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中心小学 523000
摘 要:小学低年级孩子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比较幼稚,对“德”与“法”的了解更是肤浅。因此教师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应该有新的认识。探索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注重教学与生活结合,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巧用“两难问题”,增强学生“德”与“法”的意识;走进生活情境,促进学生讨论与思考;让教学回归生活,内化学生的“德”与“法”的行为。这将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儿童成长
一、引言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肤浅,生活经验不足,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教师教学一味地进行“德”与“法”的讲解和口头教育,把《道德与法治》上成了理性味较强的说教课,将不符合小学低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和理解能力,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思路是按照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生活与成长的发展为核心。新教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更加注重与儿童的沟通,同时也赋予教师跟学生之间更多的教学互动,教材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想法地参与学习,做到知行合一,将是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途径。
于虹老师提出:“教师在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可利用生活化教学法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降低学生的理解与学习难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其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并主动学习、思考、探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教材的编写思路和所隐含的教学理念尚未完全领会,习惯于对教材进行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教学缺乏与学生生活经验的链接,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启发,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缺乏应有的思考和对生活的体验,教学效果常常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学中准确把握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探索生活化的教学途径、策略与方法,使教学与低年级儿童的生活有机结合,适时、适度地引导孩子们在学习中进行生活的思考、体验甚至探究,将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1.注重教学与生活结合,关注学生生活体验。
准确把握新教材以儿童生活为路径,以儿童发展与成长为核心的编写思路。坚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关注儿童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动机,准确把握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儿童在领会教材旨意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生活现象多想、多说、多做,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和体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在一起》时,本课时的目的是从人和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和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快乐,让学生体验到分享和帮助就是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人与人之间并非孤立存在,需要互相帮助、彼此支持,与人分享,帮助他人,是一种快乐,是人间真情的交流,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根据这一教学目的,我们的整个教学设计以游戏的形式展开,把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融合,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和主体作用。为此,我们设计了爱心“接力捧”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从体验中感悟。
为此,教学的设计如下:
师:小朋友们,当我们遇到下面这一情况时,你会应该怎么做呢(出示课件:同学们陆续冒雨回家)?如果你家离学校很近,你拿着伞刚要回家,正好看到小玲同学还站在校门口,焦急地等待。这时,你该怎么做呢?同学们想一想,思考片刻,先在小组内以游戏活动的形式演一演。
游戏结束后,出现了三种情况:一组的表演是自己把伞借给小玲,自己冒雨回家;另一组的表演是自己让小玲在学校等他,回家取伞给她;还有一组的表演却是自己把小玲送回家后再回家。
接着,我又让学生根据这三种情况进行大胆讨论交流:“你认为哪一种情况最好?”并大胆发言。
生1:我选第二种。因为我离家很近,所以我可以回家取伞借给小玲同学
师:其它两种又有什么不妥吗?
生2:第一种,把伞借给小玲,自己冒雨回家,会淋湿衣服,可能着凉感冒;第三种把小玲送回家后再回家,如果路很远,一个人返回可能不安全。
师:有同学谈到如果路远,不安全,那我们还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同学们思考片刻,便有了满意的答案:
生1:把小玲接到我家,打电话给她家长来接。
生2:把小玲接到我家,让我爸爸送她回家。
师:太好了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分享和帮助别人时,既要帮助到他人,也要保全自己,尽量做到两全其美。
在这个游戏案例和启发中,我们将机械、单一、枯燥的讲解变为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地发挥想象、表演、表达,根据表演后三种情况再讨论、再思考、再表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极大地关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使课堂成为学生生活体验的乐园,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不言自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巧用“两难问题”,增强学生“德”“法”意识。
巧用“两难问题”和以往的教材相比较,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中编排了不少“两难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
例如,《大家排好队》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排队要按先后顺序,不能随便插队,培养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在教学时,我运用了绘本故事,出现了两个插队的人物,一位年老体弱的老奶奶和一个年幼的小男孩。针对这两个画面,我顺势向学生抛出了“排队时我们该不该让他们插队”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不该让他们插队,因为人人都要守规则。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让他们插队,因为要懂得尊老爱幼。当出现这类两难问题时,教师这时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引导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学生的理由充分、表述清楚,教师都应该肯定地判断。
在这一教学基础上,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无意地排队的训练,在一次活动中,我提出“看看谁排队又快又好”,我注意观察,有个别学生插队了,这时,我又提出了问题:“刚才排队有什么问题吗?”有学生说:“刚才我看见××插队。”这时,我发现全班异常安静,这说明一些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已经形成意识。我顺势补充:“插队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插队就是不讲规则”、“插队就是不礼貌”、“插队就会让秩序很乱”等。运用排队要求又快又好,又不能插队这样的两难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的观点活起来,让规则意识成为学生生活的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将有利于学生增强和形成良好的“德”“法”意识。
3.走进生活情境,促进学生讨论与思考。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所透射的信息,让情境讨论与思考恰当融入教学过程,讨论出学习的灵性和情趣,思考出学习的滋味与价值,是教师值得关注的重要环节。因为只有当学生学会了思考生活问题,学会处理生活问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那也是我们教学的目标。
4.让教学回归生活,内化学生的“德”“法”行为。
课程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又回归儿童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和生活习惯。《道德与法治》将一些现实生活的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生活有机链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初步懂得生活的道理、秩序和规则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正确的言行,成长为合格甚至优秀的社会公民。《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学科,其内容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相反,如果《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能时常与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充分感知学习的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自己的生活,并在生活中实践,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加理想。正如胡立萍老师所言:教师“即使在课堂上讲述了生动有趣的案例,但是不注重课外实践以及课外活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只能停留在课堂上,不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做不到用道德和法律约束自己。 也就达不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四课《上学路上》,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在教学“交通信号要知道”之前,教师可以布置父母先带领孩子观察马路上的交通标志,或者与孩子一起查找图书资料,或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归类整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问一问、走一走、查一查等方式,了解交通信号灯的作用。这样,教师既拓展了教材的“空间”,又渗透了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如果还能通过家校合作,有效地组织学生亲身体验按照交通信号过马路等真实的活动,让课程教学与生活无缝对接,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行动无缝对接,学生的行动、行为正确起来,社会秩序无疑就会更加良好。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要让生活成为孩子教学的源泉。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实际,让儿童带着自身的生活问题走进课堂;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知情意行结合起来,让儿童学以致用,解决儿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儿童的生活。
三、结束语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离开生活教育将虚无缥缈。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老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运用生活案例启发和教育孩子思考、体验、行动,往往比说教“大道理”更容易让低年级学生接受。因此,构建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充分关注教学与生活的结合,运用生活情境或案例,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真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既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让生活教育孩子成长,注重学生的“德”“法”体验,培养学生的“道”“法”意识,注重学生的“德”“法”感悟,加速学生的“德”“法”行动,让儿童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回归生活,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生活化,变学生“为学习而学习”为“为生活而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正确行动,如果一批批的孩子都能在这样的教学中良好发展和成长,这必然有利于社会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于虹 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9,(31)。
[2]李艳革 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的生活化[J].中小学电教:下,2016,(9)。
[3]郑志亮 如何让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回归生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5)。
[4]胡立萍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
论文作者:刘秋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20年2月总第2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3
标签:学生论文; 儿童论文; 法治论文; 道德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论文; 小玲论文; 《教育学》2020年2月总第2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