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药物新剂型;靶向给药系统;缓释、控释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
[中图分类号]R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2-WJK
药物剂型分为新剂型和旧剂型,人们日常感冒发烧时所吃的药片、胶囊和注射的针剂就是常见的剂型。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想法下,药物剂型研究的方向正逐渐向改善人体用药途径、减少用药频率,拓展用药范围发展。药物新剂型对更好的治疗疾病、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降低药物副作用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介绍一些药物新剂型类型及其优点和应用。
1靶向给药系统(TDS)
靶向给药系统是为第四代药物剂型,系指供助载体、配体或一些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细胞、靶组织、靶器官或细胞内结构且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给药系统,如聚戊二醛(MTX)、白蛋白(阿霉素)[1]。TDS最明显的优点是能将治疗药物尽可能地运送到目标靶区,使治疗药物在靶区富集浓度超过传统剂型药物浓度数倍。因此,可以极大减少治疗药物对健康组织的损伤,从而提高病人用药安全性。该系统可由于载体的不同可而分类。
1.1 脂质体
作为药物的载体,脂质体通过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的方式来实现给药。普通脂质体是以磷脂、胆固醇为膜材,应用溶剂注入法、薄膜分散法、逆相蒸发法、超声乳化法等传统方法来制成。比如紫杉醇脂质体就是是应用高科技将紫杉醇包在脂质微粒中,这种微粒直径很小,仅为微米至纳米级,一般由微磷脂、胆固醇等材料组成,跟生物细胞膜相似,有着磷脂双分子层结构[2]。但由于磷脂和胆固醇组成的传统型脂质体属于热力学的不稳定体系,且传统的主动靶向并不稳定,所以科学家们将其修饰成了新型脂质体,更好地增加了稳定性和靶向性。此外,一些新型脂质体如磁性脂质体、热敏脂质体、PH敏感性脂质体等也引起药物研发科学家的关注。
1.2 纳米粒(NPS)
NPS是一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的抗肿瘤、抗寄生虫药物的载体。由于其在人体内具有循环周期长、隐蔽性好和立体稳定等特点,从而有利于药物的靶向作用。当NPS作为药物载体时,还具有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延长药物半衰期和缓控释等特点,从而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用药频率,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此外,它还弥补了乳剂、脂质体等固态胶体颗粒载体易泄露药物的缺点。比如,口服聚合物纳米粒,能提高药物经淋巴系统的转运能力,还能增加其在肠道上皮细胞的吸附,延长吸收时间,从而提高药物的使用率[3]。
然而纳米药物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它的生物安全性还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因此,需要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提高研究层次,能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技术,优化方案,持之以恒的进行下去。
2缓释、控释给药系统
缓释、控释给药系统是目前发展最快的发展最快的新型给药系统。该系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开发,直到80年代后,研发的品种每年都在增多[4]。该系统一般采用胶囊剂、片剂和混悬剂带入人体以发挥药效,常见的如布洛芬、硝苯地平、正清风痛宁等。研究表明,缓释、控释给药系统相较一般的给药系统有多种优势。首先,使用该系统药物,在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平稳,能够避免“峰谷”现象,从而降低毒副作用,增加药物疗效;其次,使用该系统药物能够减少患者的用药频率,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对药物在体内发挥稳定的疗效非常重要;另外,该系统还能减少某些药物刺激胃肠道的作用。但此给药系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相对普通剂型,它的价格还比较昂贵;由于持久缓慢的释放药物,容易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和受到胃肠转运时间的限制。
渗透泵技术是缓控释技术中最为理想的一种口服控释制剂[5]。该技术借助渗透压作为活性药物的释放动力,并以零级动力学控制药物释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相比较其他缓控释制剂,渗透泵制剂不仅可以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降低血药浓度波动,从而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它不受胃肠道PH及胃肠道蠕动的影响,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从而提高了药物的疗效。目前,世界名企葛兰素、拜耳、辉瑞等大型医药公司已经开发并成功上市多了个渗透泵控释制剂,如硝苯地平缓释片、硫酸沙丁胺醇、格列吡嗪等,这些药物都展现出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并降低总体的经济成本 [6]。尽管渗透泵制剂有着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性价比高的优势,但也有制备工艺复杂、不易工业化生产等不足之处。
3透皮(经皮)给药系统(TTS)
TTS是一种无创伤性给药的新型给药系统。它通过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而达到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该系统的药物不仅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也不受消化道内PH、食物药物胃肠道蠕动等复杂因素的影响,而且可以持续控制给药速度,使血药浓度平稳,用药安全性高。此外,由于该系统是体外用药,中断给药也方便。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用途的不同,透皮给药的方法也不同,主要有透皮吸收促进剂、超声波法、离子导入法、电穿孔法、微针法。其中,微针法的发展最为迅速。
微针是经过微电子机械技术加工而成的一种呈针状的微米级精细结构,它的长度一般在25到 1000μm之间,制作材料多为硅、金属、聚合物等。微针透皮给药系统是的机制是药物通过微针组成的透皮贴片贴于皮肤,穿透皮肤最外层进入皮肤后使药物达到体内。微针可根据载药方式的不同等标准分类,有不同类别,如中空微针、实心微针、可溶微针、镀层微针和相转化微针。不同类别的微针需要根据用药需求来进行结合使用。
目前微针透皮给药系统的应用,可从小分子药物到大分子药物进行广泛运用。而微针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能够使大分子药物透过角质层。而多肽药物、胰岛素等大分子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一般需要注射给药。利用微针可以通过皮肤,实现无痛和控释给药。此外,微针疫苗传递系统也得到快速发展,该系统能有效递送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等,能够保持疫苗蛋白结构的完整性,从而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疫苗效果[7]。尽管微针能够在大分子传递方面有巨大优势,但是其安全性目前没有得到明确的肯定,所以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结语
目前,药物新剂型的发展依旧继续前行,与传统药物剂型相比,它们大都可以很好的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好地维持所需的血浆和组织药物在体内的水平,提高药物疗效等。但仍有相对不足的地方,因为大多数药物新剂型还只是出于学术研究阶段,也没能真正应用到临床使用,患者还没有使用新药物进行治疗。相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弘扬,药物新剂型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宁, 张华. 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2):220-223.
[2]张晓静, 张频. 紫杉醇新剂型的开发及临床研究进展[J]. 癌症进展, 2007, 5(1):66-72.
[3] 高萍, 张向荣, 徐晖, et al. 纳米颗粒的修饰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J]. 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 2004(6):147-155.
[4]杨汝铁. 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概况[J]. 中国医药指南, 2010,08(25):48-49.
[5]陈伶俐, 罗燕娜, 朱翠霞,等. 口服渗透泵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概况[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 26(14):61-65.
[6]陈伶俐, 罗燕娜, 朱翠霞,等. 口服渗透泵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概况[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 26(14):61-65.
[7]鲁洋, 程祝强, 金毅, et al. 微针透皮递药系统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 2018(12).
论文作者:刘思彤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8
标签:药物论文; 给药论文; 系统论文; 靶向论文; 剂型论文; 新剂型论文; 脂质体论文; 《药物与人》2019年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