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委员会制度与盈余质量的改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盈余论文,委员会论文,制度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02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颁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以来,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制度已有了很大的进展。根据2004年度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信息统计,已有约53%的上市公司设立了审计委员会。与此同时,关于在我国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有效性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在规范理论分析的同时,经验研究也提供了该项制度创新是否有效的若干证据。然而,无论是规范理论分析还是经验研究,对于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是否有效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
对此困惑,本文在分析梳理已有关于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的经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研究基础上,我们提出并证实了设立审计委员会之前上市公司在盈余质量上已经存在差异,而在控制了这种差异后,我们并没有得到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发挥其应有作用的经验证据。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自2002年1月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以来,国内学术界①对审计委员会这一国内新生事物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在理论分析的诸多文献中,[1-5]国内学者对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是否有效存在一定的分歧,具体就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本身是否具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职能也有不同的看法。
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对审计委员会制度是否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展开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已有研究分别采用不同角度直接考查审计委员会设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如基于Jones模型度量的可操纵应计、[6]基于会计舞弊行为、[7]基于上市公司年报补丁、[8]基于公司自愿性披露水平、[9]基于上市公司报表重述行为、[10]基于Altman模型确定的财务安全性以及关联交易、[11]基于深圳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结果、[12]基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13]基于审计质量[14]等。与理论分析视角研究不同的是,这些研究均得到了审计委员会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验证据。
同时,其他一些对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结论也不容乐观。如杨忠莲和徐政旦[15]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成立委员会只受董事会与外部董事影响,不具有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动机;张阳和张立民[16]发现,审计委员会不能有效提高外部审计独立性,因而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不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王跃堂和涂建明[17]发现,审计委员会与事务所变更无关,即审计委员会未能实现有效的监督职能;唐跃军[18]从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的角度,也未发现审计委员会在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过程中的制衡作用。
从上述可以看出,在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是否有效已经成为学者们新的研究热点之一。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是否有效的问题,理论分析存在较大分歧;具体从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展开的经验研究中,与外部审计关系的研究结论也存在一定差异,而且多数研究并不完全认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有效。
对于直接考查审计委员会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研究,尽管它们都支持了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在改进会计信息质量方面起到了作用,但是我们注意到,上述关于审计委员会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经验研究都是基于年度截面分析,比较存在和不存在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差异,研究均认为,存在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具有较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从而得出审计委员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结论。与“设立审计委员会前后会计信息质量的变化”这一研究命题相比,他们的研究设计中并没有直接考查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成立前后会计信息质量的变化,基于年度截面的研究可能受到会计信息质量与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行为之间的关联性的影响,即如果会计信息质量高的公司倾向于成立审计委员会,那么存在和不存在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质量上的差异,可能来自于审计委员会设立前已经存在的差异,而不是公司的审计委员已经发挥有效的作用。
理论上,由于上市公司在是否成立审计委员会问题上有选择权,②因此,如果审计委员会制度是有效的,那么上市公司在决定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时存在一定的选择。③如前文所述,在已有关于我国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动机研究中,国内学者已经得到一些初步的结论,只是这些研究尚未完全解释清楚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动机。④因此,年度截面上有无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差异,可能来自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我们关心的审计委员会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作用,即有效的审计委员会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二是上市公司在设立审计委员会时的选择后果,即会计信息质量较高的公司可能更倾向于设立审计委员会。
在考查审计委员会是否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发挥作用时,我们首先应该检验上市公司在设立审计委员会前后会计信息质量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那么在审计委员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中必须对这种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前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差异加以控制。如吴水澎和庄莹[19]在研究审计委员会设立与审计师选择问题时,首次发现了审计委员会设立的自我选择问题对审计师选择存在显著的影响。
在我国,众多理论和经验研究证实,透明的会计信息在投资者保护方面有积极作用,而股权分置背景下大股东侵占其他股东利益的行为是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20,21]由于审计委员会设置于同样受大股东控制的董事会之下,因此,如果可预见审计委员会在改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方面是有效的,那么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可能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并将为大股东的侵占行为制造一定障碍。因此,大股东侵占的动机可能成为是否成立审计委员会的一个影响因素。[22]上市公司在决定是否成立审计委员会时存在自我选择行为,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是上市公司决定是否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因素之一。据此,本文的第一个研究假设如下:
假设1:在审计委员会成立前后,设立审计委员会和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已经存在差异,而且前者具有较高的会计信息质量。
根据谢德仁[5]的分析,基于公司会计事务控制权安排的治理理论,审计委员会的本原性质应该在于它代表股东利益直接负责企业外部会计事务,从而确保注册会计师对经理人的独立性,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现行制度安排下的审计委员会不是符合本原性质的审计委员会,其性质是经理人为履行自身向股东等诚实报告之受托责任而专设的职能管理机构。因此,从制度安排本身来看,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值得质疑。此外,由于特定的股权结构,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与其他股东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代理问题尤为突出,这样受大股东直接影响的审计委员会是否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更加值得怀疑。而且假设1的分析过程表明,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的自我选择行为也会进一步边际减弱审计委员会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作用。据此,本文的第二个研究假设为:
假设2:在控制了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前的会计信息质量差异后,未设立和已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没有差异。
二、研究设计
1.样本说明
对于假设1,我们分别考查审计委员会成立当年以及追溯成立上一年,两类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差异,具体分为成立当年研究(基于当年样本)与追溯上一年研究(基于追溯样本),当年研究所用的(当年)样本根据各年年报披露是否成立审计委员会,考查未设立和已设立审计委员会两类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差异。在追溯上一年的研究中,我们采用的(追溯)样本为当年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根据其下年度年报披露的审计委员会设立情况分组,比较在成立审计委员会的上一年,两类公司在会计信息质量上是否已经存在所预期的差异。
研究样本为我国全部A股上市公司,研究期间为2001年~2004年,⑤数据来源于CSMAR2004。样本具体筛选过程如下:(1)深圳、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各年全部A股公司;(2)删除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3)删除当年没有完整12个月市场回报数据的公司,其中包括了暂停交易达一个月以上的上市公司;(4)删除当年上市的公司,最后得到假设1的样本情况如表1所示。
从当年研究样本中可看到,至2004年12月,我国上市公司中已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数达到635家,约占当时上市公司总数的53.1%。
追溯样本中,2001年尚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中,有246家公司于2002年设立了审计委员会,其他的697家在2002年未设立;2002年尚未设立的757家公司中,有98家于2003年设立审计委员会;2003年尚未设立的643家公司中,有101家于2004年设立。
对于假设2,按照研究目的,我们需要控制审计委员会成立上一年,公司在会计信息质量上可能已经存在的差异,进而考查审计委员会设立后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为此,我们将考查假设1中的追溯研究样本在设立审计委员会前后连续两年会计信息的变化。这样,研究样本包括当年样本和追溯到上一年样本,追溯样本即为假设1追溯研究中的样本,当年样本为追溯样本在下年度的对应。我们希望利用加入审计委员会设立前的追溯样本,控制审计委员会设立前两类公司在会计信息质量上已有的差异。假设2的具体样本描述见表2。
2.变量说明与模型
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度量,我们采用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模型。因此,检验假设1的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AC为反映样本公司审计委员会设置情况的哑变量,对于当年样本,如当年设有审计委员会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对于追溯到上一年样本,如下年度设有审计委员会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其他变量意义如下:Ret为公司在当年四月最后一个交易日到下一年四月最后一交易日的股票持有期间经当年市场指数收益调整的市场回报率,其中分配和股权变动作相应的复权处理;EPS为公司在当年度的每股盈余;P为公司在当年四月最后交易日收盘价;Lev为公司当年年末的资产负债率;Ln(TA)为公司年末的总资产的对数,表示公司的规模。
我们通过对当年样本截面数据回归,考查有无审计委员会上市公司的盈余价值相关性是否存在所预期的差异;通过对追溯样本截面数据回归,考察审计委员会设置前一年度,两类公司(下年度是否成立审计委员会)的盈余价值相关性是否已经存在所预期的差异。对假设2的检验,我们采用下面的模型(2):
(2)
其中,变量AB为审计委员会成立前后的哑变量,对于当年样本,取值为1;对于追溯样本,取值为0。
模型(2)的检验将对总样本进行回归,得到的总盈余价值相关性系数为β+γ·AC+δ·AB+λ·AB·AC。因此,对于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AC=1),其盈余价值相关性系数为β+γ+δ·AB+λ·AB,对于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AC=0),其盈余价值相关性系数为β+δ·AB。因此,对于有无设立审计委员会,我们观察到它们盈余价值相关性的总差异为γ+λ·AB,而其中γ为设立审计委员会前两类公司已有的差异。因此,在控制了上市公司在成立审计委员会前的盈余价值相关性差异后,我们得到审计委员会设立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为λ。
三、实证研究结果
1.描述性统计
根据表3的描述性统计,2002~2004各年存在和不存在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在资产规模、每股收益和资产负债率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如与已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相比,尚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具有较大的资产规模,同时具有较大的每股收益;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具有较低的资产负债率,但是统计上不显著。
2.假设1的检验
表4给出模型(1)基于当年样本的回归结果,检验存在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是否具有较大的盈余价值相关性。结果表明,无论是分年度样本还是全部年度的混合样本,设立有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具有显著较大的盈余价值相关性系数,与翟华云的研究[13]基本一致。
然后,上述基于当年样本比较存在与不存在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之间的盈余价值相关性系数差异,并不能解释为审计委员会提高了上市公司盈余价值相关性,而只是表明设有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盈余价值相关性,而这种差异可能在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前已经存在。为此,我们需要考查上市公司在设立审计委员会前,两类公司的盈余价值相关性是否存在差异。
表5给出了模型(1)基于追溯样本的回归结果,检验设立与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两类公司,在追溯到审计委员会成立的前一年时,其盈余价值相关性是否已经存在类似的差异。根据表5,2001年度尚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943家上市公司中,246家公司于下年度(2002年)设立审计委员会,相比2002年度未设立的697家公司,在成立审计委员会前的2001年就已经具有较大的盈余价值相关性,而且在0.05水平上显著。类似可以看到,2003(或2004)年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其2002(或2003)年就已经具有显著较大盈余价值相关性。
至此,假设1得到验证。表明我们在发现存在和不存在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具有较大的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同时,也发现了这种差异在其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前一年就已经存在。或者说,上市公司在决定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时可能就有所选择,那些盈余质量已经较高的公司倾向于设立审计委员会。这样,我们不能将设立后上市公司具有的较高盈余质量全部解释为审计委员会在提高盈余质量方面的作用。
因此,为了考查审计委员会的作用,我们必须控制这种设立审计委员会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固有的关联性,即下文假设2的研究。
3.假设2的检验
表6是模型(2)分年度和全部年度的混合样本回归结果。可以看到,无论是分年度样本还是全部年度的混合样本,在控制了审计委员会成立前已存在的盈余价值相关性系数差异(EPS/P·AB项)后,设立审计委员会后对盈余价值相关性没有正向影响,即自变量EPS/P·AC·ABP前系数不显著为正。因此,在控制了审计委员会成立前一年的差异后,我们并没有发现审计委员会提高了盈余价值相关性。
至此,我们认为,假设1发现的当年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具有较大的盈余价值相关性,主要来自于设立审计委员会前已存在的差异,而设立审计委员会本身并没有提高上市公司盈余价值相关性。因此,我们的研究并不支持我国审计委员会在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有效性。
结论
我国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是否有效?理论和经验研究均存在一定的意见分歧。本文通过利用2002年~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了设立审计委员会前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方面已有的特征,在控制了这种已有的会计信息质量差异后,研究设立审计委员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和先前的研究不同,本文证实了:(1)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前后的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存在关联性,在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前一年,这些上市公司已经具有较高质量的会计信息;(2)设立后,设有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仍然表现出较高的会计信息质量,但在控制了设立审计委员会前已经具有的会计信息质量差异后,我们并不能得到审计委员会本身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验证据。
基于上述发现,我们认为,正如已有理论分析所言,[23-25]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设计存在一定的缺陷,同时又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这种内在和外在因素可能阻碍了审计委员会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基于我国特定的公司治理问题,如何进一步健全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制度并促使其发挥在公司治理中应有的作用,将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注释
①关于国外在审计委员会方面的经验研究,杨忠莲和吴清华等人均提供了很好的文献综述。
②“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鼓励但不强制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
③与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角度不同,吴水澎、庄莹从审计师选择角度也发现了设立审计委员会存在自选择问题。
④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动机的研究对于研究审计委员会成立后的经济后果性问题十分重要,尽管本研究发现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是影响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因素之一,但是,本研究也不能提供关于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动机方面的直接经验证据。
⑤本文选择样本期间为2001-2004年度,在“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出台前,很少有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没有采用2005年后的数据,一方面由于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极大影响了公司的市场价值,这种公司估值的变化并非会计盈余本身能够解释,这样影响了本文采用的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市场回报模型;另一方面,根据我们收集的2005-2006年的数据,截至2006年12月,上市公司中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比例为58.2%,与2004年12月数据(53.1%)相比,没有显著变化。当然,从研究结论的稳健性考虑,应该采用最新的样本,并且想办法控制股改因素的影响。
标签:审计委员会论文; 盈余质量论文;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 会计假设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差异分析论文; 会计论文;