规范的代表性著述。

(一)《训女蒙求》

一卷。(宋)徐伯益撰。《宋史·艺文志》不见著录,《四库提要》入存目子部杂家类。其书盖于明代已佚。仿李翰《蒙求》之体,类集妇女事迹,为四言韵语以括之,皆为习见之词。《四库提要》载有《永乐大典》辑本。

(二)《世范》

三卷。(宋)袁采撰。袁采字君载,信安(今浙江常山)人,详细事迹已不可考,《衢州府志》载“登进士第。三宰剧邑,以廉明刚直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世范》,并云:“采尝宰乐清,是书即其在乐清所作。”著有《政和杂志》、《县令小录》及《世范》三书,今只传《世范》,书中见解多来自民间诉讼,故于女性颇富同情,如寡妇再嫁、后妈难做之类。《四库提要》入子部儒家类。袁采生卒年不详,然此书前有刘镇《序》,作于南宋孝宗淳熙戊戌(1178年),由此推知,袁采当与朱熹同时。《世范》一书分“睦亲”、“处己”、“治家”三章,多为女子日常行为规范,如《治家》曰:“妇女衣饰,唯务洁净,尤不可异众,且如十数人同处,而一人之衣饰独异,众所指目,其行坐能自安否?”[6]。书今存。有《四库全书》及《知不足斋丛书》诸本。

(三)《女教书》

四卷。(元)许熙载撰。熙载字献臣,彰德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参知政事。《四库提要》入存目子部杂家类。其书集经书及先儒之言,凡有关于女教者,分为六篇:曰“内训”,曰“昏礼”,曰“妇道”,曰“母仪”,曰“孝行”,曰“贞节”。书今存。《增订四库简目标注》著录明南监本。《四库提要》著录《永乐大典》辑本。

四、明清——妇女道德教育文献的鼎盛时期

明朝受王阳明“心学”影响,女性伦理道德教育空气浓厚,卫道士们正式提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理论,[7]限制女性才智发挥,致使妇女多不识字。因此,产生了多部图文并茂的妇德著作。如黄尚文等人搜集自汉至宋以来历代列女传记,从中选择120个封建女教典范人物的事迹编为《女范编》一书,并请画师根据她们的主要事迹各绘一幅图画,与文字配合印行。由于画师理论修养较高,认为“像不蕲肖形而蕲肖神,神不揣妍媚而揣爱憎”[8],其图颇为传神,大大增强了《女范编》说教的感染力。清代这类文献更多,妇女伦理道德教育在清代达到鼎盛。

(一)《内训》

一卷。明成祖仁孝徐皇后撰。《明史》卷113《后妃传》载:“成祖仁孝皇后徐氏,中山王达(徐达)长女。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洪武九年册为燕王妃,高皇后深爱之,……王即帝位,册为皇后,……尝采《女宪》、《女诫》作《内训》二十篇,又类编古人嘉言善书,颂行天下。……永乐五年七月乙卯崩,年四十有六。”《明史·艺文志》经部小学类“女学”、《四库提要》子部儒家类均有著录。是书凡二十篇:曰“德性”,曰“修身”,曰“慎言”,曰“谨行”,曰“勤励”,曰“警戒”,曰“节俭”,曰“积善”,曰“迁善”,曰“崇圣训”,曰“景贤范”,曰“事父母”,曰“事君”,曰“事舅姑”,曰“奉祭祀”,曰“母仪”,曰“睦亲”,曰“慈幼”,曰“逮下”,曰“待外戚”。本传载下系以小注,多涉颂扬,当为儒臣所加。据《四库提要》考订,此书刊于永乐五年(1407)七月后,至十一月颁行天下。是书存。《增订四库简目标注》载有明永乐间刊本和钞本,明刊大字本,收入《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墨海金壶》(嘉庆本、影嘉庆本)以及《姝丛别录》(道光本、影道光本)等丛书中。《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国家图书馆藏有明刻本,另有《内训》与《女训》合刻本。《女训》一卷,为明兴献皇后蒋氏撰,此合刻本为明楚府正心书院刻本。

(二)《闺范》

四卷。(明)吕坤撰。《明史·艺文志》不见著录,《四库提要》入存目子部杂家类。是书乃吕坤为山西按察使时所作。吕氏《序》曰:“……《女训》诸书,昔人备矣;然多者难悉,晦者难明,杂者无所别白,淡无味者不能令人感惕,闺人无所持循以为诵习,余读而病之;乃拟《列女传》,辑先哲嘉言,诸贤善行,绘之图像,以警后学。[9]”可见其主旨。全书前一卷为嘉言,皆采六经及《女诫》、《女训》诸文,为之训释。后三卷为善行,分“女子”、“妇人”、“母道”各一卷。叙其本事,而绘图上方,并附以赞。文颇浅近,取义通俗。此书文字浅显生动,附以图像说明,故流传颇广,影响甚大[10]。书今存。《增订四库简目标注》著录有明代泊如斋刊本、嘉庆丙寅刊本。《中国善本书目》载明佘永宁等刻泊如斋印本藏国家图书馆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又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又有《吕新吾先生闺范图说》四卷,明吕坤撰,有明吕应菊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与清华大学图书馆有藏。

(三)《温氏母训》

一卷。(明)温璜录其母之训。温璜,乌程(今浙江乌程)人,初名以介,字于石,号石公,后改今名,而字曰宝忠。有《遗集》十二卷,此书乃卷末所附,悉为其母陆氏所身教口授者。温璜因抗拒清兵,城破,举家殉节,被时人所颂,人称其不愧母教。分章记述立身行已之要,型家应物之方及女子为人妇、为人母及相夫教子之道[11]。《四库提要》入子部儒家类。书今存。有《学海类编》本、《四库全书》本。

(四)《内则衍义》

十六卷。顺治十三年(1656),清世祖御定,冠以制序文及恭进皇太后表。《清史稿·艺文志》子部儒家类、《四库提要》子部儒家类均有著录。是书以《礼记·内则》篇为本,援引经史诸书以佐证。分八纲、三十二子目。一曰“孝之道”,分事舅姑、事父母二子目。二曰“敬之道”,分事夫、劝学、佐忠、赞廉、重贤五子目。三曰“教之道”,分教子、勉学、训忠三子目。四曰“礼之道”,分敬祭祀、肃家政、定变、守贞、殉节、端好、尚崇俭约、谨言、慎仪九子目。五曰“让之道”,分崇谦退、和妯娌、睦宗族、待外戚四子目。六曰“慈之道”,分逮下、慈幼、敦仁、爱民、宥过五子目。七曰“勤之道”,分女工、饮食二子目。八曰“学之道”,分好学、著书二子目。书今存。《增订四库简目标注》著录有清初刊本、《学海类编》本。《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亦收之。

(五)《女教经传通纂》

二卷。(清)任启运撰。启运,字翼圣,宜兴(今江苏宜兴)人。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乾隆时任侍讲学士、三礼官副总裁、宗人府府丞,乾隆九年(1744)卒。事迹见《清史稿》卷481《儒林传》。《女教经传通纂》二卷,《清史稿·艺文志》子部儒家类有录,《四库提要》入“存目”子部儒家类。仿朱子小学之例,采诸经传及《女诫》、《女训》、《女史箴》等书,分十三类。曰“立教”,曰“敬身”、曰“笄礼”、曰“昏礼”、曰“事父母舅姑”、曰“谨夫妇”、曰“辩内外”,曰“祭礼”,曰“丧礼”,曰“贞节”。其子任翔为之注,末有其门入傅洛等跋。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六)《新妇谱》

一卷。(清)陆圻撰。陆圻,字景轩,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负诗名,为“西泠十子”之一,顺治时举贡生。顺治十三年(1656),陆圻嫁女之时,撰此书以授之,书中故多通俗之语。其书详论为妇承顺之道。乃自序谓傅氏有《理县谱》,今世无其书。所见惟时人《治谱》一帙,京邸授官者,率不可阙,故仿其例,亦名之谓谱,《四库提要》入存目子部杂家类,著录凡五十九条。今本四十三条:曰“做得起”,曰“得欢心”,曰“声音”,曰“颜色”,曰“待宾客”(五条),曰“答礼行礼”,曰“亲戚馈遗”,曰“夫家亲戚”,曰“岁时甘旨”(二条),曰“早起”,曰“门户”,曰“有过”,曰“装饰”,曰“孝翁”,曰“孝姑”(三条),曰“姑佞佛”,曰“姑物件”,曰“背后孝顺”,曰“妯娌姑嫂”,曰“敬丈夫”(七条),曰“待堂上奴仆婢”(二条),曰“待本房仆婢”(四条),曰“偷盗”,曰“孝母”,曰“母家奴婢”等,此书因其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简洁畅达而流传甚广。

又有《新妇谱补》,(清)东海查堪撰,内容为:曰“事继姑”,曰“事庶姑”,曰“逞能”,曰“烛火”,共四条。

又同名别本,(清)东海陈确撰,共十二条:曰“绝尼人”,曰“不看剧”,曰“听言”(二条),曰“责仆婢”,曰“劝夫孝”,曰“妯娌”,曰“待婢妾”,曰“抱子”,曰“失物”,曰“勤俭”,曰“有料理有收拾”。

三书共载五十九条,方合《四库提要》所载条数,则《四库提要》将两补本合于《新妇谱》一书,以上三书今存。《檀几丛书》、《香艳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均有收。

(七)《女鉴录》

四卷。(清)尹会一撰。是书以《诗经》国风首“周南”、“召南”后妃之德为风化之所由始,其懿范之宗,女宗端于上,则雅俗成于下,言妇道则有安贞之德,言母道则有贤明之著,言节烈者即以妇人而为丈夫之事,以烈女而兼烈士之风,故分四卷,卷下分类:曰“懿范”,曰“贞德”,曰“贤明”,曰“节烈”。其体例为每类下列其典范,每一例后加按语。书存。收于《畿辅丛书·尹健馀先生全集·四鉴录》与《丛书集成初编·总类·四鉴录》。《贩书偶记》著录有乾隆十三年刊本。

(八)《女学》

六卷。(清)蓝鼎元撰,蓝鼎元,漳浦(今福建漳浦)人。《清史稿·艺文志》子部儒家类有著录。全书以规范闺门之道,以补风化为主旨,采辑经史诸子百家及《列女传》、《女诫》诸书,依《周礼》妇学之法,开章总括其要,后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分为四篇,中分章别类。著者以为妇以德为主,故述妇德独详。先之以事夫、事舅姑,继以和叔妹、睦娣妣。在家则有事父母、事兄嫂。为嫡则有去妒,处约则有安贫,富贵则有恭俭,可常可变。为人母则有教子,为人继母则有慈爱前子,为人上则有待下。修正避邪,宜绝巫祝尼媪。此为妇德之大概。妇言不贵多,要于当,则助夫、训子、规谏、守礼、免祸等。妇容,贵端庄静一,婉娩因时,分为事亲之容、敬夫之容、起居妊子、居丧、避乱之容。妇功先蚕织,次中馈、为奉养、为祭祀,各执其劳,而终之以学问。以上为妇道、妇容、妇功三篇之概要。著者以是书规范闺门之道,以补风化。书今存,收入蓝鼎元《鹿洲全集》,有雍正本,同治本,津河广仁堂刻本。又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九)《教女遗规》

三卷。(清)陈弘谋辑。陈弘谋,桂林(今广西桂林)人。有《五种遗规》行世。《序》云:“偏平时更以格言至论可法可戒之事日陈于前,使之观感而效法,其为德行之助,岂浅鲜哉?余故……复采古今教女之书,及凡有关于女德者,汇集成编,事取其平易近人,理取其浅而易显,盖于世人有以教其子,而更有以教其女也。”[2]如,论女子识字,则曰:“……幸而爱敬之良,性所同具,犹不尽至于背理而伤道,且有克敦大义,足以扶植伦纪者。[13]”以为女子虽不读书,但却天性善良,故将有关妇德伦理之事迹、说教,汇集成书,作为女子之教科书。此乃作者编书之原意。卷上收曹大家《女诫》、蔡中郎《女训》,宋若华《女论语》,卷中收吕近溪《女小儿语》、吕新吾《闺范》,卷下收王孟箕《家训·御下篇》、温璜《温氏母训》、史搢臣《原体集》、唐翼修《人生必读书》、王朗川《言行汇纂·女训约言》共十种。陈氏于每书前加按语,类于提要,重在评价该书之价值。书今存,收入《五种遗规》(乾隆本、同治本、光绪本)、《培运堂全集》、《五种遗规》(振华堂本)、《周氏师古堂所编书》、《四部备要·子部儒家·五种遗规》等丛书。陈弘谋又有《女训约言》一卷,收入《西京清麓丛书》外编《女学七种》。

(十)《女学言行录》

三卷。(清)李晚芳著。晚芳,顺德(今广东顺德)人,字绿猗,嫁梁远略为妻,生二女一子。乾隆十六年(1751)作此书,年近六十,旨在教育家人。晚芳于乾隆三十二年(1777)去世,后十九年,其子将此书刻印行世。成书宗旨曰:“平治之道基于齐家,齐家之道责成夫妇;男治乎外,女治乎内,厥职维均,皆不可不学。然男子终身皆学之日,女子自成童以后,所学不过十年,即于归而任人家政。事舅姑、奉宗庙、相夫子、训子女、和娣姒伯叔诸姑,齐家之务毕集,皆取给于十年之学,故学于女子为尤亟。近世所传虽有班昭《女诫》、刘向《列女传》、郑氏《女孝经》、若华《女论语》。以及《女训》、《女史》、《闺范》、《女范》诸书,类皆择焉弗精,语焉弗详。即经有宋周、程、朱、张诸大儒,皆以风俗人心己任者,间亦议论及此,而卒未有全书,是亦闺教一缺憾事也。[14]”

此书内容与前人此类著作略有不同,《总论》曰:“女学之要有四,曰去私;曰敦礼;曰读书:曰治事。解释说:“盖妇德莫病于私,故以去私为首。私念净尽,则天理流行,天理者,礼也,故以敦礼次之。敦礼则耳目手足,起居动作,皆有规矩可循而不容越,然节目度数,亲疏隆杀,具载于书。故以读书次之。读书则见礼明透,知伦常日用之事,责备无穷,自当着力事事不敢怠惰,故以治事终焉。——四者皆所以检束身心,而立齐家之本,其叙有如此者。”又说:“女学之道亦有四,曰事父母之道,曰事舅姑之道,曰事夫子之道,曰教子女之道。四者自少至老,一生之事尽矣。而为教为学者当谨于童年,以端其始。……孟子曰:‘人少则慕父母。’故以事父母之道为首,就其天性为漓之时,引诱其易入之良心,各缀以古人贤孝之事迹;令读之观感兴起,以从善而戒不善。事父母之道能尽,则在家为孝顺之女,他日于归,孝便可移于事舅姑而无过;顺亦可移于事夫子而无违,事舅姑、事夫子之道皆尽,则教子女亦不事外求矣。……而家焉有不齐者乎?随行各有工夫,随地皆有效验,四者皆齐家之道,所以验修身之功。”此书内容于此可见一斑。故其影响在蓝鼎元《女学》之上。书今存。收入《周氏师古堂所编书》、《李绿猗女史全书》等。

(十一)《女范捷录》

十一篇。(清)王相母刘氏著。王相,字晋升,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曾订正多部启蒙书籍,如《千家诗》、《三字经》之类,刻印流播。此书乃其母刘氏所编。其十一篇分别为:统论、后德、母仪、孝行、贞烈、忠义、慈爱、秉礼、智慧、勤俭、才德。刘氏守节六十年,现身说法以劝教女子守节,故于清代妇女毒害甚广。如“贞烈”篇云:“忠臣不事两国,烈女不更二夫,故一与之醮,终身不移,男可从婚,女无再适。”[15]此书一出,使贞节观愈加合法化。王相将此书与《女诫》、《女论语》、《内则》三书合编为“女四书”,为当时女子之必读教科书,流传所及,遍布全国,声势达于近代。书今存。收入《女四书》(李光明庄本、江左书林本)。

(十二)《妇学》

一卷。(清)章学诚撰。《清史稿·艺文志》子部儒家类有著录。章氏为文史大家,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传世。其论妇学要于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德隐难名,功粗易举。妇人之学应以礼为本,由礼而通诗,由礼而知容,由诗而知言。崇尚古之妇学由礼以通诗,批判今之妇学转因诗而败礼。多为迂腐之论。书今存。收入《艺诲尘石集》(乙集)、《昭代丛书》(道光本)(庚集埤编)、《香艳丛书》第二集及《章氏遗书》、《文史通义》等。

以上简要叙述古代妇德教化的发展以及此类著作的流变过程,旨在说明我国古代妇德典籍的丰富与妇德思想的发达。古代妇德文献中大部分内容是对女子思想行为的限制与束缚,其害无穷。但也不乏可取之处,如教育女子勤俭持家、相夫教子、通情达理、任劳任怨、忧国忧民等,皆属于中华妇女之传统美德,应予以发扬光大。

收稿日期:2002-10-18WW李金荣

标签:;  ;  ;  ;  ;  ;  ;  ;  ;  ;  

论中国古代妇女道德启蒙文献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