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与企业治理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经济论文,治理结构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在我国也叫法人治理结构,它是企业体制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我国目前正在强调的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
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基础”和“一条主线”。所谓“基础”就是以两权分离为基础,所谓“主线”就是以处理好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为主线。其实,法人治理结构要搞好的话,就必须要处理好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把这两种关系界定清楚了,法人治理结构就算搞好了。为了这样一个目的,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比如董事长和总经理分开,董事长负责一系列重大决策,总经理负责日常经营活动。同时还提出董事会、监事会约束机制等问题。但是,这一套在国际上已经被抛弃了,也就是说,这一套东西是西方30年前搞的,15年前就已经遭到西方国家的严厉批判,近年来国际上已经抛弃了这套办法。
现在国际上谈法人治理结构主要是指两种资本的关系,也就是指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怎么界定的问题。第一种资本是出资人的资本,出资人的资本叫货币资本;另外一种资本叫人力资本。现在谈法人治理结构,主要谈这两种资本的关系怎么界定清楚。本文谈的人力资本不是指人力资源,它和人力资源不是一个概念。人力资源是一个大概念,是企业中的所有人,他们都可以称作人力资源,但是人力资本就只指两种人,一种人是指技术创新者;另外一种人就是职业经理人,这种职业经理人在我国也叫企业家,实际上这两种人就是所说的人力资本,这两种人相当于经营者。为什么这两种人作为资本登上历史舞台,而且和货币资本相对应?这主要就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使得每一个企业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甚至可以搞垄断经营。作为企业,靠什么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实际上只能有一个办法,就是你拥有别人所没有的核心技术。你拥有的核心技术别人没有,你的竞争力就会非常强,那么,问题是这种核心技术是谁创造出来的?首先应该是技术创新者,因此技术创新者是作为人力资本的第一个构成要素。但是,仅仅靠技术创新者还不行,因为评价核心技术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技术标准,就是强调你的技术水平是不是比别人高;另外一个标准,就是市场标准,也就是说这个技术有没有市场性?市场需要不需要?市场的需求是否大?如果技术性强而市场性不强,那么这种技术照样成不了核心技术,而且使用这种技术的公司甚至还会破产,就像我国创造了许多技术,技术水平很高,但是没有市场性,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在国家申请个进步奖,对企业来讲没有任何意义。那么,它的市场性是谁创造的呢?就是职业经理人,它决定这种技术的市场性。所以,职业经理人也就成为人力资本的第二个要素,那么搞好一个企业还是搞不好一个企业,不仅仅取决于出资人的货币资本,而关键是要取决于人力资本。所以,现在西方国家把货币资本称为被动性资本,把人力资本称为主动性资本。被动性资本如果没有主动性资本的推动是增不了值的,因此,人力资本就不能再被当作经营者看待,而是和货币资本成为有对等地位的一种资本。也就是治理结构不能再谈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而必须转向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关系怎么来界定的问题。这一概念导致西方国家的企业定义都发生了变化。现在的企业定义不是从出资人出发的,企业的生产要素很多,所有这些关系的契约就构成了企业的管理制度。契约就是平等,没有谁高谁低,所以任何人不能讲企业是你的。人力资本出现在历史舞台上首先是美国,然后涉及到欧洲国家。之所以能够登上历史舞台,美国前总统里根和克林顿功不可没。供给学派主张国家经济要从供给方面解决,里根赞成这种观点,因此他提出了三个创新:技术创新、结构创新、体制创新。克林顿继承了里根的创新体系,使美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力资本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登上历史舞台。人力资本是主动资本,所以在界定两种资本时,要注意激励人力资本、约束人力资本,也就是说要建立两种机制,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是指人力资本权力和地位不容侵犯;约束机制是指人力资本的重要,但不能危害出资人的利益,不能危害货币资本的利益,我们就是根据这两种机制来界定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说,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应该是这两种机制的建立。
正视人力资本
建立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国际上都是从三个方面来谈。第一个方面就是对人力资本经济利益的激励。既然人力资本已经作为资本存在,所以它的经济利益的激励就不是工资,而是人力资本的薪酬制度,它包括5个内容:一是岗位工资,说是岗位工资,但不是工资,工资是对人的,而岗位工资不对人,是对这个岗位的,也就是计算这个岗位值多少钱。比如说,企业的首席执行官,这个岗位的责任是什么,权力是什么,利益是什么,一旦上岗了,就得服从于原先确定好的岗位责任、权力和利益的约束。所以我们现在把管理制度称为契约规则。大家共同认可的就是契约规则,因此可以说企业的管理已经不再是对人,而是对岗位的设计,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来竞争上岗。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对岗位的设计,公司制度的改革是指岗位制度的改革,不是一个教授值多少钱,而是要设立多少个教授岗位,通过竞争上岗拿你的岗位工资。现在教授之间的收入差别很大,现在拿钱多的是年轻教授,而不是老教授,但大家都没意见,这主要是因为实行岗位制度的结果。第二是年终奖,第三是期权,第四是职务消费,第五是福利补贴。
很显然,薪酬制度产生了一种现象,有的人在这个企业没有出资,却拥有这个企业的产权,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一个原理。我国经济法里明确规定,谁出资谁拥有产权。而在国际上恰恰出现了没有出资却拥有产权的现象,这就是人力资本。而国际上十分重视人力资本,是人本主义,这说明国际上人力资本的概念已经很普遍了,人力资本已经拥有了产权,经济学原理和经济法规则都被打破了,我国的工商登记法也不适应了。尤其是股份制企业要验资的问题,因为有的人就可以不出资就拥有股份。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个人的无形资产和技术专利可以占到产权的35%。无形资产指的就是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的资产就是无形资产。
国内的某些企业之所以搞不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根本就没有人力资本这个概念,民营企业之所以做不大,道理很简单,企业里有一批人是真正的人力资本,结果是企业不承认,老说人家是打工仔,老是强调我出资人多么重要,强调货币资本多么重要,企业必须是我说了算。这就造成这些人力资本要么消极怠工,要么走人。你让我搞技术创新,我就故意给你搞砸。要知道人力资本的能力潜伏在人体里边,他给你消极怠工你就没办法,所以这种企业也就搞不好。国有企业中有许多优秀的人力资本。但是我们不承认,所以只给你工资,而且工资也不多,结果导致这些人心里不平衡,短期靠雷锋精神还可以,长了是不行的。
现在让人忧虑的一个问题是,入世之后我们和外国人打的第一个战役恐怕不是产品或市场,而是人,人家会全力以赴地同我们争夺人力资本,对此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最近参加一些会议时,有外国的跨国公司参加,他们总是打听一件事,就是你们国家的这个行业最有名的是哪些企业,这些企业里哪些人比较厉害,他们已经开始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列出我们一些企业的人名单。所以不要把WTO当做一个单纯的贸易组织,加入WTO,必然要涉及到一个国家很严重的民族利益问题。
最近有一个动向,外国大量的零售业要进入中国。众所周知,零售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它是生产和消费的接口,谁拥有它谁就拥有主动权。我们提出国有零售业退出,但不是中国退出。最近就有一个外国人表示,他们进来很难,但是一旦进来掌握零售业30%的市场份额后,我就不卖你中国企业的产品。但我们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警惕,从去年10月份开始,所有进驻中国的外商,已经不再搞原来那种我们控股他们持股的合资形式了。要么你控股,要么你收购他。道理很简单,加入了WTO,就有了这个权力。
最近,我们正在积极呼吁重视人力资本的问题,有关部门也开始认识到争夺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因此最近中央提出可以搞经营者持股试点。经营者持股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持股。但一试点就出现了偏差,一是把人力资本持股理解成现在的经理厂长持股,是不是人力资本应该有杆秤,就是岗位。现在西方国家设立的岗位有的一看就是人力资本的岗位;二是一搞人力资本持股就搞员工持股,还是大锅饭,人人有份。员工持股和人力资本持股是两个概念。员工持股远远早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持股是最近十几年的事。实际上员工持股是工会搞起来的,其目的是解决员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但人力资本持股不是这样,人力资本持股是出资人与人力资本相对抗的结果,等于出资人承认人力资本,所以让其持股。因此不能用员工持股代替人力资本持股。
提升权力与地位
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的第二个方面叫权力与地位的激励,也就是让人力资本拥有更多的权力,地位进一步提高。这种激励的结果导致在西方的企业中产生了怪现象,一是出现了一个新称呼CEO,即首席执行官。CEO的产生,标志着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地加强了。所以,"CEO"根本不是一个称呼的变化,是法人治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标志;二是企业产生了相当于战略决策委员会的机构,战略决策委员会是这个企业的最高执行机构,首席执行官的权力要受到战略决策委员会的约束;三是普遍地出现了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不是企业的出资人,但是他有投票权,而且在这个企业中不能有任何的经济利益,他们大部分是这个国家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领域或者产业界的权威人士,很明显这些制度的建立也标志着人力资本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加强。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的第三个方面叫企业文化激励。这里所说的企业文化,不是企业中搞各种文化活动。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是所有人思想道德范畴里的东西,西方人很重视企业文化,把它当作企业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等“硬件”来说,它是企业的“软件”。企业靠制度约束,即使再完善的制度总有失效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要靠企业文化的约束。对人力资本的企业文化激励就是在思想上承认人力资本的存在,承认它的作用。有的西方经济学家说,中国的企业之所以出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企业文化不重视,不注重从人的观念上去解决问题。因此,当前对中国企业者来说,建立人力资本的企业文化激励机制,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形成企业等级差别观念、效率至上观念、团队观念和忠诚观念,这几大观念都是为企业人力资本服务的。
建立人力资本约束机制
当然,仅有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还不行,如果一旦危害出资人利益怎么办?所以,还要对人力资本实行另外一种机制,就是约束机制。这种机制可以有效防止人力资本冲击货币资本的利益。它包括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两方面。内部约束机制是建立公司章程约束、合同约束、偏好约束、机构约束等;外部约束机制包括法律、道德、市场、民间、新闻等方面的约束。总之,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同时建立并实现对应后,才是人力资本责、权、利的对应,才能体现人力资本的存在和作用,而这个时候,企业才能说是真正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
当前,国际上普遍推行新的一套法人治理结构,对国内企业来说,应该尽快调整自己,学习和采纳新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样才能保证未来中国在“入世”之后企业能有很强的竞争力,否则是不可能的。国内企业应对WTO的挑战,企业改革应该增加一个新的内容,就是加快与国际惯例的对接。对企业来说国际惯例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二是产权制度;三是企业管理制度;四是企业文化;五是企业发展战略。以上五个方面统称企业体制。国内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考虑这五个方面与国际如何对接的问题,如何适应国际惯例的要求。所以,在“入世”之前,要对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政府机构和所有企业普遍地进行一次“入世”前的再教育,为迎接“入世”真正从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准备。
(此系魏杰在天津市承办的“2001中国消费市场高层论坛”的演讲,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